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载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34617发布日期:2022-04-07 03:49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载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屏幕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移载机构。


背景技术:

2.液晶显示器是一种借助于薄膜晶体驱动的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它主要是以电流刺激液晶分子产生点、线、面配合背部灯管构成画面。ips、tft、slcd都属于lcd的子类,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是:在电场的作用下,利用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发生变化,使外光源透光率改变(调制),完成电一光变换,再利用r、g、b三基色信号的不同激励,通过红、绿、蓝三基色滤光膜,完成时域和空间域的彩色重显。
3.液晶显示器均需要通过mura检测来检测出是否存在亮度不均匀造成各种痕迹的现象,其中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在暗室中切换到黑色画面以及其他灰阶画面,然后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检测,因为有各式各样的制程瑕疵,所以液晶显示器就存在各种各样的mura。但是现有的mura检测设备占地面积大,高度过高,无法满足场地高度要求,且升降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载机构,该移载机构解决了现有的设备占地面积大,装配高度过高,无法满足场地高度要求,且升降不稳定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载机构,包括:
7.底座;以及
8.通过一沿x方向设置的第一直线模组装配于底座上的第一移载治具;
9.所述第一移载治具包括:
10.架体;
11.位于架体上的沿z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二直线模组;以及
12.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直线模组之间的用以承载产品的第一托载板;
13.所述第一托载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直线模组的移动部结合固定;
14.所述第一移载治具还包括有位于两个第二直线模组之间的驱动机构;
15.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16.驱动轴轴向方向呈水平布置的驱动件;以及
17.通过第一转向器与所述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一传动轴;
18.所述第一传动轴的轴线在水平面内与所述驱动件的驱动轴的轴线垂直;
19.所述第一传动轴被配置为用以驱动所述第二直线模组的移动部带动所述第一托载板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
20.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有两个第二传动轴,两个所述第二传动轴分别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两个端部通过第二转向器传动连接;
21.两个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轴线在平面内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轴线垂直;
22.所述第二传动轴被配置为用以驱动所述第二直线模组的移动部带动所述第一托载板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
23.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轴线在水平面内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轴线垂直。
24.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轴线在竖直平面内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轴线垂直。
25.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架体包括底壁以及两个形成于所述底壁两相对端部的侧壁;
26.两个第二直线模组以相对的形式分别配置在两个所述侧壁的内侧壁面上;
27.所述驱动件结合固定于所述底壁上。
28.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第二直线模组通过装配板与所述架体的侧壁结合固定,所述装配板与所述架体侧壁之间包括有调整组件;
29.所述调整组件包括与装配板结合固定的第一固定块;与架体的侧壁结合固定的第二固定块;以及连接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的调整螺栓。
30.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装配板与所述架体侧壁之间包括有沿z方向排列设置的两组调整组件;两组调整组件位于装配板的同一边侧。
31.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底座上包括有框架;所述移载机构还包括有:
32.位于所述框架上的沿x方向设置的第三直线模组;以及
33.结合固定于所述第三直线模组的移动部上的第二托载板;
34.所述第二托载板位于所述第一移载治具的上方位置。
35.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第三直线模组位于所述框架顶部的一侧边缘,所述框架顶部的另一侧边缘上包括有导轨;所述第二托载板的一个端部结合固定于所述第三直线模组的移动部上,另一端部位于所述导轨上。
36.此外,优选地方案是,在所述第一直线模组的行程范围内,所述第一托载板可由所述框架顶部暴露出;
37.在所述第三直线模组的行程范围内,所述第二托载板包括有可使所述第一托载板由所述框架顶部暴露出的避让位置。
3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39.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轴轴向方向呈水平布置的驱动件带动与其驱动轴在水平面内垂直的第一传动轴转动,第一传动轴再带动第二直线模组的移动部沿z方向往复运动,从而使第一托载板相对于架体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实现第一托载板的升降,再与第一直线模组相配合完成对产品的移载;通过上述的传动配合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整体结构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节省本移载机构所占用的空间,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合理。而且为保证两个第二直线模组移动部的同步升降,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机构与两个第二直线模组的配合,利用第一转向器使驱动件带动第一传动轴转动,第一传动轴驱动两个第二直线模组的移动部同步升降,使得第一托载板能够在两个第二直线模组之间水平升降,保持第一托载板的稳定。解决了现有的设备占地面积大,装配高度过高,无法满足场地高度要求,且升降不稳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4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4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移载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4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与架体的装配示意图。
4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45.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调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6.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与第二直线模组的配合示意图。
47.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与第二直线模组的装配图。
48.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托载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9.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50.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51.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52.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5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54.为了解决现有的设备占地面积大,装配高度过高,无法满足场地高度要求,且升降不稳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载机构,结合图1至图8所示,所述移载机构包括:底座10;以及通过一沿x方向设置的第一直线模组20装配于底座10上的第一移载治具30;所述第一移载治具30包括:架体31;位于架体31上的沿z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二直线模组32;以及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直线模组32之间的用以承载产品的第一托载板33;所述第一托载板3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直线模组32的移动部结合固定;所述第一移载治具30还包括有位于两个第二直线模组32之间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轴向方向呈水平布置的驱动件341;以及通过第一转向器342与所述驱动件341传动连接的第一传动轴343;所述第一传动轴343的轴线在水平面内与所述驱动件341的驱动轴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一传动轴343被配置为用以驱动所述第二直线模组32的移动部带动所述第一托载板33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通过驱动轴轴向方向呈水平布置的驱动件341带动与其驱动轴在水平面内垂直的第一传动轴343转动,第一传动轴343再带动第二直线模组32的移动部沿z方向往复运动,从而使第一托载板33相对于架体31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实现第一托载板33的升降,再与第一直线模组20相配合完成对产品的移载;通过上述的传动配合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整体结构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节省本移载机构所占用的空间,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合理。
55.为保证两个第二直线模组32移动部的同步升降,不能在两个第二直线模组32上分别设置电机,而是通过驱动机构与两个第二直线模组32的配合,利用第一转向器342使驱动件341带动第一传动轴343转动,第一传动轴343驱动两个第二直线模组32的移动部同步升降,使得第一托载板33能够在两个第二直线模组32之间水平升降,保持第一托载板33的稳定,上述设置的优势在于不用额外设置同步控制装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传动轴343由所述第一转向器342向两侧延伸,第一传动轴343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直线模组32配合。
56.所述驱动件341可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包括有转轴,该转轴通过第一转向器342与第一传动轴343传动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转向器包括但不限于为相互配合的主动锥齿轮以及从动锥齿轮结构,具体地,驱动电机的转轴上配置主动锥齿轮,第一传动轴343的端部配置从动锥齿轮,驱动电机通过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锥齿轮啮合带动第一传动轴343转动。
57.参照图2所示,具体地,所述第一直线模组20包括沿x方向设置的固定部以及位于该固定部上的移动部;所述第一移载治具30的架体31结合固定于所述第一直线模组20的移动部上。
58.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有两个第二传动轴344,两个所述第二传动轴344分别与所述第一传动轴343的两个端部通过第二转向器345传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传动轴344的轴线在平面内与所述第一传动轴343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二传动轴344被配置为用以驱动所述第二直线模组32的移动部以带动所述第一托载板33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通过驱动件341带动与其驱动轴在水平面内垂直的第一传动轴343转动,第一传动轴343再带动在平面内与其垂直的两个第二传动轴344运动;两个第二传动轴344带动两个第二直线模组32的移动部沿z方向往复运动,从而使第一托载板33相对于架体31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实现第一托载板33的升降。
59.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轴344的轴线在水平面内与所述第一传动轴343的轴线垂直。当所述第二直线模组32为同步带结构的直线模组时,第二传动轴344与第二直线模组32固定部内转动轴同为沿x向设置,且第二传动轴344位于与第二直线模组32固定部内的转动轴并排位置,该种情况下,第二传动轴344与第二直线模组32固定部内的转动轴可通过至少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配合,第二传动轴344通过转动轴驱动主同步轮从而带动同步带上的移动部移动,将驱动件341的驱动力传送至第二直线模组32的移动部,以实现第一托载板33在第二直线模组32的规定行程内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主同步轮与转动轴为一体式结构;即主同步轮与转动轴作为一个整体的部件,两者不是可分离式的结构。
60.在另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6,图7所示,所述第二传动轴344的轴线在竖直平面内与所述第一传动轴343的轴线垂直。具体地,当所述第二直线模组32为丝杠结构的直线模组时,第二传动轴344与第二直线模组32固定部内丝杠同为沿z向设置,且第二传动轴344位于与第二直线模组32固定部内丝杠并排位置,该种情况下,第二传动轴344与第二直线模组32固定部内丝杠可通过至少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配合,以将驱动件341的驱动力传送至第二直线模组32的移动部,以实现第一托载板33在第二直线模组32的规定行程内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
61.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4所示,所述架体31包括底壁以及两个形成于所述底壁两相对端部的侧壁;两个第二直线模组32以相对的形式分别配置在两个所述侧壁的内侧壁面上;所述驱动件341结合固定于所述底壁上。当第一托载板33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时,在架体31上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直线模组32能够使第一托载板33水平稳定升降,避免第一托载板33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偏移的情况,例如在mura检测中第一托载板33平稳升降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性。而且通过上述装配方式使得本移载机构的整体结构更紧凑,占地面积小。
62.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所述第二直线模组32通过装配板35与所述架体31的侧壁结合固定,所述装配板35与所述架体31侧壁之间设置有调整组件36;所述调整组件36包括与装配板35结合固定的第一固定块361;与架体31的侧壁结合固定的第二固定块362;以及连接第一固定块361与第二固定块362的调整螺栓363。通过上述设置能够调整第二直线模组32的垂直度,具体地,通过旋拧调整螺栓363,可以带动第一固定块361实现对装配板35在x方向上的位置进行微调,从而调整第二直线模组32在x方向的位置,保证第二直线模组32处于竖直状态即垂直于水平面,从而保证第一托载板33能够稳定地进行水平升降,提高升降的精度,而且上述设置便于操作,无需对第二直线模组32进行拆装,节省时间。
63.进一步地,所述装配板35与所述架体31侧壁之间包括有沿z方向排列设置的两组调整组件36;两组调整组件36位于装配板35的同一边侧的上下两端。通过同时旋拧两组调整组件36的调整螺栓363,可以使装配板35产生整体位移,实现对装配板35在x方向上的位置微调。或通过分别旋拧两组调整组件36的调整螺栓363,可以对装配板35的两端在x方向上的位置进行微调,进而对第二直线模组32的垂直度进行调整。
64.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10上包括有框架40;所述移载机构还包括有:位于所述框架40上的沿x方向设置的第三直线模组41;以及结合固定于所述第三直线模组41的移动部上的第二托载板42;所述第二托载板42位于所述第一移载治具30的上方位置。
65.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8所示,所述第三直线模组41位于所述框架40顶部的一侧边缘,所述框架40顶部的另一侧边缘上包括有导轨43;所述第二托载板42的一个端部结合固定于所述第三直线模组41的移动部上,另一端部位于所述导轨43上。具体地,结合图1所示,所述第二托载板42位于第一托载板33的上方。所述第三直线模组41位于所述框架40顶部的一侧边缘,为保证第三直线模组41可稳定驱动所述第二托载板42沿x方向往复运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与所述第三直线模组41对应的,在所述框架40顶部的另一侧边缘上包括有导轨43,所述第二托载板42的两个端部,其中一个端部结合固定于所述第三直线模组41的移动部上,另一端部结合固定于导轨43上,导轨43提供第二托载板42沿x方向往复运动的导向作用,导轨43可为轨道与滑块的配合结构形式,所述第二托载板42的另一端部结合固定于所述滑块上,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66.为了使第一托载板33可升至与第二托载板42同等高度。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直线模组20的行程范围内,所述第一托载板33可由所述框架40顶部暴露出;在所述第三直线模组41的行程范围内,所述第二托载板42包括有可使所述第一托载板33由所述框架40顶部暴露出的避让位置。利用第一托载板33和第二托载板42错开移送的方式,可以在第二托载板42移出检测位置时,第一托载板33移动至检测位置,通过第一托载板33与第二托载
板42的配合能够显著提高检测效率。进一步地,为了使第一托载板33能够从第二托载板42下方穿过,第一托载板33的宽度小于第二托载板42的宽度。
67.另外,在一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将待检测产品置于该移载机构的第二托载板42上,第三直线模组41带动第二托载板42沿着x方向移动至检测位置,然后将待检测产品置于该移载机构的第一托载板33上,第一直线模组20带动第一托载板33沿着x方向移动至检测位置下方,此时第二托载板42已离开检测位置,驱动机构驱动第二直线模组32,使第二直线模组32移动部上的第一托载板33沿z方向向上运动,将第一托载板33抬升至检测位置,完成对产品的检测。结合图1所示,当第二托载板42位于该移载机构的右侧时,第二托载板42所在的位置为检测位置,此时第一托载板33位于第二托载板42的左下方;当第二托载板42左移时,第一托载板33向右侧移动到检测位置的下方,并被抬升至与第二托载板42同等高度。
6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轴轴向方向呈水平布置的驱动件带动与其驱动轴在水平面内垂直的第一传动轴转动,第一传动轴再带动第二直线模组的移动部沿z方向往复运动,从而使第一托载板相对于架体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实现第一托载板的升降,再与第一直线模组相配合完成对产品的移载;通过上述的传动配合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整体结构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节省本移载机构所占用的空间,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合理。而且为保证两个第二直线模组移动部的同步升降,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机构与两个第二直线模组的配合,利用第一转向器使驱动件带动第一传动轴转动,第一传动轴驱动两个第二直线模组的移动部同步升降,使得第一托载板能够在两个第二直线模组之间水平升降,保持第一托载板的稳定。解决了现有的设备占地面积大,装配高度过高,无法满足场地高度要求,且升降不稳定的问题。
69.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