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噪音的防尘辊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62340发布日期:2021-08-31 13:52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噪音的防尘辊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辊筒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噪音的防尘辊筒。



背景技术:

辊筒是指机械中圆筒状可以转动的物体,机械中常用动力源(例如电机)驱动辊筒,带动其他材料前进,或是利用辊筒产生压力对材料进行加工,随着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客户对工业自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自动化输送的时候要求更高,如具有使用范围广泛、结构简单、灵活多变、稳定可靠、成本低、维修方便等优点。现在工业自动化输送线中就缺少一种结构简单,灵活多变且可靠的滚筒。现有的滚筒多数都是固定结构,尺寸变化不方便,不能适应客户的各种各样的需求。

现有技术中的辊筒一般由辊筒外壳、中心轴、轴承以及端盖组成,中心轴的两端穿过端盖插接在机架的连接孔中,传送物品时,辊筒外壳上放置物品,辊筒外壳受驱动力转动输送物品,但是由于辊筒外壳的转动,使得辊筒的中心轴容易受力窜动,一方面噪音大,使工人的工作环境恶劣,另一方面导致辊筒损坏,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噪音大,使用寿命短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低噪音的防尘辊筒,此装置运行稳定、降低噪音、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低噪音的防尘辊筒,包括辊筒外壳和中心轴,所述辊筒外壳的一端安装有与辊筒外壳内壁固定连接的轴承座,所述轴承座上安装有转动轴承一,所述中心轴穿过转动轴承连接在辊筒外壳内,转动轴承一所在的中心轴的一端设有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链轮固定座和至少一个套装在中心轴上的传动轴承,所述传动轴承的内圈压紧在中心轴上,传动轴承的外圈压紧在链轮固定座上,所述链轮固定座上设有转动轮,所述链轮固定座连接在轴承座上,所述传动轴承外侧的中心轴上套装有端盖,所述端盖向里的一侧抵触在传动轴承的内圈上,所述中心轴的另一端套装有压盖,所述辊筒外壳上设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与压盖之间设有转动轴承二,所述转动轴承二的内圈抵触在压盖上,转动轴承二的外圈抵触在固定套上,所述固定套的内圈设有限位阶,所述转动轴承二的外圈朝里的一侧贴合在限位阶上,所述压盖的外圈设有限位台,所述转动轴承二的内圈朝外的一侧贴合在限位台上,中心轴靠近端盖的一端开有连接孔,中心轴靠近压盖的一端设有铣槽。

本实用新型辊筒进行连接时,通过连接孔和铣槽将辊筒固定在机架上,转动轮上传动连接有链条(链条为现有技术,附图中未画出),工作时,链条传动使转动轮转动,中心轴不动,转动轮的转动带动传动轴承的外圈转动,辊筒外壳将旋转力传递给轴承座,转动轴承一的外圈转动,辊筒外壳将旋转力传递给转动轴承二,转动轴承二的外圈转动,在辊筒外壳旋转过程中,转动轴承一被限制在轴承座和链轮固定座之间,转动轴承一不会发生窜动,工作稳定,转动轴承二被限制在限位阶和限位台之间,转动轴承二也不会发生偏转或者晃动,从而使中心轴位置稳定,不会产生窜动,工作稳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中转动轴承一和转动轴承二的设置,减少了辊筒外壳转动时的摩擦,辊筒外套转动流畅,噪音小,工作效率高;轴承座、限位阶和限位台的设置,转动轴承一和转动轴承二位置稳定,中心轴不会发生窜动,减少噪音,使用寿命长;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辊筒输送的工作中。

为了实现降低噪音,端盖内侧的所述中心轴上还设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套装在中心轴上的减震弹簧,所述中心轴上沿周向方向设有至少两个减震凸点,所述中心轴上还设有卡簧,所述卡簧抵触在减震凸点上,所述减震弹簧的一端抵触在压盖上,减震弹簧的另一端抵触在卡簧上。

为了进一步防尘,所述轴承座包括固定环一、固定环二和固定环三,所述固定环一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连接固定环二的一端,固定环一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固定环三的一端,固定环一、固定环二、固定环三均同心设置,所述固定环二的另一端设有向外延伸的固定阶,固定阶的外侧设有连接凸台,所述链轮固定座抵触在固定阶上,所述固定环三的另一端设有朝向中心轴所在方向竖直延伸的固定凸台,所述转动轴承一的外圈朝里的一侧抵触在固定凸台上,所述固定凸台、固定阶、连接凸台均同心设置。

为了进一步防尘,所述轴承座与链轮固定座之间还设有密封圈,密封圈的一侧与链轮固定座相连接,密封圈的另一侧抵触在轴承座上,所述密封圈与中心轴之间设有间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转动轴承与密封圈之间的所述中心轴上设有限位卡套,所述限位卡套抵触在转动轴承内圈上,限位卡套与密封圈之间留有空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辊筒外壳上套装有保护层,保护层的一端抵触在连接凸台上,保护层的另一端抵触在压盖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辊筒外壳,2中心轴,201减震凸点,202连接孔,203铣槽,3传动机构,301链轮固定座,301a转动轮,302传动轴承,303端盖,304密封圈,305限位卡套,4轴承座,401固定环一,402固定环二,403固定环三,404固定阶,405连接凸台,406固定凸台,5压盖,501限位台,6固定套,601限位阶,7转动轴承二,8减震机构,801减震弹簧,802卡簧,9转动轴承一,10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低噪音的防尘辊筒,包括辊筒外壳1和中心轴2,辊筒外壳1的一端安装有与辊筒外壳1内壁固定连接的轴承座4,轴承座4上安装有转动轴承一9,中心轴2穿过转动轴承连接在辊筒外壳1内,转动轴承一9所在的中心轴2的一端设有传动机构3,传动机构3包括链轮固定座301和至少一个套装在中心轴2上的传动轴承302,传动轴承302的内圈压紧在中心轴2上,传动轴承302的外圈压紧在链轮固定座301上,链轮固定座301上设有转动轮301a,链轮固定座301连接在轴承座4上,传动轴承302外侧的中心轴2上套装有端盖303,端盖303向里的一侧抵触在传动轴承302的内圈上,中心轴2的另一端套装有压盖5,辊筒外壳1上设有固定套6,固定套6与压盖5之间设有转动轴承二7,转动轴承二7的内圈抵触在压盖5上,转动轴承二7的外圈抵触在固定套6上,固定套6的内圈设有限位阶601,转动轴承二7的外圈朝里的一侧贴合在限位阶601上,压盖5的外圈设有限位台501,转动轴承二7的内圈朝外的一侧贴合在限位台501上,中心轴2靠近端盖303的一端开有连接孔202,中心轴2靠近压盖5的一端设有铣槽203;端盖303内侧的中心轴2上还设有减震机构8,减震机构8包括套装在中心轴2上的减震弹簧801,中心轴2上沿周向方向设有至少两个减震凸点201,中心轴2上还设有卡簧802,卡簧802抵触在减震凸点201上,减震弹簧801的一端抵触在压盖5上,减震弹簧801的另一端抵触在卡簧802上;轴承座4包括固定环一401、固定环二402和固定环三403,固定环一401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连接固定环二402的一端,固定环一401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固定环三403的一端,固定环一401、固定环二402、固定环三403均同心设置,固定环二402的另一端设有向外延伸的固定阶404,固定阶404的外侧设有连接凸台405,链轮固定座301抵触在固定阶404上,固定环三403的另一端设有朝向中心轴2所在方向竖直延伸的固定凸台406,转动轴承一9的外圈朝里的一侧抵触在固定凸台406上,固定凸台406、固定阶404、连接凸台405均同心设置;轴承座4与链轮固定座301之间还设有密封圈304,密封圈304的一侧与链轮固定座301相连接,密封圈304的另一侧抵触在轴承座4上,密封圈304与中心轴2之间设有间隙;转动轴承与密封圈304之间的中心轴2上设有限位卡套305,限位卡套305抵触在转动轴承内圈上,限位卡套305与密封圈304之间留有空隙;辊筒外壳1上套装有保护层10,保护层10的一端抵触在连接凸台405上,保护层10的另一端抵触在压盖5上。

本实用新型辊筒进行连接时,通过连接孔202和铣槽203将辊筒固定在机架上,转动轮301a上传动连接有链条(机架和链条为现有技术,附图中未画出),工作时,链条传动使转动轮301a转动,中心轴2不动,转动轮301a的转动带动链轮固定座301,转动轮301a的转动带动传动轴承302的外圈转动,辊筒外壳1将旋转力传递给轴承座4,转动轴承一9的外圈转动,辊筒外壳1将旋转力传递给转动轴承二7,转动轴承二7的外圈转动,密封环一、密封环二、密封环三、固定凸台406和密封圈304的设置,将转动轴承一9密封固定凸台406上,外部尘土不容易进入辊筒内部,在中心轴2的径向方向上,限位卡套305和固定凸台406限位转动轴承一9,转动轴承一9不会发生窜动,工作稳定,减震弹簧801缓缓冲中心轴2受到的轴向震动力,使中心杆稳定工作,转动轴承二7被限制在限位阶601和限位台501之间,转动轴承二7也不会发生偏转或者晃动,从而使中心轴2位置稳定,不会产生窜动,工作稳定:本实用新型中转动轴承一9和转动轴承二7的设置,减少了辊筒外壳1转动时的摩擦,辊筒外套转动流畅,噪音小,工作效率高;减震机构8的设置,起到缓冲作用,减震效果好;限位卡套305、轴承座4、限位阶601和限位台501的设置,不仅将限制转动轴承一9的位置,同时将转动轴承二7牢固限制在固定套6与压盖5之间,中心轴2不会发生窜动,减少噪音,使用寿命长;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辊筒输送的工作中。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