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封盖及软包装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66391发布日期:2022-06-10 23:03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密封盖及软包装容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包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密封盖及应用该密封盖的软包装容器。


背景技术:

2.软包装容器一般用于密封包装果汁,牛奶,可吸果冻,番茄酱等流质食品,其灌装管还可以作为吸管使用。现有的灌装管的外壁与密封盖螺纹连接,从而密封容器内的流质食口。
3.此类软包装容器的厂家的生产过程为:先将密封盖的开口端套在灌装管的管口之上,然后旋转密封盖,使螺纹旋合,直至灌装管的管口端面顶住密封兽的封闭端停止旋转,实现密封盖至灌装管的管口的密封。该密封结构存在以下缺陷:
4.1、由于难以准确判断灌装管与密封盖之间是否旋紧,容易出现密封盖没有旋转至位的情况。
5.2、有时力气过大,可能会继续旋紧密封盖,而在继续旋转的过程中,往往使得管口上方继续挤压盖体的顶部,从而造成密封盖的盖体的顶部裂开。
6.3、在生产线上,由于外力作用(如震动)而导致的灌装管从密封盖中反向旋转造成退牙松脱,从而破坏了密封。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盖及软包装容器,以实现密封盖与灌装管之间的精准旋合,提高可靠性。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9.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密封盖,其中部为空心筒体,空心筒体的一端为与灌装管连接的开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封闭端内设置有供密封的塞子;所述的开口端的周向上成型有若干组旋合结构,所述的旋合结构包括:前旋合段,其沿开口端向内部凹;沿着密封旋合方向,前旋合段与开口端的深度逐渐减小;反向斜面段,与前旋合段的末端连接;且沿着密封旋合方向,反向斜面段与开口端的深度逐渐增加;凸台,与反向斜面段的末端连接,所述的凸台凸出于开口端,所述的凸台与反向斜面段之间形成断面,断面与反向斜面段形成v型夹角;过渡段,一端与凸台的末端连接,另一端与下一组旋合结构的前旋合段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的旋合结构设有两组,每组旋合结构占据半圆的位置。
11.优选的,所述的断面与反向斜面段形成v型夹角位于旋合结构的中部,对应15~30弧度的圆周位置。
12.优选的,所述的反向斜面段与开口端的倾斜角度为β,前旋合段与开口端的倾斜角度为α,则β>α。
13.其中,α=5
°
~10
°
,β=10~30
°

14.其中,所述的凸台凸出于开口端的距离h=4~8mm。
15.优选的,所述的断面所在的平面与中心筒体的外侧端经过轴心的平面呈一倾斜角度γ设置,倾斜角度γ=10
°
~20
°

16.进一步的,还包括防盗环、外盖体及连接片,所述的防盗环一体成型于所述的开口端外围,所述的外盖体设于空心筒体外部,且外盖体通过所述的连接片与空心筒体一体成型,所述的连接片与防盗环连接。
17.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软包装容器,包括软包装袋、灌装管及上述的密封盖,所述的灌装管的管口外壁设置有外螺纹,管口下方设置有楔形块,所述的楔形块由前旋合段装进密封盖内,沿着密封旋合方向旋转至楔形块容置于v型夹角内,楔形块的端面受阻于断面时,灌装管的管口与密封盖内的塞子侧密封,灌装管的管口顶端面与内筒体的封闭端的端面留有间隙。
18.优选的,所述的楔形块包括弧面段及直面段,所述的弧面段的上表面呈弧形,所述的直面段的上表面平行于管口设置,所述的直面段的端面为用于与断面配合的抵挡面,所述的断面所在的平面与中心筒体的外侧端经过轴心的平面呈一倾斜角度γ设置,所述的抵挡面与所述的断面倾斜角度相匹配。
19.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0.1、本实用新型通过旋合结构,使灌装管可由前旋合段进入旋转至卡入v型夹角内相互夹紧,产生明显的挫顿感,起到定点松紧的作用,实现密封盖与灌装管之间的精准旋合。
21.2、凸台凸出于开口端,使v型夹角具有足够的深度夹紧灌装管的楔形块,可防止盖过拧。灌装管的管口顶端面与内筒体的封闭端的端面留有间隙,可防止盖过拧而导至致密封盖的顶部裂开。
22.3、楔形块设置成弧面段,使得夹紧时,弧面段与v型夹角抵接夹紧,能够防止灌装管受外力作用而从空心筒体中退牙,设置抵挡面与断面所在平面与经过轴心的平面呈倾斜设置,可进一步防止退牙,避免外界的震动导致空心筒体与灌装管之间逐渐旋开而松脱,避免运输过程、掉落情况等引起震动导致密封盖与灌装管逐渐旋开而松脱,提高密封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23.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图1中隐去防盗环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实施例一的主视剖面示意图。
26.图4是图3的仰视示意图。
27.图5是图3的a处放大示意图。
28.图6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是实施例二的主视示意图。
30.图8是图7的b-b剖面示意图。
31.图9是实施例三的分解示意图。
32.图10是实施例三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33.图11是灌装管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2是图11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3是灌装管的主视示意图。
36.图14是图13的俯视示意图。
37.图15是密封盖与灌装管的结构示意图(部分区域剖切)。
38.图16是图15的主视示意图。
39.图17是图16中d处放大示意图。
40.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41.100:密封盖,1:空心筒体,11:开口端,12:封闭端,13:塞子,2:前旋合段,3:反向斜面段,4:凸台,41:断面,5:过渡段,6:防盗环,7:外盖体,8:连接片,200:灌装管,9:楔形块,91:弧面段,92:直面段,93:抵挡面,300:软包装袋。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43.实施例一
44.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密封盖100,其中部为空心筒体1,空心筒体1的一端为与灌装管连接的开口端11,另一端为封闭端12,封闭端12内设置有供密封的塞子13。开口端11的周向上成型有若干组旋合结构,防盗环6一体成型于开口端11外围。
45.结合图4所示,旋合结构设有两组,每组旋合结构占据半圆的位置,图4中x分界面的两端各有一组旋合结构。
46.每组旋合结构均包括:前旋合段2,反向斜面段3,凸台4及过渡段5。
47.前旋合段2其沿开口端11向内部凹。沿着密封旋合方向(图2、4中z向),前旋合段2与开口端11的深度逐渐减小。前旋合段2与开口端11的倾斜角度为α,α=5
°
~10
°
,本实施例中取α=6
°
。设置倾斜角度为α,使得密封盖100与灌装管200在前旋合段2时,楔形块9与前旋合段2不接触,防止在前旋合段2形成摩擦。
48.反向斜面段3与前旋合段2的末端连接。沿着密封旋合方向,反向斜面段3与开口端11的深度逐渐增加。如图5所示,反向斜面段3与开口端11的倾斜角度为β,β>α。β=10~30
°
,本实施例中取β=12
°
。设置倾斜角度为β,使得灌装管200的楔形块9在进入反向斜面段3后快速滑入至v型夹角内。
49.凸台4与反向斜面段3的末端连接,凸台4凸出于开口端11,即凸台4与开口端11间具有一段距离h,h=4~8mm,如图5所示。凸台4与反向斜面段3之间形成断面41,断面41与反向斜面段3形成v型夹角。如图4所示,v型夹角位于旋合结构的中部,对应15~30弧度的圆周位置,即图中θ弧度的圆周位置。断面41所在的平面与中心筒体的外侧端经过轴心(o1)的平面呈一倾斜角度γ设置,倾斜角度γ=10
°
~20
°

50.过渡段5一端与凸台4的末端连接,另一端与下一组旋合结构的前旋合段2连接。
51.通过设置两组旋合结构,使得安装时,可以从多个方向旋入,灌装管200的楔形块9由前旋合段2装进密封盖100内,沿着密封旋合方向旋转至楔形块9容置于v型夹角内,楔形块9的端面受阻于断面41时,此时发出卡顿的声音,灌装管200的管口与密封盖100内的塞子13实现侧密封。
52.实施例二
53.如图6-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还包括外盖体7及连接片8,外盖体7设于空心筒体1外部,且外盖体7通过连接片8与空心筒体1一体成型,连接片8与防盗环6连接。通过设置外盖体7,旋转时旋转外盖体7即可,外盖体7上设置有纹路,可实现轻松旋转。
54.实施例三
55.如图9-17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软包装容器,包括软包装袋300、灌装管200及实施例二的密封盖100。
56.灌装管200的管口外壁设置有外螺纹,管口下方设置有楔形块9,灌装管200的管口顶端面与内筒体的封闭端的端面留有间隙s,如图10所示。设置间隙s的目的在于,使得在旋合时,灌装管200的下方的楔形块9旋合至v型夹角内,楔形块9的端面受阻于断面41时停止旋合,而不是传统的通过空心筒体的封闭端12与灌装管的管口顶端接触时停止旋合。通过这一设置,保证通过底部旋合到位来实现精准的密封定位。
57.如图11-13所示,楔形块9包括弧面段91及直面段92,弧面段91的上表面呈弧形,直面段92的上表面平行于管口设置。直面段92的端面为用于与断面配合的抵挡面93,抵挡面93与断面41的倾斜角度相匹配,即如图14中,抵挡面外端与轴心(o2)所在面与抵挡面也呈倾斜角γ设置。
58.图15中为灌装管与密封盖密封状态的图,为了便于看清配合部位,进行了局部剖切。如图16、图17所示,灌装管的楔形块9由前旋合段2装进密封盖100内,沿着密封旋合方向旋转至楔形块的直面段92和弧面段91均容置于v型夹角内,楔形块的抵挡面93受阻于断面41时,此时发出卡顿的声音,灌装管200的管口与密封盖内的塞子13实现侧密封。在生产中,由于外力作用(如震动),会使灌装管200受到一个较小的反向作用力f,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楔形块的弧面段91抵触于反向斜面段3上,使得灌装管的楔形块不产生反向旋转导致松脱,避免了退牙导致的密封问题。在实际使用中,人手对密封盖施加一个较大的作用力,使楔形块反向旋转松脱,扯断防盗环,进而打开密封盖。
5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