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铁双向电缆敷设作业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83187发布日期:2021-06-08 17:53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铁双向电缆敷设作业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速铁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铁双向电缆敷设作业车。


背景技术:

2.高铁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电缆敷设,目前,高铁建设过程中电缆敷设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在没有铺设钢轨时利用皮卡汽车,车斗上水平放置一个无动力能够圆周回转的转盘架,将电缆线盘立起放在回转盘上,在放线时需要配置至少30个工作人员,大约2天左右才能完成1000米路段的电缆敷设工作,并且皮卡汽车在行走时容易碰到两侧的轨道基板,很容易对轨道基板或其它设备造成损伤;第二种是在铺有钢轨时利用简易无动力的轨道板车,板车上放置有简易的放线支架,在放线作业时全靠人推动轨道板车行走、人工转动电缆线盘进行放线作业,同样也需要配置30~40多个人工,放线速度也很慢。总体来说,这两种常见方法的缺点是所需的工人数量较多、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放线速度慢、拉扯中电缆表面拉伤严重,很难满足目前高速铁路快速建设的工期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铁双向电缆敷设作业车,以解决目前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要进行两侧电缆敷设时所需工人数量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铁双向电缆敷设作业车,该作业车行驶在铁路轨道板上,该作业车包括车架,车架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用于放卷电缆的放卷装置;车架底部的四角处安装有四组用于带动车架行走的行走台车,每组行走台车均包括台车架和行走车轮,其中两组行走台车安装在车架底部的一端,这两组行走台车记为主动行走台车,主动行走台车上的行走车轮均连接有用于驱动行走车轮的驱动总成,另外两组行走台车记为从动行走台车,从动行走台车安装在车架底部的另一端;台车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回转轴,车架上开设有竖直设置的开孔,开孔内安装有竖直设置的轴承座,轴承座固定连接在车架上,回转轴的端部穿过轴承座并延伸至轴承座外,轴承座内安装有至少一个轴承,回转轴通过轴承与轴承座转动连接。
5.优选地,所述轴承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轴承沿着轴承座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回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锁母,锁母的底部与上侧的轴承顶部抵触连接,锁母的直径大于轴承的内径;回转轴的下部开设有凸台,凸台的顶部与下侧的轴承底部抵触连接,轴承座的顶端卡接有闷盖,回转轴上套设有通盖,通盖卡接在轴承座的底端;通盖靠近回转轴的内侧壁上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环形槽,环形槽内安装有密封圈,密封圈与环形槽过盈填充。
6.优选地,该作业车还包括与行走台车对应设置的导向装置,导向装置包括导向杆,导向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连接架,连接架固定连接在台车架上,导向杆与铁路轨道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设置且导向杆与铁路轨道板的侧壁间隔设置,导向杆靠近铁路轨道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导向轮组;每个导向轮组均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导向
板,两个导向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导向轮固定销轴,导向轮固定销轴上转动连接有导向轮,导向轮的侧壁与铁路轨道板的侧壁接触连接。
7.优选地,主动行走台车包括水平设置的传动轴,传动轴的一端穿过行走车轮的中心处并与行走车轮转动连接,传动轴的另一端与驱动总成传动连接,行走车轮两侧的传动轴上均转动连接有车轮轴承,车轮轴承安装在车轮轴承座内,车轮轴承座固定连接在台车架上;其中一个传动轴远离驱动总成的一端端部固定连接有行走编码器;每组台车架的外端部均固定连接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包括缓冲杆,缓冲杆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台车架上,缓冲杆的端部延伸至车架两端的外部且固定连接有弹性的缓冲块;车架的中部设有向下凹陷的下沉部,下沉部的底部与铁路轨道板间隔设置,车架的两端分别安装有至少一个照明大灯;行走车轮包括行走钢圈,行走钢圈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环形的橡胶外胎,橡胶外胎的材质为橡胶;导向轮包括导向钢圈,导向钢圈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环形的聚氨酯外胎,聚氨酯外胎的材质为聚氨酯;车架一端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发电机组,车架另一端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控系统,电控系统包括电控柜总成和操作台总成。
8.优选地,放卷装置包括放卷驱动总成、线缆盘固定支架总成和电缆线盘,放卷驱动总成包括驱动支架,驱动支架固定连接在车架中部的顶端,线缆盘固定支架总成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架,两个支架均固定连接在车架中部的顶端,其中一个支架与驱动支架固定连接且驱动支架位于支架外侧,驱动支架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放卷减速机,放卷减速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传动连接有旋转轴,旋转轴与联轴器可拆卸连接,旋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架转动连接且旋转轴与两个支架可拆卸连接,电缆线盘套设在两个支架之间的旋转轴上。
9.优选地,旋转轴远离驱动支架的一端螺纹连接有压紧螺母,压紧螺母靠近电缆线盘的一端为锥形设置;旋转轴靠近驱动支架的一端上套设有轴套,轴套固定连接在旋转轴上,轴套靠近电缆线盘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锥形设置的顶紧块,轴套沿其周向固定连接有至少两个支臂,支臂远离驱动支架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万向底脚总成,万向底脚总成包括连接杆,连接杆固定连接在支臂上且与支臂相垂直,连接杆远离支臂的一端螺纹连接有柔性压盘,柔性压盘的端部与电缆线盘的端部抵触连接;压紧螺母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转动把手,相邻的两个支臂之间通过弧形杆固定连接,支臂靠近驱动支架的一侧还固定连接有与支臂相平行设置的加强杆。
10.优选地,支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轴承架,轴承架的中部开设有弧形设置的弧形槽,轴承架上通过轴转动连接有旋转轴承,旋转轴位于弧形槽内且与旋转轴承的侧壁抵触连接;轴承架两侧的支架顶部均固定连接有一个竖直设置的立柱,立柱上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连接有弧形压板,弧形压板的底部设置有与旋转轴相配合的弧形部。
11.优选地,放卷装置还包括导辊装置、电缆输送机,导辊装置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导辊固定支架,导辊固定支架固定连接在车架顶部的一侧且位于电缆线盘两端的外侧,导辊固定支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与电缆线盘相匹配且间隔设置的弧形板,两个导辊固定支架之间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连杆,连杆上转动连接有导辊;电缆输送机包括两组间隔设置的链条传送带,每组链条输送带均包括两根间隔设置的链条,两根链条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弹性块,弹性块远离链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滑颗粒。
12.优选地,电缆输送机还包括电缆导向装置,电缆导向装置位于下沉部远离导辊装
置的一侧,电缆导向装置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安装柱,安装柱固定连接在安装槽处,安装柱的顶部均开设有滑孔,两个安装柱的内侧面上均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长孔,滑孔内滑动连接有竖直设置的滑杆,两个滑杆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上横杆,上横杆的下方还安装有水平设置的下横杆,下横杆的两端分别穿过长孔与两个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上横杆上转动连接有上电缆导向辊,下横杆上转动连接有下电缆导向辊,两个安装柱的外侧壁上部通过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栓,调节螺栓的端部顶紧滑杆的侧壁,调节螺栓位于长孔的上方。
13.优选地,电缆输送机还包括电缆引导装置,电缆引导装置位于电缆导向装置远离链条传送带的一侧且与电缆导向装置间隔设置,电缆引导装置包括两组间隔设置的引导架,每组引导架均包括上引导架和下引导架,下引导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下沉部的顶面上,下引导架的另一端延伸至下沉部的外侧,下引导架与上引导架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间隔且竖直设置的连接柱,两组引导架的连接柱之间通过水平转轴转动连接有水平设置的两个水平引导辊,两个水平引导辊从上到下间隔设置,水平引导辊远离电缆导向装置的一侧还设置有两个竖直设置的竖直引导辊,两个竖直引导辊间隔设置且均转动连接在竖直转轴上,竖直转轴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引导连接杆,引导连接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位于其两侧的引导架上;上引导架与下引导架远离电缆导向装置的一端均倾斜向外设置,且其端部均通过端部转轴转动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端部导向辊。
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与传统的人工放线相比,该电缆敷设作业车具有诸多的优点,电缆敷设作业车3人在1小时内就可以完成1000米路段的电缆敷设工作,因此,相比于人工放线,电缆敷设作业车车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降低了人工成本,还极大地缩短了施工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电缆敷设作业车还解决了在人工敷设电缆中上下坡放线难、拉缆过程中对电缆表面造成的摩擦伤害等问题,减少了安全隐患,确保了施工的安全性。在铁路轨道板出现弯曲或者转向时,台车架与车架之间设置的回转轴使得该电缆敷设作业车能灵活转弯,提高了该作业车的适用范围;当铁路轨道板出现弯曲时,通过导向装置的设置,使得导向轮能够根据铁路轨道板的弯曲自由调整方向,从而避免了该作业车在作业过程中出现脱轨的情况,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电缆线盘两侧所设置的压紧螺母、万向底脚总成和顶紧块均保证了该电缆线盘随着旋转轴进行转动,保证了电缆从电缆线盘上放出,而导辊装置增大了电缆的弯曲半径,避免在放卷过程中损坏电缆,保证了电缆的质量;电缆输送机的设置对电缆起到了导向作用,同时也避免下沉部对电缆产生摩擦,进一步保证了电缆的质量。总体来说,本实用新型降低了人工成本,减少了工人的劳动量,缩短了工期,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便于根据铁路轨道板的设置进行灵活转向、不易脱轨,放卷的过程中减少了电缆与车架之间的摩擦并对电缆起到导向作用,保证了电缆的质量。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车架与行走台车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18.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19.图5为图3的左视图;
20.图6为台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导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23.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轴与支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24.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放卷装置与电缆线盘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25.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缆输送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好地说明,现结合实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27.一种高铁双向电缆敷设作业车,如图1和图2、图3所示,该作业车行驶在铁路轨道板13上,该作业车包括底盘10,底盘10包括车架11,车架11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用于放卷电缆的放卷装置3,可选地,为了降低底盘的高度,车架11的中部设有向下凹陷的下沉部1102,下沉部1102的底部与铁路轨道板13间隔设置,降低了车架11的重心高度以提高行走时的稳定性。车架11的底部安装有四组用于带动车架11行走的行走台车4,行走台车4位于车架11两端高台处四角的底部,每组行走台车4均包括台车架401和行走车轮402,行走车轮402行走在铁路轨道板13两侧的边缘处,台车架401为中空设置且其底部开设有安装孔421,其中两组行走台车4安装在车架11底部的一端,这两组行走台车4记为主动行走台车403,另外两组行走台车4记为从动行走台车404,从动行走台车404安装在车架11底部的另一端。
28.如图6和图1、图3、图5所示,台车架401包括顶壁和四个侧壁,其中两个侧壁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呈倒v型设置的v型安装板418,v型安装板418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加强板422,加强板422的侧壁固定连接在台车架401的侧壁上。v型安装板41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呈倒v型设置的v型件419,v型件41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车轮轴承座420,主动行走台车403包括水平设置的传动轴405,传动轴405的一端穿过行走车轮402的中心处并通过轴承与行走车轮402转动连接,传动轴405的另一端与驱动总成406传动连接,行走车轮402两侧的传动轴405上均转动连接有车轮轴承,车轮轴承安装在车轮轴承座420内,通过驱动总成406驱动传动轴405的转动,通过传动轴405带动主动行走台车403上的行走车轮402转动,从而带动从动行走台车404上的行走车轮402转动,进一步使得行走台车4沿着铁路轨道板13向前行进,v型安装板418、v型件419的设置使得车轮轴承座420的高度得以抬高,避免其与铁路轨道板13上的凸起干涉而影响行走台车4的稳定性。可选地,主动行走台车403上所安装的其中一个传动轴405远离驱动总成406的端部固定连接有行走编码器407(行走编码器407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通过行走编码器407来检测行走车轮402转动的圈数,以计算出车架11行走的速度。
29.如图3和图4所示,台车架4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回转轴408,车架11上开设有竖直设置的开孔,开孔内安装有竖直设置的轴承座409,轴承座409固定连接在车架11上,回转轴408的端部穿过轴承座409并延伸至轴承座409外,轴承座409内安装有至少一个轴承410,本实施例中轴承410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轴承410沿着轴承座409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回转轴408通过轴承410与轴承座409转动连接,回转轴40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锁母411,锁母411的底部与上侧的轴承410顶部抵触连接,锁母411的直径大于轴承
410的内径,从而使得锁母411限制了回转轴408向下发生位移;为了限制回转轴408向上移动,回转轴408的下部开设有凸台412,凸台412的顶部与下侧的轴承410底部抵触连接,通过锁母411和凸台412的设置限制了回转轴408发生竖直方向的位移,保证了该作业车的稳定性,而通过回转轴408、轴承座409和轴承410的设置,在铁路轨道板13出现弯曲或者转向时该作业车能够灵活转弯,提高了该作业车的适用范围。
30.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轴承座409的顶端卡接有闷盖413,回转轴408的顶部位于闷盖413下方且与闷盖413间隔设置,回转轴408上套设有通盖414,通盖414卡接在轴承座409的底端。通过闷盖413和通盖414的设置,保证了闷盖413、通盖414与轴承410圈之间形成密闭的空间,从而防止灰尘、杂物等进入轴承座409内影响轴承410的使用寿命。通盖414靠近回转轴408的内侧壁上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环形槽,环形槽内安装有密封圈415,密封圈415与环形槽过盈填充,以保证通盖414与回转轴408之间的密封性和防尘性,可选地,所述的密封圈415为羊毛毡密封圈。
31.如图1和图7所示,该作业车还包括与行走台车4对应设置的导向装置5,每组行走台车4上均设置有一个导向装置5,导向装置5包括导向杆501,导向杆50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连接架502,连接架502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台车架401侧壁的上部,导向杆501的长度方向与铁路轨道板13的长度方向相平行设置且导向杆501与铁路轨道板13的侧壁间隔设置,导向杆501靠近铁路轨道板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导向轮组,本实施例中导向轮组的数量为三个。每个导向轮组均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导向板503,两个导向板503的连接线与导向杆501长度方向相垂直设置,两个导向板503之间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导向轮固定销轴504,导向轮固定销轴504上转动连接有导向轮505,导向轮505的侧壁延伸至导向板503外部且与铁路轨道板13的侧壁接触连接。通过导向装置5的设置,当铁路轨道板13出现弯曲时,由于导向轮505卡在了铁路轨道板13的两个侧壁上,使得导向轮505能够根据铁路轨道板13的弯曲自由调整方向,从而避免了该作业车在作业过程中出现脱轨的情况,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2.为了进一步保证该作业车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保障其夜间敷设电缆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如图1所示,车架11的两端均安装有至少一个照明大灯1101,本实施例中照明大灯1101设置为四个,分别位于车架11两端的四角处。
33.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每组台车架401的外端部均固定连接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包括缓冲杆416,缓冲杆416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台车架401上,缓冲杆416沿长度方向的轴线与车架11长度方向的轴线相平行,缓冲杆416的端部延伸至车架11两端的外部,缓冲杆416远离台车架4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性的缓冲块417。当两个作业车相互靠近时,缓冲装置的设置能够避免两个作业车之间的碰撞带来的设备损伤,起到缓冲作用。
34.行走车轮402包括行走钢圈,行走钢圈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环形的橡胶外胎,橡胶外胎的材质为橡胶,行走钢圈通过铸造方式制得的。通过橡胶外胎的设置,增大了行走车轮402与铁路轨道板13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作业车运行的安全性,同时也减少了行走车轮402对铁路轨道板13的磨损。导向轮505包括导向钢圈,导向钢圈为通过铸造方式制得的,导向钢圈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环形的聚氨酯外胎,聚氨酯外胎的材质为聚氨酯。通过聚氨酯外胎的设置增大了导向轮505与铁路轨道板13侧壁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导向装置5的稳定性,同时,也减少了导向轮505对铁路轨道板13的磨损。
35.如图1所示,放卷装置3固定连接在下沉部1102的顶部,放卷装置3包括放卷驱动总成7、线缆盘固定支架总成8和电缆线盘12,放卷驱动总成7包括驱动支架701,驱动支架701固定连接在车架11中部的顶端,即下沉部1102的顶端,如图1和和图8、图10所示,线缆盘固定支架总成8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架801,两个支架801均固定连接在车架11中部的顶端,其中一个支架801与驱动支架701固定连接且驱动支架701位于支架801外侧,驱动支架70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放卷驱动装置702,放卷驱动装置包括放卷电机,放卷电机传动连接有放卷减速机,放卷电机还电连接有放卷制动器,放卷减速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传动连接有旋转轴802,旋转轴802与联轴器可拆卸连接,旋转轴80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架801转动连接且旋转轴802与两个支架801之间可拆卸连接,电缆线盘12套设在两个支架801之间的旋转轴802上。旋转轴802远离驱动支架701的一端螺纹连接有压紧螺母803,压紧螺母803位于远离驱动支架701一侧的支架801与电缆线盘12之间的旋转轴802上,压紧螺母803靠近电缆线盘12的一端为锥形设置,压紧螺母803锥形端端部的外径小于电缆线盘12中心孔的内径,使其端部能够插进中心孔内,且压紧螺母803外壁的中部与电缆线盘12的中心孔抵触连接,从而对电缆线盘12的位置进行限定,而压紧螺母803锥形设置使其适应于多种内径的中心孔,提高了该放卷装置3的适应范围。旋转轴802靠近驱动支架701的一端上套设有轴套804,轴套804固定连接在旋转轴802上,轴套804靠近电缆线盘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锥形设置的顶紧块805,顶紧块805中部的外壁与电缆线盘12的中心孔抵触连接,顶紧块805顶紧电缆线盘12的靠近驱动支架701的一端,从而通过顶紧块805和压紧螺母803对电缆线盘12的位置进行限定。轴套804沿其周向固定连接有至少两个支臂806,本实施例中,支臂806的数量为四个,相邻的两个支臂806之间通过弧形杆807固定连接,支臂806靠近驱动支架701的一侧还固定连接有与支臂806相平行设置的加强杆808。支臂806远离驱动支架701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万向底脚总成,万向底脚总成包括连接杆809,连接杆809固定连接在支臂806的端部且与支臂806相垂直,连接杆809远离支臂806的一端螺纹连接有柔性压盘810,柔性压盘810的端部与电缆线盘12的端部抵触连接。通过设置万向底脚总成,进一步压紧电缆线盘12,增大旋转的力臂,万向底脚总成底部螺纹连接的柔性压盘810,便于根据不同的电缆线盘12调整柔性压盘810的位置,使其始终能够抵触电缆线盘12的端部。
36.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支架8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轴承架811,轴承架811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轴承板812,轴承板812的中部均开设有弧形设置的弧形槽813,弧形槽813位于轴承板812的中部,两个轴承板812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轴,两个轴分别位于弧形槽813的两侧,两个轴上均转动连接有旋转轴承814,旋转轴承814的侧壁延伸至弧形槽813外,旋转轴802位于弧形槽813内且与旋转轴承814的侧壁抵触连接。通过旋转轴承814和弧形槽813的设置,实现了旋转轴802与轴承架811之间的转动连接,减少了旋转轴802与轴承架811之间的摩擦。支架801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竖直设置的立柱815,立柱815位于轴承架811的两侧,立柱815上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连接有弧形压板816,弧形压板816的底部设置有与旋转轴802相配合的弧形部817,弧形压板816位于旋转轴802的上方,弧形部817与弧形槽813共同构成了旋转轴802的通道。通过弧形压板816的设置,避免了使用过程中旋转轴802出现偏移并脱离弧形槽813的情况,而弧形压板816与立柱815之间可拆卸的设置,便于电缆线盘12的拆卸。
37.进一步地,压紧螺母803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转动把手,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
38.如图1和图2所示,放卷装置3还包括导辊装置2、电缆输送机,导辊装置2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导辊固定支架201,导辊固定支架201固定连接在下沉部1102的一侧且位于电缆线盘12的下方,导辊固定支架201位于电缆线盘12两端的外侧,导辊固定支架2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与电缆线盘12相匹配的弧形板202,弧形板202的顶部与电缆线盘12间隔设置,两个弧形板202之间固定连接有多根水平设置的连杆,连杆上转动连接有导辊204。由于弧形板202为弧形设置,所以多根导辊204成弧形排列且其所形成的弧形的直径稍大于电缆线盘12的直径,由于电缆存在最小弯曲半径,小于电缆弯曲半径时电缆会遭到破坏,使用时,从电缆线盘12上引出的电缆绕至导辊装置2的下方,从而增大了电缆的弯曲半径,避免在放卷过程中损坏电缆,保证了电缆的质量。
39.电缆输送机包括两组间隔设置的链条传送带6,每组链条传送带6均包括两根链条、间隔设置的主动辊、从动辊,主动辊由输送电机驱动,主动辊与从动辊上均套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齿轮,每根链条分别张紧在主动辊和从动辊上相互平行的两个齿轮上,两根链条从上到下间隔设置,两根链条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弹性块601,每个弹性块60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两根链条固定连接,弹性块601远离链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滑颗粒,每组链条传送带6均安装有保护外壳602,保护外壳602将链条传送带6的上部、下部和外侧壁包裹起来,以避免粉尘进入链条传送带6,车架11的下沉部1102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位于电缆线盘12的下方,链条传送带6固定连接在安装槽处,两个链条传送带6之间的通道为电缆的输送通道。
40.如图11所示,电缆输送机还包括电缆导向装置9,电缆导向装置9位于下沉部1102远离导辊装置2的一侧,电缆导向装置9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安装柱901,安装柱901固定连接在安装槽处,安装柱901的顶部均开设有竖直设置的滑孔,两个安装柱901的内侧面上均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长孔902,滑孔内滑动连接有竖直设置的滑杆903,两个滑杆903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上横杆,上横杆的下方还安装有水平设置的下横杆,下横杆的两端分别穿过长孔902与两个滑杆903的底部固定连接,上横杆上转动连接有上电缆导向辊904,下横杆上转动连接有下电缆导向辊906,两个安装柱901的外侧壁上部通过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栓907,调节螺栓907的端部顶紧滑杆903的侧壁,调节螺栓907位于长孔902的上方。使用时,上横杆和下横杆上的两个电缆导向辊906之间的距离即为电缆的通道,通过松动调节螺栓907,滑杆903便能够沿着滑孔滑动,从而能够根据工作需要调节下横杆的高度,避免在电缆输送的过程中电缆遭到下沉部1102的磨损。
41.如图11所示,电缆输送机还包括电缆引导装置1,电缆引导装置1位于电缆导向装置9远离链条传送带6的一侧且与电缆导向装置9间隔设置,电缆引导装置1包括两组间隔设置的引导架101,每组引导架101均包括上引导架1011和下引导架1012,上引导架1011与下引导架1012从上到下间隔且对应设置,上引导架1011位于下引导架1012的正上方,下引导架101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下沉部1102的顶面上,下引导架1012的另一端延伸至下沉部1102的外侧,下引导架1012与上引导架1011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间隔且竖直设置的连接柱102,两组引导架101的连接柱102之间通过水平转轴转动连接有水平设置的两个水平引导辊103,两个水平引导辊103从上到下间隔设置,即位于上方的水平引导辊103通过水平转轴与上引导架1011转动连接,位于下方的水平引导辊103通过水平转轴与下引导架1012转动连接。水平引导辊103远离电缆导向装置9的一侧还设置有两个竖直设置的竖直引导辊104,两
个竖直引导辊104间隔设置且均转动连接在竖直转轴上,竖直转轴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引导连接杆105,引导连接杆105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位于其两侧的引导架101上,即上部的引导连接杆105的两端固定连接在位于其两侧的上引导架1011上,下部的引导连接杆105的两端固定连接在位于其两侧的下引导架1012上。上引导架1011与下引导架1012远离电缆导向装置9的一端均倾斜向外设置,且其端部均通过端部转轴转动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端部导向辊106。两个竖直引导辊104之间的间隔、两个水平引导辊103之间的间隔均为电缆的输送通道,由电缆导向装置9放出的电缆依次经过两个竖直引导辊104、两个水平引导辊103组成的输送通道,从而对电缆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置均进行了限定,对电缆起到导向作用,而端部导向辊106能够增大电缆的弯曲半径并将其输送至电缆沟槽内,防止电缆在转向时遭到损坏。此外,上电缆导向辊904、下电缆导向辊906、水平引导辊103和竖直引导辊104、端部导向辊106的材质均为尼龙,能够进一步避免电缆输送机在输送的过程中损坏电缆。
42.车架11一端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发电机组15,车架11另一端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控系统,电控系统包括电控柜总成16和操作台总成18,操作台总成18与电控柜总成16电连接,操作台总成18的后方放置有座椅17,发电机组15与电控柜电连接,该作业车上的放卷驱动总成7、输送电机、用于驱动行走轮的驱动总成406、照明大灯1101等均与电控柜电连接,其连接电路图均采用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43.使用时,首先将旋转轴802穿过缠满电缆的电缆线盘12的中心孔,然后利用设备将旋转轴802放置在弧形槽813内,通过把手调节压紧螺栓的位置使其端部顶紧电缆线盘12,从而将电缆线盘12的位置固定,通过旋转柔性压盘810来使得柔性压盘810的端部抵触电缆线盘12;并将弧形压板816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立柱815上,将从电缆线盘12上放出的电缆绕过导辊装置2后依次经过链条传送带6、电缆导向装置9和电缆引导装置1后将其引导至电缆沟槽内。通过操作台总成18启动驱动总成406、输送电机和放卷驱动总成7,驱动总成406带动行走车轮402转动,从而带动车架11前进,在车架11前进的过程中,放卷驱动总成7带动旋转轴802转动,从而带动电缆线盘12转动,使得电缆线盘12上的电缆放出,放出的电缆在电缆输送机的引导下输送至电缆沟槽内。电缆线盘12转动的速度、电缆输送机输送的速度以及车架11行驶的速度需通过操作台总成18使其匹配。
44.与传统的人工放线相比,该电缆敷设作业车具有诸多的优点,以1000米的路段电缆线敷设为例,传统的人工放线需要30~40人,并且需要2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敷设;而电缆敷设作业车只需1小时,所需人力为3人,包括一名司机、一名顺缆人和一名固定电缆的人员。相比于人工放线,电缆敷设作业车车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降低了人工成本,还极大地缩短了施工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电缆敷设作业车还解决了在人工敷设电缆中上下坡放线难、拉缆过程中对电缆表面造成的摩擦伤害等问题,减少了安全隐患,确保了施工的安全性。
45.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