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态聚料式液体材料装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11630发布日期:2020-12-01 10:42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态聚料式液体材料装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液体材料的动态聚料式液体材料装运装置。



背景技术:

液体材料的装运一直是相关技术领域的工作人员的一大难题,现有的装运方式通常采用不锈钢罐或碳钢罐,其运输成本高,装运难,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其改进和创新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动态聚料式液体材料装运装置及动态出料方法,可有效解决液体材料高效装运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动态聚料式液体材料装运装置,包括箱体,箱体为不透气材料制成的中空结构,箱体内悬挂连接有上口周壁与箱体顶板内壁密封连接在一起的袋体,袋体外壁与箱体内壁之间的空间构成充气腔,袋体内壁与箱体顶板之间空间构成装料腔,装料腔所在的箱体顶板中心装有与装料腔相连通的料口,袋体底部两侧装有与其下表面固定在一起的导向托杆,导向托杆两端设置有沿竖直方向滚动的滚轮,箱体两侧的内壁上装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轨道,滚轮置于轨道内,沿其长度方向上下滑动,构成袋体底部两侧上下滑动的导向结构,箱体底部连接有与充气腔相连通的出液管路,袋体底面开有上下贯通且与出液管路上口正对的排水孔,排水孔四周的袋体由穿过排水孔旋装在出液管路口部上的连接螺栓压紧固定,构成排水孔与出液管路的密封连接结构,伸出箱体部分的出液管路上连接有液体引出管,液体引出管上设置有阀门,箱体的侧面上连接有与充气腔相连通的充气接头管。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独特,简单合理,易生产,易操作,省时省力、成本低,液体材料依次通过袋体的排水孔、出液管路和液体引出管排出,解决了液体材料装、卸的问题;随着两侧液体材料沿竖直方向的厚度不断缩小,袋体下部两侧被充气腔内的气压顶起,同时袋体顶部两侧的袋体在气压作用下朝向中心顶出,从而从装料腔两侧向中心形成一个向下的坡面,液体材料沿坡面不断向中心集中从排水孔送出,从而将装料腔的液体材料全部清理完,使收料几乎无残留,大大提高了收料的效率,压缩了卸料的时间,节约了卸料成本;出料管路为拆装式,无需随车运输,更无需始终固定在出料口上,这样也避免了在运输过程中出料管路堵塞的风险;运输快速、高效、安全、寿命长、使用方便、效果好,是液体装运装置上的创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主视图。

图2-3依次为本实用新型收料过程使用状态的剖面主视图。

图4-5均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侧视图,其中,图4的状态为导向托杆未被顶起,图5的状态为导向托杆被顶起。

图6为本实用新型袋体的仰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导向托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排水孔与出液管路的连接剖视示意图,箭头方向表示液体材料流动方向。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连接螺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10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箱体1,箱体1为不透气材料制成的中空结构,箱体1内悬挂连接有上口周壁与箱体顶板内壁密封连接在一起的袋体3,袋体3外壁与箱体内壁之间的空间构成充气腔3b,袋体3内壁与箱体顶板之间空间构成装料腔3a,装料腔所在的箱体顶板中心装有与装料腔相连通的料口2,袋体3底部两侧装有与其下表面固定在一起的导向托杆5,导向托杆5两端设置有沿竖直方向滚动的滚轮51,箱体1两侧的内壁上装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轨道6,滚轮51置于轨道内,沿其长度方向上下滑动,构成袋体底部两侧上下滑动的导向结构,箱体1底部连接有与充气腔3b相连通的出液管路4,袋体3底面开有上下贯通且与出液管路4上口正对的排水孔31,排水孔四周的袋体由穿过排水孔旋装在出液管路口部上的连接螺栓11压紧固定,构成排水孔与出液管路的密封连接结构,伸出箱体部分的出液管路4上连接有液体引出管14,液体引出管14上设置有阀门13,箱体1的侧面上连接有与充气腔3b相连通的充气接头管15。

为保证使用效果,所述的袋体3为可变形的不透水材料制成。可变形的不透水材料可以为橡胶等,为保证其强度,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厚度,所述袋体3的上端沿通过与箱体顶板内壁密封连接可通过胶连接悬挂在箱体内。阀门关闭时,由于排水孔与出液管路的密封连接且袋体又为不透水材料,因此液体材料10会被密封容纳在袋体内,当阀门打开后,会依次通过排水孔、出液管路和液体引出管排出。

所述料口2的轴线、排水孔31的轴线和出液管路4的轴向共线;正常情况下,在液体引出管14上法兰连接引水管路7进行排水即可,当车厢底部的液体引出管14堵塞或遇到其他情况无法正常出液时,可以将其他管路从料口插入装料腔配合水泵抽出。

所述料口2上旋装有用于密封其上口的密封盖9。

所述导向托杆5两端连接有滚轮支撑板52,滚轮51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滚轮支撑板52上,滚轮51滑动设置在轨道6内。

所述充气接头管15上连接有充气管路12,充气管路12的进气端与气泵8的出气口相连;气泵8提供的气压为0.05mpa-0.2mpa,该气压范围足够提供袋体两侧顶起的压力。充气管路12与充气接头管15可通过法兰连接。充气接头管15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箱体的任意部位,如左右两端下部或箱体两端的底面等,只要其与充气腔相连通即可,如图4、5所示,充气管路可以设置2个,分别连接在箱体两侧的侧壁上,该实施例不限制充气接头管的安装位置。

所述连接螺栓11是由上部的压板111和下部的螺杆112同轴连接在一起构成的一体结构,连接螺栓11中心开有上下贯通的排水通道113,螺杆112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出液管路4上部内壁上设置有与外螺纹相对应的内螺纹,螺杆112穿过排水孔后与出液管路4上部旋转固定,压板111将排水孔四周的袋体压紧固定在箱体底面上。

所述的连接螺栓11上表面开有用于远程旋转操作的卡槽11a;安装时,通过辅助的杆件从料口伸入袋体进行拧紧或松开的操作,辅助的杆件采用一个长度较长的杆即可,在杆的端部设置与卡槽对应的卡头即可,如卡槽为十字卡槽拉头可设置为与其匹配的十字卡头。

采用上述动态聚料式液体材料装运装置的液体材料动态出料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装料

将连接螺栓11穿过排水孔后与出液管路的上口旋装固定,并通过连接螺栓上部的压板111将排水孔四周的袋体压紧固定在箱体底面上,从而使排水孔与出液管路密封连接,关闭阀门13,将液体材料10从箱体1顶部的料口2装入袋体的装料腔3a,然后将与料口匹配的密封盖装在料口上口进行密封,完成装料;

二、卸料

箱体运输至目的地后,将充气管路12两端分别与气泵8的出气口和充气接头管15相连,将液体引出管14连接引水管路7引出至储存容器,启动气泵,打开阀门,气泵的出气端的压缩气体从充气接头管15进入充气腔,液体材料依次通过排水孔、出液管路和液体引出管排出,随着液体材料不断排出,液面不断下降,充气腔两侧的液体材料重量不断减小,最终两侧的袋体在导向托杆的牵引下被充气接头管送入充气腔的气压顶起,同时袋体顶部两侧的袋体在气压作用下朝向中心方向顶出,从而从装料腔两侧向中心形成一个向下的坡面,液体材料沿坡面不断向中心集中从排水孔送出,从而将装料腔的液体材料全部清理完,使收料无残留。

所述的箱体为车厢,可以在箱体车厢内设置定滑轮和与其配合的钢丝绳,并将钢丝绳与导向托杆连接在一起,不使用时,可以将袋体收到车厢顶部,不影响车厢在其他场景下使用,具体收起操作可以通过打开车厢的仓门图中未给出,仓门为车厢常规设置,转动滑轮组驱动导向托杆上升收起袋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独特,简单合理,易生产,易操作,省时省力、成本低,袋体悬挂式固定在箱体内,从而将箱体隔置成互补连通的充气腔和装料腔,同时在袋体底部开与出液管路密封连接的排水孔,液体材料依次通过排水孔、出液管路和液体引出管排出,解决了液体材料装、卸的问题;随着两侧液体材料沿竖直方向的厚度不断缩小,袋体下部两侧被充气腔内的气压顶起,同时袋体顶部两侧的袋体在气压作用下朝向中心顶出,从而从装料腔两侧向中心形成一个向下的坡面,液体材料沿坡面不断向中心集中从排水孔送出,从而将装料腔的液体材料全部清理完,使收料几乎无残留,大大提高了收料的效率,压缩了卸料的时间,节约了卸料成本;出料管路为拆装式,无需随车运输,更无需始终固定在出料口上,这样也避免了在运输过程中出料管路堵塞的风险;运输快速、高效、安全、寿命长、使用方便、效果好,是液体装运装置上的创新。

申请人还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上述指出的仅仅是一种实施例,并不是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用等同或等同替代手段所做出与本申请技术方案本质上相同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