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54884发布日期:2021-12-29 17:26阅读:55来源:国知局
吊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吊装领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吊装装置通常利用提升机构来引导物体。然而,这种吊装装置的提升机构提供的引导程较短,在吊装较大体积和/或重量的物体时物体容易受到磕碰,导致物品损坏。
3.此外,吊装装置具有吊装物体重量安全上限。在吊装过程中,物体会受到风力等因素影响而在空中晃动,晃动的物体可能导致吊装装置中的绳索上受的力超过其吊装物体的重量安全上限。如果不及时停止吊装装置的运行,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
4.进一步地,现有吊装装置中的提升机构主体与机架的转动连接由滑轮提供,而滑轮不能够承受重量较大的物体,导致吊装装置不能够承受重量较大的物体。
5.因此,现有的吊装装置需要进一步改进,以避免大体积和/或重量的物体在吊装时受到损坏,使得吊装操作更为安全,并且允许吊装重量较大的物体。


技术实现要素: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吊装装置,包括机架、提升机构主体和辅助机构。提升机构主体与机架可转动地连接。辅助机构与提升机构主体可平动地连接,并且能够相对于机架转动。
7.进一步地,提升机构主体沿提升机构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辅助机构沿辅助机构的长度方向延伸,提升机构主体的长度方向与辅助机构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设置。
8.进一步地,提升机构主体具有待机位置和吊装位置,并且能够通过转动在待机位置和吊装位置之间运动。辅助机构具有初始位置和延伸位置,并且能够通过平动在初始位置和延伸位置之间运动。
9.进一步地,提升机构主体的端部设有提升机构主体通孔,机架的端部设有机架通孔,连接件能够穿过提升机构主体通孔和机架通孔,从而将提升机构主体与机架可转动地连接。
10.进一步地,提升机构主体上设有第一对引导槽,第一对引导槽沿提升机构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辅助机构上设有第一对滑轮,第一对滑轮中的每一个容纳在第一对引导槽的相应的一个中。第一对滑轮能够沿着提升机构主体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提升机构主体平动,以使得辅助机构能够相对于提升机构主体平动。
11.进一步地,吊装装置还包括一对弹性部件和一对限位装置。一对弹性部件中的每一个的一端与机架相连接,一对弹性部件中的每一个的另一端与提升机构主体相连接,以驱动提升机构主体从待机位置转动至吊装位置。一对限位装置中的每一个的一端与机架相连接,一对限位装置中的每一个的另一端与提升机构主体相连接,以防止提升机构主体从待机位置转动至吊装位置后继续相对机架转动。
12.进一步地,吊装装置还包括绳索和吊钩组件。绳索设置在机架和提升机构主体上。吊钩组件与绳索相连接。绳索被配置为:当提升机构主体位于吊装位置时,拉动绳索能够带动提升机构主体从吊装位置运动至待机位置;并且当提升机构主体位于吊装位置时,释放绳索能够允许吊钩组件相对于机架和提升机构主体运动。
13.进一步地,吊装装置还包括动力装置。动力装置设置在机架上,并与绳索相连接,以拉动或释放绳索。提升机构主体上设有一对轮,绳索的端部与动力装置相连接,并且绕过一对轮,吊钩组件连接在一对轮之间的绳索上。
14.进一步地,吊装装置还包括信号装置和控制装置。信号装置被设置为检测绳索受到的力的值,并能够基于受到的力的值发出信号。控制装置与动力装置以及信号装置通讯连接,并被配置为能够接收信号装置发出的信号,并基于信号控制动力装置的启动或停止。
15.进一步地,吊钩组件包括相连接的吊钩基板和吊钩。吊钩基板上设有第一吊钩轮和第二吊钩轮,信号装置设置在第一吊钩轮和第二吊钩轮之间。绳索依次绕过第一吊钩轮朝向吊钩的一侧、信号装置背向吊钩的一侧以及第二吊钩轮朝向吊钩的一侧,以使得信号装置能够检测绳索受到的力的值。
16.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具有避免大体积和/或重量的物体在吊装时受到损坏、使得吊装操作更为安全以及允许吊装重量较大的物体等的优点。
17.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处于第一工作位置的正视透视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处于第一工作位置的俯视透视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处于第二工作位置的正视透视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处于第三工作位置的正视透视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处于第二工作位置的正视透视图,其中物体接触辅助机构;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处于第三工作位置的正视透视图,其中物体接触辅助机构。
24.附图标号说明:机架11、机架主体101、第一杆102、第二杆103、第三杆104、第四杆105、机架通孔107、第一支撑件111、第二支撑件112、第三支撑件113、第一对引导槽131、第二对引导槽132、上杆141、下杆142、轮143、提升机构21、提升机构主体201、辅助机构202、限位装置203、弹性部件204、第一对滑轮206、第二对滑轮207、动力机构31、动力装置301、绳索302、绳索固定轮303、吊钩组件41、吊钩基板411、吊钩412、第一吊钩轮413、信号装置414、第二吊钩轮415、配重物60。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
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26.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27.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在以下的附图中,相同的零部件使用同样的附图号。虽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等描述实施例,但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这些术语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性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28.本技术中所使用的诸如“第一”、“第二”等序数词仅仅用于区分和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如未特别指明则不表示特定的顺序,也不具有特定的关联性。例如,术语“第一支撑件”本身并不暗示“第二支撑件”的存在,术语“第二支撑件”本身也不暗示“第一支撑件”的存在。
29.如图1

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包括机架11、提升机构21、动力机构31和吊钩组件41。其中,机架11用于支撑提升机构21。提升机构21能够相对于机架11运动。动力机构31能够与提升机构21相配合,以提升或下放吊钩组件41。如图1

图4所示,机架11包括机架主体101、第一支撑件111、第二支撑件112和第三支撑件113。其中,机架主体101大致为具有厚度的矩形框。具体地,机架主体101包括依次围合的第一杆102、第二杆103、第三杆104和第四杆105。第一杆102和第三杆104的延伸方向为机架主体101的长度方向。如图1

图4所示,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可转动地与机架主体101相连接。其中,第一支撑件111包括两根竖直杆和一根横置杆。两根竖直杆的上端分别与第一杆102和第三杆104的左端可转动地连接。横置杆横置在两根竖直杆之间,从而增强两根竖直杆的稳定性。第二支撑件112的结构与第一支撑件111的结构相似。第二支撑件112也包括两根竖直杆和一根横置杆。两根竖直杆的上端分别与第一杆102和第三杆104的靠近右端的位置可转动地连接。横置杆横置在两根竖直杆之间,从而增强两根竖直杆的稳定性。第一支撑件111中的两根竖直杆和第二支撑件112中的两根竖直杆结构相同。具体地说,竖直杆包括上杆141、下杆142、杆内弹性部件(未示出)和固定件(未示出)。上杆141和下杆142都为中空杆。上杆141套设在下杆142中,下杆142可相对于上杆141上下移动,从而调整竖直杆两端的高度。杆内弹性部件设置在上杆141和下杆142的空心部中,并始终处于压缩状态,以辅助上杆141和下杆142相互远离移动。固定件设置在上杆141和/或下杆142上。当上杆141的上端和下杆142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即,竖直杆两端的高度)达到目标高度时,固定件能够固定上杆141和下杆142的相对位置,以将竖直杆两端的高度保持在目标高度。此外,竖直杆还包括轮143。其设置在下杆142的上部,并朝向外侧(即,左侧和右侧)设置。当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分别朝向机架主体101转动至与机架主体101平行时,轮143能够朝向下方,以使得使用者能够推动吊装装置,从而使得吊装装置的搬运更加便捷。
30.如图1

图4所示,第三支撑件113包括一对水平杆。一对水平杆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111相连接,一对水平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件112相连接。第三支撑件113通过能够快速拆装的连接件(未示出)连接至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以增强位于目标高度的第
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的稳定性。
31.如图1

图4所示,提升机构21可转动地与机架11相连接。提升机构21包括提升机构主体201和辅助机构202。辅助机构202可相对于提升机构主体201平动。具体来说,提升机构主体201大致为具有厚度的矩形框(即,由依次连接的前框、左框、后框和右框形成)。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前框和后框的右端设有提升机构主体通孔(未示出)。机架主体101上的第一杆102和第三杆104的右端设有机架通孔107。提升机构主体通孔与机架通孔107对准,连接件(未示出)穿过机架通孔107和提升机构主体通孔。由此,机架11与提升机构主体201可转动地连接,并且提升机构主体201能够绕连接件的轴线(即,转动轴线)相对于机架11转动。提升机构主体201具有待机位置和吊装位置。当提升机构主体201大致处于水平状态(如图1所示)时,其位于待机位置。当提升机构主体201大致处于垂直状态(如图3所示)时,其位于吊装位置。提升机构主体201能够通过转动在待机位置和吊装位置之间运动。
32.如图1

图4所示,辅助机构202与提升机构主体201大致平行设置。辅助机构202大致为具有厚度的矩形框,其具有前框、后框和左框和右框。前框和后框的延伸方向为辅助机构202的长度方向。辅助机构202的长度方向与提升机构主体201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设置。更具体地说,辅助机构202的前框和后框之间的距离小于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前框和后框之间的距离,使得辅助机构202被容纳在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前框和后框之间。辅助机构202能够相对于提升机构主体201平动。具体来说,提升机构主体201上设有第一对引导槽131和第二对滑轮207,辅助机构202上设有与第一对引导槽131和第二对滑轮207相配合的第一对滑轮206和第二对引导槽132。其中,第一对引导槽131设置在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前框和后框上并且至少朝向内侧开口。第一对引导槽131沿水平方向大致从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前框和后框的左端延伸至中部,用于容纳第一对滑轮206。第一对滑轮206设置在辅助机构202的前框和后框的左端上。第二对引导槽132设置在辅助机构202的前框和后框上并且至少朝向外侧开口。第二对引导槽132沿水平方向大致从辅助机构202的前框和后框的中部延伸至右端,用于容纳第二对滑轮207。第二对滑轮207设置在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前框和后框的右端上。辅助机构202的第一对滑轮206能够在提升机构主体201的第一对引导槽131中沿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提升机构主体201平动,并且辅助机构202的第二对引导槽132能够在提升机构主体201的第二对滑轮207的限制下沿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提升机构主体201平动,从而使得辅助机构202能够相对于提升机构主体201平动。辅助机构202具有初始位置和延伸位置。当第一对滑轮206位于第一对引导槽131的左端,并且第二对滑轮207位于第二对引导槽132的右端时,辅助机构202处于初始位置。当第一对滑轮206位于第一对引导槽131的右端,并且第二对滑轮207位于第二对引导槽132的左端时,辅助机构202处于延伸位置。辅助机构202能够通过平动在初始位置和延伸位置之间运动。
33.在本实用新型中,辅助机构202的第一对滑轮206和提升机构主体201的第一对引导槽131形成导轨结构、并且辅助机构202的第二对引导槽132与提升机构主体201的第二对滑轮207也形成导轨结构,导轨结构可以使辅助机构202相对于提升机构主体201平移。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了两个导轨结构,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任意数量的导轨结构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4.如图1

图4所示,吊装装置还包括一对弹性部件204,用于连接机架11和提升机构主体201,并为提升机构主体201和辅助机构202相对于机架11的转动提供力。具体来说,一
对弹性部件204中的每一个的一端与机架11的第三支撑件113相连接,一对弹性部件204中的每一个的另一端分别与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前框和后框相连接。当提升机构主体201位于待机位置(如图1所示)时,一对弹性部件204处于压缩状态。被压缩的一对弹性部件204能够推动连接在一起的提升机构主体201与辅助机构202绕着转动轴线从待机位置(如图1所示)向吊装位置(如图3所示)转动。
35.如图1

图4所示,吊装装置还包括一对限位装置203,用于连接机架主体101和提升机构主体201,并限制提升机构主体201的位置。具体来说,一对限位装置203中的每一个的一端分别与机架主体101的第一杆102和第三杆104相连接,一对限位装置203中的每一个的另一端分别与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前后框的相连接。限位装置203用于防止提升机构主体201从待机位置(如图1所示)转动至吊装位置(如图3所示)后继续相对机架11转动。
36.在本实用新型中,一对弹性部件204为具有弹簧的伸缩杆,限位装置203为金属链条。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弹性部件204也可以为其他弹性部件,限位装置203也可以为其他限位装置。
37.如图2所示,吊钩组件41包括吊钩基板411和一对吊钩412。吊钩基板411为具有厚度的板材,包括左边缘、右边缘、前边缘和后边缘。在吊钩基板411的前后两端靠近左边缘的位置处分别设置第一吊钩轮413和第二吊钩轮415。一对吊钩412设置在吊钩基板411的前后两端靠近右边缘的位置处,用于钩住待吊装的物体。需要注意的是,吊钩组件41中的吊钩412的数量可以是任意数量。
38.如图1

图4所示,吊装装置还包括动力机构31。动力机构31包括动力装置301、绳索302和一对绳索固定轮303。其中,动力装置301设置在机架11上,用于拉动或释放绳索302。具体来说,动力装置301设置在第一支撑件111上。动力装置301包括能够双向转动的电机(未示出)。当电机正向转动时,电机能够释放绳索302。当电机反向转动时,电机能够收紧绳索302。一对绳索固定轮303分别设置在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左端,并且彼此沿前后方向间隔开。绳索302设置在机架11和提升机构主体201上。具体地说,绳索302的一端与机架11上的动力装置301中的电机相连接。绳索302的另一端绕过位于前侧的绳索固定轮303、第二吊钩轮415、第一吊钩轮413以及位于后侧的绳索固定轮303后与动力装置301相连接。其中,绳索302通过绕过一对绳索固定轮303对提升机构主体201产生力,以克服处于压缩状态的一对弹性部件204产生的力,使得提升机构主体201保持在待机位置。
39.如图2所示,吊装装置还包括信号装置414和控制装置(未示出)。信号装置414在设置吊钩基板411上,并且设置在第一吊钩轮413和第二吊钩轮415之间。绳索302的位于第一吊钩轮413和第二吊钩轮415之间的部分还绕过信号装置414。更具体地说,绳索302依次绕过第二吊钩轮415朝向吊钩412的一侧(即,右侧)、信号装置414背向吊钩412的一侧(即,左侧)以及第一吊钩轮413朝向吊钩412的一侧(即,右侧)。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中,信号装置414为力传感器,其能够检测绳索302上受到的力的值。信号装置414和控制装置通讯连接。信号装置414能够基于检测到的力的值发出信号,并将信号传输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动力装置301通讯连接,并且控制装置能够控制动力装置301的启动或停止。具体来说,控制装置能够根据信号装置414提供的信号的大小确定绳索302上受到的力。在吊装的过程中,当信号装置414检测到绳索302受到的力大于重量安全上限时,控制装置停止动力装置301的运行。
40.当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实现吊装功能时,吊装装置的机架11先被安装到位,随后依靠提升机构21和动力机构31的配合,能够提升或下放吊装在吊钩组件41上的物体。在提升机构21工作的过程中,提升机构21具有三个工作位置,即:第一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和第三工作位置。下面结合图1

图4来具体说明提升机构21分别位于三个位置时各部件的具体位置和配合关系。
41.图1和图2示出了提升机构21位于第一工作位置的正视透视图和俯视透视图。此时,提升机构主体201处于待机位置,且辅助机构202处于初始位置。其中,提升机构主体201与机架主体101彼此平行布置,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右端与机架主体101的右端彼此连接,并且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左端与机架主体101的左端彼此靠近。辅助机构202的第一对滑轮206位于提升机构主体201上的第一对引导槽131的左端,并且提升机构主体201的第二对滑轮207位于辅助机构202的第二对引导槽132的右端,以使得提升机构21的长度最短(即,提升机构主体201与辅助机构202的总长度在长度方向上最短)。一对弹性部件204处于压缩状态,并且一对限位装置203并未限制提升机构主体201的运动(即,金属链条处于放松状态)。绳索302对提升机构主体201和辅助机构202施加向左的力,从而将其保持在水平位置,并使吊钩组件41靠近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左框。
42.图3示出了提升机构21位于第二工作位置的正视透视图。此时,提升机构主体201处于吊装位置,且辅助机构202处于初始位置。其中,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右端与机架主体101的右端彼此连接,但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左端向右远离机架主体101的左端,使得提升机构主体201大致沿竖向倾斜布置。辅助机构202的第一对滑轮206仍位于提升机构主体201上的第一对引导槽131的左端(或上端),并且提升机构主体201的第二对滑轮207仍位于辅助机构202的第二对引导槽132的右端(或下端)。一对弹性部件204处于压缩状态或自然长度状态。一对限位装置203限制提升机构主体201绕转动轴线朝远离机架11的方向转动(即,金属链条处于张紧状态)。
43.图4示出了提升机构21位于第三工作位置的正视透视图。此时,提升机构主体201处于吊装位置,辅助机构202处于延伸位置。其中,辅助机构202的第一对滑轮206位于提升机构主体201上的第一对引导槽131的右端(或下端),并且提升机构主体201的第二对滑轮207位于辅助机构202的第二对引导槽132的左端(或上端),使得辅助机构202相比于提升机构主体201更靠下,以使得提升机构21的长度最长(即,提升机构主体201与辅助机构202的总长度在长度方向上最长)。一对弹性部件204保持在压缩状态或自然长度状态,一对限位装置203限制提升机构主体201绕转动轴线朝远离机架11的方向转动(即,金属链条保持处于张紧状态)。
44.下面参考图1

4,介绍吊装装置的工作原理:
45.首先,使用者可以先将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运输到待吊装的楼层(例如,三楼)。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能够相对于机架主体101转动,并且第三支撑件113可以从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拆除,因此吊装装置能够被折叠。轮143能够接触三楼的楼面。使用者能够使轮143接触地面而推动吊装装置,从而使用较小的力即可推动吊装装置行进至预定位置附近。随后,使用者将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转动到垂直位置,并按三楼的层高调节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的高度。在将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的高度调节到位后,使用者安装第三支撑件113,将其横置在
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之间。接着,使用者可以启动动力装置301,调整绳索302的长度,从而将提升机构21保持在第一工作位置。
46.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支撑件112的设置位置应靠近建筑物外沿,以使得在吊装时吊装的物体能够在建筑物外上下移动而不接触建筑物外沿。
47.当吊装装置已设置就位后,在吊装装置的第一支撑件111上设置配重物60,以防止在吊装过程中由于吊装物体的重量太重而使得吊装装置倾倒。配重物60的重量可以根据需要被吊装物体的重量来设置。随后,物体被放置在提升机构21上,并与一对吊钩412相连接。在物体被连接至一对吊钩412后,使用者可以启动动力装置301,使电机正向转动。此时,电机会释放绳索302。随着绳索302的逐步释放,绳索302不再通过一对绳索固定轮303对提升机构主体201施加向左的力。处于压缩状态的一对弹性部件204会对提升机构主体201施加向上的力,从而使连接在一起的提升机构主体201和辅助机构202绕着转动轴线向右转动,直到提升机构21到达第二工作位置。在提升机构21从第一工作位置(如图1所示)转动至第二工作位置(如图3所示)的过程中,由于物体由提升机构21承载,因此物体会一同向右转动。
48.随后,使用者继续保持动力装置301的运行状态,以使电机继续正向转动。此时,电机继续释放绳索302,以使得物体向下运动。此时,由于提升机构主体201与辅助机构202大致沿竖向倾斜布置,因此辅助机构202会受到重力而从其初始位置相对于提升机构主体201沿平行于提升机构主体201的方向向下平动,直至到达延伸位置。在辅助机构202到达延伸位置后,提升机构21从第二工作位置运动至第三工作位置(如图4所示)。如图4所示,相比于在第二工作位置,提升机构21在第三工作位置具有更长的长度,以为吊装的物体提供更长的距离的引导。
49.当需要将物体从较低的位置提升至较高的位置(例如,从一楼的地面吊装至三楼)时,可以将吊装装置运输到三楼并安装到位。随后使提升机构21处于第三工作位置,并释放绳索302将吊钩组件41下放至一楼。接着使用者将物体连接至吊钩组件41的吊钩412,并使提升机构21从第三工作位置运动至第一工作位置。提升机构21从第三工作位置运动至第一工作位置的详细过程与上述第一工作位置运动至从第三工作位置的过程大致相反,此处不再赘述。至此,物体可以由吊装装置从一楼的地面吊装至三楼。
50.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体积较大且重量较重的物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的辅助机构202具有良好的技术效果。下面将结合图5和图6进行描述。如图5所示,在吊装过程中,在提升机构21到达第二工作位置后,物体与提升机构21的辅助机构202接触,并对辅助机构202施加向左的压力。在物体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由于物体的体积较大,因此物体始终对辅助机构202施加力,并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带动辅助机构202从初始位置向延伸位置移动。
51.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52.第一,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运输便利,并且能够避免大体积和/或重量的物体在吊装时受到损坏。具体而言,当吊装装置的提升机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辅助机构相对于提升机构主体处于初始位置。此时,提升机构的长度较短,为运输吊装装置提供了便利。而在吊装物体时,提升机构在处于第二工作位置后,辅助机构相对于提升机构中的提升机构主体向下平动,从而使得提升机构的长度变长。提升机构的增加的长度为物体提供了较长
的引导距离,使得物体在吊装的过程中能够避开建筑物,从而避免大体积和/或重量的物体在吊装时受到损坏。
53.第二,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通过提供信号装置使得吊装操作更为安全。具体而言,用于吊装的物体的绳索具有重量安全上限。在吊装过程中,尤其是楼层较高的情况下,吊装的物体受到的风力是很大的。当风很大时,物体会发生倾斜,从而会对吊装物体的绳索产生额外的力。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设置了信号装置以检测绳索受到的力。控制装置基于该信号能够确定绳索受到的力是否超过了重量安全上限,并在确定绳索受到的力超过了重量安全上限时,停止动力装置,从而保证安全。
54.第三,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能够吊装重量较大的物体。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通过连接件使得提升机构主体相对于机架转动。连接件为刚性连接,其能够承受较大的力,因此吊装装置能够吊装重量较大的物体。而在现有技术中,吊装装置的转动结构常常采用滑轮作为轴线的承载件,而滑轮不能够承受重量较大的物体。
55.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