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装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54919发布日期:2021-12-29 17:26阅读:87来源:国知局
吊装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吊装领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吊装装置通常包括机架和提升机构。然而,在提升机构转动过程中可能撞击机架,导致吊装装置损坏。
3.因此,现有的吊装装置需要进一步改进,以避免提升机构撞击机架。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吊装组件,其包括吊装装置和阻尼装置。吊装装置包括机架主体和提升机构。提升机构与机架主体可转动地连接。阻尼装置设置在机架主体上,用于与提升机构接触,以降低提升机构相对于机架主体的转动速度。
5.进一步地,阻尼装置包括壳体、活塞、活塞杆和抵靠件。壳体限定容腔,壳体上设有与容腔连通的开口。活塞设置在容腔中,并将容腔分为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活塞杆与活塞相连接,并且穿过开口以伸出壳体。抵靠件与活塞杆相连接,用于接触提升机构。活塞、活塞杆和抵靠件能够相对于壳体移动。第一容腔中容纳有阻尼液体。
6.进一步地,活塞的侧壁被配置为能够与容腔的内壁相匹配,以形成密封接触。
7.进一步地,活塞杆的侧壁被配置为能够与开口的内壁相匹配,以形成密封接触。
8.进一步地,抵靠件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活塞杆绕抵靠件转动轴线转动。
9.进一步地,活塞上设有通道,以连通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阻尼液体能够通过通道从第一容腔流向第二容腔或者从第二容腔流向第一容腔。
10.进一步地,活塞具有第一活塞预定位置和第二活塞预定位置,并能够在第一活塞预定位置和第二活塞预定位置之间移动。阻尼液体被配置为:当活塞位于第一活塞预定位置时,提升机构能够接触抵靠件,并且第一容腔中的阻尼液体的液位高于通道在活塞上的、朝向第一容腔的开口的高度。
11.阻尼液体进一步地,提升机构能够相对于机架主体绕转动轴线转动。转动轴线与抵靠件转动轴线平行设置。
12.进一步地,阻尼装置设置在转动轴线的下方。
13.进一步地,吊装组件还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控制装置。第一传感器设置在活塞中。第二传感器设置在壳体上。控制装置与第一传感器以及第二传感器通信连接。当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在预定距离内时,第一传感器和/或第二传感器向控制装置发出信号。
14.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具有避免提升机构撞击机架主体、便于更换和维护阻尼装置以及使得吊装操作更为安全等优点。
15.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吊装组件中的阻尼装置的剖视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吊装组件的正视透视图,其中提升机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吊装组件的俯视透视图,其中提升机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吊装组件的正视透视图,其中提升机构处于第二工作位置;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吊装组件的正视透视图,其中提升机构处于第三工作位置;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吊装组件的正视透视图,其中提升机构处于第四工作位置。
22.附图标号说明:机架11、机架主体101、第一杆102、第二杆103、第三杆104、第四杆105、机架通孔107、第一支撑件111、第二支撑件112、第三支撑件113、上杆141、下杆142、滑轮143、提升机构21、动力机构31、动力装置301、绳索302、绳索固定轮303、附加的绳索固定轮304、吊钩组件41、吊钩基板411、吊钩412、第一吊钩轮413、信号装置414、第二吊钩轮415、配重物60、阻尼装置80、壳体801、容腔802、活塞803、通道804、活塞杆805、抵靠件806、活塞杆通孔807、抵靠面808、开口810、气体811、阻尼液体812、第一传感器89、第二传感器90。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24.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25.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在以下的附图中,相同的零部件使用同样的附图号。虽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实施例,但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这些术语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性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26.本技术中所使用的诸如“第一”、“第二”等序数词仅仅用于区分和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如未特别指明则不表示特定的顺序,也不具有特定的关联性。例如,术语“第一支撑件”本身并不暗示“第二支撑件”的存在,术语“第二支撑件”本身也不暗示“第一支撑件”的存在。
27.本实用新型的吊装组件包括吊装装置和阻尼装置80。吊装装置用于设置在建筑物的楼层中,用于吊装物体。举例来说,建筑物包括多个楼层(例如20层),当需要将物体从建筑物外部(例如1层)运输至18层时,使用者可以将吊装装置设置在建筑物的18层中,随后通过吊装装置将物体从1层吊装至18层。阻尼装置80设置在吊装装置上,用于避免吊装装置中的提升机构撞击机架。
2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装置80包括壳体801、活塞803、活塞杆805以及抵靠件806。其中,壳体801大致为长方体,其限定容腔802,用于容纳活塞803。壳体801的右端设
有与容腔802连通的开口810,以使得活塞杆805能够穿过壳体801并与活塞803相连接。
29.活塞803大致为长方体。活塞803的尺寸被设计为使得活塞803能够被容纳在容腔802中,并且使得活塞803的侧壁与容腔802的内壁相匹配,以在活塞803和容腔802的内壁之间形成密封接触。活塞803能够沿壳体801的长度方向移动。活塞803将容腔802分为第一容腔(即,图1中容腔802位于活塞803左侧的部分)和第二容腔(即,图1中容腔802位于活塞803右侧的部分)。活塞803的底部设有横向设置的通道804,其连通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活塞803具有第一活塞预定位置(如图2所示)和第二活塞预定位置(如图6所示),并能够在第一活塞预定位置和第二活塞预定位置之间移动。第一容腔中容纳有阻尼液体812和气体811。阻尼液体812包括润滑剂。由于气体811的密度小于阻尼液体812的密度,因此气体811分布在第一容腔的上部,阻尼液体812分布在第一容腔的下部。当活塞803处于第一活塞预定位置时(如图2所示),活塞803靠近壳体801的右端布置,第一容腔中的阻尼液体812的液位高于通道804在活塞803上的左侧开口的高度。当活塞803处于第二活塞预定位置时(如图6所示),活塞803靠近壳体801的左端布置。活塞803由柔性材料(例如,橡胶等)制成。
3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气体811为空气。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气体811可以是压缩空气,或者其他种类的气体。
31.如图1所示,活塞杆805为具有长度的杆。活塞杆805的侧壁与壳体801的开口810的内壁相匹配,使得活塞杆805能够与所述开口810形成密封接触。活塞杆805的左端与活塞803的右端相连接。活塞杆805的右端可转动地与抵靠件806连接。活塞杆805的右端上设有活塞杆通孔807,活塞杆通孔807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活塞杆805的长度方向。
32.如图1所示,抵靠件806为具有厚度的块状物体,其由柔性材料(例如,橡胶、海绵等)制成,用于接触吊装装置中的提升机构21。抵靠件806可转动地与活塞杆805相连接。具体而言,抵靠件806上设有抵靠件通孔(未示出),其能够与活塞杆805上的活塞杆通孔807对准。连接件能够延伸通过抵靠件通孔(未示出)和活塞杆通孔807,并且使得抵靠件806能够绕由连接件限定的抵靠件转动轴线相对于活塞杆805转动。抵靠件806具有抵靠面808,用于接触吊装装置中的提升机构21。
33.阻尼装置80还包括第一传感器89、第二传感器90和控制装置(未示出)。第一传感器89和第二传感器90与控制装置(未示出)通讯连接。其中,第一传感器89内置在活塞803中。当活塞803移动时,第一传感器89会随着活塞803一起移动。第二传感器90设置在壳体801上,并且靠近壳体801的左端设置。更具体地说,第二传感器90设置的位置对应于活塞803处于第二活塞预定位置(如图6所示)时其内置的第一传感器89的位置,以使得当第一传感器89和第二传感器90在预定距离内(例如,相对或大致对齐)时,第一传感器89和/或第二传感器90能够向控制装置发出信号。作为一个示例,控制装置具有计数功能。具体地,每次第一传感器89和/或第二传感器90向控制装置发出信号时,控制装置会记录次数。如下文所详细介绍的,控制装置所记录的次数基本对应于吊装装置吊装物体的次数。
34.如图2

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包括机架11、提升机构21、动力机构31和吊钩组件41。其中,机架11用于支撑提升机构21。提升机构21能够相对于机架11运动。动力机构31能够与提升机构21相配合,以提升或下放吊钩组件41。如图2

图6所示,机架11包括机架主体101、第一支撑件111、第二支撑件112和第三支撑件113。其中,机架主体101大致为具有厚度的矩形框。具体地,机架主体101包括依次围合的第一杆102、第二杆103、第三杆
104和第四杆105。第一杆102和第三杆104的延伸方向为机架主体101的长度方向。如图2

图6所示,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可转动地与机架主体101相连接。其中,第一支撑件111包括两根竖直杆和一根横置杆。两根竖直杆的上端分别与第一杆102和第三杆104的左端可转动地连接。横置杆横置在两根竖直杆之间,从而增强两根竖直杆的稳定性。第二支撑件112的结构与第一支撑件111的结构相似。第二支撑件112也包括两根竖直杆和一根横置杆。两根竖直杆的上端分别与第一杆102和第三杆104的靠近右端的位置可转动地连接。横置杆横置在两根竖直杆之间,从而增强两根竖直杆的稳定性。第一支撑件111中的两根竖直杆和第二支撑件112中的两根竖直杆结构相同。具体地说,竖直杆包括上杆141、下杆142、杆内弹性部件(未示出)和固定件(未示出)。上杆141和下杆142都为中空杆。上杆141套设在下杆142中,下杆142可相对于上杆141上下移动,从而调整竖直杆两端的高度。杆内弹性部件设置在上杆141和下杆142的空心部中,并始终处于压缩状态,以辅助上杆141和下杆142相互远离移动。固定件设置在上杆141和/或下杆142上。当上杆141的上端和下杆142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即,竖直杆两端的高度)达到目标高度时,固定件能够固定上杆141和下杆142的相对位置,以将竖直杆两端的高度保持在目标高度。此外,竖直杆还包括轮143。其设置在下杆142的上部,并朝向外侧(即,左侧和右侧)设置。当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分别朝向机架主体101转动至与机架主体101平行时,轮143能够朝向下方,以使得使用者能够推动吊装装置,从而使得吊装装置的搬运更加便捷。
35.如图2

图6所示,第三支撑件113包括一对水平杆。一对水平杆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111相连接,一对水平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件112相连接。第三支撑件113通过能够快速拆装的连接件(未示出)连接至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以增强位于目标高度的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的稳定性。
36.如图2

图6所示,提升机构21可转动地与机架11相连接。提升机构21大致为具有厚度的矩形框(即,由依次连接的前框、左框、后框和右框形成)。提升机构21的前框和后框的中部设有提升机构通孔(未示出)。机架主体101上的第一杆102和第三杆104的右端设有机架通孔107。提升机构通孔与机架通孔107对准,连接件(未示出)穿过机架通孔107和提升机构通孔。由此,机架11与提升机构21可转动地连接,并且提升机构21能够绕连接件限定的转动轴线相对于机架11转动。
37.如图2

图6所示,阻尼装置80设置在机架主体101的右端的下方,用于接触提升机构21。具体来说,阻尼装置80大致沿机架主体101的长度方向布置,并且倾斜于机架主体101设置。抵靠件806的抵靠件转动轴线平行于提升机构21的转动轴线设置。阻尼装置80的第一容腔靠近机架主体101,并且阻尼装置80的抵靠件806远离机架主体101。当阻尼装置80设置在机架主体101上,并且活塞803位于第一活塞预定位置时,抵靠件806大致位于转动轴线的下方,以使得当提升机构21绕转动轴线转动时能够接触抵靠件806。
38.需要说明的是,提升机构21具有第一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第三工作位置和第四工作位置。当提升机构21大致处于水平状态(如图2所示)时,提升机构21位于第一工作位置。当提升机构21刚接触抵靠件806,并且活塞803位于第一活塞预定位置时,提升机构21位于第二工作位置。当抵靠件806的抵靠面808完全接触提升机构21,抵靠面808平行于提升机构21,并且活塞803位于第一活塞预定位置时,提升机构21位于第三工作位置。当抵靠件806的抵靠面808完全接触提升机构21,并且活塞803位于第二活塞预定位置时,提升机构21位
于第四工作位置。提升机构21能够通过转动在第一工作位置至第四工作位置之间运动。提升机构21的第二工作位置和第三工作位置位于第一工作位置和第四工作位置之间(如图4

5所示)。当提升机构21在第二工作位置和第四工作位置之间转动时,提升机构21与阻尼装置80接触并且相互作用。
39.吊装装置还包括一对弹性部件(未示出),用于连接机架11和提升机构21,并为提升机构21相对于机架11的转动提供力。具体来说,一对弹性部件中的每一个的一端与机架11的机架主体101相连接,一对弹性部件中的每一个的另一端分别与提升机构21的前框和后框的左端相连接。当提升机构21位于第一工作位置(如图2所示)时,一对弹性部件处于压缩状态。被压缩的一对弹性部件能够推动提升机构21绕着转动轴线从第一工作位置(如图2所示)向第四工作位置(如图6所示)转动。
40.如图3所示,吊钩组件41包括吊钩基板411和一对吊钩412。吊钩基板411为具有厚度的板材,包括左边缘、右边缘、前边缘和后边缘。在吊钩基板411的前后两端靠近左边缘的位置处分别设置第一吊钩轮413和第二吊钩轮415。一对吊钩412设置在吊钩基板411的前后两端靠近右边缘的位置处,用于钩住待吊装的物体。需要注意的是,吊钩组件41中的吊钩412的数量可以是任意数量。
41.如图2

图6所示,吊装装置还包括动力机构31。动力机构31包括动力装置301、绳索302、一对绳索固定轮303和一对附加的绳索固定轮304。其中,动力装置301设置在机架11上,用于拉动或释放绳索302。具体来说,动力装置301设置在第一支撑件111上。动力装置301包括能够双向转动的电机(未示出)。当电机正向转动时,电机能够释放绳索302。当电机反向转动时,电机能够收紧绳索302。一对绳索固定轮303分别设置在提升机构21的左端,并且彼此沿前后方向间隔开。一对附加的绳索固定轮304分别设置在机架主体101的第二杆103上,并且彼此沿前后方向间隔开。绳索302设置在机架11和提升机构21上。具体地说,绳索302的一端与机架11上的动力装置301中的电机相连接。绳索302的另一端绕过位于前侧的附加的绳索固定轮304、位于前侧的绳索固定轮303、第二吊钩轮415、第一吊钩轮413、位于后侧的绳索固定轮303以及位于后侧的附加的绳索固定轮304后与动力装置301相连接。其中,绳索302能够通过绕过一对绳索固定轮303对提升机构21产生力,以克服处于压缩状态的一对弹性部件产生的力,使得提升机构21保持在第一工作位置。
42.如图3所示,吊装装置还包括信号装置414。信号装置414在设置吊钩基板411上,并且设置在第一吊钩轮413和第二吊钩轮415之间。绳索302的位于第一吊钩轮413和第二吊钩轮415之间的部分还绕过信号装置414。更具体地说,绳索302依次绕过第二吊钩轮415朝向吊钩412的一侧(即,右侧)、信号装置414背向吊钩412的一侧(即,左侧)以及第一吊钩轮413朝向吊钩412的一侧(即,右侧)。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中,信号装置414为力传感器,其能够检测绳索302上受到的力的值。信号装置414和控制装置通讯连接。信号装置414能够基于检测到的力的值发出信号,并将信号传输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动力装置301通讯连接,并且控制装置能够控制动力装置301的启动或停止。具体来说,控制装置能够根据信号装置414提供的信号的大小确定绳索302上受到的力。在吊装的过程中,当信号装置414检测到绳索302受到的力大于重量安全上限时,控制装置停止动力装置301的运行。
43.当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实现吊装功能时,吊装装置的机架11先被安装到位,随后依靠提升机构21和动力机构31的配合,能够提升或下放吊装在吊钩组件41上的物体。在
提升机构21工作的过程中,提升机构21具有四个个工作位置,即:第一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第三工作位置和第四工作位置。下面结合图2

图6来具体说明提升机构21分别位于四个个位置时各部件的具体位置和配合关系。
44.图2和图3示出了提升机构21位于第一工作位置的正视透视图和俯视透视图。此时,提升机构21与机架主体101彼此平行布置,提升机构21的中部与机架主体101的右端彼此连接。绳索302对提升机构21施加向左的力,从而将其保持在水平位置,并使吊钩组件41靠近提升机构21的左框。阻尼装置80的活塞803在壳体801的第一容腔中的气体811和阻尼液体812的作用下处于第一活塞预定位置(即,活塞803被保持为靠近阻尼装置80的壳体801的右端)。阻尼装置80的抵靠件806基于自身重力大致处于竖直方向。
45.图4示出了提升机构21位于第二工作位置的正视透视图。此时,提升机构21相对于机架主体101倾斜布置,并且在机架主体101的长度方向上,提升机构21的右端(即,下端)超出提升机构21的左端(即,上端)。阻尼装置80的活塞803仍处于第一活塞预定位置。阻尼装置80的抵靠件806仍基于自身重力大致处于竖直方向。提升机构21与抵靠件806的抵靠面808接触,并且提升机构21与抵靠件806成角度。
46.图5示出了提升机构21位于第三工作位置的正视透视图。此时,提升机构21与图4所示的提升机构21相比,相对于与机架主体101进一步倾斜。也就是说,提升机构21与图4所示的提升机构21相比更接近垂直于机架主体101。抵靠件806绕抵靠件转动轴线转动,从而使得提升机构21的下表面(或左侧表面)与抵靠件806的抵靠面808接触。阻尼装置80的活塞803仍处于第一活塞预定位置。
47.图6示出了提升机构21位于第四工作位置的正视透视图。提升机构21与图5所示的提升机构21相比,相对于与机架主体101进一步倾斜。在机架主体101的长度方向上,提升机构21的左端(即,上端)超出提升机构21的右端(即,下端)。提升机构21的下表面(或左侧表面)与抵靠件806的抵靠面808接触。活塞803处于第二活塞预定位置(即,活塞803靠近阻尼装置80的壳体801的左端),并且活塞803由于提升机构21的抵靠而被保持在第二活塞预定位置。
48.下面参考图2和图4

图6来介绍吊装组件的工作原理:
49.首先,使用者可以先将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运输到待吊装的楼层(例如,三楼)。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能够相对于机架主体101转动,并且第三支撑件113可以从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拆除,因此吊装装置能够被折叠。轮143能够接触三楼的楼面。使用者能够使轮143接触地面而推动吊装装置,从而使用较小的力即可推动吊装装置行进至预定位置附近。随后,使用者将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转动到垂直位置,并按三楼的层高调节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的高度。在将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的高度调节到位后,使用者将第三支撑件113横置在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之间并安装。接着,使用者可以启动动力装置301,调整绳索302的长度,从而将提升机构21保持在第一工作位置(如图2所示)。此时,活塞803处于第一活塞预定位置。
50.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支撑件112的设置位置应靠近建筑物外沿,以使得在吊装时吊装的物体能够在建筑物外上下移动而不接触建筑物外沿。
51.当吊装装置已设置就位后,在吊装装置的第一支撑件111上设置配重物60,以防止
在吊装过程中由于吊装物体的重量太重而使得吊装装置倾倒。配重物60的重量可以根据需要被吊装物体的重量来设置。随后,物体被放置在提升机构21上,并与一对吊钩412相连接。在物体被连接至一对吊钩412后,使用者可以启动动力装置301,使电机正向转动。此时,电机会释放绳索302。随着绳索302的逐渐释放,绳索302不再通过一对绳索固定轮303对提升机构21施加向左的力。处于压缩状态的一对弹性部件会对提升机构21施加向上的力,从而使提升机构21绕着转动轴线向右(即,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直到提升机构21到达第二工作位置(如图4所示)。此时,提升机构21的右端(或下端)的下表面(或左侧表面)与阻尼装置80中的抵靠件806的上边缘接触。活塞803仍处于第一活塞预定位置。
52.随后,使用者继续保持动力装置301的运行状态,使电机继续正向转动。电机继续释放绳索302,使得提升机构21继续相对于机架主体101向右转动。此时,由于抵靠件806能够绕活塞杆通孔807所限定的轴线转动,在提升机构21的右端(或下端)的推动下,阻尼装置80中的抵靠件806绕抵靠件转动轴线转动,以使得抵靠件806的抵靠面808与提升机构21的右端(或下端)的下表面(或左侧表面)的接触面积增大至完全接触。此时,提升机构21位于第二工作预定位置(如图5所示)。活塞803仍处于第一活塞预定位置。
53.随后,使用者继续保持动力装置301的运行状态,使电机继续正向转动。电机继续释放绳索302,使得提升机构21继续相对于机架主体101向右转动。由于提升机构21的右端(或下端)的下表面(或左侧表面)与阻尼装置80中的抵靠件806的抵靠面808抵接,提升机构21的右端(或下端)的转动推动抵靠件806,并且进而推动与抵靠件806连接的活塞杆805和活塞803朝向阻尼装置80的壳体801的左端运动,直至活塞803到达第二活塞预定位置。此时,提升机构21位于第四工作位置(如图6所示)。
54.需要说明的是,当活塞803位于第一活塞预定位置时,由于其右侧受到提升机构21的推动,因此活塞803会向左运动。在活塞803从第一活塞预定位置朝向阻尼装置80的壳体801的左端运动到第二活塞预定位置的过程中,首先随着活塞803的向右运动,第一容腔中的气体811会被进一步压缩。然而直到气体811无法再压缩时,活塞803受到的向左的力(即,来自提升机构21的力)大于第一容腔中的气体811与阻尼液体812对活塞803施加的向右的力。此时,壳体801的第一容腔中的阻尼液体812通过活塞803的通道804从第一容腔流动到第二容腔中。由于处于第一容腔中的阻尼液体812的量减少了,因此活塞803会继续在提升机构21的推动下向左运动,直到活塞803到达第二活塞预定位置。由此,在活塞803从第一活塞预定位置运动到第二活塞预定位置的过程中,活塞阻碍提升机构21的转动,使得提升机构21的转动速度得以降低,以避免提升机构21以较快的转动速度撞击机架主体101。
55.此外,当活塞803运动到第二活塞预定位置时,第一传感器89和第二传感器90相对(或大致对齐),第一传感器89和/或第二传感器90会向控制装置发出信号,以使控制装置将已吊装的次数记为一次。
56.在提升机构21从第一工作位置(如图2所示)转动至第二工作位置(如图6所示)的过程中,由于物体由提升机构21承载,因此物体会一同向右转动。随后使用者继续保持动力装置301的运行状态,使电机继续正向转动。电机继续释放绳索302,使得物体从较高的位置下降至较低的位置。
57.当吊装物体完成后,使用者使电机反向转动,绳索302被收紧,提升机构21将绕转动轴线向左(即,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从第四工作位置回到第一工作位置。在提升机构
21从第四工作位置向第二工作位置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提升机构21不再对抵靠件806施加力,因此与抵靠件806相连接的活塞杆805和活塞803也不再受到提升机构21的力。活塞803受到的向左的力(即,位于第一容腔中的气体811和阻尼液体812对其施加的力)大于其受到的向右的力(即,位于第二容腔中的阻尼液体812对其施加的力),因此活塞803会向右运动。在活塞803向右运动的过程中,阻尼液体812会通过活塞803的通道804从第二容腔流动到第一容腔中。最后活塞803会回到第一活塞预定位置。
58.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技术中示出了阻尼装置80,但任意类型的阻尼器(例如,弹簧类型、气动类型等)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59.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60.第一,本实用新型的吊装组件能够避免提升机构撞击机架主体,从而使吊装组件的工作寿命增长。具体而言,现有技术中的吊装装置中的提升机构在转动的过程中容易转速过快,导致提升机构撞击机架主体而使提升机构或机架主体遭到损坏。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上设置了阻尼装置,其能够降低提升机构在转动的过程中的转动速度,并且避免提升机构撞击机架主体,从而避免提升机构和机架主体受到损坏。
61.第二,本实用新型的吊装组件能够便于记录吊装次数,从而便于使用者更换和维护阻尼装置。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吊装组件中设有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吊装物体的次数(即,阻尼装置与提升机构接触的次数)。使用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至今该阻尼装置已经来回运动的次数,从而判断是否需要更换和维护阻尼装置。
62.第三,本实用新型的吊装组件通过提供信号装置使得吊装操作更为安全。具体而言,用于吊装的物体的绳索具有重量安全上限。在吊装过程中,尤其是楼层较高的情况下,吊装的物体受到的风力是很大的。当风很大时,物体会发生倾斜,从而会对吊装物体的绳索产生额外的力。本实用新型的吊装组件设置了信号装置以检测绳索受到的力。控制装置基于该信号能够确定绳索受到的力是否超过了重量安全上限,并在确定绳索受到的力超过了重量安全上限时,停止动力装置,从而保证安全。
63.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