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棉输送机构及止汗垫成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85031发布日期:2021-09-10 18:52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棉输送机构及止汗垫成型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生活用品的生产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棉输送机构及止汗垫成型设备。


背景技术:

2.止汗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坐垫、鞋垫、马鞍、腋下止汗垫等。而无论是哪种止汗垫必然包括面层和棉层,其中棉层被封闭在多个面层之间。
3.因此止汗垫的成型设备主要包括将松散的棉原料制成带状棉体的棉带成型机构、输送棉带的压棉输送机构和将棉层复合于多个面层之间的复合机构。
4.其中的压棉输送机构主要由两组传送带组成,两组传送带之间形成供棉带穿过的区域,两组传送带挤压并促使棉带移动。而随着设备的使用,两组传送带的之间的间距可能发生变化,若两组传动带之间的间距过大,则传送带对棉带的带动输送作用有限, 传送带表面与棉带表面易打滑而导致棉带松散且表面易被传送带撕拉剥落,若两组传送带之间的间距过小,则可能导致棉带在传送带入口处的厚度变化太大,且棉带失去相对传送带自适应移动的能力,容易在入口处产生断裂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压棉输送机构的间距调节能力,本技术提供一种压棉输送机构及止汗垫成型设备。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压棉输送机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压棉输送机构,包括机架,还包括上传送带和下传送带,所述上传送带包括主动辊、从动辊和输送带,所述输送带环绕主动辊和从动辊,所述主动辊连于机架,所述机架的侧壁转动连接有转轴和驱动机构,转轴周侧止旋连接有辊架,所述从动辊转动连接于辊架,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源、涡轮和蜗杆,其中涡轮固定于转轴,驱动源通过蜗杆带动涡轮。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辊架使从动辊轴与转轴之间具备一定的间距,如此转轴在转动时辊架及其上的从动辊随之发生偏转,从动辊与下传送带之间的间距也将被调整,而输送带被主动辊和从动辊张紧可形成与下传送带相适应的平面;在调整时可通过控制驱动源的动力输出来控制转轴的转动,而涡轮蜗杆的单向传动特性也使从动辊在转动至合适的位置之后可以保持在对应的位置,如此使压棉输送机构可以根据压棉的厚度需求实时调整间距,从而获得更好的压棉效果。
8.可选的,所述辊架包括连接于转轴的定座和相对定座可移动的动座,所述定座上设有限制动座移动的第一限位件,所述从动辊连于动座。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动座与定座的位置调整可改变从动辊与转轴的间距,如此可扩大或缩小从动辊绕转轴转动的半径,大大扩大从动辊可调的位置范围,提高调整精度。
10.可选的,所述定座的侧壁设有滑槽,所述动座滑移连接于滑槽,所述定座沿动座滑移方向螺纹连接有推杆,推杆的端部抵接于动座,所述动座的两侧设有第一腰型孔,所述定座连有动座的每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穿过第一腰型孔与定座螺纹连接并将动座压紧于定座。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座受滑槽的限制并可沿滑槽移动,第一限位将动座压紧于定座,使动座和定座之间的移动具备较大的阻尼,即,可锁紧使两者在常规状态下不发生移动,并且输送带在收紧时,输送带对从动辊的施力朝向转轴,而推杆可以提供抵触限位,平衡该受力。此外,基于动座相对于定座的阻尼移动,可通过转动推杆推动动座以微调动座的位置。
12.可选的,所述动座贴附于定座的两侧,所述定座连有动座的每侧设有一个与定座螺纹连接的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穿过第一腰型孔并将动座压紧于定座,所述动座于第一腰型孔的一端设有弧形孔,所述定座的中部设有空腔,所述定座的侧壁贯穿设有与空腔连通的第二腰型孔,所述动座设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二螺栓和螺母,其中第二螺栓穿设于第二腰型孔和弧形孔,第二螺栓的螺帽和螺母分别抵接于动座和定座的侧壁。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件与第一腰型孔的配合结合第二限位件与第二腰型孔的配合限定使动座具备相对定座调整水平位置的能力,而第一限位件与第一腰型孔配合结合第二限位件与弧形孔的配合限定则使动座具备相对定座调整角度的能力,两种移动的配合再加上辊架整体的摆动,极大的扩大了从动辊的可调范围。可选的,所述主动辊包括摆臂、主辊和张紧辊,所述摆臂的侧壁设置有芯轴,所述芯轴与机架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主辊和张紧辊分别位于摆臂两端的侧壁,且主辊轴心与摆臂的旋转中心共线,所述输送带绕于主辊和张紧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可使摆臂相对于竖直平面保持一定的角度,从而使张紧辊能通过摆臂以及张紧辊本身的重力对输送带进行自然张紧,可以较好的适配从动辊的位置变化。
15.可选的,所述芯轴远离摆臂的一端穿过机架并套设有悬臂和套筒,所述悬臂可绕芯轴转动,所述芯轴上设有限制悬臂沿芯轴轴向移动的限位件,所述套筒与芯轴止旋连接并可芯轴的轴向移动,所述套筒和悬臂相互相向的端面分别设有相互啮合的第一齿部,所述芯轴上连接有迫使套筒的第一齿部与悬臂的第一齿部啮合的弹簧。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悬臂通过套筒将扭矩提供给芯轴,之后传递至从动辊,以加强从动辊对输送带的张紧效果,且使摆臂即便是保持竖直状态依然能提供足够的张紧效果,使从动辊相对主动辊能有更大的变化空间,即便从动辊与主动辊之间的距离缩短到较小的程度,依然能够通过增大张紧辊的摆幅达到张紧效果。
17.在此基础上,倘若输送的棉带的厚度规格发生变化时,或输送带使用一段时间后产生磨损易打滑,可通过移动套筒解除对悬臂的限制,将悬臂旋转至合适的扭矩供应角度后,松开套筒,通过弹簧使套筒与悬臂的第一齿部自然对接,达成预张紧扭矩的调整。
18.可选的,所述芯轴为阶梯轴,所述悬臂套接于芯轴的小直径部分并以一侧壁与轴肩抵触,所述芯轴的小直径部分螺纹连接有抵触于悬臂侧壁的限位环。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实现悬臂的快速拆装,并限制悬臂的轴向位置,如此可
在必要时对悬臂的载重进行更替。
20.可选的,所述套筒的周侧壁凸出设有凸环,所述套筒周侧套设有端面与凸环的轴向端面抵接的解锁筒,所述解锁筒覆盖悬臂位于芯轴周侧的部分并设有供悬臂穿过的避让槽,所述解锁筒超出悬臂的部分螺纹连接有端盖。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解锁筒可随悬臂一同转动,在需要对悬臂的转角进行调整时,可按压解锁筒使解锁筒的端部抵触并推动套筒,从而使套筒脱离与悬臂的啮合,操作更为方便,且不易受空间干扰。
22.可选的,所述下传送带包括基板架、下辊和下带,两根所述下辊分别连于基板架的两端,所述下带环绕于下辊和基板,且其中一根下辊连接有提供下辊转动的动力源,所述下辊与从动辊一一对应,所述下辊的轴向端面铰接有测量尺,所述测量尺可绕下辊的轴线转动,所述测量尺沿长度方向设有测量槽,所述从动辊的轴向端面固定有测量轴,所述测量轴与从动辊同心且穿设于测量槽。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从动辊进行位置调整时,从动辊在测量槽的位置发生变化,测量尺的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观察测量轴在刻度上的位置即可读出下辊与从动辊之间的间距。可根据需求设定测量尺的刻度,该刻度可以为从动辊轴心之间的间距,也可以为从动辊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2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止汗垫成型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止汗垫成型设备,包括压棉输送机构。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辊架使从动辊轴与转轴之间具备一定的间距,如此转轴在转动时辊架及其上的从动辊随之发生偏转,从动辊与下传送带之间的间距也将被调整,而输送带被主动辊和从动辊张紧可形成与下传送带相适应的平面;在调整时可通过控制驱动源的动力输出来控制转轴的转动,如此使压棉输送机构可以根据压棉的厚度需求实时调整间距,从而获得更好的压棉效果;2.通过动座与定座的位置调整可改变从动辊与转轴的间距,如此可扩大或缩小从动辊绕转轴转动的半径,大大扩大从动辊可调的位置范围,提高调整精度;3.张紧辊能通过摆臂以及张紧辊本身的重力对输送带进行自然张紧,可以较好的适配从动辊的位置变化,而悬臂通过套筒将扭矩提供给芯轴,之后传递至从动辊,以加强从动辊对输送带的张紧效果,且使摆臂即便是保持竖直状态依然能提供足够的张紧效果,使从动辊相对主动辊能有更大的变化空间,即便从动辊与主动辊之间的距离缩短到较小的程度,依然能够通过增大张紧辊的摆幅达到张紧效果。
附图说明
26.图1是实施例1的压棉输送机构的整体结构图。
27.图2是实施例1的压棉输送机构的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图。
28.图3是实施例1的图1在a处的放大图。
29.图4是实施例1的芯轴和悬臂结构的爆炸图。
30.图5是实施例1的芯轴和悬臂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实施例2的辊架的结构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输送带;2、主动辊;21、摆臂;22、主辊;23、张紧辊;24、第一驱动电机;3、从动辊;31、转轴;4、辊架;41、定座;411、滑槽;412、推座;42、动座;421、基轴;422、块体;423、第一腰型孔;424、凹孔;425、弧形孔;426、空腔;427、第二腰型孔;43、驱动机构;431、驱动源;432、涡轮;433、蜗杆;44、第一限位件;45、推杆;46、第二限位件;461、第二螺栓;462、第二螺母;463、垫片;5、芯轴;51、悬臂;52、限位环;53、挡环;54、套筒;541、凸环;55、弹簧;56、第一齿部;57、第二齿部;58、解锁筒;581、避让槽;59、端盖;6、基板架;61、下架;7、下带;8、下辊;81、动力源;9、测量尺;91、测量槽;92、测量轴;101、机架;102、上传送带;103、下传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

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1公开一种压棉输送机构。
35.参照图1,一种压棉输送机构,包括机架101、上传送带102和下传送带103,机架101为箱体,上传送带102下传送带103均以机架101为载体且均位于机架101的外侧壁,上传送带102和下传送带103之间相间隔形成供棉带输送的空间。
36.上传送带102包括输送带1、主动辊2和两个从动辊3,输送带1环绕主动辊2和从动辊3。
37.参照图1和图2,主动辊2包括摆臂21、主辊22和张紧辊23,摆臂21的侧壁设置有芯轴5,芯轴5与机架101的侧壁转动连接,该转动连接通过在芯轴5上套带有法兰的轴承座实现,该轴承座通过法兰与机架101的侧壁固定。主辊22和张紧辊23分别位于摆臂21两端的侧壁,且均与摆臂21转动连接。其中主辊22轴心与摆臂21的旋转中心共线,并配接有第一驱动电机24,该第一驱动电机24为轮毂电机,轮毂电机位于主辊22的内侧并与摆臂21固定,主辊22通过轮毂电机与摆臂21转动连接。输送带1绕于主辊22和张紧辊23。常态下,摆臂21保持一定的偏角,使摆臂21、张紧辊23的重力能自然压紧输送带1。
38.参照图1和图2,从动辊3通过机架101侧壁设置的转轴31和辊架4与机架101连接,该转轴31与机架101的侧壁转动连接,该转动连接同样通过在转轴31上套带有法兰的轴承座实现。辊架4固定于转轴31且通过键连接与转轴31保持止旋,从动辊3转动连接于辊架4。机架101的内侧设有驱动机构43,驱动机构43包括驱动源431、涡轮432和蜗杆433,其中驱动源431为固定于机架101的伺服电机,涡轮432固定于转轴31,驱动源431通过蜗杆433带动涡轮432。蜗杆433通过设轴承座与机架101转动连接。如此,可通过驱动机构43带动转轴31转动并以转动的方式调整从动辊3的位置,在调整完成后,基于涡轮蜗杆传动体系的单向传动特性可保持当前的位置稳定。
39.参照图3,辊架4包括定座41和动座42,定座41固定于转轴31,定座41的两侧壁设有
滑槽411。动座42包括基轴421和固定于基轴421两端的块体422,从动辊3套接与基轴421并与基轴421转动连接,两个块体422滑移连接于滑槽411,块体422的两侧设有第一腰型孔423。定座41连有块体422的每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限位件44,本实施例以一个为例,第一限位件44为螺栓类构件,第一限位件44穿过第一腰型孔423与定座41螺纹连接并将动座42压紧于定座41。调整第一限位件44的松紧度可调整动座42相对于定座41移动的阻尼,以阻止动座42相对定座41随意移动,必要时,可对动座42或定座41表面做增大摩擦的处理,如防滑纹、防滑材料层等。定座41沿动座42滑移方向螺纹连接有推杆45,推杆45的端部抵接于动座42位于滑槽411内的一端。如此,通过转动推杆45,即可推动动座42对从动辊3的位置进行微调,若推动量过大,回缩推杆45后张紧的输送带1回将动座42压回至与推杆45抵接。
40.参照图1,下传送带103包括基板架6、下带7和两根下辊8,基板架6的侧壁固定与机架101,并在两端也设有辊架4,为与上传送的辊架4作区分,将基板架6上的辊架4命名为下架61,且与辊架4不同的是,下架61的定座41与基板架6一体成型。下辊8与下架61相连,下辊8与从动辊3一一对应且位于从动辊3的下方。参照图2,其中一根下辊8连接有提供下辊8转动的动力源81,该动力源81在本实施例中为电机,下带7环绕下辊8和基板架6的上下表面。
41.参照图1和图3,下辊8的轴向端面铰接有测量尺9,该铰接方式具体为:在下辊8端面的下架61设轴,该轴与下辊8共心,测量尺9上设有孔并通过该孔套于该轴。如此,测量尺9可绕下辊8的轴线转动。测量尺9沿长度方向设有测量槽91,从动辊3的轴向端面固定有测量轴92,测量轴92相对辊架4静止,测量轴92与从动辊3同心且穿设于测量槽91。如此,在从动辊3进行位置调整时,通过观察测量轴92在刻度上的位置即可读出下辊8与从动辊3之间的间距,为上传送带102和下传动带的调整精准度提供指导。
42.参照图2和图4,为加强张紧辊23的张紧力,芯轴5远离摆臂21的一端穿过机架101并连有悬臂51,悬臂51为长条状并具备负重的构件,悬臂51悬空可通过自身的重力向芯轴5传递扭矩,从而加强张紧辊23的扭矩。悬臂51与芯轴5的具体连接方式如下:参照图4和图5,芯轴5为阶梯轴,悬臂51套接于芯轴5的小直径部分并以一侧壁与轴肩抵触,芯轴5的小直径部分螺纹连接有抵触于悬臂51侧壁的限位环52,必要时可添加防松螺母,该限位环52与防松螺母构成限制悬臂51沿芯轴5轴向移动的限位件,使悬臂51仅可绕芯轴5转动。
43.芯轴5的大直径部分一体成型有挡环53,挡环53与轴肩之间的区域套接有套筒54,套筒54与芯轴5通过键连接止旋,且套筒54可沿芯轴5的轴向移动,挡环53与套筒54的端面之间连接有弹簧55。套筒54和悬臂51相互相向的端面分别设有相互啮合的第一齿部56,常态下,弹簧55迫使套筒54的第一齿部56与悬臂51的第一齿部56啮合,当两者啮合时,悬臂51也相对芯轴5止旋,此时悬臂51可为芯轴5提供扭矩。
44.套筒54的周侧壁一体成型有凸环541,凸环541的一端越过挡环53并包围挡环53,凸环541与机架101的内壁相向的端面分别设有相互啮合的第二齿部57,第一齿部56和第二齿部57可同时处于半啮合状态,但当第一齿部56完全啮合时,第二齿部57脱离啮合状态,同样,当第二齿部57完全啮合时,第一齿部56也脱离啮合状态。
45.套筒54周侧套设有端面与凸环541的轴向端面抵接的解锁筒58,解锁筒58覆盖悬臂51位于芯轴5周侧的部分并设有供悬臂51穿过的避让槽581,解锁筒58超出悬臂51的部分螺纹连接有端盖59。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压棉输送机构的实施原理为:1、装载与试运行,通过驱动机构43调整从动辊3上翻,增大上传送带102与下传送带103之间的间距,将棉带置于上传送带102与下传送带103之间。之后将从动辊3下翻并调整推杆45,并实时观察测量尺9上的尺寸指示,使上、下传送带103之间调整至合适的间距。而后启动主动辊2和下辊8,带动棉带移动并对后端的棉带进行检测。
47.2、根据检测数据反馈的间距需求,调整从动辊3的位置,先由辊架4的翻转进行粗调,而后由推杆45进给进行微调,若与最佳差值偏差较小可直接采用推杆45进行微调。
48.3、预张紧力调节,根据运行过程中输送带1的张紧情况对悬臂51进行位置调整。首先按压端盖59,使套筒54与机架101啮合限位,而套筒54与悬臂51脱离啮合状态。此时,芯轴5固定不动,也避免调整过程中输送带1产生松动,悬臂51可转动至合适的位置。当悬臂51到达合适的位置之后,松开对端盖59的按压,套筒54与悬臂51啮合,此时,套筒54与机架101的啮合分离。完成预张紧力的调整。
49.实施例2,参照图6,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动座42贴附于定座41的两侧,定座41连有动座42的每侧设有一个与定座41螺纹连接的第一限位件44,第一限位件44穿过第一腰型孔423并将动座42压紧于定座41。动座42于第一腰型孔423的一端设有弧形孔425,定座41的中部设有空腔426,定座41的侧壁贯穿设有与空腔426连通的第二腰型孔427,动座42设有第二限位件46,第二限位件46包括第二螺栓461和第二螺母462,其中第二螺栓461穿设于第二腰型孔427和弧形孔425,第二螺栓461的螺帽和第二螺母462分别抵接于动座42和定座41的侧壁。
50.第二螺栓461的螺帽与动座42之间设有垫片463,垫片463的表面凸出设有凸点(未在图中示出),动座42的表面沿弧形孔425的边缘设有多个供凸点的嵌入的凹孔424。
51.定座41外壁固定有推座412,推座412沿动座42滑移方向螺纹连接有推杆45,推杆45的端部抵接于动座42,动座42与推杆45抵接的端面为弧面。
52.使用时,可通过第一腰型孔423和第二腰型孔的路径调整动座42相对定座41的伸缩程度,可通过第一腰型孔423和弧形孔的路径配合调整实施例3,一种止汗垫成型设备,该止汗垫成型设备应用了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压棉输送机构。
5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