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轿底轮双减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57066发布日期:2021-07-06 19:57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轿底轮双减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轿底轮双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2.为了适应或减少电梯井道的顶层高度,又要符合电梯关于顶层高度的标准验收要求,电梯会选用底托式设计,在底托式设计中,会在轿厢底部安装轿底轮,通过轿底轮实现轿厢运动,现有的轿底轮普遍功能简单,能实现轿厢的运动,但减震效果差且工作噪音大,由于轿底轮设置在轿厢的底部,滑轮的震动容易传至轿厢,乘客搭载电梯时,震感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梯轿底轮双减震结构,在使用时,两轿底轮连接在连接梁上,梁连接和轿底梁通过两减震器上多组受力弹簧连接,在运作时,弹簧会先受力,通过松紧来吸收电梯运转的冲击力,阻尼器用来控制弹簧松紧度和反弹力度,以保证对轿底轮的一次减震,轿底梁内部的防震垫可吸收减弱后的振动来完成二次减震,轿厢下壁内部的隔音棉可吸收部分杂音,多组减速器可保证梁连接和轿底梁的连接,以及在部分失效时仍可以运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轿底轮双减震结构,包括轿底轮,所述轿底轮设有两个对称分布在连接梁两侧,所述轿底轮和连接梁用连接轴相连,所述连接梁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两支撑轴,所述连接梁上方设有轿底梁,所述连接梁上方和轿底梁下方分别对应设有固定板,所述两固定板固定连接有受力弹簧,所述受力弹簧中间设有阻尼器,所述阻尼器固定在两固定板上,所述轿底梁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两第二支撑轴,所述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分别穿过减震器的上下轴孔,所述减震器是由上轴、下轴、第二固定板、第二受力弹簧和第二阻尼器,所述上轴和下轴各自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两第二固定板之间分别固定有第二受力弹簧和第二阻尼器,所述轿底梁上方固定连接有轿厢下壁,所述轿底梁内部设有防震垫,所述轿厢下壁内部设有隔音棉。
5.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轴和轿底轮用平键固定连接,所述轿底轮在连接梁内部连接,所述连接轴分别连接至连接梁两壁,所述连接轴在连接梁内壁上设有轴承,所述轴承连接有轴承端盖,所述轴承端盖固定在连接梁外壁上。
6.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轴在和轿底梁之间用轴盖压紧,所述支撑轴在远离轿底梁一端为螺纹轴,所述上轴通过螺母固定使其不在螺纹轴上,所述下轴的固定方式和上轴一致。
7.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板为圆形,所述固定板和连接梁以及轿底梁之间均采用圆锥销固定连接,所述圆锥销锥度为1:50,所述圆锥销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两固定板之间连接的受力弹簧和阻尼器组成第二减震器,所述第二减震器设有四个。
8.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轿底梁为电梯安装框的下部分,所述减震器设有四个,所述减震器两两对称分布连接连接梁和轿底梁。
9.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轿底轮有两个,所述轿底轮对称分布在连接梁两侧,所述连接梁在连接轿底轮时为中空样式,所述连接梁不和轿底轮连接时为中空箱体样式。
1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1.1.通过两轿底轮连接在连接梁上,让轿底轮有了更多的连接面,进而让两减震器上两受力弹簧连接梁连接和轿底梁,在运作时,弹簧会先受力,通过松紧来吸收电梯运转的冲击力,而和各受力弹簧配合的阻尼器也会受力运作,通过阻尼器阻尼孔和油的粘稠程度来减缓移动速率进而控制弹簧松紧度和反弹力度,从而减缓电梯运作的震动,通过轿底梁内部的防震垫和轿厢下壁内部的隔音棉轿可吸收减弱后的振动和产生的部分杂音,进而完成二次减震,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多次减缓轿底轮震动和少许隔音的进步。
12.2.通过多组减震器来连接梁连接和轿底梁,让轿底轮震动的减缓更加明显,同时多组减震器可保证梁连接和轿底梁的连接更加稳定,以及在部分减震器失效时仍可以运作,进而保证运行安全,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了减震效果更明显的进步。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梁主剖视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

b向局部剖视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c

d向剖视图;
17.图5(a)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板连接图;
18.图5(b)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板的俯视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轿底轮主剖视图。
20.附图标记为:1.轿底轮、2.连接梁、3.连接轴、4.支撑轴、5.固定板、6. 受力弹簧、7.阻尼器、8.轿底梁、9.第二支撑轴、10.减震器、11.上轴、12.下轴、13.第二固定板、14.第二受力弹簧、15.第二阻尼器、16.轿厢下壁、17.防震垫、18.隔音棉、19.平键、20.轴承、21轴承端盖、22.轴盖、23.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如图1

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轿底轮双减震结构,包括轿底轮1,所述轿底轮1设有两个对称分布在连接梁2两侧,所述轿底轮1和连接梁2 用连接轴3相连,所述连接梁2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两支撑轴4,所述连接梁2上方设有轿底梁8,所述连接梁2上方和轿底梁8下方分别对应设有固定板 5,所述两固定板5固定连接有受力弹簧6,所述受力弹簧6中间设有阻尼器7,所述阻尼器7固定在两固定板5上,所述轿底梁8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两第二支撑轴9,所述支撑轴4和第二支撑轴9分别穿过减震器10的上下轴孔,所述减震器10是由上轴11、下轴12、第二固定板13、第二受力弹簧14和第二阻尼器15,所述上轴
11和下轴12各自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13,所述两第二固定板13之间分别固定有第二受力弹簧14和第二阻尼器15,所述轿底梁8上方固定连接有轿厢下壁16,所述轿底梁8内部设有防震垫17,所述轿厢下壁16 内部设有隔音棉18。
23.所述连接轴3和轿底轮1用平键19固定连接,所述轿底轮1在连接梁2内部连接,所述连接轴3分别连接至连接梁2两壁,所述连接轴3在连接梁2内壁上设有轴承20,所述轴承20连接有轴承端盖21,所述轴承端盖21固定在连接梁2外壁上,平键19可固定轿底轮1在连接轴3上位置,轴承20和轴承端盖21配合连接轴3和轿底轮1的旋转。
24.所述上轴11在和轿底梁8之间用轴盖22压紧,所述支撑轴4在远离轿底梁8一端为螺纹轴,所述上轴11通过螺母23固定使其不在螺纹轴上,所述下轴12的固定方式和上轴11一致,保证轿底梁8和连接梁2之间连接,同时固定减震器10轴向位置。
25.所述固定板5为圆形,所述固定板5和连接梁2以及轿底梁8之间均采用圆锥销固定连接,所述圆锥销锥度为1:50,所述圆锥销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两固定板5之间连接的受力弹簧6和阻尼器7组成第二减震器,所述第二减震器设有四个,加固轿底梁8和连接梁2之间连接。
26.所述轿底梁8为电梯安装框的下部分,所述减震器10设有四个,所述减震器 10两两对称分布连接连接梁2和轿底梁8。
27.所述所述轿底轮1有两个,所述轿底轮1对称分布在连接梁2两侧,所述连接梁2在连接轿底轮1时为中空样式,所述连接梁2不和轿底轮1连接时为中空箱体样式,增加连接梁2的载荷。
28.实施方式具体为:
29.当电梯运作时,减震器10上的第二受力弹簧14和第二减震器上的受力弹簧6 均被压缩,来吸收电梯运转的冲击力,第二阻尼器15和阻尼器7也会运作,两阻尼器会被阻尼孔和油的粘稠程度来减缓移动速率,即产生阻尼效应,让快速的压缩变缓,来控制第二受力弹簧14和受力弹簧6松紧度和反弹力度,让和轿底轮 1连接的连接梁2与电梯安装框的下部分轿底梁8之间的冲击变小,从而减缓震动,而轿底梁8内部的防震垫可进一步吸收震动,让传到轿厢的震动更小,轿厢下下壁16内部的隔音棉18可吸收部分噪音,而多组减震器10和第二减震器让轿底梁8和连接梁2的连接更牢靠,以及在部分减震器失效时仍可以运作,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轿底轮震动传至轿厢的问题。
30.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参照图1

6,电梯运作时,第二受力弹簧14和受力弹簧6均被压缩来吸收电梯运转的冲击力,第二阻尼器15和阻尼器7会产生阻尼效应,来减缓自己的压缩,进而控制第二受力弹簧14和受力弹簧6松紧度和反弹力度,来让连接梁2与轿底梁8之间的冲击变小,从而减缓震动。
31.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32.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33.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