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送料小车的倾斜式自动升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13903发布日期:2022-02-23 21:12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送料小车的倾斜式自动升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带送料小车的倾斜式自动升降平台。


背景技术:

2.升降台是一种垂直运送人或物的起重机械。
3.目前,授权公告号为cn109704006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升降传输平台及其传输方法,它包括基础组件、升降组件和传输组件三部分。其中,基础组件包括基座,设置在基座两侧上并相交叉呈“x”形的两组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设置在每组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上的两个框架;升降组件包括气缸,连接气缸输出轴和框架的连接杆;传输组件包括伺服电机,与伺服电机连接的传送链条。
4.这种升降平台可以水平地上升到固定的高度,但是在平台上拿取物品时,需要倾斜身体,方可看到或够到平台上的物体,倾斜的身体存在由于重心不稳而造成的意外事故,这样既费力也有安全隐患,因此,具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送料小车的倾斜式自动升降平台,具有不需要工人倾斜身体即可看到或拿取升降平台上的物体的优点。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带送料小车的倾斜式自动升降平台,包括底座、销轴、设置于底座的上方的升降台和用于将物料传送至升降台上的送料小车,所述底座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两侧的所述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通过销轴联动,所述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交叉地相互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的交叉点设置于靠近升降台的一边,以使升降台上升时靠近交叉点的一边向下方倾斜;所述底座设有用于驱动销轴升降的升降动力源,以通过改变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之间的夹角来实现升降台的升降。
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降动力源驱动销轴上升,销轴同时带动底座的两侧的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转动,改变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之间的夹角,实现升降台上升降。当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之间相互转动时,在相同的转动角度下,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的靠近交叉点的一端的转动的圆周长度较小,带动相应一侧的升降平台的升降的位移较小。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的远离交叉点的一端的转动的圆周长度较大,带动相应一侧的升降平台的升降的位移较大。升降平台的两侧的上升位移不同,形成升降平台的一边倾斜地上升。升降平台将送料小车倾斜地抬起,工人从送料小车的向下倾斜的一边可轻松看到物料并且轻松拿取物料,不需要倾斜身体,避免由于倾斜身体导致的重心偏移,从而避免意外的摔倒事故,保证工人的人身安全。
9.进一步,所述升降台的向上倾斜的一边转动连接有第一挡板。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升降台靠近底座时,即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处于水平状态
时,送料小车从升降台的向上倾斜的一边移动到升降台的上方,当送料小车完全移动至升降台上方时,转动第一挡板,将送料小车的底部挡在升降台的上方,防止由于升降台向上移动的过程中,送料小车滑落,保护送料小车,增加升降平台的安全性。
11.进一步,所述升降台的向下倾斜的一边固定设有第二挡板。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升降台靠近底座时,即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处于水平状态时,送料小车从升降台的向上倾斜的一边移动到升降台的上方,第二挡板将送料小车挡在升降台上,避免送料小车由于移动距离过多而未完全位于升降台的正上方,从而帮助送料小车在升降台上的定位。当升降台倾斜地上升时,第二挡板将送料小车挡在升降台上,防止倾斜的送料小车由于重力下落,保护送料小车。
13.进一步,所述第一叉臂的靠近底座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下胶轮,所述下胶轮与底座接触,所述第二叉臂的靠近底座的一端与底座铰接。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升降动力源推动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移动时,第二叉臂的一端绕铰接点转动,第一叉臂的下胶轮在底座上滚动,实现第一叉臂与第二叉臂之间的相对转动和两者的夹角的变化,从而实现第一叉臂与第二叉臂的远离底座的一端相对于底座靠近或远离,即升降台的靠近或远离底座。下胶轮是由橡胶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弹性,缓冲第一叉臂移动的振动,使升降台的升降稳定,防止送料小车由于振动掉落。下胶轮在底座上滚动,两者之间为滚动摩擦,相比于滑动摩擦具有较小的摩擦力,使升降动力源轻松推动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并且减小第一叉臂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15.进一步,所述底座的顶面固定设有开口沿水平方向朝第一叉臂的靠近底座的一端的u形的下导轨,所述下胶轮滚动连接于下导轨的u形内部。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升降动力源推动销轴向上运动时,第一叉臂有向上移动的趋势,从而下胶轮有向上移动的趋势,开口朝第一叉臂的靠近底座的一端的u形下导轨限制下胶轮沿垂直方向的自由度,避免下胶轮向上移动,使下胶轮在下导轨内滑移有效,从而第一叉臂与第二叉臂之间的转动有效,提高升降平台的实用性。
17.进一步,所述送料小车包括开口朝上的箱体和固定连接于箱体底部的支撑架。
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送料小车的箱体内部放置物料,避免倾斜的物料由于重力滑落。支撑架加强箱体底部的强度,使送料小车可承载较重的物料,增加升降平台的实用性。
19.进一步,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设有滚轮。
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轮与地面之间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使送料小车的移动更方便,尤以移动较重的物料更为方便。
21.进一步,所述支撑架的端部固定设有朝远离支撑架的端部方向延伸的车角。
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送料小车移动的过程中,向外部延伸的车角先碰到周围的物体,避免支撑架由于碰撞而导致损伤,从而保护送料小车。
2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1.升降台两边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限制送料小车沿升降台的平面上的自由度,使送料小车在升降平台上定位稳固;
25.2.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的交叉点设置于非中点的位置,而且交叉点设置于靠近升降台的一个边,使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的靠近交叉点的一端与另一端的移动距离不同,实现升降台的靠近交叉点的一边与远离交叉点的一边的移动距离不同,从而实现升降台的倾
斜。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施例的下导轨的剖视图。
28.图中:1、底座;2、升降台;3、第一叉臂;4、第二叉臂;5、销轴;6、升降动力源;7、下导轨;8、下胶轮;9、上导轨;10、上胶轮;11、第一挡板;12、第二挡板;13、送料小车;131、箱体;132、支撑架;133、车角;134、滚轮;14、导向块。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30.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31.一种带送料小车的倾斜式自动升降平台,参见图1,包括送料小车13、底座1、销轴5和升降台2。底座1放置于地面上,底座1的上面固定连接有两个下导轨7,两个下导轨7相互平行地分别设置于底座1的两边。
32.参见图2,升降台2的下面固定连接有两个上导轨9,两个上导轨9相互平行地分别设置于升降台2的两个长边。上导轨9和下导轨7的截面均为u形,两个下导轨7的开口沿水平方向朝向彼此的方向设置,两个上导轨9的开口沿水平方向朝向彼此的方向设置。
33.参见图2,底座1和升降台2的之间设有两组第一叉臂3和第二叉臂4,两组第一叉臂3和第二叉臂4分别设置于底座1的两边,第一叉臂3和第二叉臂4相互交叉并通过销轴5转动连接,底座1两边的第一叉臂3和第二叉臂4通过销轴5联动,第一叉臂3和第二叉臂4的交叉点设置于靠近升降台2的一边,以使升降台2上升时靠近交叉点的一边向下方倾斜。
34.参见图2,第一叉臂3的靠近底座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下胶轮8,下胶轮8滚动连接于下导轨7的u形口中,第一叉臂3的另一端铰接于升降台2的底面。第二叉臂4的靠近底座1的一端铰接于底座1的顶面,第二叉臂4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上胶轮10,上胶轮10滚动连接于上导轨9的u形口中。
35.参见图1,底座1设有用于驱动销轴5升降的升降动力源6,以通过改变第一叉臂3和第二叉臂4之间的夹角来实现升降台2的升降,升降动力源6采用电缸,电缸的缸体铰接于底座1,电缸的伸缩杆与销轴5的中部铰接。
36.参见图1,送料小车13包括四个车角133、四个滚轮134、开口朝上的长方体形的箱体131和固定连接于箱体131底部的矩形支撑架132。四个滚轮134分别设置于支撑架132的底面的四角。四个车角133别设置于支撑架132的顶面的四角,四个车角133均朝远离支撑架132的方向斜向上延伸。
37.参见图1和图2,升降台2的向上倾斜的一边转动连接有两个条形的第一挡板11。底座1的靠近第一挡板11的一边固定连接有两个导向块14,两个导向块14的顶面朝向彼此方向向下倾斜。当升降台2落在底座1上时,第一挡板11与导向块14的顶面接触。当升降台2上升时,第一挡板11的一端随升降台2的上升在导向块14的顶面上滑移并转动,直到第一挡板
11的侧面完全离开导向块14的顶面,第一挡板11由倾斜状态转为垂直状态,此时第一挡板11的远离导向块14的一端与送料小车13的支撑架132接触,实现送料小车13的向上倾斜的一边的定位。
38.参见图1,升降台2的向下倾斜的一边固定设有第二挡板12,第二挡板12截面为l形,第二挡板12的侧面固定连接于升降台2的向下倾斜的侧面,第二挡板12的侧面与顶面分别与送料小车13的支撑架132的侧面与顶面接触,实现送料小车13的向下倾斜的一边的定位。
3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