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梁起重机用安全挂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91564发布日期:2021-09-18 01:54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单梁起重机用安全挂钩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起重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单梁起重机用安全挂钩。


背景技术:

2.电动单梁起重机是一种起重设备,多用于仓库、机械制造、装配等场所。电动单梁起重机一般包括导轨,导轨上滑移连接有悬梁,悬梁下连接有提升机构。通常,将重物通过一个或多个重物挂钩与提升机构连接后,通过提升机构提起重物,悬梁在导轨上移动,运送重物到指定位置,最后将重物挂钩从重物上取下,完成重物运送的整个过程。
3.在运送重物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晃动,若晃动幅度较大,重物可能从重物挂钩中滑脱,造成设备及物品的损坏,造成安全隐患。为了防止重物从重物挂钩中滑脱,重物挂钩需要能够对挂钩开口进行封闭自锁。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实现重物挂钩的封闭锁紧,本技术提供一种单梁起重机用安全挂钩。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单梁起重机用安全挂钩,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单梁起重机用安全挂钩,包括钩体,所述钩体开设有开口,所述钩体内滑动连接有用于封闭开口的锁紧杆,所述钩体内开设有竖直的第一竖直槽以及第二竖直槽,所述第一竖直槽与第二竖直槽均与开口连通,所述锁紧杆在第一竖直槽以及第二竖直槽中滑动。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锁紧杆在第一竖直槽以及第二竖直槽中上下滑动,当锁紧杆全部位于第一竖直槽中时,锁紧杆不对钩体的开口进行封闭。当锁紧杆落入第二竖直槽时,锁紧杆对开口进行封闭,实现安全挂钩的开口封闭。
8.可选的,所述锁紧杆竖直设置,所述锁紧杆沿长度方向的一侧固接有第一齿牙,所述钩体内开与第一竖直槽连通的活动腔,所述活动腔内设置有齿轮组,所述齿轮组与第一齿牙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齿轮组转动,使得第一齿牙带动锁紧杆上下移动,对开口进行封闭或露出。将第一齿牙设置在第一齿槽内,减少了锁紧杆在竖直槽内滑动时,对第一齿牙齿牙的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
10.可选的,所述钩体还开设有水平的水平槽,所述第一竖直槽远离开口的一端与水平槽连通,所述水平槽与活动腔连通,所述水平槽内设置有与钩体滑动连接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沿长度方向的一侧开设有齿槽,所述齿槽内设置有与驱动杆固接的第二齿牙,所述第二齿牙与齿轮组连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驱动杆在水平槽内水平运动,带动齿轮组转动,使得齿轮组能够驱动锁紧杆上下移动,对开口进行封闭或露出。将第二齿牙设置在齿槽内,减少了驱动杆在水平槽内滑动时,对第一齿牙齿牙的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
12.可选的,所述齿轮组包括与钩体转动连接的第一传动齿轮,所述第一齿牙以及第
二齿牙均与第一传动齿轮啮合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杆在水平槽内滑动时,与其啮合的第一传动齿轮转动,带动第二齿牙上下移动,使得锁紧杆实现对开口的封闭和露出。
14.可选的,所述齿轮组包括与钩体转动连接的第二传动齿轮、第三传动齿轮以及第四传动齿轮,所述第三传动齿轮以及第四传动齿轮均与第二传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三传动齿轮还与第一齿牙啮合连接,所述第四传动齿轮还与第二齿牙啮合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杆在水平槽内滑动,先后带动第四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以及第三传动齿轮转动,实现第二齿牙的上下移动,使得锁紧杆实现对开口的封闭和露出。增加了齿轮组中齿轮的数量,使得锁紧杆与驱动杆位移的行程增大,能够减少了驱动杆在水平槽内移动时,第二齿牙与齿轮组发生脱齿的现象。
16.可选的,所述钩体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水平槽连通,所述驱动杆中部固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杆与固定槽滑移连接,所述固定槽内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固定板固接,另一端与固定槽的槽壁固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驱动杆将开口露出时,与驱动杆固接的固定板对弹簧进行压缩,松开驱动杆,弹簧的弹力带动固定板以及驱动杆靠近锁紧杆运动,使锁紧杆下落封闭开口,并对锁紧杆进行抵紧,实现安全挂钩的封闭锁紧。
18.可选的,所述驱动远离第一竖直槽的一端固接有拉杆,所述钩体上开设有用于放置拉杆的拉杆槽,所述拉杆槽与水平槽连通,所述钩体上还开设有指槽,所述指槽与拉杆槽连通。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动拉杆,使得驱动杆在水平槽内滑动,带动锁紧杆露出或封闭开口。指槽的设置便于工人拉动拉杆。
20.可选的,所述钩体为环形结构,所述钩体包括上水平部、两个竖直部以及两个倾斜设置的倾斜部,所述水平部两端与两个竖直部连接,所述开口位于其中一个竖直部上,每个所述竖直部远离水平部的一端与一个倾斜部连接,两个所述倾斜部远离竖直部的一端相互连接,两个所述倾斜部的连接点低于竖直部。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重物从开口挂入安全挂钩后,重物由于自重处于两个倾斜部的连接点,减少了重物在安全挂钩中的晃动。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钩体设置为环形结构,且只具有一个最低点,重物挂入挂钩时由于自重会位于钩体的最低点,减少了重物在安全挂钩中的晃动;
24.2.通过拉动拉杆,可以带动驱动杆运动,通过齿轮组的传动,使得锁紧杆实现对钩体开口的封闭和露出;
25.3.通过在齿轮组中设置多个传动齿轮,能够减少了驱动杆在水平槽内移动时,第二齿牙与齿轮组发生脱齿的现象。
附图说明
26.图1是单梁起重机用安全挂钩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实施例1中安全挂钩的结构剖视图。
28.图3是图2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29.图4是实施例2中安全挂钩的结构剖视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钩体;101、水平部;102、竖直部;103、倾斜部;11、开口;121、第一竖直槽;122、第二竖直槽;13、水平槽;14、固定槽;15、拉杆槽;16、指槽;2、锁紧杆;21、第一齿牙;3、驱动杆;31、齿槽;32、第二齿牙;33、固定板;34、弹簧;35、拉杆;4、齿轮组;40、活动腔;41、第一传动齿轮;42、第二传动齿轮;421、第三传动齿轮;422、第四传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单梁起重机用安全挂钩。
33.实施例1
34.参照图1,单梁起重机用安全挂钩包括钩体1,钩体1为环形结构。钩体1包括水平部101,水平部101两端均连接有竖直部102,两个竖直部102远离水平部101的一端与倾斜部103的一端相连,两个倾斜部103的另一端相连接,两个倾斜部103的连接点低于竖直部102。其中一个竖直部102上开有开口11。
35.将重物从开口11挂入安全挂钩后,重物由于自重处于两个倾斜部103的连接点,能够减少重物在安全挂钩中左右晃动。
36.参照图2和图3,钩体1内开有竖直的第一竖直槽121以及第二竖直槽122,第一竖直槽121与第二竖直槽122均与开口11连通,第一竖直槽121位于第二竖直槽122上方。钩体1滑移连接有锁紧杆2,锁紧杆2在第一竖直槽121以及第二竖直槽122中滑动,锁紧杆2沿长度方向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齿牙21。
37.参照图2和图3,钩体1还开有水平的水平槽13,第一竖直槽121与水平槽13相连通。钩体1还滑移连接有驱动杆3,驱动杆3在水平槽13中滑动。驱动杆3沿长度方向的一侧开设有齿槽31,齿槽31设有第二齿牙32。
38.参照图2,钩体1内开有活动腔40,活动腔40与第一竖直槽121以及水平槽13均连通。活动腔40内设有齿轮组4。齿轮组4包括与钩体1转动连接的第一传动齿轮41。第一齿牙21以及第二齿牙32均与第一传动齿轮41啮合连接。
39.参照图2,驱动杆3远离第一竖直槽121的一端固接有拉杆35,钩体1上开有拉杆槽15以及指槽16。拉杆槽15与水平槽13连通,指槽16与拉杆槽15连通。指槽16的设置方便工人拉动拉杆35。
40.拉动拉杆35,使驱动杆3在水平槽13中滑移,使得第二齿牙32带动第一传动齿轮41转动,使得第一齿牙21带动锁紧杆2在第一竖直槽121中上下移动。实现锁紧杆2对开口11的封闭和开启。
41.参见图2,钩体1开有固定槽14,固定槽14与水平槽13连通。驱动杆3中部固接有固定板33,固定板33在固定槽14内滑移。固定槽14内设有弹簧34,弹簧34设置在固定板33与拉杆35之间,弹簧34的一端与固定板33固接,另一端与固定槽14的槽壁固接。
42.拉动拉杆35,使得驱动杆3向远离第一竖直槽121的方向运动,驱动杆3带动第一传动齿轮41转动,使得锁紧杆2向上移动,从第二竖直槽122中脱离,露出开口11,此时,驱动杆3带动固定板33压缩弹簧34。松开拉杆35,固定板33受到弹簧34的弹力,带动驱动杆3向靠近第一竖直槽121的方向移动,第一传动齿轮41反向转动,使得锁紧杆2向下移动,封闭开口11
并落入到第二竖直槽122中。
43.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拉动拉杆35,驱动杆3通过第一传动齿轮41带动锁紧杆2向上运动露出开口11,将重物从开口11处挂入安全挂钩内,松开拉杆35,弹簧34带动锁紧杆2向下运动封闭开口,将重物锁紧在安全挂钩内。
44.实施例2
45.参见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齿轮组4包括第二传动齿轮42、第三传动齿轮421以及第四传动齿轮422。第二传动齿轮42、第三传动齿轮421以及第四传动齿轮422均与钩体1转动连接。第三传动齿轮421与第四传动齿轮422均与第二传动齿轮42啮合连接,第三传动齿轮421与第一齿牙21啮合连接,第四传动齿轮422与第二齿牙32啮合连接。
46.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拉动拉杆35,使得驱动杆3带动第四传动齿轮422转动,从而使得第二传动齿轮42转动,使得第三传动齿轮421带动锁紧杆2上下移动,实现锁紧杆2对开口11的封闭与露出。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