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建筑用通风管道安装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93460发布日期:2021-06-15 22:00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BIM建筑用通风管道安装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bim建筑用通风管道安装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bim的英文全称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是一个完备的信息模型,能够将工程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工程信息、过程和资源集成在一个模型中,方便的被工程各参与方使用;通过三维数字技术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相互协调、内部一致的信息模型,使该模型达到设计施工的一体化,各专业协同工作,从而降低了工程生产成本,保障工程按时按质完成;bim可导入设备真实的尺寸、性能,建材、用料,让相关人员透过图面便可在实际施工前,了解所有设计瑕疵与冲突,让施工更加精准,也使业主不需再靠想象预想未来完工模样。

通风管道是为了使空气流通,降低有害气体浓度的一种管道,是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材料;因此在bim建筑设计时,需要事先布置好通风管道的位置和长度,然后再将现实中具体的通风管道进行安装,安装过程中需要使用对管道进行支撑的辅助支架等装置,以降低人员手持费力的现象,使得能够解放人员手部,使其能够更好的空出手部进行安装工作;

现有的辅助支架大多由底座、设置在底座底部的行走轮、安装在底座顶部的支杆和安装在支杆顶部的管道放置支座组成,其存在一些不足;1、其存在不便于快速对管道放置支座快速调整高度的缺点,根据管道安装位置不同,需要适当调整支撑高度;2、其存在不便于对行走轮进行收纳的缺点,使得停放稳定性较低,哪怕带有刹车功能的万向轮,由于与地面接触摩擦面积较小,仍容易因误碰等因素发生位移,影响到安装工作;3、其存在不便于进一步增强稳定防滑停放的功能。

为了解决不便于快速调整高度、对行走轮进行收纳和增强稳停防滑的功能,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bim建筑用通风管道安装辅助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bim建筑用通风管道安装辅助装置,解决了不便于快速调整高度、对行走轮进行收纳和增强稳停防滑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bim建筑用通风管道安装辅助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方设有放置座,且放置座的顶部设置为弧形结构,放置座的顶部粘接固定有弧形软胶垫,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放置座相配合的双倍升降机构,所述双倍升降机构包括开设在底座顶部的矩形槽,矩形槽的底部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竖杆,竖杆上滑动套设有内管,内管上滑动套设有外管,外管的顶端与放置座的底部固定连接,外管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座,内管上固定套设有横板,横板位于外管的下方,横板的顶部开设有两个矩形通孔,内管位于两个矩形通孔之间,矩形通孔的两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导向杆,位于同一个矩形通孔内的两个导向杆上滑动套设有同一个移动座,移动座的顶部与对应的支座的底部之间铰接有倾斜设置的第一支杆,两个第一支杆对称设置,移动座的底部与矩形槽的底部内壁之间铰接有第二支杆,两个第二支杆对称设置,横板的底部开设有方槽,内管位于方槽内,两个矩形通孔相互远离的一侧内壁上均转动安装有螺杆,两个螺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延伸至方槽内并固定连接有第一伞形齿轮,两个第一伞形齿轮对称设置,两个第一伞形齿轮之间啮合有同一个第二伞形齿轮,第二伞形齿轮转动套设在内管上,移动座螺纹套设在对应的螺杆上,横板的两侧均开设有矩形凹槽,两个螺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延伸至对应的矩形凹槽内,横板的左侧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延伸至左侧的矩形凹槽内并与左侧的螺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双倍升降机构相配合的滚轮收纳机构和增强稳停防滑机构。

优选的,所述滚轮收纳机构包括固定在底座底部的两个矩形支套,矩形支套的两侧内壁上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座,固定座的顶部与底座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定位杆,矩形支套内滑动套设有升降板,且升降板滑动套设在对应的四个定位杆上,升降板的底部转动安装有两个行走轮,且行走轮的底部延伸至对应的矩形支套的下方,所述升降板的顶部两侧均开设有前侧和后侧为开口设置的第一凹槽,且第一凹槽的底部内壁与底座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处于拉伸状态的拉伸弹簧,所述底座的顶部两侧均嵌装有矩形管,升降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矩形挤压杆,矩形挤压杆的顶端延伸至底座的上方并嵌套有两个滚珠,滚珠与横板的底部滚动接触,矩形管活动套设在对应的矩形挤压杆上。

优选的,所述增强稳停防滑机构包括设置在底座中部下方的压板,且压板的底部粘接固定有防滑胶垫,底座的底部开设有两个第二凹槽,且第二凹槽的顶部内壁与压板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压缩弹簧,压板的顶部前后并列固定连接有三个导柱,且导柱的顶端延伸至矩形槽内,底座滑动套设在三个导柱上,矩形槽的底部内壁上嵌装有圆管,且圆管内滑动套设有圆柱,圆柱的顶端延伸至底座的上方并与横板的底部活动接触,圆柱的右侧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的右侧延伸至圆管外,竖杆的左侧底部转动安装有定滑轮,压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软钢丝绳,且软钢丝绳的一端绕过定滑轮的顶部并与限位块的顶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方槽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圆孔,且第一圆孔的内壁与内管的外侧固定连接,内管的右侧顶部固定连接有滑块,外管的右侧内壁上开设有滑槽,且滑槽与滑块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移动座的右侧开设有螺纹孔和两个第二圆孔,螺纹孔与对应的螺杆螺纹连接,第二圆孔的内壁与对应的导向杆的外侧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矩形凹槽远离其开口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与对应的矩形通孔相连通的第三圆孔,两个矩形通孔相互靠近的一侧内壁上均开设有与方槽相连通的第四圆孔,第三圆孔内固定套设有第一轴承,第四圆孔内固定套设有第二轴承,第一轴承的内圈和第二轴承的内圈均与对应的螺杆的外侧焊接套装。

优选的,所述第二伞形齿轮的顶部开设有第五圆孔,第五圆孔内固定套设有第三轴承,第三轴承的内圈与内管的外侧焊接套装。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部两侧均开设有矩形孔,且矩形孔的内壁与对应的矩形管的外侧固定连接,矩形管的四侧内壁上均嵌套有两个圆珠,矩形挤压杆位于对应的八个圆珠之间,圆珠与对应的矩形挤压杆的外侧滚动接触。

优选的,所述升降板的顶部两侧均开设有两个第六圆孔,且第六圆孔的内壁与对应的定位杆的外侧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矩形槽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嵌装槽和三个第七圆孔,嵌装槽的内壁与圆管的外侧固定连接,第七圆孔的内壁与对应的导柱的外侧滑动连接,圆管的右侧内壁上开设有限位孔,且限位孔的前侧内壁和后侧内壁分别与限位块的前侧和后侧滑动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通过放置座、矩形槽、竖杆、内管、外管、横板、支座、导向杆、移动座、第一支杆、第一伞形齿轮、第二伞形齿轮、第二支杆、驱动电机与螺杆相配合,移动至支撑位置后,正向启动驱动电机带动左侧的螺杆转动,左侧的螺杆依次通过左侧的第一伞形齿轮、第二伞形齿轮和右侧的第一伞形齿轮带动右侧的螺杆转动,两个螺杆转动能带动两个移动座分别在对应的两个导向杆上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移动座带动对应的第一支杆对支座向上转动挤压,在挤压力下,两个支座向上移动并带动外管在内管上向上滑动,外管带动放置座向上移动,移动座移动时还带动对应的第二支杆对矩形槽的底部内壁转动挤压,在挤压力下,第二支杆的顶端上移并带动对应的移动座上移,移动座通过对应的两个导向杆带动横板向上移动,横板带动内管在竖杆上向上滑动,移动座还依次通过对应的第一支杆和支座带动外管和放置座再次上移,使得放置座处于双倍上移状态,达到双倍快速调整放置座高度的目的;

2、本发明中通过横板、矩形支套、定位杆、升降板、拉伸弹簧、行走轮、矩形挤压杆、滚珠与圆珠相配合,横板在向上移动时还逐渐放松对四个滚珠的挤压力,此时处于拉伸状态的拉伸弹簧带动对应的升降板在四个定位杆上向上滑动,升降板带动对应的矩形挤压杆在八个圆珠之间向上滑动,升降板带动对应的两个行走轮向上移动收纳至矩形支套内,实现对行走轮收纳的目的,此时两个矩形支套在底部进行支撑,增大了支撑面积,提高停放稳定性,且使得行走轮不再长时间处于受力支撑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

3、本发明中通过横板、圆柱、限位块、压板、导柱、定滑轮、软钢丝绳、防滑胶垫、压缩弹簧与圆柱相配合,横板向上移动时还逐渐放松对圆柱的挤压力,此时处于压缩状态的压缩弹簧的弹力带动压板向下移动,压板带动三个导柱向下移动,压板带动软钢丝绳在定滑轮的顶部滑动,软钢丝绳通过限位块带动圆柱向上移动,压板带动防滑胶垫向下与地面或放置的台面挤压接触,防滑胶垫能够起到防滑效果,进一步增强停放时的稳定性。

本发明设计合理,便于单驱动实现放置座的双倍快速升降、行走轮的收纳和增强稳停防滑的功能,能够快速调整放置座的高度,能够有效的提高停放时的支撑稳定性,降低因误碰等因素发生滑动位移的风险,且单驱动实现多个功能的方式,无需另外单独分开设置驱动,使得更集成集中,提高长期使用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bim建筑用通风管道安装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b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bim建筑用通风管道安装辅助装置的横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放置座、3弧形软胶垫、4矩形槽、5竖杆、6内管、7外管、8横板、9支座、10矩形通孔、11导向杆、12移动座、13第一支杆、14方槽、15第一伞形齿轮、16第二伞形齿轮、17第二支杆、18矩形支套、19定位杆、20升降板、21第一凹槽、22拉伸弹簧、23行走轮、24矩形管、25矩形挤压杆、26滚珠、27圆珠、28圆管、29圆柱、30限位块、31压板、32导柱、33定滑轮、34软钢丝绳、35防滑胶垫、36第二凹槽、37压缩弹簧、38矩形凹槽、39驱动电机、40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5,一种基于bim建筑用通风管道安装辅助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方设有放置座2,且放置座2的顶部设置为弧形结构,放置座2的顶部粘接固定有弧形软胶垫3,底座1上设置有与放置座2相配合的双倍升降机构,双倍升降机构包括开设在底座1顶部的矩形槽4,矩形槽4的底部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竖杆5,竖杆5上滑动套设有内管6,内管6上滑动套设有外管7,外管7的顶端与放置座2的底部固定连接,外管7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座9,内管6上固定套设有横板8,横板8位于外管7的下方,横板8的顶部开设有两个矩形通孔10,内管6位于两个矩形通孔10之间,矩形通孔10的两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导向杆11,位于同一个矩形通孔10内的两个导向杆11上滑动套设有同一个移动座12,移动座12的顶部与对应的支座9的底部之间铰接有倾斜设置的第一支杆13,两个第一支杆13对称设置,移动座12的底部与矩形槽4的底部内壁之间铰接有第二支杆17,两个第二支杆17对称设置,横板8的底部开设有方槽14,内管6位于方槽14内,两个矩形通孔10相互远离的一侧内壁上均转动安装有螺杆40,两个螺杆40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延伸至方槽14内并固定连接有第一伞形齿轮15,两个第一伞形齿轮15对称设置,两个第一伞形齿轮15之间啮合有同一个第二伞形齿轮16,第二伞形齿轮16转动套设在内管6上,移动座12螺纹套设在对应的螺杆40上,横板8的两侧均开设有矩形凹槽38,两个螺杆40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延伸至对应的矩形凹槽38内,横板8的左侧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39,且驱动电机39的输出轴延伸至左侧的矩形凹槽38内并与左侧的螺杆40的左端固定连接,底座1上设置有与双倍升降机构相配合的滚轮收纳机构和增强稳停防滑机构,本发明设计合理,便于单驱动实现放置座2的双倍快速升降、行走轮23的收纳和增强稳停防滑的功能,能够快速调整放置座2的高度,能够有效的提高停放时的支撑稳定性,降低因误碰等因素发生滑动位移的风险,且单驱动实现多个功能的方式,无需另外单独分开设置驱动,使得更集成集中,提高长期使用效益。

本实施例中,滚轮收纳机构包括固定在底座1底部的两个矩形支套18,矩形支套18的两侧内壁上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座,固定座的顶部与底座1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定位杆19,矩形支套18内滑动套设有升降板20,且升降板20滑动套设在对应的四个定位杆19上,升降板20的底部转动安装有两个行走轮23,且行走轮23的底部延伸至对应的矩形支套18的下方,升降板20的顶部两侧均开设有前侧和后侧为开口设置的第一凹槽21,且第一凹槽21的底部内壁与底座1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处于拉伸状态的拉伸弹簧22,底座1的顶部两侧均嵌装有矩形管24,升降板2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矩形挤压杆25,矩形挤压杆25的顶端延伸至底座1的上方并嵌套有两个滚珠26,滚珠26与横板8的底部滚动接触,矩形管24活动套设在对应的矩形挤压杆25上,增强稳停防滑机构包括设置在底座1中部下方的压板31,且压板31的底部粘接固定有防滑胶垫35,底座1的底部开设有两个第二凹槽36,且第二凹槽36的顶部内壁与压板31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压缩弹簧37,压板31的顶部前后并列固定连接有三个导柱32,且导柱32的顶端延伸至矩形槽4内,底座1滑动套设在三个导柱32上,矩形槽4的底部内壁上嵌装有圆管28,且圆管28内滑动套设有圆柱29,圆柱29的顶端延伸至底座1的上方并与横板8的底部活动接触,圆柱29的右侧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30,限位块30的右侧延伸至圆管28外,竖杆5的左侧底部转动安装有定滑轮33,压板3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软钢丝绳34,且软钢丝绳34的一端绕过定滑轮33的顶部并与限位块30的顶部固定连接;

方槽14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圆孔,且第一圆孔的内壁与内管6的外侧固定连接,内管6的右侧顶部固定连接有滑块,外管7的右侧内壁上开设有滑槽,且滑槽与滑块滑动连接,移动座12的右侧开设有螺纹孔和两个第二圆孔,螺纹孔与对应的螺杆40螺纹连接,第二圆孔的内壁与对应的导向杆11的外侧滑动连接,矩形凹槽38远离其开口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与对应的矩形通孔10相连通的第三圆孔,两个矩形通孔10相互靠近的一侧内壁上均开设有与方槽14相连通的第四圆孔,第三圆孔内固定套设有第一轴承,第四圆孔内固定套设有第二轴承,第一轴承的内圈和第二轴承的内圈均与对应的螺杆40的外侧焊接套装,第二伞形齿轮16的顶部开设有第五圆孔,第五圆孔内固定套设有第三轴承,第三轴承的内圈与内管6的外侧焊接套装,底座1的顶部两侧均开设有矩形孔,且矩形孔的内壁与对应的矩形管24的外侧固定连接,矩形管24的四侧内壁上均嵌套有两个圆珠27,矩形挤压杆25位于对应的八个圆珠27之间,圆珠27与对应的矩形挤压杆25的外侧滚动接触,升降板20的顶部两侧均开设有两个第六圆孔,且第六圆孔的内壁与对应的定位杆19的外侧滑动连接,矩形槽4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嵌装槽和三个第七圆孔,嵌装槽的内壁与圆管28的外侧固定连接,第七圆孔的内壁与对应的导柱32的外侧滑动连接,圆管28的右侧内壁上开设有限位孔,且限位孔的前侧内壁和后侧内壁分别与限位块30的前侧和后侧滑动接触,本发明设计合理,便于单驱动实现放置座2的双倍快速升降、行走轮23的收纳和增强稳停防滑的功能,能够快速调整放置座2的高度,能够有效的提高停放时的支撑稳定性,降低因误碰等因素发生滑动位移的风险,且单驱动实现多个功能的方式,无需另外单独分开设置驱动,使得更集成集中,提高长期使用效益。

本实施例中,使用时,四个行走轮23未收纳前,方便人员对本装置进行移动,移动至需要对通风管道支撑的位置后,停放时,正向启动驱动电机39,驱动电机39带动左侧的螺杆40转动,左侧的螺杆40带动左侧的第一伞形齿轮15转动,左侧的第一伞形齿轮15通过与其啮合的第二伞形齿轮16带动右侧的第一伞形齿轮15转动,右侧的第一伞形齿轮15带动右侧的螺杆40转动,由于两个第一伞形齿轮15对称设置,此时两个第一伞形齿轮15的转动方向相反,从而两个螺杆40的转动方向相反,在开设在移动座12上的螺纹孔的作用下,两个螺杆40转动能带动两个移动座12分别在对应的两个导向杆11上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移动座12带动对应的第一支杆13对支座9向上转动挤压,在挤压力下,两个支座9向上移动并带动外管7在内管6上向上滑动,外管7带动放置座2向上移动,此时放置座2为一次向上移动,移动座12移动时还带动对应的第二支杆17倾斜改变并对矩形槽4的底部内壁转动挤压,在挤压力下,第二支杆17的顶端上移并带动对应的移动座12上移,此时移动座12通过对应的两个导向杆11带动横板8向上移动,横板8带动内管6在竖杆5上向上滑动,此时自身处于上移状态的移动座12带动对应的第一支杆13上移,此时第一支杆13通过对应的支座9带动外管7跟随内管6的上移再次上移,同理,此时外管7带动放置座2再次上移,此时放置座2处于双倍上移状态,达到双倍快速调整放置座2高度的目的,调整合适后,便可将通风管道放置在放置座2顶部的弧形软胶垫3内,此时放置座2对通风管道支撑,放置座2顶部设置为弧形的方式,能够避免通风管道向两侧滑落的现象,此时人员便可进行对通风管道的安装工作;

其中横板8在向上移动时还逐渐放松对四个滚珠26的挤压力,而在此时,处于拉伸状态的拉伸弹簧22的弹力带动对应的升降板20在四个定位杆19上向上滑动,升降板20带动对应的矩形挤压杆25在八个圆珠27之间向上滑动,同时升降板20带动对应的两个行走轮23向上移动收纳至矩形支套18内,实现对行走轮23收纳的目的,此时两个矩形支套18在底部进行支撑,增大了支撑面积,提高停放稳定性,且使得行走轮23不再长时间处于受力支撑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由于底部不会悬空,其中在对行走轮23收纳后出现本装置整体自重下落,以抵消行走轮23本身底部占有的空间,在抵消此空间范围之内,整体高度是未变的,放置座2的高度开始增高是在行走轮23进入矩形支套18内之后,因此在对行走轮23收纳的功能不会影响到放置座2的初始最低位置;

其中横板8向上移动时还逐渐放松对圆柱29的挤压力,此时处于压缩状态的压缩弹簧37的弹力带动压板31向下移动,压板31带动三个导柱32分别在对应的第七圆孔内向下滑动,压板31带动软钢丝绳34在定滑轮33的顶部滑动,软钢丝绳34带动限位块30向上移动,限位块30带动圆柱29向上移动,同时压板31带动防滑胶垫35向下与地面或放置的台面挤压接触,此时与地面或放置的台面挤压接触的防滑胶垫35能够起到防滑效果,降低因误碰等因素发生滑动位移的风险,进一步增强停放时的稳定性,使得能够单驱动实现放置座2的双倍快速升降、行走轮23的收纳和增强稳停防滑的功能,无需另外单独分开设置驱动,使得更集成集中,提高长期使用效益;

工作完成后,需要再次移动时,则反向启动驱动电机39,同理与正向启动驱动电机39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此时两个移动座12转变为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移动座12通过对应的第一支杆13拉动支座9向下移动,支座9通过外管7带动放置座2下移,同时移动座12带动对应的第二支杆17向远离竖杆5的方向回转,此时回转倾斜改变的第二支杆17拉动移动座12向下回移,移动座12通过对应的导向杆11带动横板8向下回移,横板8向下对滚珠26和圆柱29挤压,在挤压力下,滚珠26向下移动并带动对应的矩形挤压杆25向下回移,矩形挤压杆25带动对应的升降板20向下对拉伸弹簧22进行拉伸,升降板20带动对应的两个行走轮23向下移出,圆柱29下移时带动限位块30向下对软钢丝绳34拉动,此时软钢丝绳34带动压板31向上回升并对压缩弹簧37进行压缩,压板31带动防滑胶垫35向上升起,解除防滑状态,此时人员便可再次对本装置进行移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