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面对位装置及医疗器械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59225发布日期:2022-03-16 11:50阅读:60来源:国知局
刃面对位装置及医疗器械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刃面对位装置及医疗器械生产线。


背景技术:

2.部分医疗器械包括内针组件和外针组件。外针组件套设于内针组件的外部。内针组件和外针组件均设置有刃面,因此,内针组件的刃面和外针组件的刃面需要尽可能处于共面状态才能满足生产要求。如何实现内针组件的刃面和外针组件的刃面进行自动对位,提高生产效率,是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刃面对位装置及医疗器械生产线,该刃面对位装置能够实现内针组件的刃面和外针组件的刃面进行自动对位,采用该刃面对位装置的医疗器械生产线生产的内针组件的刃面和外针组件的刃面能够实现自动对位,生产效率较高。
4.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刃面对位装置,物料包括内针组件和套设于所述内针组件外部的外针组件,所述刃面对位装置包括外检测组件和外调整组件,所述外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内针组件的刃面和所述外针组件的刃面是否处于对位状态,所述外调整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外针组件移动至所述外针组件的刃面和所述内针组件的刃面对位。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检测组件对外针组件的刃面和内针组件的刃面是否处于对位状态进行检测。若外针组件的刃面和内针组件的刃面处于非对位状态,则外调整组件驱动外针组件移动,使得外针组件的刃面和内针组件的刃面进行对位。外检测组件再次检测外针组件的刃面和内针组件的刃面是否处于对位状态。若外针组件的刃面和内针组件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则外调整组件无需驱动外针组件移动。最终,外针组件的刃面和内针组件的刃面进行自动对位。
6.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外调整组件包括外转动件和外平动件,所述外转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外针组件的刃面相对所述内针组件的刃面转动,所述外平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外针组件的刃面相对所述内针组件的刃面平动。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外调整组件驱动外针组件的刃面相对内针组件的刃面移动的过程中,既需要驱动外针组件的刃面的朝向和内针组件的刃面的朝向相同,也需要驱动外针组件的刃面和内针组件的刃面在轴向上的位置处于对位状态,才能够确保外针组件的刃面和内针组件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因此,既需要通过外转动件驱动外针组件的刃面相对内针组件的刃面转动,也需要外平动件驱动外针组件的刃面相对内针组件的刃面平动,最终实现外针组件的刃面相对内针组件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
8.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外针组件的刃面的长轴和所述内针组件的刃面的长轴在同一竖直面内的投影之间的最小夹角为α,所述外针组件的刃面的长轴的中点和所述内针组件的刃面的长轴的中点在同一竖直面内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d,所述外检测组
件检测到0≤α≤15
°
且0≤d≤5mm判断为所述外针组件的刃面和所述内针组件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
9.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针组件包括内针和内针座,所述刃面对位装置还包括内检测组件和内调整组件,所述内检测组件检测所述内针的刃面和所述内针座特定部位是否处于对位状态,所述内调整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内针的刃面移动至和所述内针座特定部位对位。
10.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调整组件包括内转动件,所述内转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内针的刃面相对所述内针座的特定部位转动。
11.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医疗器械生产线,包括上述的刃面对位装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该刃面对位装置的医疗器械生产线生产的内针组件的刃面和外针组件的刃面能够实现自动对位,生产效率较高。
13.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针组件包括内针座和内针,所述外针组件包括外针座和外针,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外针座和所述内针座组装的外针座上料装置、用于将所述外针和所述外针座组装的外针上料装置,所述刃面对位装置包括外对位装置,所述外对位装置包括外检测组件和外调整组件,所述外针座上料装置、所述外针上料装置、所述外对位装置按照工序依次分布。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外针座上料装置只提供外针座而不进行外针座和内针座的组装,而在外针上料装置将外针和外针座组装完成之后再将外针座和内针座进行组装。而要进行内针座和外针座的组装,那么此时的外针座和外针的相对位置已经确定,否则在内针座和外针座组装的同时外针座和外针容易发生分离。当内针座和外针座的相对位置已经确定之后,外对位装置又需要确保内针的刃面和外针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则会导致在内针的刃面和外针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时,内针座和外针座无法进行组装的情况发生。换言之,内针座和外针座的相对位置已经确定之后可能会干涉内针的刃面和外针的刃面进行对位。因此,先通过外针座上料装置将外针座和内针座进行组装,再通过外针上料装置将外针和外针座进行组装,而外对位装置可以在外针和外针座的相对位置还未完全确定时就对外针的刃面和内针的刃面进行对位,从而既能够实现外针座和内针座的组装,又能够实现外针的刃面和内针的刃面的对位。
15.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外点胶装置和外固化装置,所述外点胶装置用于将胶水涂覆至所述外针和所述外针座连接处,所述外固化装置用于将所述外针和所述外针座连接处的胶水进行固化,所述外点胶装置和所述外对位装置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存在重合或者所述外固化装置和所述外对位装置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存在重合。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点胶装置和外对位装置整体的占地面积或者外固化装置和外对位装置整体的占地面积得以尽可能缩小。
17.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用于提供所述内针座的内针座上料装置、用于将所述内针和所述内针座组装的内针上料装置,所述刃面对位装置还包括内对位装置,所述内对位装置包括内检测组件和内调整组件,所述内针座上料装置、所述内针上料装置、所述内对位装置、所述外针座上料装置按照工序依次分布。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将外针座上料装置设置在内对位装置之前,则外针座
组装至内针座之后会影响内检测组件对内针的刃面和内针座特定部位是否处于对位状态的检测。因此,内对位装置需要设置在内对位装置之前。
19.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内点胶装置和内固化装置,所述内点胶装置用于将胶水涂覆至所述内针和所述内针座连接处,所述内固化装置用于将所述内针和所述内针座连接处的胶水进行固化,所述内点胶装置和所述内对位装置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存在重合或者所述内固化装置和所述内对位装置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存在重合。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点胶装置和内对位装置整体的占地面积或者内固化装置和内对位装置整体的占地面积得以尽可能缩小。
21.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针组件包括内针座和内针,所述外针组件包括外针座和外针,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提供所述内针座的内针座上料装置、用于将所述内针和所述内针座组装的内针上料装置、提供所述外针座的外针座上料装置、用于将所述外针和所述外针座组装的外针上料装置、用于将外针座和内针座组装的装配装置,所述刃面对位装置包括外对位装置,所述外对位装置包括外检测组件和外调整组件,所述内针座上料装置、所述内针上料装置、所述装配装置和所述外对位装置按照工序依次分布,所述外针座上料装置、所述外针上料装置、所述装配装置和所述外对位装置按照工序依次分布。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内对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前一个外对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后一个外对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物料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医疗器械生产线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100、内对位装置;110、内检测组件;120、内调整组件;121、内夹持件;122、内夹持驱动件;123、内转动件;200、外对位装置;210、外检测组件;220、外调整组件;221、外夹持件;222、外夹持驱动件;223、外转动件;224、外平动件;300、物料;310、内针组件;311、内针;312、内针座;320、外针组件;321、外针;322、外针座;400、内针座上料装置;500、内针上料装置;600a、内点胶装置;600b、内固化装置;700、外针座上料装置;800、外针上料装置;900a、外点胶装置;900b、外固化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装设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
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3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1.本发明的实施例首先提供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刃面对位装置,包括内对位装置100和外对位装置200。内对位装置100包括内检测组件110和内调整组件120。外对位装置200包括外检测组件210和外调整组件220。
32.参照图4,物料300包括内针组件310和外针组件320。内针组件310包括内针311和内针座312,外针组件320包括外针321和外针座322。外针321套设于内针311的外部,外针座322套设于内针座312的外部。需要说明的是,外针座322套设于内针座312的外部,既包括内针座312全部套设于外针座322内部的情况,也包括内针座312部分套设于外针座322内部的情况。
33.参照图1,内检测组件110用于检测内针311的刃面和内针座312特定部位是否处于对位状态。在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内检测件采用ccd视觉检测系统。内调整组件120用于驱动内针311的刃面移动至和内针座312特定部位对位。内调整组件120包括内夹持件121、内夹持驱动件122和内转动件123。内夹持件121、内夹持驱动件122和内转动件123依次连接。内夹持件121用于夹持内针311,内夹持驱动件122用于驱动内夹持件121夹持内针311和松开内针311。内转动件123用于驱动内夹持驱动件122相对内针座312的特定部位转动,从而通过内夹持驱动件122和内夹持件121带动内针311的刃面相对内针座312的特定部位转动。
34.参照图2,外检测组件210用于检测内针311的刃面和外针321的刃面是否处于对位状态。在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外检测组件210也采用ccd视觉检测系统。外调整组件220用于驱动外针321移动至外针321的刃面和内针311的刃面对位。外调整组件220包括外夹持件221、外夹持驱动件222、外转动件223和外平动件224。外夹持件221、外夹持驱动件222、外转动件223和外平动件224依次连接。外夹持件221用于夹持外针321,外夹持驱动件222用于驱动外夹持件221夹持外针321和松开外针321。外转动件223用于驱动外夹持驱动件222相对内针311转动,从而通过外夹持驱动件222和外夹持件221带动外针321的刃面相对内针311的刃面转动。外平动件224用于驱动外转动件223相对内针311平动,从而通过外转动件223、外夹持驱动件222和外夹持件221带动外针321的刃面相对内针311的刃面平动。外检测组件210对外针321的刃面和内针311的刃面是否处于对位状态进行检测。若外针321的刃面和内针311的刃面处于非对位状态,则外调整组件220驱动外针321移动,使得外针321的刃面和内针311的刃面进行对位。外检测组件210再次检测外针321的刃面和内针311的刃面是否处于对位状态。若外针321的刃面和内针311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则外调整组件220无需驱动外针321移动。最终,外针321的刃面和内针311的刃面进行自动对位。在外调整组件220驱动外针321的刃面相对内针311的刃面移动的过程中,既需要驱动外针321的刃面的朝向和内针311的刃面的朝向相同,也需要驱动外针321的刃面和内针311的刃面在轴向上的位置处于对位状态,才能够确保外针321的刃面和内针311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因此,既需要通过外转动件223驱动外针321的刃面相对内针311的刃面转动,也需要外平动件
224驱动外针321的刃面相对内针311的刃面平动,最终实现外针321的刃面相对内针311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
35.在内针311的刃面和外针321的刃面中,将任意两点的连线中的最长的一条线命名为长轴。当外检测组件210检测到内针311的刃面的长轴和外针321的刃面的长轴在同一竖直面内的投影之间的最小夹角为α,则0≤α≤15
°
判断为内针311的刃面和外针321的刃面的朝向相同。当外检测组件210检测到内针311的刃面的长轴的中点和外针321的刃面的中点在同一竖直面内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d,则0≤d≤5mm判断为内针311的刃面和外针321的刃面在轴向上的位置处于对位状态。最终,当内针311的刃面和外针321的刃面的朝向相同,且内针311的刃面和外针321的刃面在轴向上的位置处于对位状态时,外检测组件210判断内针311的刃面和外针321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
36.本发明的实施例另外提供如图5所示的一种医疗器械生产线,包括内针座上料装置400、内针上料装置500、内点胶装置600a、如上述实施例的内对位装置100、内固化装置600b、外针座上料装置700、外针上料装置800、外点胶装置900a、如上述实施例的外对位装置200和外固化装置900b。内针座上料装置400用于提供内针座312,内针上料装置500用于将内针311和内针座312组装,内点胶装置600a用于将胶水涂覆至内针311和内针座312连接处,内固化装置600b用于将内针311和内针座312连接处的胶水进行固化,外针座上料装置700用于将外针座322和内针座312组装,外针上料装置800用于将外针321和外针座322组装,外点胶装置900a用于将胶水涂覆至外针321和外针座322连接处,外固化装置900b用于将外针321和外针座322连接处的胶水进行固化。在外针座上料装置700将外针座322和内针座312组装时,外针座322和内针座312进行对位。在图4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外针座322和内针座312依靠外针座322的凹槽和内针座312的凸块进行配合实现对位。采用该内对位装置100和外对位装置200的医疗器械生产线生产的内针组件310的刃面和外针组件320的刃面能够实现自动对位,生产效率较高。
37.若外针座上料装置700只提供外针座322而不进行外针座322和内针座312的组装,而在外针321上料装置将外针321和外针座322组装完成之后再将外针座322和内针座312进行组装。而要进行内针座312和外针座322的组装,那么此时的外针座322和外针321的相对位置已经确定,否则在内针座312和外针座322组装的同时外针座322和外针321容易发生分离。当内针座312和外针座322的相对位置已经确定之后,外对位装置200又需要确保内针311的刃面和外针321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则会导致在内针311的刃面和外针321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时,内针座312和外针座322无法进行组装的情况发生。换言之,内针座312和外针座322的相对位置已经确定之后可能会干涉内针311的刃面和外针321的刃面进行对位。因此,先通过外针座上料装置700将外针座322和内针座312进行组装,再通过外针321上料装置将外针321和外针座322进行组装,而外对位装置200可以在外针321和外针座322的相对位置还未完全确定时就对外针321的刃面和内针311的刃面进行对位,从而既能够实现外针座322和内针座312的组装,又能够实现外针321的刃面和内针311的刃面的对位。
38.参照图5,内针座上料装置400、内针上料装置500、内对位装置100、外针座上料装置700、外针上料装置800、外对位装置200按照工序依次分布。若将外针座上料装置700设置在内对位装置100之前,则外针座322组装至内针座312之后会影响内检测组件110对内针311的刃面和内针座312特定部位是否处于对位状态的检测。因此,内对位装置100需要设置
在内对位装置100之前。
39.参照图1,内固化装置600b和内对位装置10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存在重合,而内点胶装置600a按照工序位于内针上料装置500和内对位装置100之间。内点胶装置600a和内对位装置100整体的占地面积或者内固化装置600b和内对位装置100整体的占地面积得以尽可能缩小。
40.在图2、图3和图5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外对位装置200设置有两个,而外固化装置900b只设置有一个。外固化装置900b只与后一个外对位装置20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存在重合。而外点胶装置900a按照工序位于外针上料装置800和前一个外对位装置200之间。此时,后一个外对位装置200取消外转动件223的设置。外点胶装置900a和外对位装置200整体的占地面积或者外固化装置900b和外对位装置200整体的占地面积得以尽可能缩小。
41.可以理解的是,内对位装置100可以取消设置。相应的,内针311不再与内针座312特定部位进行对位。
42.可以理解的是,外针座322也可以不再与内针座312进行对位。
43.可以理解的是,内固化装置600b按照工序位于内对位装置100和外针座上料装置700之间,而内点胶装置600a和内对位装置100在水平面的投影存在重合。
44.可以理解的是,外固化装置900b按照工序位于外对位装置200之后,而外点胶装置900a和外对位装置20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存在重合。
45.可以理解的是,内针组件310和外针组件320的装配方式也可以变更为先实现内针座312和内针311的单独组装形成内针组件310以及外针座322和外针321的单独组装形成外针组件320,再将内针组件310和外针组件320进行组装。此时,该医疗器械生产线包括内针座上料装置400、内针上料装置500、内点胶装置600a、内固化装置600b、外针座上料装置700、外针上料装置800、外点胶装置900a、外固化装置900b、装配装置和如上述实施例的外对位装置200。外针座上料装置700变更为用于提供外针座322,内针座上料装置400、内针上料装置500、内点胶装置600a、内固化装置600b、外针上料装置800、外点胶装置900a、外固化装置900b的功能均保持不变。装配装置用于将外针组件320装配到内针组件310上,外对位装置200用于实现内针组件310的刃面和外针组件320的刃面进行对位。在装配装置将外针组件320和内针组件310组装时,外针座322和内针座312无法进行对位。
46.内针座上料装置400、内针上料装置500、内点胶装置600a、内固化装置600b、装配装置和外对位装置200按照工序依次分布。外针座上料装置700、外针上料装置800、外点胶装置900a、外固化装置900b、装配装置和外对位装置200按照工序依次分布。外针321和外针座322之间的对位以及如上述实施例的内对位装置100可以依据需要设置。
47.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8.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