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11882发布日期:2022-07-10 19:34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该对重块搬运辅具的插入部插入电梯的对重块之下。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00658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7.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对重块搬运辅具中,需要利用工具使插入部在上下方向上反复微小移动。因此,无法容易地抬起对重块。
8.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抬起电梯的对重块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
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0.本公开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具备:主体部,其配置于在电梯的对重框的内部沿铅垂方向层叠的多个对重块中的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上表面;固定把持部,其与所述主体部连结,在所述主体部配置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上表面时,所述固定把持部配置于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侧;楔状的固定插入部,其与所述固定把持部连结,朝向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下方沿水平方向突出;可动把持部,其以沿水平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与所述主体部连结,在所述主体部配置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上表面时,所述可动把持部配置于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另一侧;楔状的可动插入部,其与所述可动把持部连结,朝向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沿水平方向突出;以及螺纹体,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可动把持部侧,所述螺纹体在所述主体配置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上表面的状态下,使所述可动把持部向接近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固定插入部从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侧插入到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下方,并且使所述可动插入部从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另一侧插入到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下方。
11.发明效果
12.根据本公开,通过利用螺纹体使可动把持部向接近最上层的对重块的方向移动,从而将固定插入部及可动插入部插入到对重块的下方。因此,能够容易地抬起电梯的对重块。
附图说明
13.图1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的电梯的结构图。
14.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的主视图。
15.图3是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的立体图。
16.图4是用于说明利用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进行的对重块的搬运作业的图。
17.图5是表示利用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进行的对重块的搬运作业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根据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适当地简化或省略该部分的重复说明。
19.实施方式1.
20.图1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的电梯的结构图。
21.在图1的电梯中,井道1贯穿建筑物的各层。多个层站2设置于建筑物的各层。多个层站2分别与井道1对置。多个层站2分别具备层站门3。
22.曳引机4设置在井道1的上部。曳引机4具备绳轮5。偏导轮6设置于井道1的上部。
23.一对轿厢导轨7设置于井道1。一对轿厢导轨7分别沿铅垂方向延伸。一对轿厢导轨7相互平行。一对轿厢导轨7相互对置。
24.一对对重导轨8设置于井道1。一对对重导轨8分别沿铅垂方向延伸。一对对重导轨8相互平行。一对对重导轨8相互对置。
25.主绳索9卷绕在绳轮5和偏导轮6上。
26.轿厢10被设置成能够在井道1的内部沿着一对轿厢导轨7升降。轿厢10支承于主绳索9的一侧。轿厢10具备轿厢门11。
27.对重12被设置成能够在井道1的内部沿着一对对重导轨8升降。对重12支承于主绳索9的另一侧。对重12具备对重框13和多个对重块14。
28.轿厢缓冲器15设置在井道1的底部。轿厢缓冲器15设置在轿厢10的下方。
29.对重缓冲器16设置在井道1的底部。对重缓冲器16设置在对重12的下方。
30.接着,使用图2和图3对对重块搬运辅具的结构进行说明。
31.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的主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的立体图。
32.如图2和图3所示,对重块搬运辅具18具备主体部19、拧入凸台20、一对钩部21、螺纹体22、把手23、固定把持部24、固定插入部25、可动把持部26以及可动插入部27。
33.主体部19是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平面形状的部件。例如,主体部19具有切口部。切口部沿着主体部19的长边方向形成为长孔状且u字状。切口部的开放部设置于主体部19的一个短边侧的端部。
34.拧入凸台20是螺母状部件。拧入凸台20与主体部19的切口部的开放部相邻地设置。例如,拧入凸台20与主体部19一体地形成。例如,拧入凸台20通过利用内缘翻边等对主体部19的一部分进行加工而形成。拧入凸台20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在拧入凸台20的中心
呈圆形状开口。该开口部的中心轴被设置成与主体部19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向。例如,拧入凸台20的开口部的中心轴与主体部19的切口部的中心轴相同。
35.例如,一对钩部21中的一方设置于主体部19的长边侧的一侧面。例如,一对钩部21中的另一方设置于主体部19的长边侧的另一侧面。例如,一对钩部21分别设置在隔着主体部19而对称的位置。例如,一对钩部21分别从隔着主体部19而对称的位置向上下方向偏移地设置。例如,一对钩部21分别从隔着主体部19而对称的位置向左右方向偏移地设置。
36.把手23是u字状部件。例如,把手23设置于主体部19的上表面。
37.固定把持部24形成为平板状。固定把持部24相对于主体部19的长边方向向垂直下方向延伸。固定把持部24的一端部与主体部19的另一个短边侧端部连结。固定把持部24的一个端部与主体部19垂直。
38.固定把持部24具备固定把持部缓冲体24a。固定把持部缓冲体24a是弹性材料。例如,固定把持部缓冲体24a由聚氨酯形成。例如,固定把持部缓冲体24a由橡胶形成。固定把持部缓冲体24a沿着固定把持部24的与可动把持部26对置的侧面设置。固定把持部缓冲体24a形成为楔状。具体而言,固定把持部缓冲体24a的厚度朝向主体部19变小。
39.固定插入部25形成为楔状。固定插入部25的一端部与固定把持部24的另一端部连结。固定插入部25与固定把持部24垂直。固定插入部25与主体部19平行。固定插入部25的另一端部向接近主体部19的一侧的方向延伸。例如,固定插入部25的另一端部形成为楔状。具体而言,固定插入部25的另一端部的厚度朝向前端变小。例如,固定插入部25的另一端部的上表面朝向前端下降。例如,固定插入部25的另一端部的下表面是没有坡度的水平的面。例如,固定插入部25的另一端部的下表面朝向前端上升。
40.可动把持部26形成为平板状。可动把持部26相对于主体部19的长边方向向垂直下方向延伸。可动把持部26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主体部19连接。例如,可动把持部26的上部设置于主体部19的切口部的上方。例如,可动把持部26的下部贯通主体部19的切口部。
41.可动把持部26具备可动把持部缓冲体26a。可动把持部缓冲体26a是弹性材料。例如,可动把持部缓冲体26a由聚氨酯形成。例如,可动把持部缓冲体26a由橡胶形成。可动把持部缓冲体26a沿着可动把持部26的与固定把持部24对置的侧面设置。可动把持部缓冲体26a形成为楔状。具体而言,可动把持部缓冲体26a的厚度朝向主体部19变小。
42.可动插入部27形成为楔状。可动插入部27的一端部与可动把持部26的另一端部连结。可动插入部27与可动把持部26垂直。可动插入部27与主体部19平行。可动插入部27的另一端部向接近主体部19的另一侧的方向延伸。例如,可动插入部27的另一端部形成为楔状。具体而言,可动插入部27的另一端部的厚度朝向前端变小。例如,可动插入部27的另一端部的上表面朝向前端下降。例如,可动插入部27的另一端部的下表面是没有坡度的水平的面。例如,可动插入部27的另一端部的下表面朝向前端上升。
43.螺纹体22从主体部19的一侧插入主体部19的拧入凸台20。螺纹体22在拧入到拧入凸台20中时向接近可动把持部26的方向移动,与可动把持部26的上部接触。螺纹体22使可动把持部26在主体部19上向接近固定把持部24的方向移动。
44.例如,螺纹体22具有手柄部。具体而言,手柄部形成为棒状。手柄部在螺纹体22的另一个端部沿螺纹体22的垂直方向被插入。当手柄旋转时,螺纹体22被拧入到拧入凸台20中。其结果是,可动把持部26向接近固定把持部24的方向沿着主体部19的长边方向移动。
45.例如,在螺纹体22的另一个端部,可连接一般的电动螺丝刀的旋转轴部。在该情况下,若在连接有电动螺丝刀的状态下使电动螺丝刀的旋转轴部旋转,则拧入部d被拧入到拧入凸台20。其结果是,可动把持部26向接近固定把持部24的方向沿着主体部19的长边方向移动。
46.接着,使用图4和图5对对重块14的搬运作业进行说明。
47.图4和图5是用于说明利用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进行的对重块的搬运作业的图。
48.如图4所示,多个对重块14分别被形成于对重框13的未图示的一对槽引导。多个对重块14在对重框13之间沿铅垂方向层叠。在最上层的对重块14中,对重块搬运辅具18安装在比对重块14的中心部靠左右任一侧的位置。此时,把手23被作业员抓住。
49.具体而言,在对重块搬运辅具18中,主体部19以长边方向与最上层的对重块14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于最上层的对重块14的上表面。固定把持部24被配置为与最上层的对重块14的长边侧的一侧面对置。可动把持部26被配置为与最上层的对重块14的长边侧的另一侧面对置。
50.此时,固定插入部25的前端部从多个对重块14的一方的长边侧的侧面被配置到最上层的对重块14的下表面与其紧下方的对重块14的上表面的边界线上。具体而言,固定插入部25的前端部被配置为从与最上层的对重块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与最上层的对重块14的下表面和其紧下方的对重块14的上表面的边界面接触。
51.接着,使可动把持部26沿主体部19的长边方向移动。
52.此时,可动插入部27的前端部从多个对重块14的另一个长边侧的侧面被配置到最上层的对重块14的下表面与其紧下方的对重块14的上表面的边界线上。具体而言,可动插入部27的前端部被配置为从与最上层的对重块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与最上层的对重块14的下表面和其紧下方的对重块14的上表面的边界面接触。
53.其结果是,固定把持部24和可动把持部26被配置为夹入最上层的对重块14。
54.接着,螺纹体22由电动螺丝刀等拧入。可动把持部26的上部通过拧入螺纹体22的力而向接近最上层的对重块14的方向移动。可动插入部27追随可动把持部26的移动而进入最上层的对重块14的下表面与其紧下方的对重块14的上表面的边界面。同时,固定插入部25进入最上层的对重块14的下表面与其紧下方的对重块14的上表面的边界面。
55.其结果是,在最上层的对重块14与其紧下方的对重块14之间形成间隙。最上层的对重块14的载荷由固定插入部25和可动插入部27支承。此时,若固定把持部24和可动把持部26分别配置于与最上层的对重块14接触的位置,则固定插入部25和可动插入部27分别负担的对重块14的载荷均匀化。
56.接着,在一对钩部21分别安装吊绳17。
57.接着,如图5所示,吊绳17吊起最上层的对重块14。此时,最上层的对重块14以一端部侧处于更上方的方式被倾斜地吊起。之后,从对重框13卸下最上层的对重块14。
58.对多个对重块14依次进行这些步骤。其结果是,所有的对重块14被从对重框13卸下。
59.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1,通过利用螺纹体22使可动把持部26向接近最上层的对重块14的方向移动,从而将固定插入部25和可动插入部27插入到对重块14的下方。因此,
能够容易地抬起电梯的对重块14。
60.另外,可动把持部26沿着设置于主体部19的切口部移动。因此,能够按照对重块14自如地配置可动把持部26。
61.另外,主体部19具备把手23。因此,能够稳定地拧入螺纹体22。
62.另外,主体部19具备一对钩部21。吊绳17分别安装于一对钩部21。因此,能够稳定地悬吊对重块14。
63.另外,螺纹体22与电动螺丝刀的旋转轴连接。螺纹体22由电动螺丝刀拧入。因此,作业员能够容易地将可动插入部27插入到对重块14之下。
64.另外,对重块搬运辅具18具备固定把持部缓冲体24a和可动把持部缓冲体26a。固定把持部缓冲体24a和可动把持部缓冲体26a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把持对重块14。因此,能够稳定地把持对重块14。
65.另外,对重块搬运辅具18能够靠近对重块14的一端部侧安装。因此,对重块14以一端部侧处于更上方的方式被倾斜地吊起。其结果是,能够更容易地将对重块14从对重框13卸下。
66.另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1的对重块搬运辅具18应用于曳引机4设置于井道1的下部的电梯、或者曳引机4设置于在井道1的正上方设置的机房中的电梯。
67.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68.如上所述,本公开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能够用于电梯。
69.标号说明
70.1:井道、2:层站、3:层站门、4:曳引机、5:绳轮、6:偏导轮、7:轿厢导轨、8:对重导轨、9:主绳索、10:轿厢、11:轿厢门、12:对重、13:对重框、14:对重块、15:轿厢缓冲器、16:对重缓冲器、17:吊绳、18:对重块搬运辅具、19:主体部、20:拧入凸台、21:钩部、22:螺纹体、23:把手、24:固定把持部、24a:固定把持部缓冲体、25:固定插入部、26:可动把持部、26a:可动把持部缓冲体、27:可动插入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