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柜体、移动柜体、货柜和货物配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60887发布日期:2021-11-18 11:07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固定柜体、移动柜体、货柜和货物配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物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固定柜体、移动柜体、货柜和货物配送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通过互联网平台来为用户提供服务,而很多互联网服务都需要配送人员进行配送,因此,配送效率对于互联网平台服务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然而,在配送货物过程中,配送人员和收件人经常不能约定一个统一交接货物的时间,一方面使收件人不能及时收取货物,另一方面又造成了配送成本的增加,因此,货物自提柜应运而生。
3.配送人员在配送货物时,如果收件人当时无法收取货物,则配送人员将货物存放至货物自提柜中。当用户有时间时,用户可以自行去货物自提柜中收取货物。
4.对于收取货物,有的用户希望自提,而有的用户希望配送上门,然而,相关技术中的货物自提柜仅能满足用户的自提需求,而无法满足用户的配送上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固定柜体、移动柜体、货柜和货物配送系统,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述固定柜体、移动柜体、货柜和货物配送系统的技术方案如下:
6.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固定柜体,所述固定柜体包括第一存货部和收纳部,所述第一存货部位于所述收纳部的上方;
7.所述第一存货部用于存放需要用户自提的货物;
8.所述收纳部用于收纳移动柜体,且具有供所述移动柜体进出的开口,所述第一存货部的前侧和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固定柜体的同一侧;
9.其中,所述移动柜体用于存放需要配送上门的货物,且所述移动柜体能够在搬运机器人的搬运下进行货物配送。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纳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移动柜体的高度与所述搬运机器人的举升高度的和。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纳部的内壁具有第一充电连接件;
12.所述第一充电连接件用于与所述移动柜体的第二充电连接件电性连接,以使所述固定柜体为所述移动柜体供电。
13.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柜体,所述移动柜体用于在搬运机器人的搬运下进行货物配送,且在非配送状态下收纳在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固定柜体的收纳部中;
14.所述移动柜体包括第二存货部、支腿部和操作组件;
15.所述第二存货部用于存放需要配送上门的货物;
16.所述支腿部与所述第二存货部的底侧固定连接;
17.所述操作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存货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存货部接收或释放货物。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操作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存货部的顶侧。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操作组件包括触摸屏。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存货部的外壁具有第二充电连接件;
21.所述第二充电连接件用于与所述固定柜体的第一充电连接件电性连接,以使所述固定柜体为所述移动柜体供电。
22.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货柜,所述货柜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固定柜体和如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移动柜体。
23.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货物配送系统,所述货物配送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如第三方面所述的货柜和至少一个搬运机器人;
24.所述搬运机器人用于搬运所述货柜中的移动柜体进行货物配送。
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货柜包括多个移动柜体,且所述移动柜体的数量大于所述搬运机器人的数量。
26.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定柜体,固定柜体包括第一存货部和收纳部。第一存货部用于存放需要用户自提的货物。收纳部用于收纳移动柜体,且具有供移动柜体进出的开口,从而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柜体可以和移动柜体配合使用组成货柜,货柜中的固定柜体能够满足用户的自提需求,移动柜体配合搬运机器人能够满足用户的配送上门需求。
28.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9.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
3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固定柜体的示意图;
3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货柜的示意图;
3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货柜的示意图;
3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移动柜体的示意图;
34.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货柜的示意图;
35.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货物配送系统的示意图;
36.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货物配送系统的示意图;
37.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搬运机器人的示意图;
38.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存放货物的方法的流程图。
39.图例说明
40.1、货柜;
41.11、固定柜体,110、开口,111、第一存货部,1111、第一柜门,112、收纳部,113、第一充电连接件;
42.12、移动柜体,121、第二存货部,1211、第二柜门,122、支腿部,123、操作组件,124、第二充电连接件;
43.2、搬运机器人;
44.21、底盘,22、升降台,23、车轮,24、定位件,25、锁紧件,26、传感器。
45.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4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定柜体11,如图1和图2所示,固定柜体11包括第一存货部111和收纳部112,第一存货部111位于收纳部112的上方。第一存货部111用于存放需要用户自提的货物。收纳部112用于收纳移动柜体12,且具有供移动柜体12进出的开口110,其中,移动柜体12用于存放需要配送上门的货物,且移动柜体12能够在搬运机器人2的搬运下进行货物配送。
48.其中,本技术实施例对固定柜体11存放的货物的类型不做限定,例如,可以为外卖、快递等。固定柜体11中存放的货物需要用户自提。
4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柜体11可以和移动柜体12组成货柜1,货柜1中的固定柜体11能够满足用户的自提需求,移动柜体12配合搬运机器人2使用能够满足用户的配送上门需求。
50.下面,分别对第一存货部111和收纳部112进行示例性说明:
51.第一存货部111用于存放需要用户自提的的货物,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存货柜,每个第一存货柜均具有第一柜门1111。其中,第一柜门1111可以由固定柜体11对应的服务器控制开启。
52.另外,第一存货部111上还可以具有操作组件(如触控屏),该操作组件可以设置在第一存货部111的外壁上(例如,可以和第一柜门111位于同一侧)。配送人员存放货物或用户自提货物时,可以通过操作组件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第一柜门1111开启的消息,以使服务器向固定柜体11下发开门指令,开启第一柜门1111。
53.当然,配送人员存放货物或用户自提货物时,也可以通过操作手持终端(如手机)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柜门开启的消息,以使服务器控制第一柜门1111开启。
54.收纳部112用于收纳移动柜体12,且起到支撑第一存货部111的作用。收纳部112至少具有一个开口110,以供搬运机器人2进出。
55.本技术实施例对收纳部112的形态不做限定。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收纳部112为一个长方体形空间,且在一个侧壁和底壁具有开口。再示例性的,收纳部112也可以由多个支腿构成,则收纳部112的四个侧壁和底壁均具有开口。
56.收纳部112的开口110可以和第一存货部111的前侧(第一柜门1111所在的一侧)位于固定柜体11的同一侧,且在移动柜体12收纳在收纳部112中时,第一柜门1111与移动柜体12的第二柜门1211位于同一侧。这样,当配送人员存放货物时,由于柜门位于同一侧,所以配送人员可以在货柜的一侧完成货物的存放工作,较为方便。
57.搬运移动柜体2的搬运机器人2可以是潜伏式搬运机器人,潜伏式搬运机器人通过
潜伏至移动柜体2的底侧并举升移动柜体2来搬运移动柜体2。为了避免搬运过程中,移动柜体12碰撞固定柜体11,收纳部112的高度大于移动柜体12的高度与搬运机器人2的举升高度的和,也即,收纳部112的高度大于移动柜体12被搬运机器人2举升后的高度。
58.为了便于移动柜体12充电,如图3所示,收纳部112的内壁可以具有第一充电连接件113,第一充电连接件113用于与移动柜体12的第二充电连接件124电性连接,以使固定柜体11为移动柜体12供电。
59.其中,第一充电连接件113可以为充电接头,也可以为充电接口,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第一充电连接件113可以位于收纳部112与开口110相对的内壁上,但不限于此。
60.本技术实施例所示的方案,通过在收纳部112设置第一充电连接件113,使得移动柜体12收纳在收纳部112中时,固定柜体11可以方便的为移动柜体12供电,保证移动柜体12电量充足。
61.另外,本技术实施例对收纳部112收纳的移动柜体12的数量不做限定,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收纳部112内可以收纳两个移动柜体12。
62.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柜体12,如图4所示,移动柜体12用于在搬运机器人2的搬运下进行货物配送,且在非配送状态下收纳在固定柜体11的收纳部112中。移动柜体12包括第二存货部121、支腿部122和操作组件123。第二存货部121用于存放需要配送上门的货物。支腿部122与第二存货部121的底侧固定连接。操作组件123固定于第二存货部121,用于控制第二存货部121接收或释放货物。
63.其中,本技术实施例对移动柜体12存放的货物的类型不做限定,例如,可以为外卖、快递等。
6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柜体12和固定柜体11可以组成货柜1,货柜1中的固定柜体11能够满足用户的自提需求,移动柜体12配合搬运机器人2使用能够满足用户的配送上门需求。
65.下面,分别对第二存货部121、支腿部122和操作组件123进行示例性说明:
66.第二存货部121用于存放需要配送上门的货物,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存货柜,每个第二存货柜均具有第二柜门1211。其中,第二柜门1211可以由移动柜体12对应的服务器控制开启。
67.支腿部122用于支撑第二存货部121,且使得第二存货部121处于悬空状态,以使搬运机器人2能够潜入至第二存货部121的底侧,对移动柜体12进行搬运。
68.本技术实施例对支腿部122的形态不做限定,示例性的,支腿部122可以包括四根柱状支腿,四根柱状支腿位于第二存货部121的四个边角处。再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支腿部122包括两根l形支腿。
69.操作组件123固定于第二存货部121,例如,可以位于第二存货部121的顶侧,但不限于此。用户取货时,可以通过操作组件123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第二柜门1211开启的消息,以便服务器向移动柜体12下发开门指令,开启第二柜门1121。操作组件123可以包括触控屏。
70.当然,用户也可以通过操作手持终端(如手机)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柜门开启的消息,以使服务器控制第二柜门1121开启。
71.对于操作组件123位于第二存货部121的顶侧的情况,由于移动柜体12收纳在收纳部112中时,操作组件123被隐藏,所以配送人员在存货时,可以通过操作手持终端来控制第二柜门1121的开启,也可以通过操作位于固定柜体11上的操作组件来控制第二柜门1121的开启。
72.为了便于移动柜体12充电,如图3所示,第二存货部121的外壁具有第二充电连接件124。第二充电连接件124用于与固定柜体11的第一充电连接件113电性连接,以使固定柜体11为移动柜体12供电。
73.其中,第二充电连接件124可以为充电接头,也可以为充电接口,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第二充电连接件124可以位于第二存货部121的后侧(即背向第二柜门1211的一侧),但不限于此。
74.移动柜体12收纳在收纳部112中时,第一充电连接件113和第二充电连接件124电性连接,从而,固定柜体11可以方便的为移动柜体12供电,保证移动柜体12电量充足。
7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柜体12可以与搬运机器人2制作为一体结构,也即,移动柜体12可以具有自动行驶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支腿部122的底侧具有行驶轮。
7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货柜1,如图5所示,货柜1包括固定柜体11和移动柜体12。
77.如图5所示,移动柜体12在非配送状态下,收纳在固定柜体11的收纳部112的内部。另外,移动柜体12收纳在收纳部112的内部时,固定柜体11的第一充电连接件113可以与移动柜体12的第二充电连接件124接触,从而固定柜体11为移动柜体12充电。
78.如图7所示,在配送状态下,移动柜体12在搬运机器人2的搬运下进行货物配送。
7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货柜1中,固定柜体11能够满足用户的自提需求,移动柜体12配合搬运机器人2能够满足用户的配送上门需求。
8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货物配送系统,如图6和图7所示,货物配送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货柜1和至少一个搬运机器人2。搬运机器人2用于搬运货柜1中的移动柜体12进行货物配送。
81.其中,搬运机器人2可以是潜伏式搬运机器人,能够潜入至移动柜体12的底部对移动柜体12进行搬运。
8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货物配送系统中,货柜1中的固定柜体11能够满足用户的自提需求,移动柜体12和搬运机器人2的组合能够满足用户的配送上门需求,从而改善了用户的收货体验。
83.另外,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货物配送系统中可以包括多个移动柜体12,且移动柜体12的数量大于搬运机器人2的数量。这样,即使所有的搬运机器人2都去搬运移动柜体12进行货物配送,也会存在收纳在收纳部112的移动柜体12,保证了始终存在移动柜体12用于存放新到的货物。
84.搬运机器人2在不搬运移动柜体12的状态下,可以收纳在收纳部112的内部(如图6所示),也可以进行地面清洁、巡检等工作。
85.关于搬运机器人2的具体实现方式,本技术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搬运机器人2包括底盘21、升降台22、车轮23、定位件24、锁紧件25和传感器26。
86.车轮23位于底盘21的底侧,为搬运机器人2提供行驶能力。升降台22与底盘21之间设置有升降机构(例如,剪叉式升降机构或滚珠丝杠式升降机构),使得升降台22能够相对于底盘21升降。定位件24位于升降台22的上表面,用于定位移动柜体12和搬运机器人2之间的位置,相应的,移动柜体12的底面设置有对应的定位凹槽。锁紧件25位于升降台22的上表面,用于将搬运机器人2和移动柜体12锁紧,防止搬运过程中移动柜体12掉落。传感器26位于底盘21的前侧,用于探测前方环境,起到导航作用。
87.搬运机器人2搬运移动柜体12的过程为:
88.首先,在升降台21处于降低状态下潜入至移动柜体12的底侧。然后,控制升降台21升起,将移动柜体12举升至离开地面,同时使定位件24与移动柜体12之间完成定位,锁紧件25与移动柜体12锁紧。再然后,搬运机器人2搬运移动柜体12至各个配送位置进行货物配送。
89.当货物配送完成之后,搬运机器人2搬运移动柜体12至收纳部112内部。然后,控制升降台21下降,使得移动柜体12接触地面,定位件24和锁紧件25与移动柜体12脱开,移动柜体12被放置在收纳部112内部。
90.之后,搬运机器人2可以继续搬运其他移动柜体12进行货物配送,也可以保持在当前位置,或进行清扫作业、巡检作业等。
9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放货物的方法,如图9所示,该方法的处理流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92.在步骤901中,接收将货物存放至货柜1的存放请求,存放请求中携带有货物的标识信息。
93.其中,存放请求中还可以携带有货柜1的标识信息,以便服务器确定需要控制的货柜1。
94.在货物配送前,例如,用户购买货物时,用户可以在终端上自行选择货物的配送方式,如自提方式或配送上门方式。用户购买货物后,终端将货物的标识信息和货物对应的配送方式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将货物的标识信息和配送方式对应存储。
95.配送人员在进行货物配送时,可以在终端上选择需要存放的货柜1的标识以及要存放的货物,然后终端生成存放请求,并发送给服务器。
96.或者,对于固定柜体11包括操作组件(如触摸屏)的情况,配送人员也可以在操作组件上操作,输入要存放的货物,则固定柜体11中的控制器基于货物的标识信息生成存放请求,并发送给服务器。
97.当服务器接收到存放请求之后,获取存放请求携带的货物的标识信息,然后,根据货物的标识信息查询货物对应的配送方式。
98.在步骤902a中,当基于货物的标识信息确定货物的配送方式为自提时,控制货柜1中的固定柜体11的第一存货部111接收货物。
99.以第一存货部111具有第一柜门1111为例,当服务器基于货物的标识信息确定货物的配送方式为自提时,向固定柜体11下发开门指令。固定柜体11接收到开门指令之后,控制某一第一柜门1111开启,则配送人员可以将货物放置在第一存货部111中,然后配送人员关闭第一柜门1111。
100.在步骤902b中,当基于货物的标识信息确定货物的配送方式为配送上门时,控制
货柜1中的移动柜体12的第二存货部121接收货物。
101.以第二存货部121具有第二柜门1211为例,当服务器基于货物的标识信息确定货物的配送方式为配送上门时,向移动柜体12下发开门指令。移动柜体12接收到开门指令之后,控制某一第二柜门1211开启,则配送人员可以将货物放置在第二存货部121中,然后关闭第二柜门1211。
102.另外,对于移动柜体12为多个的情况,为了提高配送效率,服务器可以基于货物的标识信息,确定货物的配送位置,并控制与配送位置对应的移动柜体12的第二存货部121接收货物。这样,同一移动柜体12中存放的货物的配送位置相同或相近,使得搬运机器人2在搬运移动柜体12进行货物配送时,行驶的路径较短,从而提高了配送效率。
103.关于控制与配送位置对应的移动柜体12的第二存货部121接收货物的实现方式,本技术实施例不做限定。
104.示例性的,每个移动柜体12可以都对应有一个配送区域,则服务器根据货物的配送位置属于哪一配送区域,确定该货物对应的移动柜体12,并控制该移动柜体12中的第二柜门1211开启。
10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06.(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货物配送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自提需求和配送上门需求。例如,当用户不在配送地址时,可以选择自提货物,则配送人员将货物放置在固定柜体11中,当用户方便时,在固定柜体11中自取货物;当用户忙碌不方便自提时,可以选择货物配送上门,则配送人员将货物放置在移动柜体12中,由搬运机器人2搬运移动柜体12至房间门口进行配送。
107.(2)通过设置移动柜体12的数量大于搬运机器人2的数量,使得在收纳部112中总是会存在至少一个移动柜体12,解决了搬运机器人2搬运移动柜体12配送上门时,没有移动柜体12能够接收新货物的情况。
108.(3)在移动柜体12中存放货物时,通过确定货物的配送位置,并将货物存放至与配送位置对应的移动柜体12中,使得同一移动柜体12中存放的货物的配送位置相同或相近,使得搬运机器人2在搬运移动柜体12进行货物配送时,行驶的路径较短,从而提高了配送效率。
109.本技术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技术。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11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