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垃圾分类集中式环保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24756发布日期:2020-12-18 13:10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垃圾分类集中式环保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垃圾分类集中式环保筒。



背景技术:

现有的环保筒,新世纪推崇垃圾分类行动,现有的垃圾分类大多分为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垃圾以及不可回收垃圾四个大类,而垃圾分类式的垃圾箱大多设立于公共区域,普通的家用型垃圾桶大多统一的回收所有垃圾,使用者丢弃时再进行分类,导致使用者后期还需费时费力将家用型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分类,影响到使用的方便性,其次,其中干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纸类,纸质的物品容易粘黏在垃圾筒中,愈发影响到使用者将垃圾丢弃时的方便性,故而,我们提出便于使用者后期将不同的垃圾丢弃到公共垃圾桶中,可节省使用者的使用空间,在垃圾承载结构多的情况下,也能够便于使用者拿出,纸质干垃圾不容易粘黏在内胆中,提高使用者将垃圾丢弃时的方便性,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提出的普通的家用型垃圾桶大多统一的回收所有垃圾,使用者丢弃时再进行分类,导致使用者后期还需费时费力将家用型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分类,纸质的物品容易粘黏在垃圾筒中,影响到使用的方便性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垃圾分类集中式环保筒。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垃圾分类集中式环保筒,所述新型垃圾分类集中式环保筒包括:

筒体,所述筒体内部开有置物槽,且置物槽内部均匀插入有三个装载盒,所述置物槽内部并位于装载盒之间插入有回收盒,且回收盒与装载盒之间相互贴合,其中一个所述装载盒内部覆盖有内膜,且内膜贴合于装载盒,所述回收盒内部嵌接有内胆,且内胆表面均匀开有若干个气孔,所述装载盒底端内侧嵌接有按压球,且筒体外侧下方并位于装载盒以及回收盒相对应位置均开有开口;

弹簧,所述弹簧的数量为装载盒和回收盒的数量总和,且弹簧分别固定连接在置物槽内部并位于装载盒和回收盒正下方,所述开口外侧均设置有踩板,且踩板内侧均固定有与其为一体的长杆,所述长杆左右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有转芯,且长杆顶面末端均嵌入设置有顶块。

作为优选的,所述装载盒以及回收盒均呈扇形状,且装载盒和回收盒之间组成圆筒形。

作为优选的,所述内胆与回收盒呈重叠排布,且内胆与回收盒之间相隔有空间,所述按压球内部和内胆与回收盒之间相隔的空间相通。

作为优选的,所述长杆位于开口内部,且转芯外侧均嵌入设置于开口内壁,所述转芯与开口转动连接,且长杆通过转芯与开口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顶块分别位于装载盒和回收盒下方,且弹簧位于顶块下方与筒体内部之间,所述弹簧顶端与长杆固定连接顶端与。

作为优选的,所述踩板位于长杆的一侧,且顶块位于长杆的另一侧,所述踩板与顶块位置分别上下对立。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装载盒和回收盒实现垃圾分类的作用,便于使用者后期将不同的垃圾丢弃到公共垃圾桶中,装载盒和回收盒之间所占的位置较小,可节省使用者的使用空间,在垃圾承载结构多的情况下,也能够便于使用者拿出。

本实用新型气体从多个气孔中渗出,因为回收盒在承载垃圾时,垃圾置入内胆中,当气体从气孔喷出时,可将内胆内壁的纸质干垃圾被吹出,便于使用者把纸质干垃圾倒出,纸质干垃圾不容易粘黏在内胆中,提高使用者将垃圾丢弃时的方便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装载盒零件结构底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筒体局部零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筒体1、置物槽101、开口102、装载盒2、内膜201、回收盒3、按压球301、内胆4、气孔401、踩板5、转芯501、顶块502、长杆503、弹簧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图2所示,一种新型垃圾分类集中式环保筒,所述新型垃圾分类集中式环保筒包括:

筒体1,所述筒体1内部开有置物槽101,且置物槽101内部均匀插入有三个装载盒2,所述置物槽101内部并位于装载盒2之间插入有回收盒3,且回收盒3与装载盒2之间相互贴合,其中一个所述装载盒2内部覆盖有内膜201,且内膜201贴合于装载盒2,所述回收盒3内部嵌接有内胆4,且内胆4表面均匀开有若干个气孔401,所述装载盒2底端内侧嵌接有按压球301,且筒体1外侧下方并位于装载盒2以及回收盒3相对应位置均开有开口102,使用者在使用时,由装载盒2和回收盒3承载不同类型的垃圾,其中覆有内膜201的装载盒2可用于承载湿垃圾,且内膜201由pvc塑料薄膜组成,使用者后期将湿垃圾倒出后,清理装载盒2时较方便,而其他的两个装载盒2可分别承载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通过回收盒3可承载干垃圾,通过装载盒2和回收盒3实现垃圾分类的作用,便于使用者后期将不同的垃圾丢弃到公共垃圾桶中,所述装载盒2以及回收盒3均呈扇形状,且装载盒2和回收盒3之间组成圆筒形,装载盒2和回收盒3之间所占的位置较小,可节省使用者的使用空间;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弹簧6,所述弹簧6的数量为装载盒2和回收盒3的数量总和,且弹簧6分别固定连接在置物槽101内部并位于装载盒2和回收盒3正下方,所述开口102外侧均设置有踩板5,且踩板5内侧均固定有与其为一体的长杆503,所述长杆503左右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有转芯501,且长杆503顶面末端均嵌入设置有顶块502,使用者在使用时,如装载盒2和回收盒3内的垃圾盛满,使用者可将装载盒2和回收盒3拿出,把垃圾倒出,所述长杆503位于开口102内部,且转芯501外侧均嵌入设置于开口102内壁,所述转芯501与开口102转动连接,且长杆503通过转芯501与开口102转动连接,所述顶块502分别位于装载盒2和回收盒3下方,且弹簧6位于顶块502下方与筒体1内部之间,所述弹簧6顶端与长杆503固定连接,因为弹簧6将长杆503的一端拉住,长杆503在正常状态下向内侧下方倾斜;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踩板5位于长杆503的一侧,且顶块502位于长杆503的另一侧,所述踩板5与顶块502位置分别上下对立,此时的踩板5向上翘起,而使用者可将踩板5踩下,让长杆503的内侧翘起,由于顶块502与踩板5的位置上下对立,所以将踩板5踩下后,顶块502会向上翘起,顶块502凸起,并顶块502位于装载盒2和回收盒3下方,顶块502向上翘起后把装载盒2和回收盒3抬起,此时的弹簧6被迫拉伸,长杆503以转芯501为圆心转动,装载盒2和回收盒3抬起,方便使用者将装载盒2和回收盒3从置物槽101内抽出,在垃圾承载结构多的情况下,也能够便于使用者拿出,避免装载盒2和回收盒3外侧与置物槽101之间相隔的空间较小,导致使用者难以将装载盒2和回收盒3拿出;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内胆4与回收盒3呈重叠排布,且内胆4与回收盒3之间相隔有空间,所述按压球301内部和内胆4与回收盒3之间相隔的空间相通,使用者在丢弃回收盒3内的干垃圾时,可按动按压球301,按压球301内部的气体被挤压出,气体被挤压进内胆4与回收盒3之间相隔的空间中,且气体从多个气孔401中渗出,因为回收盒3在承载垃圾时,垃圾置入内胆4中,当气体从气孔401喷出时,可将内胆4内壁的纸质干垃圾被吹出,便于使用者把纸质干垃圾倒出,纸质干垃圾不容易粘黏在内胆4中,提高使用者将垃圾丢弃时的方便性。

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的技术工程师根据上述实用新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