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维护高效无动力除尘导料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43030发布日期:2021-12-01 13:04阅读:55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维护高效无动力除尘导料槽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便于维护高效无动力除尘导料槽。


背景技术:

2.无动力除尘装置根据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原理,采用压力平衡和密闭循环方式,降低导料槽内气流的压力,多级吸尘、降尘、降压,实现了含尘气流的闭路良性循环、沉降,煤尘积结回落输煤皮带,避免了粉尘外溢污染工作环境,无动力除尘装置无占地、无电力消耗、无二次污染、维护费低,导料槽是无动力除尘设备的重要组成部件。
3.现有的无动力导料槽大多利用在导料槽顶部加设扰流管或阻尼装置来减低空气流动达到降尘的目的,但对细小粉尘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同时长时间运行后可能会造成粉尘在管道内或装置上的积累,现有的导料槽不易对扰流或除尘管道内壁进行清理。
4.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便于维护高效无动力除尘导料槽,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6.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便于维护高效无动力除尘导料槽,包括导封闭箱体,该封闭箱体底部设置有传送带,该封闭箱体两侧底部均设置有支撑架,封闭箱体两侧顶部均设置有若干等距排布的除尘管,除尘管远离封闭箱体的一侧设置有对接板,封闭箱体顶部一侧设置有落煤管,落煤管一侧设置有若干等距排布的扰流管,封闭箱体顶部另一侧设置有阻尼帘。
8.进一步的,为了形成气体流通的通道,增加气体流动的路径进而降低导流槽内部的气压,扰流管为u形结构,靠近落煤管的第一个扰流管顶部与落煤管之间设置有回流管。
9.进一步的,为了使得除尘管内部向下倾斜,便于灰尘的收集与循环,封闭箱体截面为扇形结构,除尘管为弓形结构且远离封闭箱体的一侧向下倾斜设置。
10.进一步的,为了使得封盖完成对对接板的卡接安装,通过安装板对安装槽实现密封,避免灰尘逸出,对接板正面中间位置开设有安装槽,对接板正面设置有封盖,封盖内侧设置有与安装槽相配合的安装板。
11.进一步的,为了使得封盖能够抵住限位底条,并通过固定条的卡接作用完成与对接板的安装固定,实现密封的作用,对接板正面底部设置有限位底条,对接板背面顶部设置有内卡接条,封盖正面顶部设置有外卡接条,内卡接条与外卡接条顶部之间设置有固定条。
12.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固定条的卡接安装,降低操作的难度,内卡接条与外卡接条截面均为半圆形结构。
13.进一步的,为了使得除尘管内部能够通过吸尘扰流棉的作用进一步降低气体的流速,并且实现灰尘的吸收去除,安装板背面开设有若干等距排列呈矩形分布的固定柱,若干
固定柱之间设置有吸尘扰流棉。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1、通过设置多组除尘管、扰流管及回流管,能够大大增加空气流动的路径空间,从而降低导流槽内部的气流压力,进而使得使灰尘在导流槽循环与沉降,避免造成外界环境的污染;同时通过两侧设置的除尘管内部的吸尘扰流棉,借助于其多孔结构增加空气的流动阻力并且能够吸收灰尘,从而进一步的提高除尘的效果;并且安装有吸尘扰流棉的封盖与对接板之间活动连接,便于安装拆卸,从而便于对除尘管道进行清洗维护,避免长时间工作影响除尘效率。
16.2、通过设置固定条、内卡接条及外卡接条等结构,使得封盖能够固定安装在除尘管一侧,并且安装拆卸方便,在安装后使除尘管形成密闭的空间对灰尘与气流进行吸收与阻挡,从而实现除尘的作用。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便于维护高效无动力除尘导料槽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便于维护高效无动力除尘导料槽的除尘管及封盖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便于维护高效无动力除尘导料槽中封盖及吸尘扰流棉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便于维护高效无动力除尘导料槽中封盖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便于维护高效无动力除尘导料槽中除尘管结构示意图。
23.图中:
24.1、封闭箱体;2、传送带;3、支撑架;4、除尘管;5、对接板;6、落煤管;7、扰流管;8、阻尼帘;9、回流管;10、安装槽;11、封盖;12、安装板;13、限位底条;14、内卡接条;15、外卡接条;16、固定条;17、固定柱;18、吸尘扰流棉。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2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于维护高效无动力除尘导料槽。
27.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

5所示,根据本实用
新型实施例的便于维护高效无动力除尘导料槽,包括导封闭箱体1,该封闭箱体1底部设置有传送带2,该封闭箱体1两侧底部均设置有支撑架3,封闭箱体1两侧顶部均设置有若干等距排布的除尘管4,除尘管4远离封闭箱体1的一侧设置有对接板5,封闭箱体1顶部一侧设置有落煤管6,落煤管6一侧设置有若干等距排布的扰流管7,封闭箱体1顶部另一侧设置有阻尼帘8。
28.借助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多组除尘管4与多个扰流管7,能够大大增加空气流动的路径空间,从而降低导流槽内部的气流压力,进而使得使灰尘在导流槽循环与沉降,避免造成外界环境的污染。
29.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扰流管7来说,扰流管7为u形结构,靠近落煤管6的第一个扰流管7顶部与落煤管6之间设置有回流管9,从而形成气体流通的通道,增加气体流动的路径进而降低导流槽内部的气压。
30.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封闭箱体1来说,封闭箱体1截面为扇形结构,除尘管4为弓形结构且远离封闭箱体1的一侧向下倾斜设置,从而使得除尘管4内部向下倾斜,便于灰尘的收集与循环。
31.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对接板5来说,对接板5正面中间位置开设有安装槽10,对接板5正面设置有封盖11,封盖11内侧设置有与安装槽10相配合的安装板12,从而使得封盖11完成对对接板5的卡接安装,通过安装板12对安装槽10实现密封,避免灰尘逸出。
32.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对接板5来说,对接板5正面底部设置有限位底条13,对接板5背面顶部设置有内卡接条14,封盖11正面顶部设置有外卡接条15,内卡接条14与外卡接条15顶部之间设置有固定条16,从而使得封盖11能够抵住限位底条13,并通过固定条16的卡接作用完成与对接板5的安装固定,实现密封的作用。
33.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内卡接条14来说,内卡接条14与外卡接条15截面均为半圆形结构,从而便于固定条16的卡接安装,降低操作的难度。
34.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安装板12来说,安装板12背面开设有若干等距排列呈矩形分布的固定柱17,若干固定柱17之间设置有吸尘扰流棉18,从而使得除尘管4内部能够通过吸尘扰流棉18的作用进一步降低气体的流速,并且实现灰尘的吸收去除。
35.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36.在实际应用时,煤料通过落煤管6进入到封闭箱体1的一端,在接触传送带2时会造成冲击形成较大的冲击气流,并且扬起灰尘。之后,气流会沿着导料槽移动,首先进入两侧的除尘管4内,并在其内部流动,气体经过吸尘扰流棉18会降低流速,且少量灰尘被吸收,并在后续中不断的经过除尘管4降低风速且取出灰尘。当气流经过扰流管7时,会在其内部流动,降低流速使得灰尘能够在导料槽内部循环与沉降,经层层扰流,灰尘的得到大部分的去除,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维护过程中,可通过抽取下固定条16,使得封盖11脱离固定,并向后拉动使其脱离对接板5,之后可将吸尘扰流棉18取下,进行清洗或更换;然后再安装在固定柱17上,将安装板12对准安装槽10,将封盖11卡接在对接板5上,底部抵住限位底条13,顶部通过横向安装固定条16完整最终的安装固定。
37.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多组除尘管4、扰流管7及回流管9,能够大大增加空气流动的路径空间,从而降低导流槽内部的气流压力,进而使得
使灰尘在导流槽循环与沉降,避免造成外界环境的污染;同时通过两侧设置的除尘管4内部的吸尘扰流棉18,借助于其多孔结构增加空气的流动阻力并且能够吸收灰尘,从而进一步的提高除尘的效果;并且安装有吸尘扰流棉18的封盖11与对接板5之间活动连接,便于安装拆卸,从而便于对除尘管4道进行清洗维护,避免长时间工作影响除尘效率。通过设置固定条16、内卡接条14及外卡接条15等结构,使得封盖11能够固定安装在除尘管4一侧,并且安装拆卸方便,在安装后使除尘管4形成密闭的空间对灰尘与气流进行吸收与阻挡,从而实现除尘的作用。
3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