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袋工具和打包套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93111发布日期:2022-03-09 12:55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撑袋工具和打包套装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包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撑袋工具和打包套装。


背景技术:

2.包装袋是一种常见的包装用品,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物流运输中。以快递行业为例,货物、尤其是诸如信件、小包裹等快递小件,需要快速分类装袋打包后再进行流转运输。在使用包装袋对货物进行装袋打包时,通常需要采用专用工具撑开包装袋的袋口,然后再将货物投入包装袋中进行包装。这些专用工具可以减少包装负担,但普遍存在货物投不准的问题,货物不能准确地落入包装袋中,影响包装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撑袋工具和打包套装,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包装袋包装货物时货物投不准的问题。
4.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撑袋工具,包括:支撑座,具有袋口撑开部;扩口框,具有彼此贯通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所述第一开口端被配置为压设于所述袋口撑开部上并与所述袋口撑开部连通,所述第二开口端的开口大小大于所述袋口撑开部的开口大小。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具有与所述袋口撑开部连通的中空腔。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包括底框和立侧侧框,所述立侧侧框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底框和所述袋口撑开部,所述底框和所述立侧侧框围合形成所述中空腔。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框上设有底壁;和/或,所述立侧侧框上设有立侧侧壁;和/或,所述立侧侧框上还设有抓持部。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袋口撑开部在所述底框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所述底框的面积;和/或,相对设置的两个立侧侧框沿自所述袋口撑开部接近所述底框的方向成倒八字形设置。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的至少一个立侧形成与所述中空腔连通的取袋开口。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口框于所述第一开口端形成开口末端部和压紧部,所述压紧部形成于所述扩口框的周面上,且所述压紧部位于所述开口末端部接近所述第二开口端的一侧,所述开口末端部套设于所述袋口撑开部的周侧,所述压紧部压设于所述袋口撑开部的上端。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紧部形成于所述扩口框的内周面上,所述压紧部接近所述第二开口端的一侧表面和所述扩口框内周面上与该侧表面相对的区域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袋口撑开部具有环体构造。
13.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打包套装,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撑袋工
具;包装袋,包括袋口和袋身,所述袋口被所述袋口撑开部撑开,且所述袋口被所述第一开口端压设于所述袋口撑开部上。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袋口远离所述袋身的一端边缘设有防脱部,所述第一开口端套设于所述袋口撑开部的周侧,所述防脱部的外轮廓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端和所述袋口撑开部之间的间隙。
15.本技术实施例设置支撑座和扩口框,在使用包装袋对货物进行装袋打包时,先通过袋口撑开部将包装袋的袋口撑开,随后通过扩口框的第一开口端将袋口压紧于袋口撑开部上、使包装袋保持撑开且不发生松脱,然后通过第二开口端将货物投入扩口框中、通过扩口框将货物导引到包装袋中;由于第二开口端的开口大小设置为大于袋口撑开部的开口大小,这样可以增大装袋时的货物投放范围、使货物能够轻易准确地落入包装袋内,降低货物投放难度、提高货物投放准确度和效率;此外,通过扩口框的导引,可以增加货物投入包装袋的有序性,使货物有序地落到袋中的对应位置、避免发生干涉混乱,提高包装袋的容量利用率。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打包套装的轴测结构图;
18.图2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撑袋工具的支撑座的轴测结构图;
19.图3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撑袋工具的支撑座的使用状态图;
20.图4是图1中打包套装的剖视结构图;
21.图5是图4中打包套装的局部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4]“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0025]
本技术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0026]
在本技术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技术,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技术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技术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技术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0027]
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撑袋工具10,包括支撑座11和扩口框12。需要说明的是,包装袋20一般包括袋口21和袋身22,货物通过袋口21进入袋身22、由袋身22进行包裹,随后将袋口21封闭,即完成装袋作业。
[0028]
支撑座11可以在装袋时对包装袋20提供支撑,保证装袋过程的稳定性。支撑座11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可以采用如脚架、吊架、框座等结构,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029]
如图1~3所示,支撑座11具有袋口撑开部111。袋口撑开部111可以在装袋时将包装袋20的袋口21撑开,以便将货物投入包装袋20中。这里,袋口撑开部111可以形成于支撑座11的上侧,例如是支撑座11的正上侧或斜上侧。
[0030]
扩口框12具有彼此贯通的第一开口端12a和第二开口端12b。第一开口端12a被配置为压设于袋口撑开部111上,第二开口端12b的开口大小大于袋口撑开部111的开口大小。扩口框12的具体构造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如圆环框、方框等构造形式,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示范性的,扩口框12具有网架结构。示例性的,扩口框12具有环形构造,第一开口端12a和第二开口端12b沿环形构造的轴向分居扩口框12的两端。
[0031]
在袋口撑开部111将包装袋20的袋口21撑开后,将扩口框12压设在袋口撑开部111上。一方面,扩口框12的第一开口端12a将袋口21压紧在袋口撑开部111上,可以使得包装袋20保持撑开且不发生松脱。另一方面,货物需要通过第二开口端12b投入扩口框12内、并由扩口框12导引通过袋口21,由于第二开口端12b的开口大小设置为大于袋口撑开部111的开口大小,这样可以增大装袋时的货物投放范围、使货物能够轻易准确地落入包装袋20内,相比于直接通过袋口21投入货物的装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的装载方式投放准确度较高而投放难度较低。第三方面,通过扩口框12的导引,可以增加货物投入包装袋20的有序性,使货物有序地落到袋中的对应位置、避免发生干涉混乱,提高包装袋20的容量利用率。此外,通过扩口框12的导引,还可以增加货物投入包装袋20的通过行程,避免货物集中冲击包装袋20的袋身22、提高结构安全性。这里,第一开口端12a和第二开口端12b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装载货物的情况进行设计,以能实现上述目的为准。
[0032]
袋口撑开部111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袋口撑开部111可以具有如圆环、方形环或其他异形环等环体构造,使包装袋20的袋口21在各侧都可以得到环体构造均匀连续的支撑作用,袋口21能够可靠稳定地
撑开。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袋口撑开部111可以具有分体式构造,包括沿环形间隔设置的多个子部,每个子部分别用于固定袋口21的一侧侧面,使包装袋20的袋口21能够稳定撑开。
[0033]
支撑座11可以仅由袋口撑开部111组成,这样,在包装袋20的袋口21被袋口撑开部111所撑开时,包装袋20的袋身22保持外露。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座11还可以具有形成于支撑座11内部的中空腔11a,袋口撑开部111与中空腔11a连通。示例性的,在使用状态下,袋口撑开部111可以位于中空腔11a的上方。在包装袋20的袋口21被袋口撑开部111所撑开时,包装袋20的袋身22垂入中空腔11a中。这样,在装袋过程中,袋身22可以被中空腔11a的侧壁所限制和支持,避免出现袋身22摇晃、使袋身22在装袋过程基本保持稳定,便于装袋作业。
[0034]
在一些示例中,支撑座11的至少一个立侧形成与中空腔11a连通的取袋开口11b。这里,立侧是指支撑座11上除顶侧和底侧以外的其他侧,例如前侧、后侧、左侧、右侧等。这样,在包装袋20完成装货和/或封口后,可以将该包装袋20从取袋开口11b取出。相比于将装载货物的包装袋20从支撑座11的上方提出的卸袋方式,本技术实施例的卸袋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劳动负担、降低将包装袋20卸下的难度和包装袋20破裂的风险。
[0035]
在一些示例中,支撑座11可以包括底框112和立侧侧框113。立侧侧框113两端分别连接底框112和袋口撑开部,底框112和立侧侧框113围合形成中空腔。这里,底框112和立侧侧框113分别具有框架结构,连接后形成可靠的支撑架构。示例性的,立侧侧框11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例如是两个或多个。这里,取袋开口11b可以形成于支撑座11位于两个立侧侧框113之间的立侧上。
[0036]
在一些示例中,支撑座11还包括底壁114和立侧侧壁115。底壁114设置于底框112上,立侧侧壁则设置于立侧侧框113上。这里,底壁114的上表面和各个立侧侧壁115的相对表面之间可以围合中空腔11a。这样,在货物落入包装袋20的袋身22时,袋身22底部可以得到底壁114的支撑,减少货物对袋身22的冲击以及由于冲击引起的袋身22的破裂。同时,立侧侧壁115在侧向对袋身22进行保护。
[0037]
底壁114和立侧侧壁115的具体构造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示例性的,底壁114和立侧侧壁115可以具有网板结构。
[0038]
示例性的,支撑座11可以仅有两个立侧侧壁115。这两个立侧侧壁115保持相对地设置于底壁114上,两个立侧侧壁115之间保持相距、不发生直接接触。立侧侧壁115的下端和底壁114连接,立侧侧壁115的上端和袋口撑开部111连接。底壁114和两个立侧侧壁115围成中空腔11a,亦即底壁114的上表面和两个立侧侧壁115的相对表面之间围成中空腔11a。
[0039]
示例性的,袋口撑开部111在底框112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面积大于底框112的面积。这样,支撑座11具有上大下小的构造,使得至少一个立侧侧框113倾斜地设置;相应地,该立侧侧框113上的立侧侧壁115倾斜地设置。一方面,可以保证较大的袋口21撑开面积,使不同尺寸的货物能够快速地通过袋口21落入袋身22;另一方面,由于至少一个立侧侧框113及该立侧侧框113上的立侧侧壁115倾斜地设置,在货物落入包装袋20的袋身22时,其中倾斜设置的立侧侧壁115可以对袋身22进行支撑、使货物沿着立侧侧壁115的倾斜面滑落到袋身22的底部,有效地减少货物对袋身22的冲击以及由于冲击引起的袋身22破裂。
[0040]
这里,至少一个立侧侧框113倾斜地设置,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实现。示例性的,相对设置的两个立侧侧框113沿自袋口撑开部111接近底框112的方向成倒八字形设置。又示例性的,相对设置的两个立侧侧框113中的其中一者倾斜地设置、另一者直立设置,且倾斜
的一者沿自上而下的方向逐渐接近直立的一者。又示例性的,在全部立侧侧框113中,只有一个立侧侧框113倾斜地设置,其余立侧侧框113均直立设置。
[0041]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座11还包括抓持部116,抓持部116设置于立侧侧框113上,用于供用户对支撑座11进行抓持搬运。在一些示例中,每个立侧侧框113上设有两个抓持部116,用户可以两手进行抓持。进而,可以通过两个人进行配合,每个人抓持一侧立侧侧壁115上的两个抓持部116,对支撑座11进行轻松搬运移动。抓持部116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如抓环、抓手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04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端12a可以直接地压设于袋口撑开部111上。如图4~5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扩口框12于第一开口端12a形成开口末端部121和压紧部122。其中,压紧部122形成于扩口框12的周面上,且压紧部122位于开口末端部121接近第二开口端12b的一侧。开口末端部121套设于袋口撑开部111的周侧,压紧部122压设于袋口撑开部111上。这样,可以实现第一开口端12a压设于袋口撑开部111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口末端部121和袋口撑开部111的套设连接方式,实现扩口框12之间的准确定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压紧部122和袋口撑开部111的压设连接方式,实现支撑座11对扩口框12的支撑以及压紧部122和袋口撑开部111对袋口21的压紧固定。
[0043]
在一些示例中,压紧部122形成于扩口框12的外周面上。这样,开口末端部121套设于袋口撑开部111的内周侧,开口末端部121的外周面和袋口撑开部111的内周面保持相对套接。
[0044]
在另一些示例中,压紧部122形成于扩口框12的内周面上。这样,开口末端部121套设于袋口撑开部111的外周侧,开口末端部121的内周面和袋口撑开部111的外周面保持相对套接。示例性的,压紧部122接近第二开口端12b的一侧表面(下称第一表面122a)和扩口框12内周面上与该第一表面122a相对的区域之间形成钝角夹角。这样,当扩口框12压设于支撑座11上时,压紧部122的第一表面122a为上侧表面,第一表面122a向下倾斜形成斜坡构造,斜坡构造对货物起到一定的导引作用,减少压紧部122对货物的阻碍,使得货物可以更为有序且顺利地通过压紧部122落到袋身22内的对应位置。这里,第一表面122a可以是倒角面或圆角面。
[0045]
压紧部122的具体构造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示范性的,压紧部122可以采用环形法兰结构。又示范性的,压紧部122可以包括沿环形间隔设置的多个子部。
[0046]
如图1~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打包套装100,包括以上所述的撑袋工具10和包装袋20。如前所述,包装袋20包括袋口21和袋身22。在装袋打包时,袋口21被袋口撑开部111撑开,随后撑开的袋口21被第一开口端12a压设于袋口撑开部111上。
[0047]
在一些实施例中,袋口21远离袋身22的一端边缘设有防脱部23,用于防止袋口21从第一开口端12a和开口撑开部之间松脱。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开口端12a套设于袋口撑开部111的周侧,防脱部23的外轮廓尺寸大于第一开口端12a和袋口撑开部111之间的间隙。这样,在袋口21被袋口撑开部111撑开且被第一开口端12a压设于袋口撑开部111上后,防脱部23和袋身22可以分居袋口撑开部111的两侧。由于防脱部23的外轮廓尺寸大于第一开口端12a和袋口撑开部111之间的间隙,防脱部23无法从第一开口端12a和袋口撑开部111之间的间隙通过,使得袋口21无法从第一开口端12a和袋口撑开部111之间脱离。在货物的冲击下,
袋口21也不会发生松脱坠落,货物不会发生侧翻洒落,保证装袋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48]
防脱部23的具体构造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示例中,防脱部23可以采用椭球体或圆柱体的鼓包结构。在另一些示例中,防脱部23可以采用由袋口21远离袋身22的一端末端多次折叠后缝制形成的凸起结构。
[0049]
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撑袋工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