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升降平台轿厢的悬臂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16852发布日期:2021-10-27 19:12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用升降平台轿厢的悬臂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升降平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家用升降平台轿厢的悬臂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申请号为cn201320295415.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悬臂式升降平台,包括底盘、升降装置、操作平台、前撑杆和后撑杆;操作平台通过升降装置安装在底盘上,前撑杆两端分别与升降装置的撑杆下耳板和操作平台连接,后撑杆两端分别与底盘上的后撑杆耳板和升降装置的撑杆上耳板连接;升降装置的升降杆与底盘的导向杆连接,升降横档与底盘的定位杆对齐连接;操作平台通过平台销轴固定在升降装置的平台耳板上。该实用新型组装形成了一个可移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承重能力的外挑式作业平台;不仅结构简单、成品低廉,而且安装和移动极为方便,高度也可灵活调节,实用性强。
3.但是,目前升降平台功能单一,升降过程中不稳定易发生晃动,影响升降工作。本专利通过采用一种家用升降平台轿厢的悬臂支撑装置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家用升降平台轿厢的悬臂支撑装置,用以解决升降平台功能单一,升降过程中不稳定易发生晃动,影响升降工作等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家用升降平台轿厢的悬臂支撑装置,包括支撑组件、第一升降平台、多个第二升降驱动组件、第一升降驱动组件、两个缓冲组件、悬臂组件和第二升降平台,多个所述第二升降驱动组件对称置于支撑组件底部,所述第一升降驱动组件置于支撑组件的背部,所述第一升降平台置于第二升降驱动组件顶部,所述第一升降平台与支撑组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升降平台置于支撑组件顶部,所述第二升降平台与支撑组件滑动连接,两个所述缓冲组件置于支撑组件顶部,所述悬臂组件置于第二升降平台的前端。
7.进一步,所述第一升降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滚轮支架、第一滚轮、传动链、第二滚轮、第二滚轮支架、升降杆和第一升降气缸,所述第一滚轮支架置于支撑组件顶部,所述第一滚轮与第一滚轮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气缸置于支撑组件底部,所述升降杆与第一升降气缸滑动连接,所述升降杆顶部设有第二滚轮支架,所述第二滚轮与第二滚轮支架转动连接,所述传动链一端固定在支撑组件顶部,所述传动链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升降平台顶部,所述传动链与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传动连接。
8.进一步,所述第二升降平台包括升降板、连接端和两个升降滑槽,所述升降板背部对称设有两个升降滑槽,两个所述升降滑槽与支撑组件滑动连接,所述连接端置于升降板顶部,所述传动链的一端固定在连接端上。
9.进一步,所述第二升降驱动组件包括连接块、伸缩杆、第二升降气缸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支撑组件的底部,所述第二升降气缸置于固定板上,所述伸缩杆底部与第
二升降气缸滑动连接,所述伸缩杆顶部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置于第一升降平台底部。
10.进一步,所述第一升降平台包括横板、两个支板、连接竖板和多个滑块,所述连接竖板背部对称设有多个滑块,所述两个支板对称置于连接竖板前端,所述横板置于两个支板顶部,多个所述滑块均与支撑组件滑动连接。
11.进一步,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缓冲套筒、缓冲支板和缓冲块,所述缓冲支板置于支撑组件顶部,所述缓冲套筒置于缓冲支板伸出端,所述缓冲块背部设有连杆与缓冲套筒滑动连接,所述缓冲套筒内部设有弹簧。
12.进一步,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个支撑竖杆和顶板,所述顶板置于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竖杆顶部。
13.进一步,所述悬臂组件包括第一悬臂连接端、第一悬臂杆、第二悬臂连接端、第三悬臂连接端、第二悬臂杆和吸附端,所述第一悬臂连接端安装在升降板前端,所述第一悬臂杆连接第一悬臂连接端和第二悬臂连接端,所述第三悬臂连接端与第二悬臂连接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悬臂杆连接第三悬臂连接端和吸附端。
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撑组件、第一升降平台、多个第二升降驱动组件、第一升降驱动组件、两个缓冲组件、悬臂组件和第二升降平台,支撑组件为该支撑装置提供支撑力和安装位置,提高了该支撑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和安装牢固性,第一升降驱动组件驱动第二升降平台做升降运动,第二升降驱动组件驱动第一升降平台做升降运动,在第二升降平台上升至支撑组件顶部时,缓冲组件对第二升降平台顶部缓冲处理,防止第二升降平台碰撞受损,悬臂组件吸取所需物品。第一升降气缸控制第二滚轮支架的高度,改变安装在第二滚轮上的传动链的长度,通过传动链拉升的方式控制第二升降平台上升,提高了该支撑装置的工作稳定性。第二升降平台设有升降滑槽与支撑组件滑动连接,提高了第二升降平台上升下降的稳定性。第二升降驱动组件通过伸缩杆和第二升降气缸滑动连接为第一升降平台提供升降动力,提高了该支撑装置的上升下降稳定性。第一升降平台设有多个滑块和与支撑组件滑动连接,辅助第一升降平台上升下降,提高了第一升降平台上升下降的工作稳定性。
16.本实用新型较好地解决了升降平台功能单一,升降过程中不稳定易发生晃动,影响升降工作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家用升降平台轿厢的悬臂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视图一);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家用升降平台轿厢的悬臂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视图二);
19.图3为图2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家用升降平台轿厢的悬臂支撑装置中悬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22.支撑组件1;第一升降平台2;横板201;支板202;连接竖板203;滑块204;第二升降驱动组件3;连接块301;伸缩杆302;第二升降气缸303;固定板304;第一升降驱动组件4;第
一滚轮支架401;第一滚轮402;传动链403;第二滚轮404;第二滚轮支架405;升降杆406;第一升降气缸407;缓冲组件5;缓冲套筒501;缓冲支板502;缓冲块503;悬臂组件6;第一悬臂连接端601;第一悬臂杆602;第二悬臂连接端603;第三悬臂连接端604;第二悬臂杆605;吸附端606;第二升降平台7;升降板701;连接端702;升降滑槽703。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24.实施例一:
25.如图1

4所示,一种家用升降平台轿厢的悬臂支撑装置,包括支撑组件1、第一升降平台2、多个第二升降驱动组件3、第一升降驱动组件4、两个缓冲组件5、悬臂组件6和第二升降平台7,多个第二升降驱动组件3对称置于支撑组件1底部,第一升降驱动组件4置于支撑组件1的背部,第一升降平台2置于第二升降驱动组件3顶部,第一升降平台2与支撑组件1滑动连接,第二升降平台7置于支撑组件1顶部,第二升降平台7与支撑组件1滑动连接,两个缓冲组件5置于支撑组件1顶部,悬臂组件6置于第二升降平台7的前端。
26.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撑组件1、第一升降平台2、多个第二升降驱动组件3、第一升降驱动组件4、两个缓冲组件5、悬臂组件6和第二升降平台7,支撑组件1为该支撑装置提供支撑力和安装位置,提高了该支撑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和安装牢固性,第一升降驱动组件4驱动第二升降平台7做升降运动,第二升降驱动组件3驱动第一升降平台2做升降运动,在第二升降平台7上升至支撑组件1顶部时,缓冲组件5对第二升降平台7顶部缓冲处理,防止第二升降平台7碰撞受损,悬臂组件6吸取所需物品。
27.第一升降驱动组件4包括第一滚轮支架401、第一滚轮402、传动链403、第二滚轮404、第二滚轮支架405、升降杆406和第一升降气缸407,第一滚轮支架401置于支撑组件1顶部,第一滚轮402与第一滚轮支架401转动连接,第一升降气缸407置于支撑组件1底部,升降杆406与第一升降气缸407滑动连接,升降杆406顶部设有第二滚轮支架405,第二滚轮404与第二滚轮支架405转动连接,传动链403一端固定在支撑组件1顶部,传动链403 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升降平台7顶部,传动链403与第一滚轮402和第二滚轮404传动连接。
28.第一升降气缸407控制第二滚轮支架405的高度,改变安装在第二滚轮404上的传动链 403的长度,通过传动链403拉升的方式控制第二升降平台7上升,提高了该支撑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29.第二升降平台7包括升降板701、连接端702和两个升降滑槽703,升降板701背部对称设有两个升降滑槽703,两个升降滑槽703与支撑组件1滑动连接,连接端702置于升降板701顶部,传动链403的一端固定在连接端702上。
30.第二升降平台7设有升降滑槽703与支撑组件1滑动连接,提高了第二升降平台7上升下降的稳定性。
31.实施例二:
32.如图1

4所示,一种家用升降平台轿厢的悬臂支撑装置,包括支撑组件1、第一升降平台2、多个第二升降驱动组件3、第一升降驱动组件4、两个缓冲组件5、悬臂组件6和第二升降平台7,多个第二升降驱动组件3对称置于支撑组件1底部,第一升降驱动组件4置于支撑
组件1的背部,第一升降平台2置于第二升降驱动组件3顶部,第一升降平台2与支撑组件1滑动连接,第二升降平台7置于支撑组件1顶部,第二升降平台7与支撑组件1滑动连接,两个缓冲组件5置于支撑组件1顶部,悬臂组件6置于第二升降平台7的前端。
33.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撑组件1、第一升降平台2、多个第二升降驱动组件3、第一升降驱动组件4、两个缓冲组件5、悬臂组件6和第二升降平台7,支撑组件1为该支撑装置提供支撑力和安装位置,提高了该支撑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和安装牢固性,第一升降驱动组件4驱动第二升降平台7做升降运动,第二升降驱动组件3驱动第一升降平台2做升降运动,在第二升降平台7上升至支撑组件1顶部时,缓冲组件5对第二升降平台7顶部缓冲处理,防止第二升降平台7碰撞受损,悬臂组件6吸取所需物品。
34.第一升降驱动组件4包括第一滚轮支架401、第一滚轮402、传动链403、第二滚轮404、第二滚轮支架405、升降杆406和第一升降气缸407,第一滚轮支架401置于支撑组件1顶部,第一滚轮402与第一滚轮支架401转动连接,第一升降气缸407置于支撑组件1底部,升降杆406与第一升降气缸407滑动连接,升降杆406顶部设有第二滚轮支架405,第二滚轮404与第二滚轮支架405转动连接,传动链403一端固定在支撑组件1顶部,传动链403 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升降平台7顶部,传动链403与第一滚轮402和第二滚轮404传动连接。
35.第一升降气缸407控制第二滚轮支架405的高度,改变安装在第二滚轮404上的传动链 403的长度,通过传动链403拉升的方式控制第二升降平台7上升,提高了该支撑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36.第二升降平台7包括升降板701、连接端702和两个升降滑槽703,升降板701背部对称设有两个升降滑槽703,两个升降滑槽703与支撑组件1滑动连接,连接端702置于升降板701顶部,传动链403的一端固定在连接端702上。
37.第二升降平台7设有升降滑槽703与支撑组件1滑动连接,提高了第二升降平台7上升下降的稳定性。
38.第二升降驱动组件3包括连接块301、伸缩杆302、第二升降气缸303和固定板304,固定板304固定在支撑组件1的底部,第二升降气缸303置于固定板304上,伸缩杆302底部与第二升降气缸303滑动连接,伸缩杆302顶部设有连接块301,连接块301置于第一升降平台2底部。
39.第二升降驱动组件3通过伸缩杆302和第二升降气缸303滑动连接为第一升降平台2提供升降动力,提高了该支撑装置的上升下降稳定性。
40.第一升降平台2包括横板201、两个支板202、连接竖板203和多个滑块204,连接竖板 203背部对称设有多个滑块204,两个支板202对称置于连接竖板203前端,横板201置于两个支板202顶部,多个滑块204均与支撑组件1滑动连接。
41.第一升降平台2设有多个滑块204和与支撑组件1滑动连接,辅助第一升降平台2上升下降,提高了第一升降平台2上升下降的工作稳定性。
42.缓冲组件5包括缓冲套筒501、缓冲支板502和缓冲块503,缓冲支板502置于支撑组件1顶部,缓冲套筒501置于缓冲支板502伸出端,缓冲块503背部设有连杆与缓冲套筒501 滑动连接,缓冲套筒501内部设有弹簧。
43.支撑组件1包括两个支撑竖杆101和顶板102,顶板102置于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竖杆 101顶部。悬臂组件6包括第一悬臂连接端601、第一悬臂杆602、第二悬臂连接端603、第
三悬臂连接端604、第二悬臂杆605和吸附端606,第一悬臂连接端601安装在升降板701 前端,第一悬臂杆602连接第一悬臂连接端601和第二悬臂连接端603,第三悬臂连接端604 与第二悬臂连接端603转动连接,第二悬臂杆605连接第三悬臂连接端604和吸附端606。
44.悬臂组件6包括包括第一悬臂连接端601、第一悬臂杆602、第二悬臂连接端603、第三悬臂连接端604、第二悬臂杆605和吸附端606,第二悬臂连接端603和第三悬臂连接端604 转动连接,实现了该悬臂组价可以转动的功能。
45.实施例二相对于实施例一的优点:
46.提高了该支撑装置的使用稳定性和安装牢固性,提高了该支撑装置的多功能性和使用便捷性,降低了该支撑装置的使用故障频率,延长了该支撑装置的使用寿命。
47.该支撑装置的使用方法为:
48.第一升降驱动组件4驱动第二升降平台7做升降运动,第二升降驱动组件3驱动第一升降平台2做升降运动,在第二升降平台7上升至支撑组件1顶部时,缓冲组件5对第二升降平台7顶部缓冲处理,防止第二升降平台7碰撞受损,悬臂组件6吸取所需物品。
4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端”、“后端”、“水平”、“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0.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