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封箱机的转向装置的升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59662发布日期:2021-06-22 15:24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封箱机的转向装置的升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封箱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封箱机的转向装置的升降结构。



背景技术:

封箱机又称打包机、捆包机、打带机或捆扎机,是使用捆扎带捆扎产品或包装件,然后收紧并将两端通过发热烫头热融粘接方式结合。封箱机的功能是加固包装物品的,使物品在搬运过程中、贮存中不因捆扎不牢而散落,同时还应捆扎整齐美观。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产品进行两个方向的捆扎,公告号为cn207791254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打包机的第一气缸顶升转向装置,包括机架、传输装置和控制电机,所述传输装置包括辊筒、电机和带动辊筒转动的链条,还包括顶升转向装置和支撑板,所述顶升转向装置包括置物板、旋转电机、升降板和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位于升降板下方,所述旋转电机放置在升降板上,所述置物板的中心设有与旋转电机卡接的卡槽。当箱体传输至置物板的上方时,控制电机控制第一气缸使第一气缸上的活塞向上运动带动升降板向上运动进而带动旋转电机和置物板向上运动,将箱体托起,当上升至指定高度时旋转电机进行旋转进而带动置物板旋转至指定角度然后停止旋转,接着第一气缸的活塞向下运动,直至回到初始状态,然后箱体接着进行传输进入到打包机构进行捆扎。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由于升降板只有第一气缸的活塞一个支撑点,当箱体较重时,在旋转电机带动置物板旋转过程中可能导致第一气缸的活塞的摆动摇晃,升降板下降后箱体位置可能会有偏移,从而降低了后续的封箱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后续封箱效果差的问题,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封箱机的转向装置的升降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封箱机的转向装置的升降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封箱机的转向装置的升降结构,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剪叉架,所述剪叉架上设置有升降板,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与所述升降板连接的第一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件带动升降板升降,同时剪叉架在升降板的带动下运动,使得升降板的升降受到剪叉架的限制,提高了升降板在运动时的稳定性,降低了箱体因升降不稳定而造成偏移的概率,从而提高后续的封箱效果。

优选的,所述机架上可拆卸设置有安装板,所述第一驱动件、所述剪叉架均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板的设置便于第一驱动件和剪叉架的安装,且均设置在安装板提高了两者的相对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剪叉架包括两根一端间隔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的第一支撑杆、两根一端转动且滑移在所述安装板上并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转动平面平行的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同侧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与所述第一支撑杆或所述第二支撑杆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或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端之间,所述升降板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转动且滑移在所述升降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升降板运动时,升降板拉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相对转动,从而跟随升降板一起运动,且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一起运动使得升降板的升降较为稳定。

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通过一转轴同轴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轴的设置可以使两个第一支撑杆同步转动,提高一致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升降板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上滑移设置有第一移动块,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移动块上;所述升降板上设置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上滑移设置有第二移动块,所述第一支撑杆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移动块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支撑杆转动时,第二移动块在第二滑轨上运动,且第二滑轨对第二移动块的限制提高了第一支撑杆在转动时的平稳程度,同理第二支撑杆也是一样。

优选的,所述第一移动块包括滑移在所述第一滑轨上的第一滑块、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块上的第一联块,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联块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时,第二支撑杆带动第一联块运动,第一滑块与第一联块同步运动,实现第一滑块在第一滑轨上的滑移运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下表面的第一气缸或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气缸或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穿过所述安装板连接在所述升降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气缸或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的伸缩带动升降板的升降,实现将升降板上的结构升降的过程。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缸或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上安装有连杆,所述升降板设置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朝向所述第一气缸或第一液压缸一侧连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与所述第一连接块连接侧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槽底开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块朝向所述第一气缸或第一液压缸一侧连通的通孔,所述连杆穿过所述通孔,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高度与所述容置槽深度相同且与连杆连接的块体,且所述块体可在所述容置槽内侧向偏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气缸或第一液压缸的安装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或者箱体较重时,转杆会有一定的偏移,或者剪叉架的精度有差,因此第一气缸或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在伸缩过程中可能会在侧向相对于第二连接块偏移,导致第一气缸或第一液压缸被破坏。通过块体与容置槽侧壁、连杆与通孔侧壁留有间隙,从而可供气缸或液压缸的活塞杆在伸缩的过程中偏移,降低了第一气缸或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因偏移而造成的结构损坏的概率,从而可提高第一气缸或第一液压缸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使升降板的升降受到剪叉架的限制,提高了升降板在运动时的稳定性,降低了箱体因升降不稳定而造成偏移的概率,从而提高后续的封箱效果;

2.通过转轴的设置可以使两个第一支撑杆同步转动,提高一致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升降板的稳定性;

3.通过块体与容置槽侧壁、连杆与通孔侧壁留有间隙,从而可供气缸或液压缸的活塞杆在伸缩的过程中偏移,降低了第一气缸或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因偏移而造成的结构损坏的概率,从而可提高第一气缸或第一液压缸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立体结构的示意图(一);

图2是本申请中升降部分及转动部分的立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立体结构的示意图(二);

图4是本申请中安装块部分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机架;11、传输辊;111、第一输送辊;112、第二输送辊;12、电机;13、安装板;131、第一气缸;132、连杆;133、块体;14、安置板;15、直线轴承;2、剪叉架;21、第一支撑杆;22、第二支撑杆;23、连接轴;24、第一滑轨;25、第一移动块;251、第一滑块;252、第一联块;26、第二滑轨;27、第二移动块;271、第二滑块;272、第二联块;3、安装块;31、第一连接块;311、环形板;312、安装槽;32、第二连接块;321、容置槽;322、通孔;323、限位环;33、圆锥滚子轴承;34、第一轴承;4、转杆;41、骤缩段;42、连接盘;421、抵紧环;43、防脱片;5、置物板;6、升降板;61、第二气缸;62、第二轴承;63、缓冲组件;631、阻尼器;632、固定杆;633、螺母;634、橡胶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封箱机的转向装置,参照图1,包括机架1,机架1上端转动设置有呈水平的传输辊11,传输辊11包括多个第一输送辊111和两组输送辊组,多个第一输送辊111分别转动安装在机架1上且位于输送方向的两端,两组输送辊组设置在机架1上且位于两端的第一输送辊111之间,且两组输送辊组沿垂直与输送方向间隔设置,每组输送辊组包括多个沿输送方向均匀间隔转动安装在机架1上的第二输送辊112。

相邻第一传输辊111之间、第一传输辊111之间和第二输送辊112均通过链传动连接,所有第一传输辊111和第二输送辊112形成的传输平面呈水平。在机架1上且位于传输辊11下方固定有电机12,电机12的输出轴与任意一个第一传输辊111或第二输送辊112链传动连接。电机12带动传输辊11转动,可输送运输到传输辊11上的箱体。

机架1上且位于传输辊11的下方设置有呈水平的安装板13,安装板13通过螺栓安装在机架1上。安装板13上设置有剪叉架2,剪叉架2上安装有升降板6。剪叉架2包括两根第一支撑杆21、两根第二支撑杆22、两根连接轴23,两根第一支撑杆21沿传输辊11的轴向间隔铰接在安装板13上,且两根第一支撑杆21通过同一根转轴铰接,第一支撑杆21的转动平面平行于传输辊11的转动平面。

参照图2,安装板13上沿传输辊11的轴向间隔固定有两个呈水平的第一滑轨24,两个第一滑轨24与两个第一支撑杆21一一对应,且第一滑轨24长度方向在第一支撑杆21的转动平面上。第一滑轨24上滑移设置有第一移动块25,第一移动块25包括第一滑块251、第一联块252,第一滑块251滑移设置在第一滑轨24上,第一联块252固定在第一滑块251上。

第二支撑杆22与第一支撑杆21等长,两个第二支撑杆22的一端分别转动安装在两个第一联块252上,且第二支撑杆22的转动平面平行于第一支撑杆21的转动平面。位于同一侧的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通过连接轴23转动配合,形成x形。

第二支撑杆22远离第一联块252一端铰接在升降板6的下表面。在升降板6的下表面还设置有两个呈水平的第二滑轨26,两个第二滑轨26与两个第一滑轨24一一对应,且第二滑轨26位于对应的第一滑轨24的正上方。第二滑轨26上滑移设置有第二移动块27,第二移动块27包括第二滑块271、第二联块272,第二滑块271滑移设置在第二滑轨26上,第二联块272固定在第二滑块271上。第一支撑杆21远离安装板13一端铰接在第二联块272上,升降板6呈水平。

在安装板13上设置有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采用第一气缸131或第一液压缸,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一气缸131,第一气缸131的缸体朝上且通过螺栓的固定在安装板13的下表面,第一气缸131的活塞杆穿过安装板13。

参照图1和图3,升降板6安装有安装块3,安装块3上转动安装有呈竖向的转杆4,转杆4上设置有置物板5,置物板5可从两组输送辊组的间隔和相邻第二输送辊112之间穿过并突出传输辊11的传输平面。

参照图4,安装块3包括第一连接块31、第二连接块32,第一连接块31通过螺栓固定在升降板6下表面,第二连接块32通过螺栓连接在第一连接块31远离升降板6一端,第一连接块31朝向升降板6一面的端面一体设置有穿过升降板6的环形板311,环形板311突出于升降板6上表面。第一气缸131的活塞杆连接在第二连接块32上,第一气缸131的活塞杆的伸缩带动升降板6的升降,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起到提高升降板6稳定性的作用。

第一连接块31朝向第二连接块32一侧开设有截面呈圆形的安装槽312,安装槽312贯通至第一连接块31上表面,环形板311的内环直径与安装槽312的直径相同。第二连接块32朝向第一连接块31一侧开设有截面呈圆形的容置槽321,容置槽321的槽底开设有与第二连接块32背离第一连接块31一侧的侧壁连通的通孔322,当第一连接块31安装到第二连接块32后,通孔322、容置槽321、安装槽312同轴,且容置槽321的截面面积大于安装槽312的截面面积。

第一气缸131的活塞杆上螺纹连接有柱状的连杆132,连杆132的截面面积小于通孔322的截面面积;连杆132上端一体设置有呈盘状的块体133,块体133与连杆132的中心线共线,且块体133的截面面积小于容置槽321的截面面积。连杆132穿过通孔322,块体133位于容置槽321中,块体133的高度等于容置槽321深度,块体133的截面面积大于安装槽312的截面面积。块体133在竖向被限制,块体133可在容置槽321水平侧移,因此可允许第一气缸131有一定偏差,可降低第一气缸131损坏的概率。

转杆4远离置物板5一端同轴一体设有骤缩段41,骤缩段41的直径小于转杆4的直径,骤缩段41上套设有连接盘42,连接盘42上端面抵接转杆4远离置物板5一端的端面,连接盘42下表面一体设有与骤缩段41套设配合的抵紧环421,且抵紧环421通过螺栓固定在骤缩段41上;位于抵紧环421下方的骤缩段41穿过环形板311插入到容置槽321中,容置槽321的槽壁一体设置有限位环323。在环形板311内且位于限位环323上设置有圆锥滚子轴承33,且圆锥滚子轴承33套设在骤缩段41外,且抵紧环421压在圆锥滚子轴承33上。

在位于容置槽321内且位于限位环323下方设置有第一轴承34,第一轴承34套设在骤缩段41上,且在骤缩段41下端通过螺栓安装有防脱片43,防脱片43呈圆形且直径大于第一轴承34的内环直径,在防脱片43的作用下,第一轴承34抵紧限位环323下表面和防脱片43。防脱片43和连接盘42起到限制转杆4竖向位置的作用,且圆锥滚子轴承33可提高对骤缩段41、转杆4的竖向支撑力。

参照图2,升降板6上设有第二驱动件,第二驱动件采用第二气缸61或第二液压缸,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二气缸61,第二气缸61的缸体一端水平转动安装在升降板6上,第二气缸61的活塞杆通过第二轴承62偏心转动连接在连接盘42上,使得第二气缸61的活塞杆的伸缩可带动连接盘42的转动,转杆4、置物板5与连接盘42同步转动,可实现对箱子的换向。

为了降低因第二气缸61驱动连接盘42转动后逐渐停止的过程中造成的冲击过大的概率,提高箱体在置物板5上的位置朝向的正确性,在升降板6上设置有缓冲组件63。缓冲组件63包括阻尼器631、固定杆632,阻尼器631采用液压阻尼器631,阻尼器631有两个,两个阻尼器631间隔安装在沿以转杆4的转动中心为圆心的圆周上;固定杆632螺纹安装在连接盘42的周侧壁上,且固定杆632的长度方向与连接盘42的径向共线,固定杆632上拧紧有多个用于锁定固定杆632的螺母633,固定杆632随连接盘42、转杆4同步转动。

阻尼器631的活动杆固定有橡胶块634,两个阻尼器631分别位于正转转向停止和反转转向停止的位置上,即当转杆4快要转回至原位的过程中,固定杆632推动阻尼器631进行减速缓冲,提高箱体在置物板5上的稳定性。

在机架1上且位于传输辊11下方并位于连接盘42上方固定有一呈水平的安置板14,转杆4穿过安置板14,在安置板14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直线轴承15,且转杆4穿过直线轴承15,且直线轴承15与转杆4滑移配合,以进一步限制转杆4的竖直程度,降低转杆4晃动的可能性。

本申请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使用时,启动第一气缸131,第一气缸131推动升降板6上升,同时第一滑块251沿第一滑轨24滑移、第二滑块271沿第二滑轨26滑移,转杆4、置物板5被顶起突出于传输辊11的输送平面,箱体脱离传输辊11;接着第二气缸61启动,带动转动盘转动90度,在转动结束过程中固定杆632作用于阻尼器631上,然后第一气缸131再带动升降板6下降,使置物板5回到输送平面的下方,电机12即可带动传输辊11转动,将箱体输送至封箱。

接着后一个箱体输送到置物板5正上方,再次启动第一气缸131,第一气缸131再将升降板6顶起,转杆4、置物板5再次被顶起突出于输送平面,箱体脱离传输辊11;接着第二气缸61反向伸缩,带动转动盘反向转动90度,在转动结束过程中固定杆632作用于另一个阻尼器631上,然后第一气缸131再带动升降板6下降,使置物板5回到输送平面的下方,电机12即可带动传输辊11转动,将箱体输送至封箱。如此往复。

当需要维护第一轴承34和圆锥滚子轴承33时,可将第二连接块32、防脱片43、连接盘42、转杆4拆下即可。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