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15973发布日期:2021-10-09 16:04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是一种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


背景技术:

2.施工电梯(亦称施工升降机、外用电梯)是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垂直运输体系的主要运输设备,广泛适用于施工过程中人员和建筑材料的垂直运输任务,施工电梯是由轿厢、驱动机构、标准节、附墙、基础、围栏、电器系统等几部分构成。施工电梯特有的箱体结构使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乘坐舒适度,施工电梯的提升机构采用齿轮、齿条式,提升机构运行稳定、安全可靠,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可以有效降低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作效率,是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机械设备之一。
3.以施工现场常用的sc200型施工电梯为例,该型施工电梯的最大悬臂端长度约为9m,而高层建筑施工中常用爬架的架体高度约为15m,而爬架架体高度内无法安装常规的附着架,这导致现有施工电梯无法将人员及材料直接运送至爬架顶部的操作层。人员需要乘坐电梯至爬架底部的楼层后通过建筑物内施工通道攀爬至操作层,物资运输则由塔吊来完成,并且附着架采用常规的螺栓连接,没有防护措施易松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技术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5.鉴于上述和/或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6.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人员需要乘坐电梯至爬架底部的楼层后通过建筑物内施工通道攀爬至操作层,物资运输则由塔吊来完成,并且附着架采用常规的螺栓连接,没有防护措施易松动。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包括,电梯导轨架,
8.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电梯导轨架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建筑楼面,所述电梯导轨架与建筑楼面之间还设置有标准附墙架,所述标准附墙架位于连接架下方;
9.所述连接架包括与所述电梯导轨架连接的前连接支架、与前连接支架连接的连接扣件、与所述连接扣件连接的后连接支架、与所述后连接支架连接的支架底座,所述支架底座固定在建筑楼面上。
10.作为本发明所述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支架底座包括横杆、支架立杆、支架斜杆,所述横杆设置有4个固定在建筑楼面上形成矩形框架,所述支架立杆、支架斜杆有两个并分别与横杆形成矩形的框架的四个角连
接,所述横杆、支架立杆、支架斜杆依次相连形成直角三角形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架立杆垂直于横杆,
11.所述横杆与后连接支架之间设置有粘滞阻尼器;所述后连接支架也为矩形框架,所述后连接支架对角设置有可调弹簧拉杆。
12.作为本发明所述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横杆与建筑楼面均设置有预埋孔k,所述横杆与建筑楼面通过预埋孔k内的紧固件连接。
13.作为本发明所述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栓、与所述螺栓连接的防滑螺母,所述防滑螺母设置有沿螺纹孔径向的滑槽,所述滑槽内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靠近防滑螺母轴心的一端为楔形,所述滑块为楔形的一端嵌入螺栓的螺纹缝隙中。
14.作为本发明所述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防滑螺母的一端设置有环形凸台,环形凸台设置有沿轴向且与所述滑槽相贯的长槽,所述长槽内设置有调节块。
15.作为本发明所述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滑块远离螺栓的一端与所述滑槽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滑块设置有沿螺栓轴向贯穿的调节槽,所述调节块穿过所述调节槽。
16.作为本发明所述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调节槽横截面为直角梯形的形状,所述调节槽区分为避让槽和梯形槽,所述梯形槽靠近预埋孔k的一边缘向螺栓方向倾斜,所述调节块的端部与所述梯形槽的轮廓一致,所述调节块的端部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与梯形槽的侧斜面接触。
17.作为本发明所述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环形凸台设置有与所述长槽贯穿的轴向槽,所述调节块上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穿过所述轴向槽。
18.作为本发明所述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环形凸台外周套设有转动圈,所述转动圈内壁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在转动圈内壁沿螺旋路径延伸,所述凸台嵌入所述导向槽内;所述导向槽靠近所述防滑螺母的一端延伸形成横槽,所述横槽的长度走向为弧形。
19.作为本发明所述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转动圈设置有限位凸台,所述环形凸台设置有环形槽,所述限位凸台嵌入所述环形槽内。
2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将阻尼减振附墙体系安装完成后,即可进行导轨架接高作业,安装严格按照施工电梯的安装操作流程进行,导轨架接高完成后即可正常使用施工电梯将施工物料及人员运送至操作层;采用紧固将横杆固定在建筑楼面,紧固件即能够达到常规螺栓螺母的紧固效果,又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
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22.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中紧固件安装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中紧固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中紧固件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中紧固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29.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0.其次,本发明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31.再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32.实施例1
33.参照图1~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高层建筑外用施工电梯阻尼减振式附墙装置,包括电梯导轨架100,电梯导轨架100垂直于地面进行安装固定后,安装连接架200和标准附墙架300,其中连接架200的一端安装在电梯导轨架100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建筑楼面,电梯导轨架100与建筑楼面之间还设置有标准附墙架300,标准附墙架300位于连接架200下方;即电梯导轨架100电梯导轨架100之间通过标准附墙架300和连接架200进行连接。
34.进一步的,连接架200包括与电梯导轨架100连接的前连接支架201、与前连接支架201连接的连接扣件202、与连接扣件202连接的后连接支架203、与后连接支架203连接的支架底座204,支架底座204固定在建筑楼面上,其中前连接支架201为矩形框架,其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电梯导轨架100上,另一端通过螺栓与连接扣件202进行连接,连接扣件202通过螺栓与后连接支架203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前连接支架201、连接扣件202、后连接支架203均与标准附墙架300相对于的结构一致,不同的是,后连接支架203通过支架底座204
连接在楼面。
35.具体的,支架底座204包括横杆204a、支架立杆204b、支架斜杆204c,横杆204a设置有4个固定在建筑楼面上形成矩形框架,支架立杆204b、支架斜杆204c有两个并分别与横杆204a形成矩形的框架的四个角连接,横杆204a、支架立杆204b、支架斜杆204c依次相连形成直角三角形的支撑结构,这样的结构更加稳固,且支架立杆204b垂直于横杆204a。
36.进一步的,横杆204a与后连接支架203之间设置有粘滞阻尼器205;后连接支架203也为矩形框架,后连接支架203对角设置有可调弹簧拉杆206。
37.应当说明的是,横杆204a与建筑楼面均设置有预埋孔k,横杆204a与建筑楼面通过预埋孔k内的紧固件400连接,紧固件400可以为螺栓螺母的配合。
38.将阻尼减振附墙体系安装完成后,即可进行导轨架接高作业,安装严格按照施工电梯的安装操作流程进行,导轨架接高完成后即可正常使用施工电梯将施工物料及人员运送至操作层。
39.实施例2
40.参照图1~6,本实施例基于上一个实施例,与上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紧固件400不采用常规的结构;具体而言,紧固件400包括螺栓401、与螺栓401连接的防滑螺母402,防滑螺母402在与螺栓进行紧固装配不会松动和自然脱落。
41.其中,防滑螺母402设置有沿螺纹孔径向的滑槽402a,滑槽402a内设置有滑块403,滑块403靠近防滑螺母402轴心的一端为楔形,滑块403为楔形的一端嵌入螺栓401的螺纹缝隙中。且楔形设置的倾斜方向用当满足如下条件:当对螺栓和螺母进行旋紧操作时,滑块403的楔形端能够顺着螺栓的螺纹槽在螺栓上移动,而对螺栓和螺母进行旋开操作时,滑块403的楔形端的另一面则会抵触在螺栓的螺纹上,限制防滑螺母402的转动和移动。
42.进一步的,防滑螺母402的一端设置有环形凸台402b,环形凸台402b位于防滑螺母402远离预埋孔k的一端面,环形凸台402b设置有沿轴向且与滑槽402a相贯的长槽402c,长槽402c内设置有调节块404。调节块404为长条型,能够在长槽402c内沿着轴向移动,滑块403远离螺栓401的一端与滑槽402a之间设置有弹簧405,弹簧405的弹力使滑块403的一端是嵌入螺纹槽中的;滑块403设置有沿螺栓401轴向贯穿的调节槽403a,调节块404穿过调节槽403a。即滑块403沿径向的移动是由调节块404穿过调节槽403a来控制的。
43.具体的,调节槽403a横截面为直角梯形的形状,且横截面的斜面是远离螺栓轴心的一面,其中,调节槽403a区分为避让槽403b和梯形槽403c,梯形槽403c靠近预埋孔k的一边缘向螺栓401方向倾斜,调节块404的端部与梯形槽403c的轮廓一致,调节块404的端部设置有斜面404a,斜面404a与梯形槽403c的侧斜面接触。所以当调节块404向螺母旋紧的方向移动时,调节块404一端的斜面404a则会抵住梯形槽403c的斜面,将调节块404沿轴向的移动转化为滑块403沿径向脱离螺栓螺纹面的移动,此时可以将防滑螺母402旋下;且完全拆卸后,滑块403又在弹簧405的作用下复位,并且再次与螺栓配合旋紧时,滑块403的一端再次嵌入螺栓401的螺纹槽内。
44.进一步的,环形凸台402b设置有与长槽402c贯穿的轴向槽402d,轴向槽402d的长度方向沿轴向,调节块404上设置有凸台404b,凸台404b穿过轴向槽402d。
45.环形凸台402b外周套设有转动圈406,转动圈406能够在环形凸台402b上饶轴心旋转,转动圈406内壁设置有导向槽406a,导向槽406a在转动圈406内壁沿螺旋路径延伸,即导
向槽406a为螺旋槽的一段,凸台404b嵌入导向槽406a内,所以,当转动圈406旋转时,导向槽406a即可带着凸台404b在导向槽406a内移动,即在轴向槽402d内沿轴向移动,进而控制调节块404的移动。
46.较佳的,当旋转转动圈406使得滑块403的一端从螺栓401的螺纹槽内脱离时,拆卸的过程还要保证滑块403不会复位,因此,导向槽406a靠近防滑螺母402的一端延伸形成横槽406b,横槽406b的长度走向为弧形,当凸台404b处于横槽406b与导向槽406a的连接处时,滑块403的一端恰好从螺栓401的螺纹槽内脱离,再次旋转转动圈406便使得凸台404b位于横槽406b内且定位在此;复位时,反方向操作转动圈406即可。
47.较佳的,转动圈406设置有限位凸台406c,环形凸台402b设置有环形槽402e,限位凸台406c嵌入环形槽402e内,能够限制转动圈406的轴向偏移。
48.本实施例中,采用紧固件400将横杆204a固定在建筑楼面,避免长时间的施工过程中,常规的螺栓螺母发生松动,紧固件400即能够达到常规螺栓螺母的紧固效果,又提高了安全性。
49.重要的是,应注意,在多个不同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示出的本技术的构造和布置仅是例示性的。尽管在此公开内容中仅详细描述了几个实施方案,但参阅此公开内容的人员应容易理解,在实质上不偏离该申请中所描述的主题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前提下,许多改型是可能的(例如,各种元件的尺寸、尺度、结构、形状和比例、以及参数值(例如,温度、压力等)、安装布置、材料的使用、颜色、定向的变化等)。例如,示出为整体成形的元件可以由多个部分或元件构成,元件的位置可被倒置或以其它方式改变,并且分立元件的性质或数目或位置可被更改或改变。因此,所有这样的改型旨在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替代的实施方案改变或重新排序任何过程或方法步骤的次序或顺序。在权利要求中,任何“装置加功能”的条款都旨在覆盖在本文中所描述的执行所述功能的结构,且不仅是结构等同而且还是等同结构。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设计、运行状况和布置中做出其他替换、改型、改变和省略。因此,本发明不限制于特定的实施方案,而是扩展至仍落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多种改型。
50.此外,为了提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简练描述,可以不描述实际实施方案的所有特征(即,与当前考虑的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不相关的那些特征,或于实现本发明不相关的那些特征)。
51.应理解的是,在任何实际实施方式的开发过程中,如在任何工程或设计项目中,可做出大量的具体实施方式决定。这样的开发努力可能是复杂的且耗时的,但对于那些得益于此公开内容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需要过多实验,所述开发努力将是一个设计、制造和生产的常规工作。
52.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