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料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62138发布日期:2021-10-09 09:33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料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料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2.电缆是一种电能或信号传输装置,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组成,具体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每组至少两根)绞合而成的类似绳索的结构。常见的电缆有电力电缆、控制电缆、补偿电缆、屏蔽电缆、高温电缆、计算机电缆、信号电缆、同轴电缆、耐火电缆、船用电缆、矿用电缆、铝合金电缆等等。它们都是由单股或多股导线和绝缘层组成,用来连接电路、电器等。如今是网络时代,除了电力的传输等方面需要各种电缆,网络信号等传输也需要运用大量的电缆。电缆外部都具有绝缘层,常见的绝缘层一般采用聚氯乙烯、聚乙烯等材料的一种或数种,在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将电缆料送至加工设备处,需要用到上料设备。传统的电缆料上料设备一般都具有一个装料的斗,在上料过程中原料很容易粘覆在内壁,而若粘覆在内壁的原料过多时,会影响混合料的配比,从而影响电缆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缆料上料装置。
4.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5.一种电缆料上料装置,包括机台,设置于机台上的底板,设置于底板上的支撑架,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的料筒,设置于料筒内部的搅拌组件,所述底板和所述机台之间通过多个缓冲组件连接;所述料筒的下端逐渐收窄构成一漏斗状结构,在漏斗状结构的底部设置有一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处设置有一称重传感器,以及一出料阀门;所述料筒的外壁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振动装置;所述缓冲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底部的连接杆,套设于所述连接杆上的缓冲弹簧,所述连接杆的下端穿过所述机台并延伸到机台以下,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底板的底面,另一端连接于机台顶面。
6.进一步的,所述搅拌组件包括设置于料筒顶部的搅拌支架,设置于搅拌支架上的电机,以及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搅拌杆,所述搅拌支架朝向所述料筒的中间延伸。
7.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杆的中轴线与所述料筒的中轴线重合。
8.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支架上设置有一用于检查料筒内壁的视觉传感器,以及用于检测电缆料余量的距离传感器。
9.进一步的,所述出料口的下方设置有一出料道,所述出料道通过出料支架与所述支撑架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振动装置。
11.进一步的,所述料筒的顶部还设置有一导料板。
12.进一步的,所述振动装置以所述料筒的中轴线为基准呈圆形阵列分布于所述料筒的外壁。
13.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在料筒的外部设置有多个第一振动装置,底板和机台之间通过缓冲组件连接,从而当第一振动装置振动时,底板、支撑架和料筒整体可以呈现规律性的抖动,使得粘覆在料筒内壁的电缆料可以被抖落下来,避免影响后续电缆料的配比,确保了电缆料的质量,从而保证了电缆的质量。另一方面,料筒内设置了搅拌组件,可以均匀地混合电缆料,并增加电缆料的流动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缆料上料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部分截面结构图。
18.图4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包括有:
20.机台1、底板11、支撑架12、料筒2、视觉传感器21、距离传感器22、导料板23、出料口24、搅拌组件3、搅拌支架31、电机32、搅拌杆33、缓冲组件4、连接杆41、缓冲弹簧42、称重传感器5、出料阀门6、第一振动装置7、出料道8、出料支架81、第二振动装置9。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2.实施例1
23.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缆料上料装置包括机台1,设置于机台1上的底板11,设置于底板11上的支撑架12,设置于所述支撑架12上的料筒2,设置于料筒2内部的搅拌组件3,所述底板11和所述机台1之间通过多个缓冲组件4连接;所述料筒2的下端逐渐收窄构成一漏斗状结构,在漏斗状结构的底部设置有一出料口24,所述出料口24处设置有一称重传感器5,以及一出料阀门6;所述料筒2的外壁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振动装置7;所述底板11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振动装置9。所述料筒2的顶部还设置有一导料板23,方便往料筒2内添加电缆料。所述振动装置以所述料筒2的中轴线为基准呈圆形阵列分布于所述料筒2的外壁,在本实施例中,料筒2大体是圆柱状部分和漏斗状部分,第一振动装置7是均匀地设置在料筒2圆柱状部分的外壁。
24.称重传感器5可以称量电缆料的重量,通过实际测试后可设定当重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出料阀门6才允许打开。
25.所述缓冲组件4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11底部的连接杆41,套设于所述连接杆41上的缓冲弹簧42,所述连接杆41的下端穿过所述机台1并延伸到机台1以下,所述缓冲弹簧4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底板11的底面,另一端连接于机台1顶面。具体实施时,连接杆41的底端设置有一限位头。当第一振动装置7和第二振动装置9振动时,带动料筒2、底板11和支撑架12整体进行振动,缓冲组件4使得整体可以实现轻微的类似上下抖动的动作,更有效地使粘覆在料筒2内壁的电缆料落下来。
26.所述搅拌组件3包括设置于料筒2顶部的搅拌支架31,设置于搅拌支架31上的电机32,以及与所述电机32的输出轴连接的搅拌杆33,所述搅拌支架31朝向所述料筒2的中间延
伸。搅拌组件3可以进一步均匀混合电缆料,同时增加电缆料在上料时的流动性。
27.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杆33的中轴线与所述料筒2的中轴线重合。
28.所述搅拌支架31上设置有一用于检查料筒2内壁的视觉传感器21,以及用于检测电缆料余量的距离传感器22。视觉传感器21也即摄像头,可以拍摄料筒2内部,从而确认料筒2内部粘覆电缆料的情况,而距离传感器22可以检测料筒2内电缆料的高度,和底部的称重传感器5配合监测电缆料的余量。
29.所述出料口24的下方设置有一出料道8,所述出料道8通过出料支架81与所述支撑架12连接。具体实施时,出料道8可以设置成配合加工设备的适合的形状。
30.实施例2
31.参照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缆料上料装置包括机台1,设置于机台1上的底板11,设置于底板11上的支撑架12,设置于所述支撑架12上的料筒2,设置于料筒2内部的搅拌组件3,所述底板11和所述机台1之间通过多个缓冲组件4连接;所述料筒2的下端逐渐收窄构成一漏斗状结构,在漏斗状结构的底部设置有一出料口24,所述出料口24处设置有一称重传感器5,以及一出料阀门6;所述料筒2的外壁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振动装置7;所述底板11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振动装置9。所述料筒2的顶部还设置有一导料板23,方便往料筒2内添加电缆料。所述振动装置以所述料筒2的中轴线为基准呈圆形阵列分布于所述料筒2的外壁,在本实施例中,料筒2大体是圆柱状部分和漏斗状部分,第一振动装置7均匀地设置在料筒2圆柱状部分的外壁,同时在漏斗状部分的外壁也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振动装置7。
32.称重传感器5可以称量电缆料的重量,通过实际测试后可设定当重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出料阀门6才允许打开。
33.所述缓冲组件4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11底部的连接杆41,套设于所述连接杆41上的缓冲弹簧42,所述连接杆41的下端穿过所述机台1并延伸到机台1以下,所述缓冲弹簧4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底板11的底面,另一端连接于机台1顶面。具体实施时,连接杆41的底端设置有一限位头。当第一振动装置7和第二振动装置9振动时,带动料筒2、底板11和支撑架12整体进行振动,缓冲组件4使得整体可以实现轻微的类似上下抖动的动作,更有效地使粘覆在料筒2内壁的电缆料落下来。
34.所述搅拌组件3包括设置于料筒2顶部的搅拌支架31,设置于搅拌支架31上的电机32,以及与所述电机32的输出轴连接的搅拌杆33,所述搅拌支架31朝向所述料筒2的中间延伸。搅拌组件3可以进一步均匀混合电缆料,同时增加电缆料在上料时的流动性。
35.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杆33的中轴线与所述料筒2的中轴线重合。
36.所述搅拌支架31上设置有一用于检查料筒2内壁的视觉传感器21,以及用于检测电缆料余量的距离传感器22。视觉传感器21也即摄像头,可以拍摄料筒2内部,从而确认料筒2内部粘覆电缆料的情况,而距离传感器22可以检测料筒2内电缆料的高度,和底部的称重传感器5配合监测电缆料的余量。
37.所述出料口24的下方设置有一出料道8,所述出料道8通过出料支架81与所述支撑架12连接。具体实施时,出料道8可以设置成配合加工设备的适合的形状。
38.本实用新型在料筒的外部设置有多个第一振动装置,底板和机台之间通过缓冲组件连接,从而当第一振动装置振动时,底板、支撑架和料筒整体可以呈现规律性的抖动,使得粘覆在料筒内壁的电缆料可以被抖落下来,避免影响后续电缆料的配比,确保了电缆料
的质量,从而保证了电缆的质量。另一方面,料筒内设置了搅拌组件,可以均匀地混合电缆料,并增加电缆料的流动性。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
ꢀ“
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2.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结合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的,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能够根据上述的内容进行许多替换、修改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所有这样的替代、改进和变化都包括在附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