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智能拖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32062发布日期:2020-08-28 17:21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智能拖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拖车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智能拖车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对轨道车辆进行自动拖车的便携式智能拖车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铁路行业不断发展,进一步的促进了列车生产,在列车车厢的生产过程中,在厂房内会建设有两条平行的轨道,通过高架台车将车厢太高,从而进一步方便工人在车厢底部进行部件的安装,由于部件的安装是通过不同工序来完成车厢的组装,所以就需要对车厢进行每天的拖车,从而将车厢托至下一个工序,在拖车的过程中大多都是依靠改装的叉车来完成车厢的拖动,虽然通过改装的车辆能够完成车厢的拖拽,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1、在拖车的过程中,由于是改装的车辆,所以在操控车辆的时候就需要经过转向、位移、前进、后退等繁琐的操控,由于车厢在车间内的数量较多,所以进一步的降低了拖车效率的降低;

2、在拖车的过程中,当遇到空间狭小的情况下,改装的车辆就无法的进行拖拽,从而给车厢的移动造成麻烦。

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便携式智能拖车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便携式智能拖车装置,能够将第二支撑架滑动到轨道相对应的位置,将第一竖向轴和第二竖向轴分别的卡接在轨道凹槽内,从而能够通过锁止轴的摆动能够使锁止轴卡接在轨道上,通过垫块的上下滑动能够将锁止轴压紧在轨道上,通过拉绳转轮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拉绳的伸缩滑动,从而拖拽车辆的滑动,同时能够通过升降模块能够对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第三支撑架进行抬升,进一步的方便拉动其滑动。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便携式智能拖车装置,包括有地面,地面上设置有两条轨道凹槽,所述轨道凹槽内分别设置有轨道,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两根第二支撑架,两根第二支撑架之间通过两个第三支撑架相对应连接,两根第二支撑架之间还设置有一个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轨道凹槽相对应的第二竖向轴,所述第二竖向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摆动的锁止轴,所述第三支撑架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控制所述锁止轴摆动的第二电机,所述锁止轴摆动后与轨道相对应卡接;

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轨道凹槽相对应的第一竖向轴,所述第一竖向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上下滑动的垫块,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设置有一个控制所述垫块滑动的第一电机;

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设置有一个牵引模块,所述牵引模块内设置有转动的拉绳转轮,所述拉绳转轮上设置有拉绳,所述拉绳的端部设置有挂钩;

所述第二支撑架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升降模块,所述升降模块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升降的滚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竖向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三转轴,所述锁止轴分别在所述第三转轴上转动,所述第二竖向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一滑槽相对应连通的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内分别设置有一个顶压轴,所述顶压轴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螺纹孔相对应啮合连接的螺纹,所述顶压轴分别上设置有一个方形滑孔,所述方形滑孔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的端部分别与方形滑孔相对应呈方形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架内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八转轴,所述第八转轴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第四锥齿轮,所述第四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四锥齿轮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所述第八转轴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转孔,所述第三转轴的两端分别在所述支撑转孔内转动,所述支撑转孔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三转轴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弹簧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竖向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呈方形设置的第一滑孔,所述第一滑孔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第一滑轴,所述第一滑轴与所述第一滑孔相对应呈方形设置,所述所述第一滑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内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孔相对应啮合连接的螺纹槽,所述第一竖向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转孔,所述第一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在所述支撑转孔内转动的支撑转头,所述第一支撑架内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二锥齿轮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所述第二转轴转动,所述垫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轴的端部。

进一步的,所述牵引模块内设置有转动的第七转轴,所述拉绳转轮设置在所述第七转轴上,所述牵引模块内设置有一个驱动所述第七转轴转动的第三电机。

进一步的,升降模块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滑槽,所述升降模块内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二滑槽相对应连通的第二滑孔,所述第二滑孔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第二滑轴,所述第二滑轴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盘,所述转动盘上设置有一个转动的滚轮支撑轴,所述滚轮支撑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转腔,所述转动盘分别在所述支撑转腔内转动,所述滚轮支撑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五转轴,所述滚轮分别在所述第五转轴上转动,所述升降模块内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六转轴,所述第六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齿轮,所述第二滑轴上分别设置有一啮合齿槽,所述第一齿轮分别与所述啮合齿槽相对应啮合连接,所述升降模块内分别设置有一个驱动所述第六转轴转动的第四电机,所述支撑转腔和所述转动盘分别呈圆形设置。

进一步的,将第二支撑架推动至轨道相对应的位置,将第一竖向轴和第二竖向轴卡接在轨道凹槽内;

通过第二电机的转动驱动第八转轴的转动,从而能够分别的带动第二竖向轴内设置的顶压轴上下的滑动,通过顶压轴的上下滑动进一步的顶压锁止轴的摆动,从而能够使锁止轴卡接在轨道上;

通过第一电机的转动能够带动第二转轴的转动,从而同时控制两端第一竖向轴上设置的第一滑轴上下滑动,从而带动垫块的滑动,当垫块在滑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将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第三支撑架顶起,从而进一步的使锁止轴压紧在轨道上;

然后通过牵引模块内设置的拉绳转轮转动,能够带动拉绳的转动,从而拉动车厢的滑动;

当完成一个车厢的拖拽后,通过升降模块的升降能够进一步的对第二支撑架进行抬升,在升降模块上设置有上下滑动的滚轮,当滚轮下降后,能够通过滚轮的升降降升降模块提升,通过滚轮的转动进一步的带动第二支撑架的滑动,从而能够方便拉动第二支撑架的滑动,进行下一节车厢的拖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第一竖向轴和第二竖向轴分别的卡接在轨道凹槽内,通过第二竖向轴上设置的锁止轴摆动,能够进一步的使锁止轴卡接在轨道槽上,在第一竖向轴上设置有滑动的垫块,通过垫块的滑动能够将锁止轴压紧在轨道上,从而进一步的将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第三支撑架固定在轨道上,从而能够通过牵引模块内设置的拉绳转轮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拉绳的滑动,从而达到拉动车厢滑动的目的,进一步的避免了传统车辆拉动车厢造成的麻烦,从而提高效率,同时避免了因空间狭小导致的车辆无法拖拽车厢的问题;

同时能够通过升降模块能够进一步的将第二支撑架进行抬升,从而进一步的方便推动其滑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便携式智能拖车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支撑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支撑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牵引模块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锁止轴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升降模块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地面、2轨道、3轨道凹槽、4第一支撑架、5第一竖向轴、6牵引模块、7第一滑孔、8第一滑轴、9垫块、10第一转轴、11第一螺纹孔、12支撑转头、13支撑转孔、14第一锥齿轮、15第二锥齿轮、16第二转轴、17第一电机、18第二支撑架、19第三支撑架、20升降模块、21第二竖向轴、22第一滑槽、23第三转轴、24锁止轴、25第二螺纹孔、26顶压轴、27第四转轴、28方形滑孔、29第三锥齿轮、30第四锥齿轮、31第二电机、32第一弹簧、33第五转轴、34第二滑槽、35滚轮支撑轴、36滚轮、37第五转轴、38支撑转腔、39转动盘、40第二滑轴、41第二滑孔、42啮合齿槽、43第一齿轮、44第六转轴、45拉绳转轮、46第七转轴、47拉绳、48挂钩、49第八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便携式智能拖车装置,包括有地面1,地面1上设置有两条轨道凹槽3,所述轨道凹槽3内分别设置有轨道2,包括有两根第二支撑架18,两根第二支撑架18之间通过两个第三支撑架19相对应连接,两根第二支撑架18之间还设置有一个第一支撑架4,所述第三支撑架19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轨道凹槽3相对应的第二竖向轴21,所述第二竖向轴21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摆动的锁止轴24,所述第三支撑架19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控制所述锁止轴24摆动的第二电机31,所述锁止轴24摆动后与轨21相对应卡接。

在地面1上设置有轨道凹槽3,在轨道凹槽3内设置有轨道2,轨道2上设置有凹槽,列车能够在轨道2上滑动,还包括有两根第二支撑架18,在第二支撑架18之间通过两个第三支撑架19相对应连接,第三支撑架19分别设置在第二支撑架18的两端,在两根第二支撑架18之间还设置有一个第一支撑架4,第一支撑架4设置在第二支撑架18的中心位置,在第三支撑架19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竖向轴21,第二竖向轴21能够伸入到轨道凹槽3内,在第二竖向轴21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摆动的锁止轴24,在第三支撑架19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电机24,通过第二电机24的转动能够控制锁止轴24的摆动,当锁止轴24摆动后,能够卡接在轨道21上,从而能够使第三支撑架19固定在轨道2上。

所述第一支撑架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轨道凹槽3相对应的第一竖向轴5,所述第一竖向轴5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上下滑动的垫块9,所述第一支撑架4上设置有一个控制所述垫块9滑动的第一电机17。

在第一支撑架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竖向轴5,第一竖向轴5能够分别的伸入到轨道凹槽3内,第一竖向轴5和第二竖向轴21相对因,能够同时的伸入到轨道凹槽3内,在第一竖向轴5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上下滑动的垫块9,在第一支撑架4上设置有一个第一电机17,能够通过第一电机17进一步控制垫块9的升降,当锁止轴24伸展开以后,能够卡接在轨道2上,同时能够通过垫块9的升降进一步的带动第一竖向轴5的升降,从而能够将卡锁止轴24压紧在轨道2上,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将第一支撑架4固定在轨道2上。

所述第一支撑架4上设置有一个牵引模块6,所述牵引模块6内设置有转动的拉绳转轮45,所述拉绳转轮45上设置有拉绳47,所述拉绳47的端部设置有挂钩48。

在第一支撑架4上设置有一个牵引模块6,在牵引模块6内设置一个转动的拉绳转轮45,从而能够通过拉绳转轮45进一步的带动拉绳47的滑动,通过挂钩48钩挂在列车的提升架台上,从而能够通过拉绳转轮45的转动进一步的达到拖拽车厢滑动的目的,能够将第一支撑架4固定在轨道2上,通过拉绳47拖拽车厢的滑动,从而进入下一工序,能够进一步的避免了传统的车辆拉动架台车滑动造成的麻烦,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拖车效率,同时避免了因空间狭小造成的拖车无法进入的问题。

所述第二支撑架18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升降模块20,所述升降模块20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升降的滚轮36。

能够通过升降模块20进一步的对第二支撑架18进行提升,通过滚轮36的转动能够是第二支撑架18滑动,从而方便调整第二支撑架18的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二竖向轴21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滑槽22,所述第一滑槽22内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三转轴23,所述锁止轴24分别在所述第三转轴23上转动,所述第二竖向轴21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一滑槽22相对应连通的第二螺纹孔25,所述第二螺纹孔25内分别设置有一个顶压轴26,所述顶压轴26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螺纹孔25相对应啮合连接的螺纹,在顶压轴26上设置的第二螺纹孔25的螺纹相对应设置,同时能够使顶压轴26能够同步的升降,从而防止其发生错位升降的问题,所述顶压轴26分别上设置有一个方形滑孔28,所述方形滑孔28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第四转轴27,所述第四转轴27的端部分别与方形滑孔28相对应呈方形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架19内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八转轴49,所述第八转轴49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第四锥齿轮30,所述第四转轴27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四锥齿轮30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三锥齿轮29,所述第二电机31驱动所述第八转轴49转动。

能够通过第二电机31的转动进一步的带动第八转轴49的转动,所述第三支撑架19设置有两个,那么第二电机31同样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电机31同步转动,从而能够带动两端的第三锥齿轮29的转动,第三锥齿轮29分别与所述第四锥齿轮30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进一步的带动第四转轴27转动,第七转轴27的端部呈方形设置,在顶压轴26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方形滑孔28,方形滑孔28与第四转轴27的端部相对应,从而能够通过第七转轴27带动顶压轴26的转动,顶压轴26的外圈设置有螺纹,在第二竖向轴21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螺纹孔25,第二螺纹孔25与顶压轴26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能够通过螺纹的相对应啮合连接,能够进一步的使顶压轴26上下滑动,同时第七转轴27能够在方形滑孔28内滑动,能够通过顶压轴26进一步的对锁止轴24进行顶压,从而能够使锁止轴24伸展开,由于轨道2内设置有凹槽,能够进一步的使锁止轴24卡接在轨道槽内,当第三支撑架19上升后,能够进一步的将锁止轴24压紧在轨道2上,从而通过锁止轴24将第三支撑架19固定在轨道2上。

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滑槽2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转孔33,所述第三转轴23的两端分别在所述支撑转孔33内转动,所述支撑转孔33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弹簧32,所述第三转轴23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弹簧32上。

当第三支撑架19下降后,顶压轴26伸缩滑动至复位,能够通过第一弹簧32的弹压力,能够进一步的使锁止轴24复位至第一滑槽22内,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将第二竖向轴21从轨道凹槽3内取出。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竖向轴5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呈方形设置的第一滑孔7,所述第一滑孔7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第一滑轴8,所述第一滑轴8与所述第一滑孔7相对应呈方形设置,所述所述第一滑轴8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螺纹孔11,所述第一螺纹孔11内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转轴10,所述第一转轴10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孔11相对应啮合连接的螺纹槽,所述第一竖向轴5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转孔13,所述第一转轴10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在所述支撑转孔13内转动的支撑转头12,所述第一支撑架4内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二转轴16,所述第二转轴1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锥齿轮15,所述第一转轴16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二锥齿轮15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一锥齿轮14,所述第一电机17驱动所述第二转轴16转动,所述垫块9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轴8的端部。

在第一竖向轴5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方形的第一滑孔7,当第一电机17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第二转轴16的转动,从而能够同时带动两端的第二锥齿轮15转动,第二锥齿轮15分别第一锥齿轮14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第一转轴10转动,第一转轴10的端部分别设置有螺纹,能够与第一螺纹孔11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第一滑轴8的上下滑动,其中第一滑轴8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螺纹孔11的螺纹方向相对应设置,从而能够在第一转轴10转动的过程中能够使第一滑轴8同步的升降滑动,从而防止其发生错误,第一滑轴8和第一滑孔7分别呈方形设置,从而能够防止第一滑轴8发生自转,实现上下滑动的目的,在第一竖向轴5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转孔13,在第一转轴10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转头12,支撑转头12在支撑转孔13内转动,从而能够对第一转轴10进行支撑,从而能够通过第一滑轴8的升降带动垫块9的升降,当垫块9伸出后,能够进一步的推动第一竖向轴5上升,从而推动第一第一支撑架4上升,同时的推动第三支撑架19同步的上升,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推动锁止轴24压紧在轨道2上,从而达到将第一支撑架4固定在轨道2上的目的,从而能够通过拉绳转轮45的转动带动拉绳47的滑动,进一步的达到拖拽车厢滑动的目的。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牵引模块6内设置有转动的第七转轴46,所述拉绳转轮45设置在所述第七转轴46上,所述牵引模块6内设置有一个驱动所述第七转轴46转动的第三电机。

第三电机(在说明书附图中未标注)的转动能够带动第七转轴46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拉绳转轮45的转动,从而能够拉动拉绳47的滑动。

如图1和图6所示,升降模块20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滑槽34,所述升降模块20内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二滑槽34相对应连通的第二滑孔41,所述第二滑孔41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第二滑轴40,所述第二滑轴40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盘39,所述转动盘39上设置有一个转动的滚轮支撑轴35,所述滚轮支撑轴35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转腔38,所述转动盘39分别在所述支撑转腔38内转动,所述滚轮支撑轴35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五转轴37,所述滚轮36分别在所述第五转轴37上转动,所述升降模块20内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六转轴44,所述第六转轴44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齿轮43,所述第二滑轴40上分别设置有一啮合齿槽42,所述第一齿轮43分别与所述啮合齿槽42相对应啮合连接,所述升降模块20内分别设置有一个驱动所述第六转轴44转动的第四电机,所述支撑转腔38和所述转动盘39分别呈圆形设置。

当对车厢拖拽完毕后,能够通过升降模块20的升降进一步的使第一支撑架4、第二支撑架18、第三支撑架19同步的上升,升降模块20分别设置在第二支撑架18的两端,即升降模块20设置有4个,能够通过第四电机(第四电机在说明书附图中未标注)的转动进一步的带动第六转轴44的转动,从而能够带动第一齿轮43的转动,通过第一齿轮43与啮合齿槽42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第二滑轴40的上下滑动,从而能够控制滚轮支撑轴35的升降,从而控制滚轮36的升降,通过滚轮36的升降能够实现拉动第一支撑架4、第二支撑架18、第三支撑架19的滑动,同时能够通过转动盘39在支撑转腔38内转动,能够实现滚轮36的360度的转动,其中4个第四电机能够同步的转动,在第一支撑架4上还设置有蓄电池,从而进一步的对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第四电机进行供电,从而保证其正常的工作。

如图1至图6所示,将第二支撑架18推动至轨道2相对应的位置,将第一竖向轴5和第二竖向轴21卡接在轨道凹槽3内;

首先通过第二电机31的转动驱动第八转轴49的转动,从而能够分别的带动第二竖向轴21内设置的顶压轴26上下的滑动,通过顶压轴26的上下滑动进一步的顶压锁止轴24的摆动,从而能够使锁止轴24卡接在轨道2上;

通过第一电机17的转动能够带动第二转轴16的转动,从而同时控制两端第一竖向轴5上设置的第一滑轴8上下滑动,从而带动垫块9的滑动,当垫块9在滑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将第一支撑架4、第二支撑架18、第三支撑架19顶起,从而进一步的使锁止轴24压紧在轨道2上;

然后通过牵引模块6内设置的拉绳转轮45转动,能够带动拉绳47的转动,从而拉动车厢的滑动;

当完成一个车厢的拖拽后,通过升降模块20的升降能够进一步的对第二支撑架18进行抬升,在升降模块20上设置有上下滑动的滚轮36,当滚轮36下降后,能够通过滚轮36的升降将升降模块20提升,通过滚轮36的转动进一步的带动第二支撑架18的滑动,从而能够方便拉动第二支撑架18的滑动,进行下一节车厢的拖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