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带收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07703发布日期:2021-11-25 22:19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带收卷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带收卷设备。


背景技术:

2.对于建筑火情或者森林火灾等情况下,火灾规模大,灭火难度高,灭火时间也长,进而导致经济损失达巨大;在上述情况下,普通消防车由于装载水容量有限,无法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灭火作业,尤其是对于油气田、仓库等发生的火灾,几乎无能为力。因此,若要对大型火灾进行有效控制,还需采用多台消防车及大流量水炮进行持续灭火作业。因此,采用通过水源、利用大直径供水管路直接进行远程持续供水作业显得尤其必要。
3.远程供水必须通过大直径水带快速敷设于水源与火灾现场之间,水带敷设车的作用是将水带快速敷设,使用过后再将水带收纳于车厢内存放。由于水带敷设距离长、且水带较重,通常需要由机械来进行回收,免除人员的高强度劳动。
4.现有技术中,水带收卷装置的驱动部分一般设置在水带敷设车的前端位置和车头顶端位置,且一般为固定安装在水带敷设车的上端,当检修车头时,由于对于车头和水带收卷装置之间空间小,操作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水带收卷设备,用以解决现有的水带收卷设备固定安装在车头顶端导致车头检修不便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带收卷设备,包括底座、重力感应传输装置、升降装置、引导装置和旋升驱动件;所述重力感应传输装置的后端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重力感应传输装置的前端至少部分超过所述底座,所述旋升驱动件连接于所述底座和所述重力感应传输装置之间,以推动所述重力感应传输装置的前端旋转上升或下降,所述引导装置通过所述升降装置可升降的安装于所述重力感应传输装置的前端。
7.优选的,所述重力感应传输装置包括机头框架,所述引导装置包括引导架,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支撑杆组件和升降驱动机构,所述支撑杆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引导架,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机头框架,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相等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前部,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杆或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以带动所述引导架升降。
8.优选的,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包括升降驱动件和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之间,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机头框架,所述第二连杆的前端与所述铰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杆或所述第二支撑杆,所述升降驱动件为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缸体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机头框架,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活塞轴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后端铰接。
9.优选的所述重力感应传输装置还包括驱动带轮组件、传送组件和压带组件;
10.所述驱动带轮组件包括前驱动带轮和后驱动带轮,所述前驱动带轮和所述后驱动带轮分别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机头框架的前端和后端;
11.所述传送组件包括第一传送带组件,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安装于所述前驱动带轮和所述后驱动带轮之间,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包括第一传送带和第一重力触发机构,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上侧部分为第一传送部,所述第一重力触发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一传送部的下方,所述第一重力触发机构由所述第一传送部的上端物体的重力触发;
12.所述压带组件包括前压带机构和后压带机构,所述前压带机构活动安装于所述机头框架的前端;所述后驱动带轮活动安装于所述机头框架的后端,所述压带组件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当所述压带组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前压带机构与所述前驱动带轮分离,所述后压带机构与所述后驱动带轮配合压紧位于所述机头框架后端的水带;当所述压带组件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后压带机构与所述后驱动带轮分离,所述前压带机构与所述前驱动带轮配合压紧位于所述机头框架后端的水带;所述压带组件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重力触发机构被触发时,所述压带组件由第一工作状态切换至第二工作状态。
13.优选的,所述第一重力触发机构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一触发件和复位件,所述第一触发件的一端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机头框架内,所述第一触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传送部的至少部分抵接,所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传送部的下方预定位置,当所述第一触发件随所述第一传送部运动至所述第一传感器预设的触发位置时,所述第一重力触发机构被触发;所述复位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触发件的另一端远离所述第一传感器。
14.优选的,所述前压带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前压带轮组,每一所述前压带轮组包括翻转驱动件、前压辊架和两个前压带轮,两个所述前压带轮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前压辊架上,两个所述前压带轮并列设置于所述前压辊架,所述翻转驱动件安装于所述机头框架的任一侧用于驱动所述前压辊架翻转以靠近或远离所述前驱动带轮;
15.所述后压带机构包括摇摆驱动件、两个摇摆连杆、两个后安装端板和两个后压带轮,两个所述摇摆连杆的一端对称铰接于所述机头框架的两侧,两个所述后安装端板分别铰接于两个所述摇摆连杆的另一端,所述后安装端板的结构两侧对称且每一侧对应安装一个所述后压带轮,所述后安装端板的转动轴线位于其中轴面,所述摇摆驱动安装于所述机头框架上以驱动所述摇摆连杆摆动,以使所述后压带轮靠近或远离所述后驱动带轮。
16.优选的,所述前压辊架包括翻转连杆、转动板和两个前安装端板,所述翻转连杆驱动连接于所述翻转驱动件,所述转动板的中部铰接于所述翻转连杆,两个所述前安装端板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转动板的两端且相对设置,所述前安装端板的结构两侧对称且每一侧对应安装一个所述前压带轮,所述前安装端板的转动轴线位于其中轴面上,所述前压带轮的轴线位于所述翻转连杆转动所在平面上。
17.优选的,所述引导装置还包括接头过渡组件;
18.所述引导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形成有水带通道;所述接头过渡组件安装于所述水带通道的前部,所述接头过渡组件包括引导轮组和引导传送带,所述引导轮组包括水平设置的三角滚筒架和三个引导滚筒,所述三角滚筒架可转动的安装于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三个所述引导滚筒可转动安装于所述三角滚筒架,且三个所述引导滚筒分别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三角滚筒架的三个顶角位置;所述引导传送带传动
安装于所述引导轮组的后端,所述引导传送带的上端面为其传送面,且所述传送面与所述引导滚筒平行设置。
19.优选的,所述引导装置还包括侧向引导组件,所述侧向引导组件包括两个引导侧辊组,两个所述引导侧辊组对称安装于两个所述支撑板的前端,每一所述引导侧辊组包括延伸臂、支脚、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至少一个侧向滚筒,所述延伸臂延伸形成于对应的所述支撑板的前端,所述支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的前端下侧,所述第一安装板安装于所述支脚,所述第二安装板安装于所述延伸臂的端部并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相对设置,所述侧向滚筒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所述侧向滚筒的转动轴线与所述三角滚筒架的转动轴线垂直设置。
20.优选的,所述旋升驱动件为第二液压缸,所述底座包括座体和固定连接于所述座体上端面的旋转立柱,所述旋转立柱位于所述座体后侧,所述机头框架铰接于所述旋转立柱的上端;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座体和所述机头框架,且所述第二液压缸连接所述机头框架的一端高于其另一端。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带收卷设备,在安装使用之后,当车头需要检修时,启动旋升驱动件使重力感应传输装置的前端旋转上升,由于升降装置和引导装置安装在重力感应传输装置的前端,且重力感应传输装置的前端部分超过所述底座,使得重力感应传输装置和底座之间形成一个维修空间,进而方便车头的检修。
22.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水带收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重力感应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图2中x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引导装置的端部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引导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图2中y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31.图9为重力感应传输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前压带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后压带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4.图12为旋升驱动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技术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6.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带收卷设备,包括底座50、重力感应传
输装置10、升降装置20、引导装置30和旋升驱动件 40;重力感应传输装置10的后端可转动的安装于底座50,重力感应传输装置10的前端至少部分超过底座50,旋升驱动件40连接于底座50和重力感应传输装置10之间,以推动重力感应传输装置10的前端旋转上升或下降,引导装置30通过升降装置20可升降的安装于重力感应传输装置10的前端。
37.其中,重力感应传输装置10包括机头框架11,引导装置30包括引导架31,升降装置20包括支撑杆组件21和升降驱动机构22,支撑杆组件21包括第一支撑杆211和第二支撑杆212,第一支撑杆211和第二支撑杆212的一端铰接于引导架31,第一支撑杆211和第二支撑杆212的另一端铰接于机头框架11,第一支撑杆211和第二支撑杆212的长度相等且平行设置,第一支撑杆211位于第二支撑杆212的前部,升降驱动机构22用于驱动第一支撑杆211或第二支撑杆212转动,以带动引导架 31升降。
3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升降驱动机构22包括升降驱动件222和连杆组件221,连杆组件221包括第一连杆223和第二连杆224,第一连杆223 的一端铰接于第二连杆224的两端之间,第一连杆223的另一端铰接于机头框架11,第二连杆224的前端与铰接于第一支撑杆211或第二支撑杆212,升降驱动件222为第一液压缸,第一液压缸的缸体可转动的安装于机头框架11,第一液压缸的活塞轴与第二连杆224的后端铰接。
39.机头框架1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梁111,且限位梁111位于第一支撑杆211与固定件连接处的前端,当第一支撑杆211与限位梁111抵接时,引导架31位于机头框架11的前端,限位梁111可以有效的保证支撑杆组件21的旋转角度。
40.结合图5所示,升降装置20通过支撑杆组件21和升降驱动机构22 将底座50和引导架31连接起来,通过升降驱动机构22驱动第一支撑杆 211或第二支撑杆212转动,进而实现了引导架31的升降,由于第一支撑杆211和第二支撑杆212的长度相等且平行设置,因而引导架31和机头框架11之间形成了一个平行四连杆结构的组成部分,保证了引导架31 的平稳升降,当引导架31在升起时,整体会向上侧移动,使引导架31 尽量远离其初始位置,保证了驾驶人员的视野开阔。
41.对于该收卷设备而言,重力感应传输装置10还包括驱动带轮组件 312、传送组件13和压带组件14。
42.驱动带轮组件312包括前驱动带轮121和后驱动带轮122,前驱动带轮121和后驱动带轮122分别可转动的安装于机头框架11的前端和后端。
43.结合图4,传送组件13包括第一传送带组件131,第一传送带组件 131安装于前驱动带轮121和后驱动带轮122之间,第一传送带组件131 包括第一传送带和第一重力触发机构134,第一传送带的上侧部分为第一传送部,第一重力触发机构134安装于第一传送部的下方,第一重力触发机构134由第一传送部的上端物体的重力触发。
44.压带组件14包括前压带机构141和后压带机构142,前压带机构141 活动安装于机头框架11的前端;后驱动带轮122活动安装于机头框架11 的后端,压带组件14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当压带组件14 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前压带机构141与前驱动带轮121分离,后压带机构142与后驱动带轮122配合压紧位于机头框架11后端的水带;当压带组件14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后压带机构142与后驱动带轮122分离,前压带机构141与前驱动带轮121配合压紧位于机头框架11后端的水带;压带组件14被配置为当第一重力触发机构134被触发时,压带组件14 由第一工作状态切换至第二工作状态。
45.结合图6至图12所示,第一重力触发机构134包括第一传感器1341、第一触发件1342和复位件1343,第一触发件1342的一端可转动的安装于机头框架11内,第一触发件1342的另一端与第一传送部的至少部分抵接,第一传感器1341安装于第一传送部的下方预定位置,当第一触发件1342随第一传送部运动至第一传感器1341预设的触发位置时,第一重力触发机构134被触发;复位件1343用于驱动第一触发件1342的另一端远离第一传感器1341。
46.第一触发件1342包括转动连杆1345、至少一个接触辊1346和挡片 1347,转动连杆1345的一端可转动的安装于机头框架11内,接触辊1346 可转动的安装于转动连杆1345的另一端,接触辊1346的上侧表面与第一传送部抵接,挡片1347安装于转动连杆1345靠近接触辊1346的一端,第一传感器1341为光电感应器,光电感应器安装于挡片1347的下侧预定位置。
47.当水带接头运动到接触辊1346上端时,下压接触辊1346,转动连杆 1345转动,挡片1347向光电感应器的位置靠近,当挡片1347到达光电感应器的触发预设位置时,光电感应器被触发,压带组件14实现工作状态的切换。
48.复位件1343为安装于挡片1347下端的弹簧插销,弹簧插销的下端固定于机头框架11,弹簧插销的上端用于弹性驱动挡片1347复位。
49.前压带机构141包括至少一个前压带轮组1411,每一前压带轮组 1411包括翻转驱动件1412、前压辊架1413和两个前压带轮1414,两个前压带轮1414可转动的安装于前压辊架1413上,两个前压带轮1414并列设置于前压辊架1413,翻转驱动件1412安装于机头框架11的任一侧用于驱动前压辊架1413翻转以靠近或远离前驱动带轮121。
50.前压辊架1413包括翻转连杆1415、转动板1416和两个前安装端板 1417,翻转连杆1415驱动连接于翻转驱动件1412,转动板1416的中部铰接于翻转连杆1415,两个前安装端板1417可转动的安装于转动板1416 的两端且相对设置,前安装端板1417的结构两侧对称且每一侧对应安装一个前压带轮1414,前安装端板1417的转动轴线位于其中轴面上,前压带轮1414的轴线位于翻转连杆1415转动所在平面上。
51.上述结构保证当前压带轮1414与前驱动带轮121配合时,前驱动带轮121分布在前驱动带轮121的两侧位置,将与前驱动带轮121接触的水带压成一个弧形,进而增大前驱动带轮121和水带的摩擦力,保证水带能更稳定的向后输送。
52.前压带轮组1411的数目为两个,两个前压带轮组1411对称设置于机头框架11的两侧,且两个前压带轮组1411的翻转驱动件1412驱动对应的前压辊架1413同步翻转。
53.前压带轮组1411的数目为两个且两个前压带轮组1411对称设置于机头框架11的两侧,充分保证了前压带机构141能够与前驱动带轮121 紧密压合,保证前驱动带轮121转动时,能带动其上的水带和水带接头运动。
54.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前压带机构141和后压带机构142的结构为一样的,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前压带机构 141和后压带机构142的结构采取不一样的设计,在本实施例中,后压带机构142包括摇摆驱动件1421、两个摇摆连杆1422、两个后安装端板1423 和两个后压带轮1424,两个摇摆连杆1422的一端对称铰接于机头框架 11的两侧,两个后安装端板1423分别铰接于两个摇摆连杆1422的另一端,后安装端板1423的结构两侧对称且每一侧对应安装一个后压带轮 1424,后安装端板1423的转动轴线位于其
中轴面,摇摆驱动安装于机头框架11上以驱动摇摆连杆1422摆动,以使后压带轮1424靠近或远离后驱动带轮122。
55.摇摆驱动件1421一般采用安装在两侧的液压缸来实现,通过驱动摇摆连杆1422的摇摆将两个后压带轮1424紧密压合在后驱动带轮122上,可以提供比前驱动带轮121更高的摩擦作用力,由于只有在水带接头通过时采用前驱动输送,而一般情况下均为后驱动输送状态,因而后压带机构142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可以有效保证该重力感应传输装置10的传输稳定性。
56.还包括底部张紧机构315,底部张紧机构315包括底部支撑板 311151、侧向连杆152、张紧辊153和张紧伸缩杆154,底部支撑板311151 固定安装于机头框架11的下端,侧向连杆152的上端固定安装于机头框架11的侧面,张紧伸缩杆154具有一固定端和一伸缩端,固定端铰接于底部支撑板311151,伸缩端与侧向连杆152的下端铰接,张紧辊153铰接于侧向连杆152的两端之间,张紧辊153的转动轴线与前驱动带轮121 的转动轴线平行,第一传送带的下侧部分与张紧辊153的外侧面抵接并张紧。
57.传送组件13还包括第二传送带136组件132,第二传送带136组件 132安装于后驱动带轮122的后侧,第二传送带136组件132包括第二传送带136和第二重力触发机构135,第二重力触发机构135位于第二传送带136的下端,第二传送带136的上侧部分为第二传送部,第二重力触发机构135安装于第二传送部的下端;第二重力触发机构135包括第二传感器1351、弹性支撑板1352和第二触发件1353,弹性支撑板1352安装于第二传送部的下端,第二触发件1353安装于弹性支撑板1352的下端,第二传感器1351安装于第二传送部的下方预定位置,当第二触发件 1353随弹性支撑板1352弹性位移至第二传感器1351预设的触发位置时,第二重力触发机构135被触发,压带组件14被配置为当第二重力触发机构135被触发时,压带组件14由第二工作状态切换至第一工作状态。优选的,引导装置30还包括接头过渡组件32。
58.水带收回时,压带组件14首先以第一工作状态运行,其为后驱动输送模式,水带在后压带机构142与后驱动带轮122的配合下驱动收回,当水带接头到达第一传送带组件131的第一传送部位置时,水带接头由于较水带其他部分更重而下压水带,第一重力触发机构134被触发,压带组件14切换为第二工作状态,其为前驱动输送模式,后压带机构142 与后驱动带轮122分离,前压带机构141与前驱动带轮121配合压紧机头框架11前端的水带,确保水带接头能够顺利通过,当水带接头继续运动到第二传送带136的位置时,水带接头压迫弹性支撑板1352向下运动,进而带动第二触发件1353向下位移,当第二触发件1353随弹性支撑板 1352弹性位移第二传感器1351预设的触发位置时,第二重力触发机构 135被触发,此时压带组件14由第二工作状态切换至第一工作状态,继续变为后驱动输送模式,本技术的重力感应传输装置10由重力判断水带接头的位置,水带接头重量远大于水带重量,保证压带组件14的状态切换更准确,有效防止误操作。
59.引导架3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板311,两个支撑板311之间形成有水带通道312;接头过渡组件32安装于水带通道312的前部,接头过渡组件32包括引导轮组321和引导传送带322,引导轮组321包括水平设置的三角滚筒架323和三个引导滚筒324,三角滚筒架323可转动的安装于两个支撑板311之间,三个引导滚筒324可转动安装于三角滚筒架323,且三个引导滚筒324分别一一对应设置于三角滚筒架323的三个顶角位置;引导传送带322
传动安装于引导轮组321的后端,引导传送带322的上端面为其传送面,且传送面与引导滚筒324平行设置。
60.引导装置30还包括侧向引导组件33,侧向引导组件33包括两个引导侧辊组331,两个引导侧辊组331对称安装于两个支撑板311的前端,每一引导侧辊组331包括延伸臂332、支脚333、第一安装板334、第二安装板335和至少一个侧向滚筒336,延伸臂332延伸形成于对应的支撑板311的前端,支脚333连接于支撑板311的前端下侧,第一安装板334 安装于支脚333,第二安装板335安装于延伸臂332的端部并与第一安装板334相对设置,侧向滚筒336可转动的安装于第一安装板334和第二安装板335之间,侧向滚筒336的转动轴线与三角滚筒架323的转动轴线垂直设置。
61.每一引导侧辊组331具有多个侧向滚筒336,相对应的两个侧向滚筒 336的间距从前至后依次减小,当水带接头处于偏离引导架31的位置时,间距从前至后依次减小的侧向滚筒336可以有效的将水带接头引导至正确位置。
62.更优选的,多个侧向滚筒336的转轴轴线在第一安装板334或者第二安装板335上的投影位于同一个圆弧上。
63.为了加强引导架31和延伸臂332之间的结构稳定性,两个延伸臂332 的端部之间连接有水平设置的第一加强梁337,两个支脚333之间连接有水平设置的第二加强梁338。
64.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两个延伸臂332之间可转动的安装有限位滚筒,限位滚筒水平设置且其与引导轮组321之间形成水带入口,限位滚筒的设置可以有效的保证水带接头平稳到达引导轮组321所在位置。
65.在本技术优选的实施例中,引导传送带322的上端面从前至后包括上坡段和水平段,其中上坡段的前端位置高度低于且后端高度,水带接头在引导轮组321的引导下到达上坡段的前端,然后被运输至水平段,并平稳进入下一收纳步骤。
66.为了保证引导传送带322的传送稳定性,引导传送带322下端面对应水平段的部分安装有引导带轮。
6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三角滚筒架323包括两个三脚架325和三个支撑柱326,两个三角架分别可转动的安装于两个支撑板311的内侧,两个三角架同轴相对设置,三个支撑柱326固定连接于两个三角架之间,且三个支撑柱326均匀间隔安装于三角架的转动轴线的周围。
68.为了加强三角滚筒架323的结构稳定性,三个支撑柱326之间安装有三角加强板件327。
69.本实施例的水带引导装置30在使用时,水带接头与任一引导滚筒324 抵接,带动三角滚筒架323转动,此时引导滚筒324以三角滚筒架323 的轴线做公转运动,同时水带与引导滚筒324之间摩擦促使引导滚筒324 转动做自转运动,使水带接头能自然的从引导架31前端垂落状态运动到引导传送带322上,不会发生卡死问题,方便了水带的收纳,提升了水带收纳效率。
70.旋升驱动件40为第二液压缸,底座50包括座体和固定连接于座体上端面的旋转立柱,旋转立柱位于座体后侧,机头框架11铰接于旋转立柱的上端;第二液压缸的两端分别铰接于座体和机头框架11,且第二液压缸连接机头框架11的一端高于其另一端。
7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带收卷设备,在安装使用之后,当车头需要检修时,旋升驱动
件40工作使重力感应传输装置10的前端旋转上升,由于升降装置20和引导装置30安装在重力感应传输装置10的前端,且重力感应传输装置10的前端部分超过底座50,使得重力感应传输装置10 和底座50之间形成一个维修空间,进而方便车头的检修。
7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