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扇外壳成型承料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40742发布日期:2021-12-15 13:08阅读:73来源:国知局
吊扇外壳成型承料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容纳装置领域,特别涉及吊扇外壳成型承料架。


背景技术:

2.外壳往往是成堆的进行放置,当需要对外壳进行加工时,往往需要人为将其进行分离后一个个运输到装置中,或是通过机械手将其进行抓取带走,但是由于外壳较薄,且相邻两外壳的空隙间会存在一定的空气中的水分,导致多个外壳经常容易出现吸附在一起的情况,导致了人为分离的困难,也使得机械手对其的抓取往往是多片的抓取,不能很好的对单片外壳进行抓取。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吊扇外壳成型承料架,解决现有外壳承料架中外壳吸附难抓取,需要人为进行分离,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高的问题。
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吊扇外壳成型承料架,包括平台、夹持组件和升降组件,所述平台上设有通孔,所述夹持组件设于所述通孔周围,所述升降组件设于所述通孔下方,所述升降组件可于所述通孔中进行升降运动;
6.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支撑杆、夹持臂、固定臂、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和分离器,所述支撑杆的底部与所述平台连接,所述夹持臂的底部与所述支撑杆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固定臂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夹持臂的顶部与所述固定臂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夹持臂的底部与所述固定臂的底部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所述夹持臂远离所述固定臂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中设有分离器,所述分离器与所述夹持臂固定连接。
7.优选的,所述分离器包括主体、容纳部和分离部,所述主体与所述夹持臂连接,多个所述容纳部设于所述主体远离所述固定臂的一端,相邻两所述容纳部间设有所述分离部。
8.优选的,所述分离部为弹性材质制得。
9.优选的,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于所述支撑杆的底部,且所述底座的底部与所述平台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托盘、推杆和驱动装置,所述托盘的顶部与外壳的底部接触,所述托盘的底部与所述推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
11.优选的,所述分离部为弧形状。
12.优选的,所述夹持组件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吊扇外壳成型承料架通过设置分离器,使得吸附在一块的外壳能够随着升降组件的运行自动进行分离操作,确保了机械手在抓取外壳中不会出现外壳粘附的情况,确保下道工序的正常进行,采用分离器分离外壳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小了失误率,无需人工分离,节省了人力资源。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夹持组件其中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夹持组件其中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夹持组件其中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夹持组件其中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9.图6是本实用新型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7本实用新型夹持组件、升降组件和外壳工作时外壳被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21.图8本实用新型夹持组件工作时外壳被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22.图9是本实用新型平台、加持组件和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其中:平台1、通孔11、夹持组件2、支撑杆21、夹持臂22、固定臂 23、第一弹性件24、第二弹性件25、分离器26、主体261、容纳部262、分离部263、底座27、升降组件3、托盘31、推杆32、驱动装置33、外壳4。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25.如图1

9所示,吊扇外壳成型承料架,包括平台1、夹持组件2和升降组件3,所述平台1上设有通孔11,所述夹持组件2设于所述通孔11周围,所述升降组件3设于所述通孔11下方,所述升降组件3可于所述通孔11中进行升降运动;
26.所述夹持组件2包括支撑杆21、夹持臂22、固定臂23、第一弹性件24、第二弹性件25和分离器26,所述支撑杆21的底部与所述平台1连接,所述夹持臂22的底部与所述支撑杆21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固定臂23与所述支撑杆21 固定连接,所述夹持臂22的顶部与所述固定臂23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 24连接,所述夹持臂22的底部与所述固定臂23的底部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25 连接,所述夹持臂22远离所述固定臂23的一端设有开口231,所述开口231中设有分离器26,所述分离器26与所述夹持臂22固定连接。
27.吊扇外壳成型承料架包括平台1、夹持组件2和升降组件3,平台1主要用于放置夹持组件2和升降组件3,夹持组件2用于将外壳4进行初步的分离,使得后续的机械手装置能够将外壳4进行抓取,然后送至后续的工序,升降组件3用于将一叠外壳4进行向上的运输,使得其能够在夹持组件2中进行分离,避免所有外壳4都粘黏在一起。
28.具体的,夹持组件2包括支撑杆21、夹持臂22、固定臂23、第一弹性件 24、第二弹性件25和分离器26,所述支撑杆21的底部与所述平台1连接,所述夹持臂22的底部与所述支撑杆21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固定臂23与所述支撑杆21固定连接,所述夹持臂22的顶部与所述固定臂23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24连接,所述夹持臂22的底部与所述固定臂23的底部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25连接,所述夹持臂22远离所述固定臂23的一端设有开口231,所述开口 231中设有分离器26,所述分离器26与所述夹持臂22固定连接。
29.更进一步的说明,支撑杆21用于连接平台1和夹持臂22,为夹持臂22提供支撑点,固定臂23与夹持臂22是通过第一弹性件24和第二弹性件25连接的,固定臂23为夹持臂22提供了收缩摆动的支点,通过第一弹性件24和第二弹性件25带动夹持臂22向靠近固定臂23的方向运动,分离器26用于分离外壳 4,由于外壳4往往是成堆的放置于吊扇外壳成型承料架
中,由于外壳4较薄,且外壳4容易与空气中的水分接触,导致相邻两外壳4的原本就不大的空隙间存在水分,导致外壳4经常会吸附在一块,若直接用机械手对其进行抓取,会出现同时抓取起来十多个外壳4的情况,若通过人工一个一个进行分离,则会出现效率低的情况,采用分离器26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使得外壳4能够在上升的过程中自动分离,从而便于机械手将其抓取至下道工序。
30.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主要是:首先将外壳4放入吊扇外壳成型承料架中,最下方的外壳4与升降组件3的托盘31接触,外壳4的外周与夹持组件2接触,此时启动升降组件3,外壳4随着升降组件3上升,直至最上方的外壳4首先与分离器26接触,分离器26上的分离部263由于是弧形状的,且分离部263是弹性材质制得,在外壳4与其接触的过程中,会与分离部263发生摩擦,此时分离部263发生形变,而吸附在一起的外壳4会由于摩擦的作用分开,从而使得最上方的外壳4首先进入容纳部262,随着升降组件3的继续上升,最上方的外壳4又通过分离部263后进入上方的容纳部262,第二片外壳4又重复最上方外壳4的步骤通过分离部263分离后进入第一个容纳部262,如此循环,当最上方外壳4到达最上方容纳部262时,上方的机械手会将其进行抓取并带至下道工序,如此循环,直至最后一片外壳4被抓取带走。
31.本实用新型吊扇外壳成型承料架通过设置分离器26,使得吸附在一块的外壳4能够随着升降组件3的运行自动进行分离操作,确保了机械手在抓取外壳4中不会出现外壳4粘附的情况,确保下道工序的正常进行,采用分离器26 分离外壳4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小了失误率,无需人工分离,节省了人力资源。
32.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分离器26包括主体261、容纳部262和分离部263,所述主体261与所述夹持臂22连接,多个所述容纳部262设于所述主体261远离所述固定臂23的一端,相邻两所述容纳部262间设有所述分离部263。
33.分离部263用于分离吸附在一起的外壳4,主体261用于为容纳部262和分离部263提供支撑点,容纳部262用于容纳分离后的外壳4,主体261与所述夹持臂22连接,多个所述容纳部262设于所述主体261远离所述固定臂23的一端,相邻两所述容纳部262间设有所述分离部263,通过分离器26的作用,实现了外壳4的分离,确保外壳4在后续被抓取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多个外壳4 同时被抓取的情况,也无需人工进行分离,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34.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分离部263为弹性材质制得。
35.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夹持组件2还包括底座27,所述底座27设于所述支撑杆21的底部,且所述底座27的底部与所述平台1固定连接。
36.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升降组件3包括托盘31、推杆32和驱动装置33,所述托盘31的顶部与外壳4的底部接触,所述托盘31的底部与所述推杆32的一端连接,所述推杆32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33连接。
37.托盘31用于将外壳4进行抬升的作用,推杆32和驱动装置33用于带动托盘31的运动,通过将托盘31的顶部与外壳4的底部接触,所述托盘31的底部与所述推杆32的一端连接,所述推杆32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33连接,实现了托盘31对外壳4的向上的运输,具体的,托盘31的底部还设有感应装置,感应装置能够很好的感应托盘31上方整体外壳4的重量,控制托盘31向上运动的速率,确保上方的机械手在抓取完一个外壳4回来后能够正好抓
取下一个外壳4。
38.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分离部263为弧形状。
39.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夹持组件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40.夹持组件2不少于两个,优选的,夹持组件2在二至四个之间最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了三个夹持组件2,能够确保外壳4不会掉出吊扇外壳成型承料架,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对外壳4进行分离操作。
41.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