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扎带自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54044发布日期:2022-02-08 02:04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捆扎带自动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捆扎带自动机,属于捆扎带自动机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打包处理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诸多产品,如报纸书刊、包装袋等在出厂时都需要准确计数并捆扎打包处理,目前现有的捆扎带自动机使用捆扎带缠绕包装件,要保证包件在运输、贮存中不因捆扎不牢而散落,同时还应捆扎整齐美观。但是,现有的捆扎带自动机仅设置一个用于穿引捆扎带的门架,导致捆扎效率不高,另外现有的捆扎带自动机往往自动化程度不高,需要结合工人操作才可以完成扎带工作,工作效率低。这样的扎带机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结构上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捆扎带自动机,结构简单,捆扎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同时增加了打包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捆扎带自动机,包括底座、置物感应装置,所述底座的底部四角安装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设置有自锁装置,所述底座顶端设置有门架,所述门架包括有第一门架和第二门架,所述底座一侧设置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中设置有双轴电机,所述双轴电机的两个输出轴上分别安装有用于向第一门架和第二门架传输扎带的扎带卷放置器,所述扎带卷放置器上输出两条扎带分别穿入至底座内,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放料台,所述放料台上位于第一门架和第二门架的下方均设置有扎带开槽,两个所述扎带开槽的一侧位于放料台上分别设有小孔,所述第一门架和第二门架上均设置有扎带输送槽,所述扎带输送槽与扎带开槽相连接,所述置物感应装置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所述红外发射管设置在小孔内,所述红外接收管设置于门架上,所述底座内位于第一门架和第二门架的下方均设置有拉紧装置、剪切装置、烫合装置,所述拉紧装置上设置有张力传感器,所述底座内部底端位于剪切装置的下方安装有杂料收集箱,所述底座的正端面安装有与底座侧壁铰接的箱门,所述放料台远离箱门的一端活动安装有两个对称的角型定位板,所述放料台靠近箱门的一端两侧设置有阻隔板。
5.所述置物感应装置设置有两组。
6.所述杂料收集箱的底端安装有滑块,所述底座的内壁底端纵向设置有契合滑块的滑槽,所述杂料收集箱通过滑块和滑槽的契合和底座内壁底端纵向滑动连接。
7.所述小孔的中心线和扎带开槽的对称轴线在同一纵向平面。
8.所述双轴电机的两个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上固定套设扎带卷放置器,所述扎带卷放置器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用于放置扎带卷的凹陷。
9.所述扎带输送槽内设置有多组扎带输送辊轮、辅助辊轮和扎带限位扣。
10.所述剪切装置为切刀,切刀由马达带动运动剪断扎带,所述拉紧装置包括拉紧气
缸和扎带夹,拉紧气缸带动扎带夹将扎带拉紧,所述烫合装置为上下对称设置的两片烫刀,烫刀优选为矩形烫刀,当拉紧装置将扎带拉紧后,促发烫刀靠近、合拢烫合,烫合结束后两烫刀再分开返回到原先位置。
11.所述角型定位板与扎带开槽间的距离大于5厘米。
12.所述万向轮的内部安装有减振弹簧。
13.所述底座内安装有辅助扎带传输的输送辊,输送辊由外接电机控制转动速度。
14.所述底座位于剪切装置的上方安装有切刀挡板。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6.利用万向轮可将捆扎带自动机移至合适的位置,并利用自锁装置进行固定限制,同时万向轮内部安装有减振弹簧,有效缓解捆扎带自动机运行过程中对地面的冲击;利用第一门架和第二门架的设计,实现了对待捆扎物同时捆扎两条扎带,提高了捆扎效率;利用置物感应装置的设计,当待捆扎物放置于放料台的中间位置,该待捆扎物遮挡了红外发射装置,红外接收装置未能接收到红外线,则迅速驱动捆扎过程进行;扎带过程自动且迅速,扎带效率高,效果好,利用阻隔板的设计,防止带捆扎物从放料台两侧掉落;利用置物感应装置,当待捆扎物放置于放料台中间位置时,该待捆扎物遮挡了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管未能接收到红外线,则迅速驱动捆扎过程进行;利用多组扎带输送辊轮、辅助辊轮、扎带限位扣的设计,保证扎带平稳运行;利用角型定位板的设计,便于固定待捆扎物背端面的位置,同时角型定位板活动安装在放料台上,可根据待捆扎物的尺寸调整角型定位板的安装位置;利用烫合装置将扎带以烫合的方式形成扎带环,对待扎物进行扎紧固定,其烫合连接部分面积较大,扎带不易散开,捆扎效果好;利用杂料收集箱的设计,便于收集剪切装置剪断扎带的过程中掉落的废料,同时杂料收集箱在底座内壁底端滑动连接,便于打开箱门对杂料收集箱的废料进行收集。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捆扎带自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捆扎带自动机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捆扎带自动机的扎带限位扣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捆扎带自动机的扎带卷放置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捆扎带自动机的红外发射管的结构示意图。
22.(1、底座,2、置物感应装置,2.1、红外发射管,2.2、红外接收管,3、万向轮,4、门架,4.1、第一门架,4.2、第二门架,5、控制箱,5.1、双轴电机,5.2、扎带卷放置器,5.3、支撑杆,5.4、凹陷,6、放料台,6.1、扎带开槽,6.2、小孔,6.3、扎带输送槽,6.4、扎带输送辊轮,6.5、辅助辊轮,6.6、扎带限位扣,7、拉紧装置,8、剪切装置,9、烫合装置,10、杂料收集箱,10.1、滑块,11、箱门,12、角型定位板,13、阻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4.根据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捆扎带自动机,包括底座1、置物感应装置2,所述置物感应装置2设置有两组,所述底座1的底部四角安装有万向轮3,所述万向轮3设置有
自锁装置,所述万向轮3的内部安装有减振弹簧,所述底座1顶端设置有门架4,所述门架4包括有第一门架4.1和第二门架4.2,所述底座1一侧设置有控制箱5,所述控制箱5中设置有双轴电机5.1,所述双轴电机5.1的两个输出轴上分别安装有用于向第一门架4.1和第二门架4.2传输扎带的扎带卷放置器5.2,所述双轴电机5.1的两个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杆5.3,两个所述支撑杆5.3上固定套设扎带卷放置器5.2,所述扎带卷放置器5.2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用于放置扎带卷的凹陷5.4,所述扎带卷放置器5.2上输出两条扎带分别穿入至底座1内,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放料台6,所述放料台6上位于第一门架4.1和第二门架4.2的下方均设置有扎带开槽6.1,两个所述扎带开槽6.1的一侧位于放料台6上分别设有小孔6.2,所述小孔6.2的中心线和扎带开槽6.1的对称轴线在同一纵向平面,所述第一门架4.1和第二门架4.2上均设置有扎带输送槽6.3,所述扎带输送槽6.3内设置有多组扎带输送辊轮6.4、辅助辊轮6.5和扎带限位扣6.6,所述扎带输送槽6.3与扎带开槽6.1相连接,所述置物感应装置2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红外发射管2.1和红外接收管2.2,所述红外发射管2.1设置在小孔6.2内,所述红外接收管2.2设置于门架4上,所述底座1内位于第一门架4.1和第二门架4.2的下方均设置有拉紧装置7、剪切装置8、烫合装置9,所述剪切装置8为切刀,切刀由马达带动运动剪断扎带,所述拉紧装置7包括拉紧气缸和扎带夹,拉紧气缸带动扎带夹将扎带拉紧,所述烫合装置9为上下对称设置的两片烫刀,烫刀优选为矩形烫刀,当拉紧装置7将扎带拉紧后,促发烫刀靠近、合拢烫合,烫合结束后两烫刀再分开返回到原先位置,所述底座1内位于剪切装置的上方安装有切刀挡板。所述拉紧装置7上设置有张力传感器,所述底座1内部底端位于剪切装置8的下方安装有杂料收集箱10,所述杂料收集箱10的底端安装有滑块10.1,所述底座1的内壁底端纵向设置有契合滑块10.1的滑槽,所述杂料收集箱10通过滑块和滑槽的契合和底座1内壁底端纵向滑动连接,所述底座1的正端面安装有与底座1侧壁铰接的箱门11,所述放料台6远离箱门11的一端活动安装有两个对称的角型定位板12,所述角型定位板12与扎带开槽6.1间的距离大于5厘米,所述放料台6靠近箱门11的一端两侧设置有阻隔板13,所述底座1内安装有辅助扎带传输的输送辊,输送辊由外接电机控制转动速度。
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26.利用万向轮将捆扎带自动机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并利用自锁装置固定限制,将待捆扎物放在放料台上,待捆扎物遮挡两个小孔以及两个小孔内的红外发射管,第一门架和第二门架上的两个红外接收管无法接收到信号,此时触发捆扎带过程,这样两组捆扎带过程同时进行,提高捆扎带效率,启动双轴电机,双轴电机的两个输出轴带动支撑杆、扎带卷放置器转动,扎带卷放置器上的扎带卷转动,扎带在输送辊的辅助下,穿过拉紧装置,依次经过剪切装置和烫合装置,并进入扎带输送槽内,环绕一圈后经输送辊的辅助下,再经过拉紧装置和切刀挡板的上侧,最终进入上下烫刀中间位置;此时,促发拉紧装置拉紧扎带,围绕待扎物扎紧,扎紧程度由拉紧装置上的张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当张力检测值达到设定值时拉紧过程结束;扎紧后,烫合装置中的上下烫刀相互靠近、合拢,完成烫合过程后上下烫刀分开返回到原先位置;当上下烫刀合拢的同时,剪切装置中的切刀向上抬升,切断下方的扎带,触碰到切刀挡板,切刀挡板可避免切刀触碰上方的扎带;剪切完成后即完成一个捆扎带过程,捆扎带后的物品离开放料台,当下一个待捆扎物置于放料台则促发下一个捆扎带过程,当捆扎带结束,打开箱门,利用杂料收集箱在底座内壁底端滑动连接的特点,推动杂
料收集箱靠近并收集废料。
27.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