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38381发布日期:2022-06-25 14:50阅读:85来源:国知局
运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领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运输系统包括吊装装置,其能够将物体从地面吊装到建筑物中。然而,吊装物体容易受到风力的影响,并且还可能发生吊装装置的倾覆。
3.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简单,运输稳定的运输系统,能够适用于将物体从建筑物外部运输到建筑物内。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运输系统,其包括运输车和轨道。运输车包括车体、一对第一轮和一对第二轮。所述一对第一轮中的两个第一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的相对两侧。所述一对第二轮中的两个第二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轮与所述第二轮相距一段距离布置。轨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抵靠部,所述第一抵靠部能够设置在所述第一轮与所述第二轮之间,并且所述第二抵靠部能够设置在所述第一轮与所述第二轮之间。其中,所述运输车能够相对于所述轨道运动。
5.进一步地,所述轨道的一端用于设置在建筑物中。
6.进一步地,所述轨道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运输车能够相对于所述轨道沿第一方向运动。所述一对第一轮具有第一转动轴线,所述一对第二轮具有第二转动轴线,所述第一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二转动轴线沿第二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7.进一步地,所述轨道还包括基部、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基部的相对两侧,并且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抵靠部与所述第一侧部相连接,所述第二抵靠部与所述第二侧部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抵靠部和所述第二抵靠部分别从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相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一抵靠部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抵靠部的自由端相距一定距离。
8.进一步地,所述一对第一轮设置在所述一对第二轮的上方。
9.进一步地,当所述运输车设置在所述轨道上时,所述一对第一轮的两个第一轮能够分别抵靠所述第一抵靠部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抵靠部的上表面。
10.进一步地,所述轨道包括至少两段轨道,相邻的两段轨道之间成角度地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相邻的两段轨道的延伸方向形成的锐夹角的范围为大于等于0
°
并且小于等于45
°

12.进一步地,运输系统还包括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轨道上,用于驱动所述运输车相对于所述轨道运动。
13.进一步地,运输系统还包括绳索,所述动力装置通过所述绳索与所述车体相连接,从而通过所述绳索拉动所述运输车。
14.本实用新型的运输系统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5.第一,本实用新型的运输系统结构简单。具体来说,通过运输车和轨道的配合,从而使得建筑物外的货物能够运输至建筑物中,其结构简单。
16.第二,本实用新型的运输系统运行稳定。具体来说,上下设置的第一轮和第二轮能够对运输车限位,从而阻止运输车发生倾覆。
17.第三,本实用新型的运输系统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建筑物。具体来说,轨道能够包括多段轨道,从而适应于不同的建筑物,以将货物运送到指定地点。
18.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运输系统的主视透视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运输系统的放大透视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运输系统的俯视放大图,其中未示出动力装置;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运输系统的运输车的侧视透视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运输系统的运输车的俯视透视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运输系统的轨道的侧视放大图。
25.附图标号说明:
26.运输车1、车体11、承载架111、支撑件112、第一轮2、第二轮3、动力装置4、绳索5、轨道6、基部61、第一侧部62、第二侧部63、第一抵靠部64、第二抵靠部65。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28.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29.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在以下的附图中,相同的零部件使用同样的附图号。虽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实施例,但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这些术语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性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30.本技术中所使用的诸如“第一”、“第二”等序数词仅仅用于区分和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如未特别指明则不表示特定的顺序,也不具有特定的关联性。例如,术语“第一轮”本身并不暗示“第二轮”的存在,术语“第二轮”本身也不暗示“第一轮”的存在。
31.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运输系统包括运输车1、动力装置4、绳索5和轨道6。运输车1设置在轨道6上,并能够与轨道6配合,从而相对于轨道移动。动力装置4设置在轨道6
上,并且通过绳索5与运输车1相连接,从而使得动力装置4通过绳索5拉动运输车1相对于轨道6运动,以运输货物。举例来说,建筑物包括两个楼层,当需要将货物从建筑物外部(例如1层)运输至2层时,操作者可以将轨道6的一端设置在地面上,并将轨道6的另一端与建筑物接触(例如,将轨道6的另一端设置在建筑物的2层中),随后通过运输车1将货物从1层运输至2层。
32.图1中示出了运输车1的两种状态,其中靠近地面的运输车1显示了运输车1的初始位置和状态,靠近建筑物的运输车1显示了运输车1的最终位置和状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两个运输车1表示了在轨道6上的同一个运输车1的两个状态,而并不是示出了轨道6上的两个运输车1。
33.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运输车1包括车体11和四对轮。为了描述简洁,参照图4所示,将左右方向作为第一方向,将上下方向作为第三方向,将垂直于纸面的前后方向作为第二方向。换句话说,参照图3所示,将上下方向作为第一方向,将左右方向作为第二方向,将垂直于纸面的前后方向作为第三方向。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四对轮分别为一对第一轮2、一对第二轮3、一对第三轮和一对第四轮。其中,参照图4所示,一对第一轮2和一对第二轮3设置在较右侧,一对第三轮和一对第四轮设置在较左侧,并且这两对轮在第一方向上相距一定距离设置。由于一对第三轮和一对第四轮的设置方式与一对第一轮2和一对第二轮3的设置方式相似,并且其关于车体11对称布置,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以一对第一轮2和一对第二轮3作为示例进行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一对第一轮2和一对第二轮3的设置,能够理解一对第三轮和一对第四轮的具体设置。
34.如图1-5所示,一对第一轮2包括两个第一轮2。一对第二轮3包括两个第二轮3。两个第一轮2和两个第二轮3都分别沿第二方向设置在车体11的相对两侧。一对第一轮2设置在一对第二轮3的上方,并且一对第一轮2与一对第二轮3相距一段距离布置。轨道6能够容纳在第一轮2与第二轮3之间。更具体地说,车体11包括承载架111和两个支撑件112。承载架111大致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布置为矩形,以用于支撑待运输的货物。两个支撑件112从承载架111向下延伸形成。两个支撑件112设置在承载架111的右侧,并且在第二方向上相距一段距离布置。每个支撑件112的外侧设有沿上下方向布置的第一轮2和第二轮3。第一轮2和第二轮3可转动地设置在车体11上。其中,一对第一轮2具有第一转动轴线,一对第二轮3具有第二转动轴线。第一转动轴线和第二转动轴线均沿第二方向布置。当轨道6布置在第一轮2和第二轮3之间时,由于重力,位于上方的第一轮2压在轨道6上,并接触轨道6。当运输车1受到动力装置4的拉动时,第一轮2能够相对于车体11转动,从而带动运输车1相对于轨道6沿第一方向运动。
35.如图1-3和图6所示,运输系统还包括轨道6,用于与运输车1相配合。轨道6沿第一方向延伸形成。具体来说,轨道6包括基部61、第一侧部62、第二侧部63、第一抵靠部64和第二抵靠部65。第一侧部62和第二侧部63在第二方向上,设置在基部61的相对两侧,并从基部61向上延伸形成。第一抵靠部64与第一侧部62相连接,第二抵靠部65与第二侧部63相连接,并分别朝向对方(即,相向)延伸形成。并且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抵靠部64和第二抵靠部65的自由端相距一段距离,以容纳运输车1的一部分。当运输车1设置在轨道6上时,第一抵靠部64和第二抵靠部65容纳在第一轮2和第二轮3之间。两个第一轮2能够分别抵靠第一抵靠部64的上表面和第二抵靠部65的上表面。
3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轨道6包括三段轨道。第一段轨道的一端放置在地面上。第二段轨道与第一段轨道呈角度地连接。第三段轨道与第二段轨道呈角度地连接,并且第三段轨道的一端设置在建筑物中。这样,设置在轨道6上的运输车1能够从地面向上运动至建筑物中,从而将货物从地面运输到建筑物中。相邻的两段轨道可以通过螺钉螺栓等公知技术连接,并且相邻的两段轨道的延伸方向(例如,图1中放大框中虚线为各段轨道的延伸方向)形成的锐夹角的范围为大于等于0
°
并且小于等于45
°
,从而使得运输车1能够平稳地从一段轨道移动到另一段轨道上。
37.虽然本实用新型中示出了轨道6包括三段轨道,但可以理解的是,包括至少一段轨道的轨道6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38.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装置4设置在轨道6上,并且靠近底部设置,从而降低运输系统的重心。作为一个示例,动力装置4为电机。电机能够收缩和释放绳索5。轨道6上设有数个滑轮。绳索5从位于底部的动力装置4开始,经过数个滑轮后绕到轨道6的上部(例如,设置在建筑物中的轨道6的另一端),随后继续向下经过数个滑轮后与运输车1连接。
39.下面描述运送货物的具体过程:当需要运送货物时,操作人员将运输车1设置在轨道6靠近地面的一端,并将货物防止在运输车1上,随后启动动力装置4。当动力装置4收缩绳索5时,绳索5能够拉动运输车1相对于轨道6朝向建筑物运动。运输车1沿着轨道6向上运动,直到运输车1运动到设置在建筑物中的轨道6的另一端。此时运输车1已经将货物从地面运输到建筑物中。位于建筑物中的操作人员可以从运输车1上卸下货物,随后操作人员启动动力装置4并使其释放绳索5。当动力装置4释放绳索5时,运输车1能够从建筑物沿着轨道远离建筑物向下运动,从而回到接近地面的初始位置。
40.本实用新型的运输系统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41.第一,本实用新型的运输系统结构简单。具体来说,通过运输车和轨道的配合,从而使得建筑物外的货物能够运输至建筑物中,其结构简单。
42.第二,本实用新型的运输系统运行稳定。具体来说,上下设置的第一轮和第二轮能够对运输车限位,从而阻止运输车发生倾覆。
43.第三,本实用新型的运输系统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建筑物。具体来说,轨道能够包括多段轨道,从而适应于不同的建筑物,以将货物运送到指定地点。
44.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