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料装置及输送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63567发布日期:2021-12-17 23:28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下料装置及输送线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物料传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下料装置及输送线。


背景技术:

2.冶金行业需要通过皮带机等输送大量物料,如原料或燃料等,在皮带机末端设置有下料箱,下料箱引导物料由皮带机末端转运到下一装置,下料箱的顶部设有与上一皮带机末端衔接的入料口,下料箱底部设有出料口,出料口位于下一装置的上方,在下料箱的入料口与出料口之间具有一定的落差。由于来料中含有大块杂物,出料口与下一装置之间的缝隙有限,进入出料口的大块料块会在出料口堆积,造成出料口发生堵料现象,酿成生产事故,导致输送物料终止。
3.在烧结、炼铁工序主供料输送线上的下料装置堵塞则可能造成烧结停机,炼铁高炉减风、休风作业,引发生产事故。在堵塞时,物料会逐渐充满整个下料箱,如皮带机未及时停止,堵塞物料还会磨损传送带,损坏设备,增加设备维护成本。堵塞后下料箱清理作业需要人工完成,疏通难度大,工人作业强度大,疏通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料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下料箱中大块料块易堵塞出料口,且堵塞后下料箱疏通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下料装置,包括:
6.下料箱,具有下料腔,所述下料箱上开设有与所述下料腔上部连通的入料口、与所述下料腔底部连通的出料口和与所述下料腔中部连通的排料口,所述排料口和所述入料口分别位于所述下料箱的两侧;
7.筛板,设于所述下料腔的中部,所述筛板位于所述入料口及所述排料口的下侧;
8.排料机构,安装于所述下料箱的顶部,所述排料机构用于将所述筛板上堆积的大块料块推出所述排料口排出。
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料机构包括位于所述筛板上侧的推板、驱动所述推板朝向所述排料口方向移动的直线驱动器和支撑所述直线驱动器的安装座,所述推板与所述直线驱动器伸向所述排料口的一端相连,所述安装座与所述下料箱的相连。
1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线驱动器为气缸、电液推杆或直线电机。
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筛板由所述入料口至所述排料口的方向呈向下倾斜设置;所述安装座位于所述入料口的上方,所述直线驱动器由所述入料口至所述排料口的方向呈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直线驱动器向下倾斜的角度大于所述筛板向下倾斜的角度。
1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料口设置有漏料帘。
1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料箱上开设有第一观察口和盖合所述第一观察口的第一盖板,所述第一观察口位于所述筛板的上侧。
1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料箱上还安装有用于感应所述筛板下方的物料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位于所述出料口与所述筛板之间。
1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料箱上开设有第二观察口和盖合所述第二观察口的第二盖板,所述第二观察口位于所述筛板的下侧,所述第二盖板的顶部与所述下料箱铰接,所述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二盖板的中部。
1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料口沿竖直方向向下呈渐缩设置。
1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输送线,包括皮带机,还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下料装置,所述皮带机的末端伸入所述入料口。
18.本技术提供的下料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下料装置及输送线采用筛板能够对入料口进入的物料进行筛分,防止大块料块落至出料口,导致出料口堵塞;在大块料块落至筛板上后,排料机构能够将大块料块由排料口推出,从而避免大块料块占据下料箱的下料腔,在下料腔筛板上堆积堵塞下料箱,以便物料的连续传输;这样避免了物料堵塞出料口,且便于下料箱中大块料块的清理,有利于降低大块料块的清理难度,便于下料箱中堆积物料的疏通,有利于保障输送线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料装置的正视图一;
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料装置的正视图二;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料装置的侧视图;
23.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24.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5]1‑
下料箱;10

下料腔;101

入料口;102

出料口;103

排料口;104

第一观察口;105

第二观察口;11

第一盖板;12

第二盖板;13

漏料帘;14

溜槽;
[0026]2‑
筛板;21

支撑板;
[0027]3‑
排料机构;31

安装座;32

直线驱动器;33

推板;
[0028]4‑
传感器;
[0029]5‑
皮带机;
[0030]6‑
物料;61

大块料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2]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
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0033]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4]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5]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料装置进行说明。下料装置包括下料箱1、筛板2和排料机构3,下料箱1具有下料腔10,下料箱1上开设有入料口101、出料口102和排料口103,入料口101与下料腔10的上部连通,入料口101用于供物料6输入下料腔10中;出料口102与下料腔10的底部连通,出料口102用于供经过筛板2的物料6输送至下一装置;排料口103与下料腔10的中部连通,排料口103用于供筛板2上堆积的大块料块61排出。排料口103和入料口101分别位于下料箱1的两侧。筛板2设于下料腔10的中部,筛板2用于对入料口101输入的物料6进行筛分,筛板2位于入料口101及排料口103的下侧。排料机构3安装在下料箱1的顶部,排料机构3用于推动筛板2上堆积的大块料块61由排料口103排出。
[0036]
本实用新型中在物料6进入下料箱1之后,大部分物料6经过筛板2后由出料口102排出,大块料块61无法通过筛板2,堆积在筛板2上,排料机构3将堆积在筛板2上的大块料块61由排料口103推出,防止大块料块61在筛板2上堆积,从而避免大块料块61堵塞下料箱1,保障物料6的连续传输。通过采用筛板2能够避免大块料块61落至出料口102,有利于避免出料口堵塞;通过排料机构3和排料口103能将大块料块61从下料箱1中排出,避免大块料块61堵塞下料箱1上部,这样既有利于避免了大块料块61堵塞下料箱1,也降低了下料箱1中大块料块61的清理难度,有利于降低工人作业强度,提高下料箱1的疏通效率。进一步地,这样有利于保障整个生产线的正常运行,降低生产事故的发生概率。
[0037]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排料机构3包括推板33、直线驱动器32和安装座31,推板33位于下料腔10中,且推板33位于筛板2上侧,直线驱动器32驱动推板33朝向排料口103方向移动,推板33与直线驱动器32伸向排料口103的一端相连,安装座31支撑直线驱动器32,安装座31与下料箱1相连。通过采用直线驱动器32能够驱动推板33朝向排料口103移动,以便将筛板2上的大块料块61由排料口103自动排除;在小块物料堆积在筛板2上时,推板33还能够推动物料6移动,使得小块物料穿过筛板2落至出料口102,避免小块物料在筛板2上堆积堵塞下料腔10。
[0038]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直线驱动器32为电液推杆,采用电液推杆行程大,动力强,有利于将大块料块61推出。而且,可以选用市场上常规的电液推杆型号,有利于节约成本。当然地,直线驱动器也可以是直线电机或气缸等。
[0039]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筛板2由入料口101至排料口103的方向呈向下倾斜设置;安装座31位于入料口101的上侧,直线驱动器32由入料口101至排料口103的方向呈向下倾斜设置,且直线驱动器32向下倾斜的角度大于筛板2向下倾斜的角度。筛板2倾斜便于物料6在筛板2上的移动,有利于避免物料在筛板2上堆积堵塞下料腔,也有
利于大块料块61从排料口103排出。电液推杆倾斜设置,在电液推杆往复移动时,能够带动筛板2上堆积的物料6分散开,促进小块物料穿过筛板2;而且,在电液推杆收回时,推板33与筛板2之间的间距较大,有利于推板33移动至大块料块61远离排料口103的一侧。这样一方面避免直线驱动器32与安装座31相连的一端与入料口101进入的物料6发生碰撞,导致直线驱动器32损坏,另一个方面有利于推动大块料块61朝向排料口103移动。
[0040]
可选地,筛板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范围为4
°‑
25
°
,即筛板2向下的倾斜角度范围为4
°‑
25
°
,这样便于物料6在筛板2上由入料口101一侧朝向排料口103一侧移动,且能够防止小块物料由排料口103漏出。筛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可以为5
°
、10
°
、15
°
或20
°
等。
[0041]
可选地,直线驱动器3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范围为25
°‑
45
°
,即直线驱动器32向下倾斜的角度范围为25
°‑
45
°
,这样能够使得推板33在水平方向具有较大的行程,以便将大块料块61推出。直线驱动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可以为30
°
、35
°
或40
°
等。
[0042]
进一步地,筛板2与直线驱动器32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0
°‑
40
°
,这样便于控制直线驱动器32收回时推板33与筛板2之间的距离,且能够避免直线驱动器32推动大块料块61时对筛板2压力过大导致筛板2损坏,有利于大块料块的排出。筛板2与直线驱动器32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5
°
、20
°
、25
°
、30
°
或35
°
等。
[0043]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排料口103设置有漏料帘13。可选地,漏料帘13可以是由橡胶片或塑料片形成。漏料帘13用于遮挡排料口103,类似于门帘,漏料帘13可在排料机构3推动大块料块61时被掀起,以允许大块料块61通过。在无大块料块61排出时,漏料帘13遮挡住排料口103,有利于防止灰尘。
[0044]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下料箱1外侧设有溜槽14,溜槽14与排料口103的下边缘连接,溜槽14用于引导大块料块61向下移动,通过溜槽14能够便于大块料块61的收集。
[0045]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下料箱1上开设有第一观察口104和第一盖板11,第一观察口104位于筛板2的上侧,第一观察口104用于观察筛板2上方的物料6,第一盖板11盖合第一观察口104。通过采用第一观察口104和第一盖板11,便于工人观察筛板2上方下料情况,且能够减少扬尘。可选地,第一盖板11的一端与下料箱1铰接,第一盖板11的另一端与下料箱1对应位置通过锁扣、卡扣或枢轴连接,这样便于第一盖板11的打开和关闭。
[0046]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4,下料箱1上还安装有传感器4,传感器4用于感应筛板2下侧的物料6,传感器4位于出料口102与筛板2之间。在出料口102堆积物料6时,传感器4能够感应到堆积物料6,从而便于及时停止入料口101来料。进一步地,传感器4和入料口101的皮带机5均与控制器电连接,这样在控制器接收到传感器4检测到物料6堆积的信号后,可以控制皮带机5迅速停止运行,以避免筛板2下方物料6堆积堵死,防止导致下料腔10中物料6堆积至筛板2上方后堆积物料6磨损皮带机5。
[0047]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4,下料箱1上开设有第二观察口105和第二盖板12,第二观察口105位于筛板2的下侧,第二盖板12盖合第二观察口105。通过第二观察口105便于观察筛板2下侧物料6,以便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对下料装置进行检查。同时,第二观察口105也有利于筛板2上方物料6堵塞下料腔10时下料腔10的清理。
[0048]
进一步地,第二盖板12的顶部与下料箱1铰接,传感器4安装在第二盖板12的中部。
可选地,第二盖板12位于下料箱1外侧,第二盖板12可在自重下盖合第二观察口105,且第二盖板12可向外翻转打开。在出料口102堵塞后,筛板2下侧的物料6堆积至第二观察口105时,触发传感器4,传感器4发出出料口102堵塞信号。而且,在筛板2下方物料6堆积满时,能够将第二盖板12顶开,避免了压力过大损坏传感器4等。这样在物料6传输过程中不需要停机即可安装和更换传感器4,方便传感器4的安装和维护。当然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下料箱1上开孔,通过开孔安装传感器4。
[0049]
可选地,传感器4为接近开关。采用接近开关能够可靠性高,能够避免物料6中的粉尘等导致传感器4失效。
[0050]
可选地,下料装置还包括报警器(未示出),报警器与控制器相连,在接近开关检测到物料堆积后,控制器控制报警器发出警报,这样能够有利于工作人员快速发现下料装置堵塞,及时处理,避免造成生产事故。
[0051]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出料口102沿竖直方向向下呈渐缩设置。通过渐缩设置的下料箱1能够引导物料6输出方向,控制物料6输出位置,且有利于减小出口大小,以便于减小扬尘。
[0052]
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输送线,包括皮带机5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下料装置,皮带机5的末端伸入入料口101中。通过采用上述下料装置,有利于防止下料箱1的出料口102堵塞,且有利于下料箱1中大块料块61的清理难度,降低工人作业强度,保障物料6的传输,确保生产稳定安全。
[0053]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