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工程用收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62401发布日期:2021-10-24 09:02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工程用收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气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工程用收线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力线是电力工程的主要构成,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铺设大量的电力线,尤其是一些工程中临时铺设的电力线,在使用完毕后需要使用装置进行整理。
3.现有的收纳装置仅是通过一个线缆卷盘对电力线进行缠绕收纳,线缆卷盘往往体型较大,难以移动,使用不便,且电力线缠绕时不均匀,会浪费卷盘上较多的空间,电力线较为散乱还不方便下次的使用,且在对电力线进行收纳缠绕时无法清理其上的杂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力工程用收线装置,以解决收线过程中电线松弛无法均匀缠绕的问题。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力工程用收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收线机构、移动机构和固线机构;所述收线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和所述固线机构均设置在所述底座顶部端面;所述收线机构和所述固线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移动机构两侧;
6.所述收线机构包括收线架和辊轮;所述收线架由两个竖板组成,所述两个竖板的相对一侧连接有所述辊轮;
7.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支撑杆和移动块;所述支撑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顶部端面,另一端连接所述移动块;
8.所述固线机构包括线夹和弹簧杆;所述弹簧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顶部端面,另一端连接所述线夹;线缆从所述线夹一侧贯穿至所述线夹另一侧。
9.可选的,所述移动块包括机架、螺杆、滑轨和滑块;所述滑轨设置在所述机架内部的底部端面;所述螺杆平行所述滑轨设置在所述机架的内壁上;所述滑块套接在所述螺杆上;所述滑块底部端面连接所述滑轨。
10.可选的,所述线夹包括壳体、固定块、凹槽和拉杆;所述壳体的外壁两侧均设有通线口;所述固定块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壁的底部端面;所述固定块顶部端面开设有所述凹槽;所述拉杆贯穿所述壳体的顶部并延伸至所述壳体外部。
11.可选的,所述移动机构还包括正反转电机,所述正反转电机设置在所述移动机构外壁。
12.可选的,还包括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设置在所述收线架上,所述伺服电机和所述辊轮电连接。
13.可选的,所述底座的底部端面转动连接有两个移动轮。
14.可选的,所述滑块顶部端面设有通线槽。
15.可选的,所述凹槽的宽度与所述拉杆的宽度相同。
16.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力工程用收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收线机构、移动机构和固线机构;所述收线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和所述固线机构均设置在所述底座顶部端面;所述收线机构和所述固线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移动机构两侧;所述收线机构包括收线架和辊轮;所述收线架由两个竖板组成,所述两个竖板的相对一侧连接有所述辊轮;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支撑杆和移动块;所述支撑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顶部端面,另一端连接所述移动块;所述固线机构包括线夹和弹簧杆;所述弹簧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顶部端面,另一端连接所述线夹;线缆从所述线夹一侧贯穿至所述线夹另一侧。解决了收线过程中线缆松弛无法均匀缠绕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一种电力工程用收线装置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中移动块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中线夹结构示意图。
21.图示说明:
22.其中,1

底座;2

收线机构;21

收线架;22

辊轮;3

移动机构;31

支撑杆;32

移动块;321

机架;322

螺杆;333

滑轨;334

滑块;4

固线机构;41

线夹;42

弹簧杆;411

壳体;412

固定块;413

凹槽;414

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详细地对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实施例中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仅是与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系统和方法的示例。
24.参见图1,为一种电力工程用收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力工程用收线装置,包括底座1、收线机构2、移动机构3和固线机构4;所述收线机构2、所述移动机构3和所述固线机构4均设置在所述底座1顶部端面;所述收线机构2和所述固线机构4分别设置在所述移动机构3两侧;
25.进一步地,所述收线机构2包括收线架21和辊轮22;所述收线架21由两个竖板组成,所述两个竖板的相对一侧连接有所述辊轮22;具体地,本技术还包括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设置在所述收线架21上,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辊轮22,驱使所述辊轮22转动达到收纳线缆的目的。所述辊轮22和所述收线架21中还设有橡胶垫。
26.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机构3包括支撑杆31和移动块32;所述支撑杆31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顶部端面,另一端连接所述移动块32;所述移动块32包括机架321、螺杆322、滑轨323和滑块324;所述滑轨323设置在所述机架321内部的底部端面;所述螺杆322平行所述滑轨323设置在所述机架321的内壁上;所述滑块324套接在所述螺杆332上;所述滑块324底部端面连接所述滑轨323。所述移动机构3还包括正反转电机,所述正反转电机设置在所述移动机构3外壁。通过所述正反转电机连接所述螺杆322,带动所述螺杆322转动,可以使套接
在所述螺杆322上的所述滑块324进行移动,所述滑块324底部还连有所述滑轨323,通过所述滑轨323和所述滑块324的配合,便于所述滑块324稳定的移动。其中,所述滑块324顶部端面设有通线槽。当装置在运行中,线缆经过所述滑块324的通线槽中,通过所述滑块324移动使线缆移动的方向发生改变,避免了所述收线机构2在收纳线缆时线缆全部集中堆在一起的情况。达到了均匀收纳线缆的目的。
27.进一步地,所述固线机构4包括线夹41和弹簧杆42;所述弹簧杆42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顶部端面,另一端连接所述线夹41;线缆从所述线夹41一侧贯穿至所述线夹41另一侧。所述线夹41包括壳体411、固定块412、凹槽413和拉杆414;所述壳体411的外壁两侧均设有通线口;所述固定块412固定在所述壳体411内壁的底部端面;所述固定块412顶部端面开设有所述凹槽413;所述拉杆414贯穿所述壳体411的顶部并延伸至所述壳体411外部。所述凹槽413的宽度与所述拉杆414的宽度相同。其中,线缆杆将线缆从壳体411的一侧贯穿至所述壳体411的另一侧,经过所述固定块412顶部的所述凹槽413并落入所述凹槽413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所述拉杆414的位置进行设定,向所述壳体411底部进行推进,对线缆进行固定,但要避免将线缆完全夹紧,应避免线缆松弛的情况下让线缆能顺利的通过所述壳体411。所述弹簧杆42对所述线夹41起到支撑作用,还可以对所述线夹41的位置进行调节,避免线缆松弛导致线缆无法均匀缠绕。
28.所述底座1的底部端面转动连接有两个移动轮,方便装置的移动。所述底座1的一侧固定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两个移动轮电连接,通过控制器控制两个移动轮,方便将装置实时的进行移动。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所述正反转电机、伺服电机均通过导线连接有开关,且开关通过导线连接有电源。
29.在本技术实施过程中,通过使用线缆杆将线缆依次贯穿所述固线机构4和移动机构3,将线缆缠绕在所述收线机构2中的所述辊轮22上,伺服电机通过输出轴带动所述辊轮22转动,对线缆进行缠绕收纳,所述移动机构3中的所述正反转电机带动所述螺杆322正向和反向转动,从而使所述螺杆322上的所述滑块324在所述螺杆322上往复移动,所述滑块324带动线缆移动,在所述收线机构2缠绕线缆的同时改变缠绕的方向和位置,从而实现线缆均匀收纳缠绕的效果。
3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力工程用收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收线机构2、移动机构3和固线机构4;所述收线机构2、所述移动机构3和所述固线机构4均设置在所述底座1顶部端面;所述收线机构2和所述固线机构4分别设置在所述移动机构3两侧;所述收线机构2包括收线架21和辊轮22;所述收线架21由两个竖板组成,所述两个竖板的相对一侧连接有所述辊轮22;所述移动机构3包括支撑杆31和移动块32;所述支撑杆31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顶部端面,另一端连接所述移动块32;所述固线机构4包括线夹41和弹簧杆42;所述弹簧杆42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顶部端面,另一端连接所述线夹41;线缆从所述线夹41一侧贯穿至所述线夹41另一侧。解决了收线过程中线缆松弛无法均匀缠绕的问题。
31.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之间的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以上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技术总的构思下的几个示例,并不构成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依据本技术方案所扩展出的任何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