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分离式随车叉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47434发布日期:2021-10-30 01:56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分离式随车叉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叉车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分离式随车叉车。


背景技术:

2.现有叉车,只能进行货物的起升和下降,并进行短距离地面运输货物,由于车辆本身不具备攀爬下滑功能,不能随车作业,难以满足汽车运输货物的随时随地的装卸需求,所以随车叉车应运而生。现有的随车叉车,虽然具有攀爬下滑功能,但是当货物首次移动放置于车辆上后,需要将货物移动到指定位置,需要利用内车体将外车体送到车辆上对货物进行二次移动,每次作业,随车叉车的内车体和外车体都分别要进行攀爬下滑,作业效率偏低,不能满足大型车辆装卸货物的要求。
3.有鉴于此,本发明人专门设计了一种可分离式随车叉车,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可分离式随车叉车,包括可分离的外车体与内车体、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外车体与所述内车体的连接装置,所述外车体设置用于驱动所述连接装置上下升降的驱动装置,所述内车体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外车体可拆卸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与驱动装置连接的支架、设置于支架上的支撑板、设置于内车体上且与支撑板上边缘配合的第一支撑结构、设置于内车体上且与支撑板下边缘配合的第二支撑结构、以及设置于内车体上且与第二支撑结构配合的限位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第二支撑结构并排且平行设置。
7.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与外车体滑动连接,且位于支架两侧壁上均设置两立柱,所述立柱外侧壁套设轴承。
8.进一步的,所述内车体包括内车身、以及设置于内车身前端面下方的两内货叉,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第二支撑结构均设置于内车身背面,所述内车身下方设置驱动轮以及驱动装置,两所述内货叉远离内车身一端均设置从动轮,所述驱动装置驱动驱动轮转动,并带动从动轮转动。
9.进一步的,所述外车体包括外车身、以及设置于外车身下方的两外支腿,两所述外支腿均与外车身滑动连接,所述外车身底部设置第一移动轮,所述外支腿前端设置第二移动轮。
10.进一步的,所述外支腿中部位置设置辅助移动轮。
11.进一步的,两所述外支腿远离第一移动轮一端设置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两端分别与两外支腿固定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上设置用于同时拖动外支腿的把手。
13.进一步的,所述外车身底部设置与外支腿滑动连接的滑轨,且所述外支腿上设置限位的限位柱。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并排设置的两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设置开口朝下的第一卡槽,所述支撑板上端面设置与第一卡槽配合的第一卡位台阶。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并排设置的两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开口朝上的第二卡槽,所述支撑板下端面设置与第二卡槽配合的第二卡位台阶;
16.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内车体上的电机、设置于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设置于内车体上且竖直放置的轨道、与齿轮配合且沿着轨道滑动的齿条、固定设置于齿条下方且沿着轨道滑动的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上设置开口朝下且与第一卡位台阶配合的第三卡槽。
17.本实用新型的随车叉车由可分离的外车体和内车体两部分组合而成,外车体实现攀爬和下滑功能,内车体实现货物的搬运;作业时外车体不上车,减少了攀爬下滑次数,这样就有效提高了货物装卸的作业的效率。
附图说明
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19.其中: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随车叉车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外车体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外车体攀爬时外支腿的位置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的局部放大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内车体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是本实用新型限位结构的示意图;
26.图7是本实用新型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是本实用新型内车体的后视图(当内车体向上攀升时,第三支撑架的位置);
28.图9是本实用新型内车体的后视图(当外车体向上攀升时,第三支撑架的位置)。
29.标号说明:
30.10、外车体;11、外车身;111、滑轨;12、外支腿;121、限位柱;13、第一移动轮; 14、第二移动轮;15、辅助移动轮;16、连接杆;17、把手;20、内车体;21、内车身;22、内货叉;23、驱动轮;24、从动轮;30、连接装置;31、支架;311、立柱;32、支撑板;321、第一卡位台阶;322、第二卡位台阶;33、第一支撑结构;331、第一支撑架;3311、第一卡槽;34、第二支撑结构;341、第二支撑架;3411、第二卡槽;35、限位结构;351、电机; 352、齿轮;353、齿条;354、轨道;355、第三支撑架;3551、第三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2.请参阅图1至9,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的一种可分离式随车叉车,包括
可分离的外车体10与内车体20、以及用于连接外车体10与内车体20的连接装置30,外车体10 设置用于驱动连接装置30上下升降的驱动装置,内车体20通过连接装置30与外车体10可拆卸连接。
33.连接装置30包括与驱动装置连接的支架31、设置于支架31上的支撑板32、设置于内车体20上且与支撑板32上边缘配合的第一支撑结构33、设置于内车体20上且与支撑板32下边缘配合的第二支撑结构34、以及设置于内车体20上且与第二支撑结构34配合的限位结构 35,第一支撑结构33与第二支撑结构34并排且平行设置。当内车体20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向上移动时,主要受力点在第一支撑结构33上;当外车体10通过驱动装置反向驱动向上移动时,主要受力点在第二支撑结构34上,同时配合限位结构35实现外车体10的攀升,第一支撑结构33与第二支撑结构34之间的距离需保证支撑板32顺利卡入。
34.支架31与外车体10滑动连接,且位于支架31两侧壁上均设置两立柱311,立柱311外侧壁套设轴承,使得整个连接装置30更顺畅的移动。
35.内车体20包括内车身21、以及设置于内车身21前端面下方的两内货叉22,第一支撑结构33与第二支撑结构34均设置于内车身21背面,内车身21下方设置驱动轮23以及驱动装置,两内货叉22远离内车身21一端均设置从动轮24,驱动装置驱动驱动轮23转动,并带动从动轮24转动。
36.外车体10包括外车身11、以及设置于外车身11下方的两外支腿12,两外支腿12均与外车身11滑动连接,具体的,外车身11底部设置与外支腿12滑动连接的滑轨111,且外支腿12上设置限位的限位柱121,可防止外支腿12脱离外车身11。外车身11底部设置第一移动轮13,外支腿12前端设置第二移动轮14,外支腿12中部位置设置辅助移动轮15,当外支腿12向后移动时,第一移动轮13与第二移动轮14会相互靠近,因此需要辅助移动轮15 进行支撑移动。两外支腿12远离第一移动轮13一端设置连接杆16,连接杆16两端分别与两外支腿12固定连接,连接杆16上设置用于同时拖动外支腿12的把手17,利用把手17便于快速拖动外支腿12。
37.第一支撑结构33包括并排设置的两第一支撑架331,第一支撑架331上设置开口朝下的第一卡槽3311,支撑板32上端面设置与第一卡槽3311配合的第一卡位台阶321,当内车体 20向上攀升时,第一卡槽3311挂住第一卡位台阶321,在重力作用下,内车身21抵靠于外车体10上。
38.第二支撑结构34包括并排设置的两第二支撑架341,第二支架31上设置开口朝上的第二卡槽3411,支撑板32下端面设置与第二卡槽3411配合的第二卡位台阶32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卡位台阶321与第二卡位台阶322的结构类似;限位结构35包括设置于内车体20上的电机351、设置于电机351输出轴上的齿轮352、设置于内车体20上且竖直放置的轨道354、与齿轮352配合且沿着轨道354滑动的齿条353、固定设置于齿条353下方且沿着轨道354 滑动的第三支撑架355,其中齿条353与第三支撑架355均设置滑轨111与轨道354连接,轨道354呈t字型结构,电机351驱动齿轮352转动,进而带动齿条353沿着竖直方向移动,通过齿条353带动第三支撑件上下移动,且设置轨道354保证了沿着竖直方向移动,第三支撑架355上设置开口朝下且与第一卡位台阶321配合的第三卡槽3551。当外车体10需要向上攀升时,第二卡位台阶322挂在第二卡槽3411内,为了内车体20仅仅抵靠于外车体10上,第三支撑架355向下移动,抵靠于第一卡位台阶321上,且当内车体20需要向上攀升,第三支撑架355在
电机351作用下向上移动,避免干涉。
3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进行分离式作业的随车叉车,该随车叉车由内车体20和外车体 10两部分组成,外车体10的驱动装置采用门架式升降装置,内车体20自带行驶动力,内车体20与外车体10通过连接装置30快速组合成一体,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40.1.运输车辆上进行货物搬运物作业,内外车体10组合,外车体10将内车体20举升,内车体20登上运输车后与外车体10分离,内车体20单独在运输车上进行货物搬运作业;
41.2.地面上进行货物搬运,内车体20携带货物通过连接装置30与外车体10结合,外车体 10通过门架升降装置将内车体20与货物一同下滑到地面,然后内车体20与外车体10再度分离,内车体20在地面进行搬运货物;
42.3.随车运输时,外车体10与内车体20组合,外车体10将内车体20举升,内车体20先登上运输车,然后门架式升降装置反向运动,再将外车体10拉上运输车,从而实现叉车的随车运输。
4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随车叉车由可分离的外车体和内车体两部分组合而成,外车体实现攀爬和下滑功能,内车体实现货物的搬运。本实用新型的内车体可采用智能控制其在车辆上进行货物搬运,使得内车体更好的实现了无人化和轻量化;再者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实现了高起升和高负载,可更好地满足大型运输车辆的装卸货物要求;同时,作业时外车体不上车,减少了攀爬下滑次数,这样就有效提高了货物装卸的作业的效率。
44.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