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缆收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73928发布日期:2021-12-08 14:43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缆收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海缆铺设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海缆收放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国际国内海洋开发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海上石油的开采和海岛及周边资源的开发都需要将电力、通讯、水、油等通过海底大长度输送,市场对大规格、大长度的海底电线电缆或海洋软管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制造它的设备及转运、储存、敷设用的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海缆收放装置是专门用于大型海底电缆收线、排线、放线,其主要原理通常采用收放线转盘转动来实现将电缆绕设在收放线转盘上,或者,将收放线转盘上的电缆释放到海底。
3.但是现有的海缆收放装置存在着诸多不足,具体如下:
4.其一,收放线时稳定性较差。
5.其二,放线时,海缆容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失控下窜,若不能及时阻止,易导致生产质量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海缆收放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问题。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缆收放装置,包括收放线转盘、第一固定导向组件、张紧机构和第二固定导向组件,所述收放线转盘上缠绕有海缆,所述海缆的送出端依次经第一固定导向组件、张紧机构和第二固定导向组件;所述张紧机构包括支架、导向机构和顶压机构,所述导向机构设于支架侧部,且所述导向机构能够沿所述支架侧部竖向滑移,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部设有上压轮,所述底座的下部固定有下压轮,所述上压轮能够沿所述底座竖向滑移,以调节所述上压轮与下压轮之间的间隙,所述海缆经上压轮与下压轮之间的间隙送出,所述顶压机构设于支架底部,且位于所述下压轮的一侧,所述顶压机构能够相对所述支架底部横向滑移,以顶撑或释放所述下压轮,使所述下压轮转动或抱死。
8.优选的是,所述顶压机构包括立柱,所述立柱上安装有顶压气缸,所述顶压气缸的推杆横向贯穿所述立柱,且所述推杆的两侧设有顶块,每个所述顶块的外侧设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固定在立柱上,所述安装柱上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摆臂,所述摆臂的端部设有撑紧部,所述下压轮上设有顶压槽。
9.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顶压机构能够相对所述支架底部竖向滑移,使所述推杆的轴线与下压轮的轴线在同一水平线上。
10.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立柱的底部插设有与其螺纹连接的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的下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
11.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底板上,所述底板的底部设有第
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滑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滑轨固定在支架底部,所述底板与推动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推动气缸安装在支架底部。
12.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底座顶部插设有贯穿所述上压轮的调节手轮,所述调节手轮与上压轮螺纹连接。
13.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支架的侧部设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上设有与其配合连接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底座固定,所述底座的后部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穿设有与其螺纹连接的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与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在支架上。
14.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固定导向组件和第二固定导向组件均包括安装座、导向轮,所述导向轮与安装座转动连接。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6.1、在收放海缆时,第一固定导向组件、第二固定导向组件以及导向机构能够对海缆的输送进行导向,保证海缆输送的稳定性。
17.2、导向机构还能够沿底座竖向滑移,通过延长海缆的输送路径,以实现张紧海缆的作用,进一步保证海缆的输送稳定性。
18.3、导向机构中,上压轮与下压轮之间的间隙能够调节,以实现上压轮和下压轮抱紧海缆的作用,同时,通过顶压机构顶撑下压轮,使下压轮处于抱死状态,能够实现当海缆发生失控下窜时,能够及时阻止海缆滑出,提高安全性。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海缆收放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海缆收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海缆收放装置中张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海缆收放装置中顶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3.其中:1、收放线转盘;2、第一固定导向组件;3、底座;4、上压轮;5、下压轮;51、顶压槽;6、第二固定导向组件;7、支架;8、第二滑轨;9、第二滑块;10、调节手轮;11、立柱;12、顶压气缸;13、第一丝杆;14、第一齿轮;15、第二齿轮;16、推动气缸;17、第一电机;18、底板;19、顶块;20、摆臂;21、安装柱;22、第二电机;23、第二丝杆;24、海缆。
具体实施方式
2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缆收放装置,包括收放线转盘1、第一固定导向组件2、张紧机构和第二固定导向组件6,收放线转盘1上缠绕有海缆24,海缆24的送出端依次经第一固定导向组件2、张紧机构和第二固定导向组件6;张紧机构包括支架7、导向机构和顶压机构,导向机构设于支架7侧部,且导向机构能够沿支架7侧部竖向滑移,导向机构包括底座3,底座3的上部设有上压轮4,底座3的下部固定有下压轮5,上压轮4能够沿底座3竖向滑移,以调节上压轮4与下压轮5之间的间隙,海缆24经上压轮4与下压轮5之间的间隙送出,顶压机构设于支架7底部,且位于下压轮5的一侧,顶压机构能够相对支架7底部横向滑移,以顶撑或释放下压轮5,使下压轮5转动或抱死。
25.本实施例中的收放线转盘1设置在施工船舶上,第一固定导向组件2、张紧机构和
第二固定导向组件6依据施工需要可放置在施工船舶上,也可放置在海底施工区域。海缆24的送出端依次经第一固定导向组件2、张紧机构和第二固定导向组件6并与海底的海缆24牵引装置连接。
26.在放线时,牵引装置提供牵引动力。在收线时,收放线转盘1提供收线动力。其中,收放线转盘1包括转盘、中心轴、驱动电机和卡固件,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中心轴连接,中心轴贯穿转盘且两者转动连接,卡固件可将转盘与中心轴相对固定。
27.具体的,在放线时,收放线转盘1的驱动电机不工作,将卡固件拆除,使转盘与中心轴之间能够相对转动。在收线时,将卡固件安装,使转盘与中心轴相对固定,驱动电机工作。
28.在收放海缆24时,第一固定导向组件2、第二固定导向组件6以及导向机构能够对海缆24的输送进行导向,保证海缆24输送的稳定性。此外,导向机构还能够沿底座3竖向滑移,通过延长海缆24的输送路径,以实现张紧海缆24的作用,进一步保证海缆24的输送稳定性。
29.导向机构中,上压轮4与下压轮5之间的间隙能够调节,以实现上压轮4和下压轮5抱紧海缆24的作用,同时,通过顶压机构顶撑下压轮5,使下压轮5处于抱死状态,能够实现当海缆24发生失控下窜时,能够及时阻止海缆24滑出,提高安全性。
30.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顶压机构包括立柱11,立柱11上安装有顶压气缸12,顶压气缸12的推杆横向贯穿立柱11,且推杆的两侧设有顶块19,每个顶块19的外侧设有安装柱21,安装柱21固定在立柱11上,安装柱21上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摆臂20,摆臂20的端部设有撑紧部,下压轮5上设有顶压槽51。其中,顶压槽51设为环形结构。
31.当顶压机构对下压轮5抱紧时,顶压机构首先相对支架7横向滑移,使撑紧部伸至顶压槽51内。然后顶压气缸12推拉推杆,使推杆上的顶块19推拉摆臂20,摆臂20相对安装柱21转动,以实现摆臂20上的撑紧部顶撑或脱离顶压槽51内的下压轮5内壁,从而实现下压轮5的抱死。当顶压机构对下压轮5释放时,反向重复上述动作即可。
32.进一步的,第一电机17固定在底板18上,底板18的底部设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与第一滑轨配合连接,第一滑轨固定在支架7底部,底板18与推动气缸16的输出端连接,推动气缸16安装在支架7底部。
33.通过推动气缸16的推拉作用推动,使底板18能够相对支架7底部横向滑移,从而带动整个顶压机构横向滑移,以使顶压机构中的撑紧部伸至顶压槽51或从顶压槽51内滑出。
34.进一步的,顶压机构能够相对支架7底部竖向滑移,使推杆的轴线与下压轮5的轴线在同一水平线上。具体的,立柱11的底部插设有与其螺纹连接的第一丝杆13,第一丝杆13的下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14,第一齿轮14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15,第二齿轮15与第一电机17的输出端连接。
35.该结构中,第一电机17将动力依次传递给第二齿轮15、第一齿轮14,第一齿轮14带动第一丝杆13转动,使立柱11竖向滑移,以实现顶压气缸12竖向位移的调节。当导向机构相对支架7竖向滑移时,通过上述结构调节顶压气缸12的竖向位移,使顶压气缸12的推杆轴线与下压轮5的轴线始终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保证顶压机构对下压轮5的抱死作用。
36.进一步的,底座3顶部插设有贯穿上压轮4的调节手轮10,调节手轮10与上压轮4螺纹连接。
37.该结构中,通过转动调节手轮10,调节上压轮4在底座3上的竖向位移,从而调节上
压轮4与下压轮5之间的间隙。
38.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支架7的侧部设有第二滑轨8,第二滑轨8上设有与其配合连接的第二滑块9,第二滑块9与底座3固定,底座3的后部设有固定块,固定块上穿设有与其螺纹连接的第二丝杆23,第二丝杆23与第二电机22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机22安装在支架7上。
39.该结构中,第二电机22将动力传递给第二丝杆23,使底座3相对支架7竖向滑移,以延长海缆24的输送路径,实现张紧海缆24的作用。
40.进一步的,第一固定导向组件2和第二固定导向组件6均包括安装座、导向轮,导向轮与安装座转动连接。其中,导向轮对海缆24在输送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
41.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