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的安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102356发布日期:2021-07-30 18:13阅读:91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建筑的安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装配式建筑的领域,尤其是涉及装配式建筑的安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后,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相关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1154576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吊装装置,包括起吊梁,起吊梁两侧通过电机设有第一线轮和第二线轮,第一线轮和第二线轮上均设有起吊钢绳,起吊梁下方设有托板,托板上设有固定槽,支撑柱内侧设有固定装置,固定槽内对称设有限位装置,支撑柱上方设有横梁,横梁上设有辅助起吊装置,辅助起吊装置与起吊梁底部固定连接。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如下缺陷:重物吊装过程即将结束时,不易判断重物与下方支撑平台是否接触,过早关闭电机会导致重物在最后一段距离自由下坠,造成重物与支撑平台刚性碰撞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改善不易判断重物与下方平台是否接触的问题,本申请提供装配式建筑的安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装配式建筑的安装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装配式建筑的安装结构,包括吊装平台以及设置于吊装平台下方的吊装装置,所述吊装平台顶部沿竖向滑移连接有第一支撑杆并固定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一侧转动连接有卷筒和齿圈,所述卷筒与齿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靠近第一支撑杆一侧转动安装有用于与齿圈啮合的第一齿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支撑杆可以带动卷筒上下移动,当齿圈与第一齿轮啮合时,转动的第一齿轮可以通过齿圈带动卷筒转动,当卷筒下方的重物不再向卷筒施加拉力时,第一支撑杆向上移动,从而使齿圈脱离第一齿轮,便于停止卷筒放线,从而改善不易判断重物与下方平台是否接触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杆远离第一支撑杆一侧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端与第一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靠近第一支撑杆一侧转动安装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用于与齿圈啮合;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从而使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转向相反;同时由于齿圈的移动受到重物是否与底部平台接触的影响,因此当重物与底部平台接触后,通过反向转动的齿圈可以收起吊绳。

可选的,所述吊装装置包括顶板以及相对固定于顶板底部的两个侧板;所述卷筒外周面绕设有吊绳;所述顶板固定于吊绳底端;两个所述侧板相对内侧分别滑移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顶面沿侧板长度方向滑移连接有支撑板;所述连接板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阻止支撑板远离重物的限位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用于为重物提供支撑,通过设置可以移动的支撑板,便于重物与底部平台接触后,支撑板与重物分离。

可选的,两个所述侧板相对内侧分别开设有燕尾槽,所述侧板通过燕尾槽沿竖向滑移连接有燕尾块;所述燕尾块与连接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燕尾槽为燕尾块提供导向作用,便于连接板沿竖向移动。

可选的,所述燕尾块底端固定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通过燕尾槽与侧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燕尾块向下移动后,第一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簧向燕尾块施加向上的弹力,便于燕尾块带动连接板向上复位。

可选的,所述燕尾块靠近连接板一侧固定有导向轴,所述导向轴与支撑板滑移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轴为支撑板提供沿顶板长度方向的导向作用,降低支撑板沿顶板长度方向移动过程中偏离轨道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支撑板靠近燕尾块一侧固定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远离支撑板一端与燕尾块靠近连接板一侧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缩状态的第二弹簧为支撑板提供向远离重物一侧的拉力,便于支撑板与重物分离。

可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于连接板顶部的安装盒,所述安装盒内沿顶板宽度方向滑移连接有第一滑移件;所述第一滑移件与支撑板侧壁插接;所述第一滑移件远离支撑板一端固定有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远离第一滑移件一端与安装盒固定连接;所述安装盒内沿顶板长度方向滑移连接有第二滑移件,所述第二滑移件远离燕尾块一侧固定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远离第二滑移件一端与安装盒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移件靠近支撑板一侧开设有用于穿设第一滑移件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远离燕尾块一侧固定有用于与第一滑移件远离燕尾块一侧插接的插块;所述第二滑移件与侧板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滑移件移动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滑移件通过与支撑板插接为支撑板提供限位,从而使支撑板为重物提供支撑作用。插块为第一滑移件提供限位作用,当插块与第一滑移件分离后,第一滑移件与支撑板分离,从而完成支撑板与重物分离的目的。

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于第二滑移件靠近燕尾块一侧的第一抵接件以及固定于侧板靠近支撑板一侧的第二抵接件,所述第一抵接件与第二抵接件的相对内侧分别开设有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燕尾块上升过程中,第一抵接件通过斜面与第二抵接件接触,从而使第一抵接件移动,第一抵接件带动第二滑移件移动,并为第一滑移件解除限位状态。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装配式建筑的安装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装配式建筑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预制钢管件、主梁以及次梁,分别于主梁和次梁上开设多个用于与钢管件连接的安装槽口;

将主梁吊装并固定于安装平台表面;

吊装钢管件至主梁处,分别将钢管件固定于主梁上的安装槽口内;

将次梁吊装至钢管件顶端,并将钢管件通过次梁上的安装槽口与次梁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别在主梁和次梁上开设安装槽口,便于吊装过程中安装位置的定位,降低安装过程中错位的可能性,提高装配式结构的安装效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由于第一支撑杆可以带动卷筒上下移动,当齿圈与第一齿轮啮合时,转动的第一齿轮可以通过齿圈带动卷筒转动,当卷筒下方的重物不再向卷筒施加拉力时,第一支撑杆向上移动,从而使齿圈脱离第一齿轮,便于停止卷筒放线,从而改善不易判断重物与下方平台是否接触的问题;

2.由于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从而使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转向相反;同时由于齿圈的移动受到重物是否与底部平台接触的影响,因此当重物与底部平台接触后,通过反向转动的齿圈可以收起吊绳;

3.分别在主梁和次梁上开设安装槽口,便于吊装过程中安装位置的定位,降低安装过程中错位的可能性,提高装配式结构的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吊装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吊装平台;11、第一支撑杆;12、第二支撑杆;13、第一连接轴;14、卷筒;15、齿圈;16、电机;17、第一齿轮;18、第二齿轮;2、吊装装置;21、侧板;22、燕尾槽;23、燕尾块;24、第一弹簧;25、第二弹簧;26、导向轴;27、支撑板;3、连接板;31、安装盒;32、顶板;33、第一滑移件;34、吊绳;35、第二滑移件;36、第三弹簧;37、限位孔;38、插块;4、斜面;41、第一抵接件;42、第二抵接件;43、第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装配式建筑的安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参照图1,装配式建筑的安装结构包括吊装平台1以及设置于吊装平台1下方的吊装装置2。吊装平台1顶部沿竖向滑移连接有第一支撑杆11并固定有第二支撑杆12;第二支撑杆12远离第一支撑杆11一侧固定有电机16;第一支撑杆11底端固定有用于推动第一支撑杆11向上复位的弹性件。第一支撑杆11一侧转动安装有第一连接轴13,第一连接轴13远离电机16一侧固定有卷筒14;第一连接轴13远离卷筒14一侧固定有齿圈15。电机16靠近第一连接轴13一侧固定有第一齿轮17。第二支撑杆12靠近第一支撑杆11一侧转动安装有第二齿轮18,齿圈15用于与第一齿轮17或第二齿轮18啮合;第一齿轮17与第二齿轮18啮合。卷筒14外周面绕设有吊绳34。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17与第二齿轮18反向转动,分别与第一齿轮17或第二齿轮18啮合的齿圈15转向相反,从而可以满足卷筒14不同转向的需求。

参照图2和图3,吊装装置2包括顶板32以及相对固定于顶板32底部的两个侧板21;顶板32固定于吊绳34底端。两个侧板21相对内侧分别开设有燕尾槽22,侧板21通过燕尾槽22沿竖向滑移连接有燕尾块23;燕尾槽22用于为燕尾块23提供沿竖向的导向作用。燕尾块23底端固定有第一弹簧24,第一弹簧24通过燕尾槽22与侧板21固定连接;第一弹簧24用于为燕尾块23提供向上复位的弹力。两个燕尾块23相对内侧分别固定有连接板3。

参照图3和图4,燕尾块23靠近连接板3一侧固定有导向轴26,导向轴26外周面套设有支撑板27;支撑板27与连接板3沿侧板21长度方向滑移连接;支撑板27用于为重物顶部的横板提供支撑力,从而实现悬吊重物的作用;重物包括钢管件、主梁或次梁。支撑板27靠近燕尾块23一侧固定有第二弹簧25,第二弹簧25套设于导向轴26周侧,第二弹簧25远离支撑板27一端与燕尾块23靠近连接板3一侧固定连接。第二弹簧25为支撑板27提供向远离重物一侧复位的弹力。

参照图3和图5,连接板3顶部固定有两个安装盒31,两个安装盒31的相对内侧分别开设有第一滑槽,安装盒31通过第一滑槽沿顶板32宽度方向滑移连接有第一滑移件33。第一滑移件33与支撑板27侧壁插接;第一滑移件33用于为支撑板27提供限位作用,当第一滑移件33与支撑板27分离后,支撑板27会在第二弹簧25的拉力作用向靠近燕尾块23一侧移动,从而使支撑板27与重物分离。第一滑移件33远离支撑板27一端固定有第四弹簧43,第四弹簧43远离第一滑移件33一端通过第一滑槽与安装盒31固定连接;第四弹簧43为第一滑移件33提供向远离支撑板27一侧复位的拉力。安装盒31靠近燕尾块23一侧开设有第二滑槽,安装盒31通过第二滑槽沿顶板32长度方向滑移连接有第二滑移件35,第二滑移件35远离燕尾块23一侧固定有第三弹簧36,第三弹簧36远离第二滑移件35一端通过第二滑槽与安装盒31固定连接;第三弹簧36为第二滑移件35提供向靠近滑块一侧复位的弹力。第二滑移件35靠近支撑板27一侧开设有用于穿设第一滑移件33的限位孔37,限位孔37远离燕尾块23一侧固定有用于与第一滑移件33远离燕尾块23一侧插接的插块38。第二滑移件35通过限位块为第一滑移件33提供限位作用,当插块38与第一滑移件33分离后,第一滑移件33在第四弹簧43的拉力作用下向远离支撑板27一侧复位。

参照图3和图5,第二滑移件35靠近燕尾块23一侧固定有第一抵接件41。侧板21靠近支撑板27一侧固定有第二抵接件42,第一抵接件41与第二抵接件42的相对内侧分别开设有斜面4。燕尾块23在第一弹簧24向上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一抵接件41与第二抵接件42接触,第二抵接件42通过第一抵接件41推动第二滑移件35向远离燕尾块23一侧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装配式建筑的安装结构的实施原理为:

电机16驱动第一齿轮17转动后,与第一齿轮17啮合的第二齿轮18同时转动,并且第一齿轮17与第二齿轮18转向相反。吊绳34底端悬吊重物时,卷筒14处于负重状态,卷筒14带动第一支撑杆11向下移动;此时齿圈15与第一齿轮17处于啮合状态。

重物与底部平台接触后,重物受到支撑,并减小对吊绳34的拉力。卷筒14负重减小后向上移动,此时齿圈15与第二齿轮18啮合。

悬吊重物时,重物顶部平板的两侧分别受到支撑板27提供的向上的支撑作用,同时重物会带动两个燕尾块23向下滑动。重物与底部平台接触后,重物对支撑板27施加的压力减小,燕尾块23在第一弹簧24向上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一抵接件41与第二抵接件42接触,第二抵接件42通过第一抵接件41推动第二滑移件35向远离燕尾块23一侧移动。

第二滑移件35移动过程中,插块38与第一滑移件33分离,第一滑移件33在第四弹簧43的拉力作用下向远离支撑板27一侧复位。第一滑移件33与支撑板27分离后,失去限位作用的支撑板27在第二弹簧25的拉力作用下向靠近燕尾块23一侧复位。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预制钢管件、主梁以及次梁,分别于主梁和次梁上开设多个用于与钢管件连接的安装槽口。

s2.将主梁吊装至预设的安装平台上,通过螺栓将主梁固定于安装平台表面。

s3.吊装钢管件至主梁处,分别将钢管件穿过主梁上的安装槽口,并通过螺栓将钢管件固定于主梁上;重复上述步骤至主梁上的多个安装槽口内均固定有钢管件。

s4.将次梁吊装至钢管件顶端,并使多个钢管件依次穿过次梁上的安装槽口,并通过螺栓将次梁与钢管件固定连接。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