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的蜂箱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31377发布日期:2021-07-27 13:38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的蜂箱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养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的蜂箱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蜜蜂是生活在野外,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而蜜蜂生存在环境中,所以对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环境条件上我们可以详细进行分类,分为蜜源条件、气候条件、附近环境三个方面,首先蜜源条件来说,由于蜜蜂需要在蜜源多的地方生存,一是为了吃,二是为了能够储存和哺育幼蜂,所以这个条件蜂部落认为比较重要,就蜜源来说,蜂部落认为一年中至少要有两个大蜜源,还要有丰富的小蜜源,在这两个条件满足的条件下,基本上蜜源问题可以得到解决;第二:气候条件,蜜蜂其实比较适合在不冷不热的地方生存,但是由于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大,很难找到这样的地方,所以从气候条件来说,主要选择冬季比较短,全年气候温和的地方,最好冬季不要超过一两个月,第三:附近环境,附近环境包括了水源是否清洁、有没有工厂之类的污染、附近有没有糖蜜厂、蜂场是不是在矿上山,有的矿山磁场大,影响蜜蜂定位,还有高压线下等等场所都是不适合饲养蜜蜂。同时还要注意我们对蜂群的摆放,要遵循蜜蜂的习性进行摆放;显然能够完全满足上述条件的地方是有限的,因此为了使蜂蜜的品质更好,就需要定时将蜂场进行转移,转移蜂场的过程并不是很简单的,工作量很大,而且在转移过程中,由于汽车的速度较快,从蜂箱中飞出的蜜蜂经常不能够重新找到蜂箱,最终导致转移蜂场后蜜蜂数量减少,这就间接的影响了蜂蜜的产量。

为避免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封闭车厢进行蜂箱转移的问题,这种方式确实能够避免蜜蜂走丢,但是密闭的环境很可能会导致蜂群中蜜蜂死亡,因此最多只能用于短途运输,长距离的运输还是需要在敞开环境下进行;申请号为201220019864.4公开了一种蜂箱运输用框架式车厢,该申请将传统的车厢改装成框架式结构,提供了一个敞开的环境,避免了密闭环境下蜜蜂的死亡,而且结构简单、固定安装方便,但是该申请仅仅提供了一个框架,还是需要人工进行搬运,在框架中的摆放都是需要人工操作的,因此并没有显著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申请号为201810416099.1公开了一种便于养蜂的专用运输车,将传统货车的货箱部分改装成用于养蜂的空间,在车厢的两侧还设置有卷帘门,能够在运输过程中将车厢密闭,其使用过程更加简单,直接打开两侧的卷帘门就可以让蜜蜂进行活动,不需要装卸蜂箱,这就降低了劳动强度,需要转运的时候直接开车就可以进行转运,节省时间,但是本申请在使用过程中会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这并不利于长途运输中蜜蜂的生存,而且并不能有效的防止蜜蜂走失,蜜蜂体积较小,仍旧可以通过车厢的间隙爬出车厢。



技术实现要素:

为避免上述内容,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的蜂箱转运装置,能够在保证蜜蜂存活的情况下,减少蜜蜂在运输过程中走丢,而且能够降低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的蜂箱转运装置,包括蜂箱、框架、转移装置、夹具,所述框架是仅设置底面的长方体,所述长方体的一侧设置有可拆卸的隔板,通过该隔板在框架的长方体内围出一个休息间,所述框架的底板上还设置有饮水槽,饮水槽是储存水的敞口槽,方便蜜蜂饮水;

所述框架中还设置有转移装置、夹具,所述框架的顶面上还设置有与框架长边平行的导轨,所述转移装置安装在导轨上,所述转移装置包括:滑块、吊臂、传动链条,所述滑块安装在导轨上,能够在导轨上运动,所述吊臂可转动地安装在滑块上,能够在水平面上的转动,所述吊臂内部中空,其朝下的面上为开槽,其中安装有传动链条,传动链条上设置有夹具,用于吊装蜂箱,通过传动链条的运动带动夹具发生运动;

所述夹具包括:u型框、链条活动块、底框,所述u型框是由两条平行的横杆以及纵杆组成的,纵杆垂直连接在横杆的一端,其中一根横杆上设置有链条活动块,链条活动块一组相对的侧面上分别与传动链条连接,通过转动传动链条而运动链条活动块,所述u型框另一根横杆上设置有电机,该电机输出端通过绳索与底框或是爪具连接,通过电机收放绳索改变垂直方向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底框是一个仅有三个面的长方体框架,即底面、顶面及侧面,三个面中均不设置面板,所述顶面的边缘设置有吊环,吊环用于与u型框连接,所述底框的底面只由两根平行直杆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爪具从下到上依次包括:侧框架、剪式架、连接爪,所述剪式架是由两个长方形的框连接而成,两个长方形的框的长边相同,短边长度不同,短边较短的长方形框插入另一个长方形框之中,两个长方形框长边中点通过一根转动轴贯穿将而二者连接,两个长方形的框能够以转动轴为旋转中心发生旋转,所述剪式架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两根短杆通过连接爪与u形框连接,剪式架位于另一水平面的两根短杆与侧框架连接,所述侧框架有两部分,侧框架能与蜂箱顶盖的凹槽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的顶面上还设置有储水箱,所述框架上还设置有喷头,喷头沿着框架上与底板垂直的支撑杆以及顶面分布,喷头通过引水管与储水箱连通,喷头将水以水雾的方式喷出,形成均匀的水雾覆盖蜂箱外,模拟出雨天的效果,从而减少蜜蜂在运输过程中丢失。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喷淋模拟雨天,利用蜜蜂的生理学特性,避免蜜蜂飞出蜂箱,也就保证了即使在敞开的状态下,蜜蜂也不会飞出蜂箱。

(2)框架上还设置有吊臂,吊臂上安装有夹具,夹具与底框通过电机收放绳索来调整蜂箱在框架中的位置,不需要人工搬运,可以在控制箱中控制电路的控制下自动运行,不需要人为搬运,大大减轻使用者的工作量。

(3)框架的尺寸规则与现有技术的集装箱大小相同,方便直接安装在货车上,使用更加方便,而且框架直接作为安装蜂箱的空间,不需要在使用时将其搬出,极大地节约了转移蜂场过程中人工搬运的时间,相较于现有技术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倾斜向下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移动蜂箱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6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移动蜂箱到框架中的示意图;

图7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蜂箱在框架中摆放的示意图;

图8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爪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爪具的使用状态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框架,11-底板,12-休息间,13-饮水槽,14-导轨,15-卡块,16-喷头,17-水箱;

21-滑块,22-控制箱,23-吊臂,24-摄像头,25-传动链条,26-纵向电机;

31-u形框,32-链条活动块,33-底框,34-绞盘电机;

41-侧框架,42-剪式架,43-连接爪,5-蜂箱。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蜂箱是以本申请人于2020年3月上报的实用新型专利为例进行说明的,其申请号为202020353596.4。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是一种智能的蜂箱5转运装置,不仅能够减少运输过程中蜜蜂的损失,而且机械化操作,减少使用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强度;其结构包括:框架1、转移装置、夹具,所述框架1是用于放置蜂箱5的平面,蜂箱5直接放置在框架1中,在框架1上还安装有转移装置,转移装置中的吊臂23通夹具将蜂箱5吊起,并转移到框架1中,整个过程完全机械化操作,大大的减轻劳动强度,而且申请人还创造性的利用了蜜蜂的生理学特性来避免蜜蜂在运输过程中损失,也就是通过喷水管模拟雨天,在雨天蜜蜂会呆在蜂箱5中停止采蜜,而且敞开的框架1也就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从而保证蜜蜂的健康。

如图1所示,所述框架1是仅设置底面的长方体,所述长方体的一侧设置有可拆卸的隔板,通过该隔板在框架1的长方体内围出一个休息间12,在养殖蜜蜂的过程中用于饲养者休息,由于休息间12靠近养殖蜜蜂的位置,因此能够更好的对蜜蜂进行照顾,而现有技术中,饲养者通常是在蜜蜂的养殖位置附近搭建帐篷进行休息,而本实施例中采用的休息间12显然具有更好的居住条件,而且不需要额外搭建,直接就可以居住,而且休息间12在运输时,还可以堆放杂物,使用更加方便,当然,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对框架1中隔板的位置进行调整,安装隔板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因此不做详细说明,所述休息间12中可以按照需求设置对应的设施,本实施例中不做详细说明;另外,在框架1的顶面上还设置有储水箱17,所述储水箱17中储存有一定量的水,便于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框架1的尺寸与集装箱的符合集装箱的尺寸规范,可以按照集装箱的运输工具进行运输,不需要专门的设备,使用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1的底板11上还设置有饮水槽13,饮水槽13是储存有一定水量的敞口槽,敞口槽中装有一定的水量,方便蜜蜂饮水;且所述框架1上还设置有喷头16,如图2所示,喷头16沿着框架1上与底板11垂直的支撑杆以及顶面分布,喷头16通过引水管连通,引水管将储水箱17中的水引入喷头16中,喷头16的作用是将喷水管中的水以水雾的方式喷出,使均匀的水雾覆盖蜂箱5上方,这样就能够有效模拟出雨天的效果,根据申请人长时间的观察发现,蜜蜂在雨天很少从蜂箱5中飞去采蜜,只会在天气好转的时候离开蜂箱5,因此利用蜜蜂这一特性,通过模拟水雾的方式来减少蜜蜂的飞出,尤其是在蜜蜂转场的时候,一旦车速降低,蜜蜂就有可能会从蜂箱5中飞出,一旦飞出,蜜蜂就很难重新回到蜂箱5,依次通过模拟雨天的能够有效降低蜜蜂在蜂场转移的过程中从蜂箱5中飞出而丢失的情况,很好的维持了蜂群的种群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7所示,所述蜂箱5在框架1中的排列仅为两排,两排蜂箱5的入口相对,每排蜂箱5仅有两层,因此能够保证喷出的水雾能够将蜂箱5部分笼罩住,保证了更好的使用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框架1的顶面上还设置有与框架1长边平行的导轨14,所述转移装置安装在导轨14上,能够在导轨14上运动,从而能够更好调整蜂箱5在底板11上的位置。

所述转移装置是用于移动蜂箱5,将蜂箱5从框架1中取出或是将蜂箱5放入框架1中的装置,而以往只能通过人工搬运,这种方式能够大大降低养殖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所述转移装置包括:滑块21、吊臂23、传动链条25,如图4所示,所述滑块21安装在导轨14上,能够在导轨14上运动,所述吊臂23可转动地安装在滑块21上,能够在水平面上的转动,所述滑块21上还设置有控制箱22,控制箱22中的控制单元用来控制滑块21的运动,如图8所示,所述吊臂23底部安装有传动链条25,传动链条25为环形,被位于吊臂23两端的两个齿轮绷直,所述传动链条25通过设置在吊臂23上的纵向电机26驱动而发生转动,传动链条25上设置有夹具,链条的运动会带动夹具移动,从而调整夹具在吊臂23上的位置,夹具用于抬升并搬运蜂箱5;另外,所述滑块21上还安装有摄像头24,摄像头24通过一根长杆支撑,从而获得更大的视野,用于监控框架1周围的情况,使用者不需要到达现场,就能够对蜂群状况或是其他的情况进行掌握,更加智能高效。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所述吊臂23自由端上设置有一个朝下的卡块15,对应的,在框架1顶面上同样设置有卡块15,在运输过程中为了避免吊臂23晃动,就通过两个卡扣对吊臂23进行固定,所述卡块15是设置有通孔的平板,将框架1上的卡扣与吊臂23上的卡扣上的通孔对齐后,可插入对应外径的圆柱体棒,通过销连接的方式将二者进行连接,对吊臂23进行固定,从而减少吊臂23在运输过程中晃动。

如图8所示,所述夹具包括:u形框31、链条活动块32、底框33,所述u形框31是由两条平行的横杆以及纵杆组成的,纵杆垂直连接在横杆的一端,其中一根朝上的横杆上设置有链条活动块32,传动链条25在链条活动块32的位置打断,断开的两端连接在链条活动块32两个相对的侧面上,从而随传动链条25的转动而运动,所述u形框31的朝下的一根横杆上的端部设置有绞盘电机34,绞盘电机34的输出端设置有绳索,绳索的自由端与底框33或是爪具连接,通过绞盘电机34收放绳索,进而调整爪具或是底框33在垂直方向的位置,实现对蜂箱5的升降。

所述底框33用于移动蜂箱5,所述底框33是一个仅有三个面的长方体框架,即底面、顶面及侧面,三个面中均不设置面板,所述顶面的边缘设置有吊环,吊环用于与u型框连接,如图8所示,所述底框33的底面是由两根平行的直杆组成,其长度大于底框33顶面的长度,宽度与蜂箱底面两个通道的位置相同。

结合图5~6对夹具以及转移装置的使用进行说明:

在使用时,底框33的底面直杆插入蜂箱5底部预留的通道中,对蜂箱5进行承托,然后调整夹具上吊钩的高度,再启动纵向电机26,将蜂箱5从外部向框架1中运动,将蜂箱5摆放在框架1底板11上,由于蜂箱5在框架1中仅放置两列,且夹具u形框31的开口朝向框架1部分,从而不会受到框架1顶面的阻挡,采用这种方法对蜂箱5进行搬运,能够极大的节省人力,并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还包括爪具,爪具仅仅用来提起蜂箱的顶盖,便于使用者观察蜂箱中蜂群的情况,如图9所示,所述爪具从上到下包括:侧框架41、剪式架42、连接爪43,所述剪式架42是两个长方形的框连接而成,两个长方形的框的长边相同,短边长度不同,短边较短的长方形框插入另一个长方形框之中,两个长方形框的长边相互交叉成x形,二者的相接触的位置位于长方形框长边中点上,并通过一根转动轴贯穿,从而由两个长方形框组成一个剪式结构,两个长方形框能够以转动轴为转动中心发生转动,其中组成剪式架42且朝上的两个长方形框的短边所在平面为剪式架42的顶面,另外两条短边为剪式架42的底面,所述剪式架42顶面的两根短杆与连接爪43相连,通过连接爪43与u形框31连接,剪式架42的底面的两根短杆与侧框架41连接,侧框架41用于与蜂箱5顶箱的凹槽配合,用来固定蜂箱5顶箱,所述连接爪43是由多根长杆组成,这些长杆的一端相互连接组成连接端,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剪式架42朝上的两根短杆上,所述连接端可通过绳索与绞盘电机连接,由于连接爪43与剪式架42的连接点较多,因此在升降的过程中更加平稳。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所述侧框架41的形状与蜂箱5顶盖的凹槽的形状相同,而侧框架41分为两部分,两部分之间是分离的,当剪式架42向外张开的时候,侧框架41的两部分也会向外张开,由于剪式架42顶面设置有连接爪43,而连接爪43本身具有一定弹性,因此剪式架42向外张开的幅度受到限制,在使用时,可以将剪式架42向外掰开一定角度,使侧框架41能够卡入蜂箱5顶盒的凹槽中,卡入凹槽以后,通过绞盘电机运动,将爪具向上提升,就可以将蜂箱5的顶盖打开,由于蜂箱5有多层结构,在养殖的过程中,需要经常将顶盖打开才能观察内部蜂群的情况,但是由于蜂箱5的顶盖较重人工搬运较为吃力,因此通过该结构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转移装置以及夹具中底框的运动均可以与现有技术的网关进行连接,实现远程控制,配合摄像头的使用,更可以实现无人化运作,而通过网关控制转移装置以及底框的控制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采用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具体需求进行采购并组装调试,因此不做详细说明。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