一种减震装置以及乘客电梯轿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04745发布日期:2020-06-16 21:10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装置以及乘客电梯轿厢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震装置以及乘客电梯轿厢,主要应用在电梯轿厢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乘客电梯的现有技术领域之中,对于轿厢的减震缓冲通常使用减震垫来实现,减震垫具有以下缺点:首先,大部分减震垫为橡胶制品,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出现老化、腐化等现象,弹性衰减从而使得减震效果变差;其次,若乘客较多轿厢载重较大时,减震垫容易发生横向的形变,使其承载位置偏移,影响到运行稳定以及舒适度;再者,减震垫需要在安装在轿厢底部四角处,使得轿厢底部的结构略微复杂,并占据一定空间,不利于新增其他功能部件。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公开号cn102364151b公开了一种减震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电梯轿厢下梁上的下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减震器包括与电梯轿厢下梁固定连接的减震器连接板,在所述的减震器连接板上设有导向销栓,在所述的导向销栓一端上设有与电梯轿厢内轿底固定连接的减震器座板,在所述的导向销栓上套设有减震弹簧。虽然该方案提供了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减震效果好的减震装置,但是还是具有缺陷的:减震完全依赖于减震弹簧的作用,导致减震弹簧的受力负荷较大,若该轿厢长期处于满载状态,则减震弹簧的老化速度加剧,从而缩短了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另外,减震手段过于单一,若短时间内乘客大量涌入轿厢,那么减震弹簧单位时间内受到极大的受力负荷,可能会导致其出现结构损伤的问题,从而影响减震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减震装置,通过多级减震、分摊受力负荷的方式,提高了减震性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减震装置,包括套有内圈压簧的导向栓、固定在导向栓顶端的上座板、具有容导向栓底端穿过的下座板,所述内圈压簧外围套设有外圈压簧,所述上座板底面设有套在内圈压簧上部外围的上座板筒体,所述上座板筒体的下沿可压缩所述外圈压簧。

现有技术是通过单个减震弹簧完成减震的,而本发明以内圈压簧的压缩作为第一级减震手段,上座板筒体随上座板受压向下移动,并移动一定行程后对外圈压簧施加压力,使其压缩作为第二减震手段,相比现有技术,一方面可以减轻内圈压簧的受压负荷,使其结构强度得到了保护,延长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这种逐级增强的减震模式可以应对较大的压力,第二级减震的介入使得减震装置的减震效果得到强化,上座板的下压幅度得到迅速遏制。

本发明的主要改进点是将减震装置的减震模式设定为多级减震,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增设第三级减震,因此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座板开设至少两个槽,所述槽内设有贯穿下座板并且定轴转动的锁定件,所述锁定件定的底端设有摩擦单元,所述上座板筒体设有下压单元,所述下压单元可作用在锁定件顶端驱使锁定件转动,并使摩擦单元与导向栓侧壁紧密接触。第三级减震通过摩擦直接作用在导向栓,以减缓导向栓以的下移,作用方式更为迅速且减缓下移的作用更为显著。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摩擦单元包括端面固定的固定片与摩擦片,所述摩擦片用以紧密接触导向栓的侧壁,所述锁定件的下部套设有两端分别固定连接锁定件与固定片的压缩弹簧。随锁定件的转动幅度变大,锁定件与导向栓的刚性接触力度也将变大,通过设置压缩弹簧以解决这一问题,另外,压缩弹簧受压后也能使得增大摩擦单元对导向栓的压力,从而增大摩擦系数。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摩擦片为弹性橡胶制品,其面向导向栓的端面铺设有摩擦条纹,以获得更好的摩擦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座板表面设有至少一个竖向的恢复弹簧,所述恢复弹簧的顶端固定有球体,所述球体顶面可与所述锁定件的顶端滑动接触,并且在所述恢复弹簧作用下驱使锁定件转动用于将摩擦单元与导向栓分离。使用恢复弹簧以及球体可以帮助锁定件在解除减震后迅速复位,球体与锁定件顶端滑动的接触方式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下压单元包括支架、转轮,所述支架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上座板筒体,另一端转动安装所述转轮用于接触锁定件顶端。随锁定件的转动,转轮以转动的方式与锁定件顶端接触,可减少摩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座板顶面设有套在外圈压簧外围的下座板外筒体,所述下座板外筒体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缺口,并且位于缺口两侧分别设有安装座,所述锁定件具有转轴并且所述转轴的两端转动连接在两个安装座。设置下座板外筒体能够给锁定件提供稳定可靠的安装环境,并且对外圈减震压簧起到保护作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座板顶面设有套在内圈压簧外围的下座板内筒体,所述内圈压簧位于所述下座板内筒体与所述下座板外筒体之间,所述上座板筒体的内壁与所述下座板内筒体的外壁滑动配合。下座板内筒体一方面将内圈压簧与外圈压簧隔开,避免两者接触,另一方面与上座板筒体滑动配合可以起到对导向栓精准的导向作用,避免其沿径向发生偏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座板筒体的下沿沿内壁设有一圈凸缘。凸缘一方面能够延长上座板筒体与下座板内筒体的接触面积,使得两者构成的结构整体更为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凸缘的存在,可以控制上座板筒体下沿与外圈压簧之间的间距。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乘客电梯轿厢,具有稳定的运行状态以及较好的舒适性。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具有上一个方案减震装置的乘客电梯轿厢,还包括厢体以及安装在厢体之下的底梁,所述底梁包括两个角钢,所述减震装置至少设有两个,并且减震装置的上座板固定在轿厢的底板,下座板对称固定在两个角钢的顶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单一的减震手段,提供了三级减震的方案,根据受压情况,第二级减震、第三极减震逐阶介入,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减震效果;

(2)本发明的第二级减震利用外圈压簧,第一级减震利用内圈压簧,两者原理相同,在第二级减震介入时能够有效加强减震效果,并且外圈压簧能够分摊内圈压簧的受力,起到对内圈压簧的保护作用,避免其过早老化,延长了使用寿命;

(3)本发明的第三级减震,其原理与第一级减震、第二几笔减震有所不同,以摩擦单元直接作用在导向栓产生摩擦从而减缓导向栓与上座板的下移幅度,介入后的作用效果极为迅速,作为本减震装置的最后减震手段较为适合;

(4)本发明的第一级减震与第二级减震的功能部件位于上座板与下座板之间,而第三级减震的功能部件位于下座板下方,空间利用较为合理,避免结构臃肿;

(5)本发明第三级减震的锁定件通过设置压缩弹簧,可避免锁定件与导向栓过度的刚性接触,不仅起到对锁定件的结构保护作用,而且随锁定件的转动,可增大摩擦单元与导向栓之间的压力,从而加强摩擦作用;

(6)本发明通过设置恢复弹簧以及球体,可以辅助锁定件在解除第三级减震后迅速复位,并且球体以及下压单元的转轮可在锁定件的转动过程中减小与锁定件顶端之间的摩擦;

(7)本发明设置的下座板内筒体以及下座板外筒体,隔断内圈压簧以及外圈压簧,避免两者之间发生碰触,而下座板内筒体与上座板筒体的滑动配合,可以起到对导向栓的精准导向作用,避免其发生径向偏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案例1减震装置的正视示意图;

图2为实施案例1减震装置的正视剖视图;

图3为实施案例1下座板内筒体与下座板外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案例2乘客电梯轿厢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案例1:

参照图1-图3,减震装置,包括上座板11、下座板12、导向栓13、内圈压簧1-s,所述上座板11与所述下座板12水平设置,所述下座板12中部具有通孔120,所述导向栓13竖直设置并且顶部固定安装在所述上座板11底面的中部,其底端可以滑动穿过所述下座板12的通孔120,考虑到上座板11作为直接受压的部件,其与导向栓13之间的固定连接的牢固程度决定了受压下移的稳定性,因此,可将所述导向栓13的顶端设置为大直径的呈盘状或柱状的结构,在所述上座板11底面相应位置设置匹配的凹槽,将所述导向栓13的顶部嵌入凹槽,再使用紧固件例如紧固螺栓由上座板11顶面依次螺纹穿入上座板11以及导向栓13进行固定,这样可以增大导向栓13与上座板11之间的安装面积,从而强化了两者构成整体的结构强度。另外,还可以在所述导向栓13顶端侧壁与凹槽之间设置一圈软质材质例如橡胶。

所述内圈压簧1-s作为执行减震装置的第一级减震的部件,套设在所述导向栓13,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上座板11与下座板12。在上座板11的底面固定设置有上座板筒体14,所述上座板筒体14与所述导向栓13同轴。所述上座板筒体14的下沿14-a沿内壁设有一圈凸缘141,以减震装置为受压状态所述上座板11与所述下座板12的间距为基准单位,所述上座板筒体14顶端至下沿14-a的高度设置为该间距的2/5-3/5,所述凸缘141的高度为所述上座板筒体14高度的1/4-1/3。

所述下座板12的顶面设置有与导向栓13同轴的下座板内筒体21以及下座板外筒体22,所述下座板内筒体21与所述上座板11筒件的内壁滑动配合,两者构成了一个封闭的腔体,起到对内圈压簧1-s的保护作用,避免其与外界接触的干扰。所述下座板内筒体21与所述下座板外筒体22之间设置外圈压簧2-s,所述内圈压簧1-s与所述外圈压簧2-s由所述下座板12内筒件隔开。外圈压簧2-s作为减震装置第二级减震的部件,所述上座板11向下移动时至所述上座板筒体14的下沿14-a接触所述外圈压簧2-s,当持续向下移动则所述外圈压簧2-s受压起到第二级减震的作用。

以减震装置为受压状态所述上座板11与所述下座板12的间距为基准单位,所述外圈压簧2-s顶端至所述下座板12的距离为该间距的1/2-3/5,结合上文上座板筒体14顶端至下沿的高度可得知上座板筒体14下沿与外圈压簧2-s顶端之间的距离,此距离决定了第二级减震的介入时机,该距离主要综合考虑内圈压簧1-s以及外圈压簧2-s的各项性能参数。

另外,在上座板筒体14的高度有所限制的情况下,凸缘141可以增大上座板筒体14与下座板内筒体21的接触面积,以使得两者的滑动配合的稳定性。

考虑到下座板内筒体21以及下座板外筒体22的结构强度,在本实施案例中,将两者设置为一体化结构,两者的底部之间连接有一体的环状结构23,不仅使得两者构成的整体的结构强度得到加强,而且还通过环状结构23增大了两者与所述下座板12之间的安装接触面积。

在所述下座板12顶面设有套在外圈压簧2-s外围的下座板外筒体22,所述下座板外筒体22的侧壁设有两个关于导向栓13对称的缺口22-a,所述缺口22-a下方下座板12的对应位置设置贯穿的槽121,并且位于缺口22-a两侧分别设有安装座221,本发明的减震装置具有三级减震,第三级减震的机构包括锁定件31以及设置在锁定件31底端的摩擦单元,所述锁定件31分为上部31-1、中部31-2、下部31-3,正常状态下中部31-2为倾斜状态,并且由上之下内侧倾斜,下部31-3为细长结构其倾斜方向与中部31-2相同并且倾斜程度更大,上部31-1为弧形结构,所述锁定件31的上部31-1与中部31-2过度处设置有转轴31-a,所述转轴31-a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两个所述安装座221,所述锁定件31的中部穿过槽121,而下部31-3位于所述下座板12的下方。也可以考虑将锁定件31的中部31-2与下部31-3做成连贯的弧形结构,然而这样槽121的尺寸需要更大一些,因此考虑到尽可能将可能缩小槽121的尺寸以获得下座板12更好的结构强度,锁定件31的结构形状以本实施案例的方案为最佳。

所述上座板筒体14设有下压单元,下压单元包括支架41、转轮42,所述支架41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上座板筒体14,另一端转动安装所述转轮42用于接触锁定件31顶端,在安装支架41时,可将所述支架41贯穿所述上座板筒体14的侧壁,从而使得支架41的安装更为牢固。下压单元的设置是为了介入第三级减震,当第二级减震介入后,若上座板11继续向下移动,下压单元的转轮42即解除锁定件31顶端即上部的上表面,从而带动锁定件31转动,将摩擦单元压向导向栓13侧壁,从而产生摩擦作用以减缓下座板12与导向栓13的下移。对于下压单元,随着锁定件31的转动,转轮42以转动的方式与锁定件31接触,可减少摩擦。

所述摩擦单元包括端面固定的固定片32与摩擦片33,所述摩擦片33用以紧密接触导向栓13的侧壁,所述锁定件31的下部套设有两端分别固定连接锁定件31与固定片32的压缩弹簧34。由于随着上座板11以及导向栓13的持续向下移动,锁定件31的转动幅度也逐渐变大,锁定件31与导向栓13的刚性接触力度也将变大,若超出材料本身的耐受极限,则可能出现导向栓13弯曲甚至折断的现象,因此通过设置压缩弹簧34以解决这一问题,另外,压缩弹簧34受压后也能使得增大摩擦单元对导向栓13的压力,从而增大摩擦系数,提高减震效果。摩擦片33为弹性橡胶制品,其面向导向栓13的端面铺设有摩擦条纹,摩擦条纹可以设置为十字交叉的形状,也可以设置成波浪条纹。

本发明的第三级减震是以通过下压单元带动锁定件31转动,从而使得摩擦单元紧密接触导向栓13,产生摩擦以减缓导向栓13以及上座板11下移,作为本减震装置的最后减震手段,与第一级减震以及第二级减震利用弹簧压缩的方式不同,直接摩擦作用在导向栓13,作用相比之下更为迅速且减缓下移的作用更为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内圈压簧1-s与所述外圈压簧2-s位于上座板11与下座板12之间,此处空间已经相对饱和,而所述摩擦单元位于下座板12下方,避免了结构臃肿,三个减震部件的空间布局较为合理。

所述下座板12表面设有两个竖向的恢复弹簧51,所述恢复弹簧51的顶端固定有球体52,所述球体52顶面可与所述锁定件31的顶端即上部的底面滑动接触,并且在所述恢复弹簧51作用下驱使锁定件31转动用于将摩擦单元与导向栓13分离。使用恢复弹簧51以及球体52可以帮助锁定件31在解除减震后迅速复位,球体52与锁定件31顶端滑动的接触方式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另外,考虑到对恢复弹簧51的保护,在下座板12表面设置容纳恢复弹簧51的竖直槽。

实施案例2:

参照图4,一种乘客电梯轿厢,还包括厢体101、安装在厢体101之下的底梁102、至少两个实施案例1的减震装置,所述底梁102包括两个角钢103,所述减震装置的上座板11固定在轿厢101底板的底面,下座板12对称固定在两个角钢103的顶面。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