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房电梯控制柜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85089发布日期:2022-06-22 00:07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无机房电梯控制柜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控制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控制柜及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品生活的需求,电梯逐渐进入家庭用户。电梯控制柜作为驱动及控制电梯运行的装置,其主要包含壳体、电子电器元件、安装部件和线缆等。常见无机房电梯控制柜的内部空间利用率较低,导致电梯控制柜体积大,无法安装到电梯厅门门套内,这样需要在电梯厅门旁的墙体预留较大的安装槽洞或将控制柜安装在电梯厅外。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无机房电梯控制柜及装置,能够充分利用柜体内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4.一种无机房电梯控制柜,包括:
5.柜体,具有收容腔及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柜口,所述收容腔至少用于收容沿所述柜体厚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层电器元件、第二层电器元件及第三层电器元件;所述柜体包括与所述柜口相对的背板,所述背板的板面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层电器元件;及
6.活动板,所述活动板设于所述柜口,并与所述柜体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板的板面用于安装所述第三层电器元件;
7.其中,所述活动板板面所在平面的至少部分位置与所述背板所在平面的至少部分位置沿所述柜体厚度方向之间的间隔用于安装所述第二层电器元件。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机房电梯控制柜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于所述活动板板面所在平面的至少部分位置与所述背板板面所在平面的至少部分位置之间的所述间隔,并与所述柜体连接;所述安装板朝向所述柜口的一侧用于安装所述第二层电器元件。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包括接口安装板,所述接口安装板安装于所述柜体的下部,所述柜体的下部对应设有过线孔;所述安装板还包括滤波器安装板,所述滤波器安装板安装于所述柜体。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板的一侧铰接于所述柜体,所述活动板朝向所述背板的一侧用于安装所述第三层电器元件。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机房电梯控制柜包括柜门,所述柜门设于所述活动板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并与所述柜体可拆卸连接。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柜门至少包括第一柜门及第二柜门,所述第一柜门与所述第二柜门分别沿所述柜体的高度方向设于所述柜口。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柜门的顶部与所述柜体的顶部卡接配合,所述第一柜门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柜门的顶部卡接配合;所述第二柜门设有与所述柜体锁定配合的
柜门锁;所述柜口设有与所述柜体连接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对应所述第一柜门设置;所述第一柜门设有对应所述加强筋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加强筋连接配合。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柜门设有用于对应主控开关设置的操作孔,所述操作孔设有透明盖板,所述透明盖板安装于所述柜门,并能够打开和关闭。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柜门设有观察孔,所述观察孔用于对应指示灯设置。
16.一种无机房电梯控制装置,包括电器元件及所述的无机房电梯控制柜,所述电器元件至少包括沿所述柜体厚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层电器元件、第二层电器元件及第三层电器元件,所述第一层电器元件设于所述背板的板面,所述第三层电器元件设于所述活动板的板面,所述第二层电器元件设于所述活动板板面所在平面的至少部分位置与所述背板所在平面的至少部分位置沿所述柜体厚度方向之间的间隔。
17.上述的无机房电梯控制柜及装置,柜体包括与柜口相对的背板,可在背板的板面安装第一层电器元件。柜口所在位置设有活动板,可在活动板的板面安装第三层电器元件。并且,活动板板面所在平面的至少部分位置与背板所在平面的至少部分位置沿柜体厚度方向之间的间隔可安装第二层电器元件。如此,能够充分利用柜体内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此外,通过在柜口设置活动板,活动板能够增加柜体的强度,提高柜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取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无机房电梯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所示的无机房电梯控制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图2所示的无机房电梯控制装置的部分结构的正视图;
23.图4为图1所示的无机房电梯控制装置的第一层电器元件与第三电器元件的布局示意图;
24.图5为图1所示的无机房电梯控制装置的第一层电器元件的布局示意图;
25.图6为图1所示的无机房电梯控制装置的柜体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图1所示的无机房电梯控制装置的第一柜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图1所示的无机房电梯控制装置的第二柜门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号说明:10、柜体;11、收容腔;12、柜口;13、背板;131、第一安装孔;14、侧板;141、过线孔;142、第二安装孔;143、散热孔;15、顶板;151、第一卡槽;16、底板;17、加强筋;18、锁挡板;20、活动板;30、安装板;31、滤波器安装板;32、接口安装板;40、柜门;41、第一柜门;411、操作孔;412、透明盖板;413、滑轨;414、观察孔;415、第一卡扣;416、第二卡槽;417、固定件;42、第二柜门;421、第二卡扣;422、柜门锁;50、第一层电器元件;51、主控开关;511、指示灯;52、scb板;53、电源;54、降音盒;55、变频器;56、主板;57、dtu板;58、接地铜排;60、第三层电器元件;61、扩展板;70、第二层电器元件;71、滤波器;72、接口板;80、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0.请参阅图2至图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无机房电梯控制柜,包括柜体10及活动板20。柜体10具有收容腔11及与收容腔11连通的柜口12,收容腔11至少用于收容沿柜体10厚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层电器元件50、第二层电器元件70及第三层电器元件60。柜体10包括与柜口12相对的背板13,背板13的板面用于安装第一层电器元件50。活动板20设于柜口12,并与柜体10活动连接,活动板20的板面用于安装第三层电器元件60。其中,活动板20板面所在平面的至少部分位置与背板13板面所在平面的至少部分位置沿柜体10厚度方向之间的间隔用于安装第二层电器元件70。
31.参阅图2,为了方便理解,采用w表示柜体10的厚度方向。
32.上述的无机房电梯控制柜,柜体10包括与柜口12相对的背板13,可在背板13的板面安装第一层电器元件50。柜口12设有活动板20,可在活动板20的板面安装第三层电器元件60。并且,活动板20板面所在平面的至少部分位置与背板13所在平面的至少部分位置沿柜体10厚度方向之间的间隔可安装第二层电器元件70。如此,能够充分利用柜体10内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此外,通过在柜口12设置活动板20,活动板20能够增加柜体10的强度,提高柜体10的稳定性。
33.可选地,参阅图2和图4,活动板20的一侧铰接于柜体10,活动板20朝向背板13的一侧用于安装第三层电器元件60。在本实施例中,活动板20的一侧通过合页铰接于柜体10。
34.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和图3,无机房电梯控制柜还包括安装板30,安装板30设于活动板20板面所在平面的至少部分位置与背板13板面所在平面的至少部分位置之间的间隔,并与柜体10连接。如此,通过在活动板20板面所在平面的至少部分位置与背板13板面所在平面的至少部分位置之间的间隔设置安装板30,安装板30为第二层电器元件70提供安装位置,方便安装,提高安装便利性。
35.进一步地,参阅图2和图3,安装板30朝向柜口12的一侧用于安装第二层电器元件70。如此,方便安装第二层电器元件70,同时也方便从柜口12对第二层电器元件70进行日常维护与操作,方便对第二层电器元件70进行维保。
36.具体地,参阅图2和图3,安装板30包括接口安装板32,接口安装板32安装于柜体10的下部。柜体10的下部对应设有过线孔141。如此,来自井道、轿顶、厅外检修柜的电缆接插,从柜体10下部的过线孔141进入柜体10内,并连接到接口板72,这样更易于走线。
37.具体地,参阅图2和图3,安装板30还包括滤波器安装板31,滤波器安装板31安装于柜体10的上部。安装时,将滤波器71安装在滤波器安装板31,滤波器安装板31为滤波器71提供安装位置,方便安装滤波器71。
38.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6,柜体10为方形体。具体地,柜体10包括连接围成收容腔11的背板13、侧板14、顶板15及底板16。可选地,柜体10作为主要受力部件,采用一块金属板折弯成型,自铆加固柜体10,自折弯加强柜体10的强度。并且,可在柜口12设置加强筋17进
行加固。如此,零件少、成本低、结构牢固。
39.在本实施例中,柜体10为方形体,宽度为10cm~20cm,厚度为8cm~12cm,高度为120cm~200cm。
40.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图4和图6,柜体10还设有散热孔143。可选地,散热孔143设有多个,多个散热孔143分别分布在侧板14与背板13。如此,通过在柜体10设置散热孔143,柜体10内的热量能够通过散热孔143散发到外界空气中,降低第一层电器元件50、第三层电器元件60及第二层电器元件70的温度,延长使用寿命。
41.进一步地,参阅图6,柜体10还设有第一安装孔131及第二安装孔142。可选地,第一安装孔131及第二安装孔142均设有多个,多个第一安装孔131设于背板13,多个第二安装孔142分别设于侧板14与底板16。如此,通过第一安装孔131可将柜体10安装到井道,通过第二安装孔142可将柜体10安装到厅门门套内。
42.需要说明的是,参阅图6,第一安装孔131与第二安装孔142的形状、数量及尺寸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131设有四个,四个第一安装孔131设于背板13的底部,且该四个第一安装孔131均为葫芦孔。第二安装孔142设有八个,其中四个第二安装孔142分别设于两个侧板14,且这四个第二安装孔142为12*7的长圆孔;另外四个第二安装孔142分别设于底板16,该四个第二安装孔142分别为直径6.4mm的圆孔。
43.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图2和图4,无机房电梯控制柜包括柜门40,柜门40设于活动板20远离背板13的一侧,并与柜体10可拆卸连接。如此,柜门40可与柜体10连接形成密闭的收容腔11,避免外界的物质进入收容腔11内导致第一层电器元件50、第三层电器元件60及第二层电器元件70损坏,有效延长使用寿命。此外,由于柜门40可拆卸地安装在柜体10,这样可将柜门40从柜体10上拆卸下来,对柜体10内的第一层电器元件50、第三层电器元件60及第二层电器元件70进行维保。
44.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7和图8,柜门40至少包括第一柜门41及第二柜门42,第一柜门41与第二柜门42分别沿柜体10的高度方向设于柜口12。如此,可分体安装或拆卸第一柜门41和第二柜门42,降低安装或拆卸的难度。此外,相比整块柜门40,将柜门40分设为第一柜门41与第二柜门42,这样能够降低柜门40的变形量。
45.为了方便理解,参阅图2,采用h表示柜体10的高度方向。
46.可选地,参阅图6、图7和图8,第一柜门41的顶部与柜体10的顶部卡接配合,第一柜门41的底部与第二柜门42的顶部卡接配合。第二柜门42设有与柜体10锁定配合的柜门锁422。具体地,第一柜门41的顶部设有第一卡扣415,柜体10的顶部对应设有与第一卡扣415配合的第一卡槽151;或者,第一柜门41的顶部设有第一卡槽151,柜体10的顶部对应设有与第一卡槽151配合的第一卡扣415;第一柜门41的底部设有第二卡扣421,第二柜门42的顶部对应设有第二卡槽416;或者,第一柜门41的底部设有第二卡槽416,第二柜门42的顶部对应设有第二卡扣421。需要关闭柜门40时,先将第一卡扣415卡入第一卡槽151内,再将第二卡扣421卡入第二卡槽416内,最后将柜门锁422锁定在柜体10上。需要打开柜门40时,先打开柜门锁422,取下第二柜门42,再取下第一柜门41。如此,使用一把柜门锁422可将第一柜门41与第二柜门42锁在柜体10上。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柜门41的顶部也可与柜体10的顶部磁吸配合,第一柜门41的底部与第二柜门41的顶部磁吸配合。
47.具体地,参阅图6和图8,柜体10对应柜门锁422的位置设有锁挡板18,锁挡板18与柜门锁422配合锁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柜门42的底部设有柜门锁422,柜体10的底部对应设有锁挡板18。
48.进一步地,参阅图6和图7,柜口12设有与柜体10连接的加强筋17,加强筋17对应第一柜门41设置。第一柜门41设有对应加强筋17的固定件417,固定件417与加强筋17连接配合。可选地,固定件417可为螺栓、松不脱螺钉等。需要关闭柜门40时,先将第一卡扣415卡入第一卡槽151内,再采用固定件417将第一柜门41固定在加强筋17上,然后将第二卡扣421卡入第二卡槽416内,最后将柜门锁422锁定在柜体10上。需要打开柜门40时,先打开柜门锁422,再取下第二柜门42,然后拆卸固定件417,最后取下第一柜门41。如此,通过在柜口12设置加强筋17,加强筋17能够提供第一柜门41的固定位置,同时加强筋17能够增加柜体10的强度,提高柜体10的稳定性。此外,采用固定件417将第一柜门41固定连接于加强筋17,这样能够提高第一柜门41的安装稳定性。
49.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6和图7,柜口12对应第一柜门41底部的位置设有加强筋17,第一柜门41底部对应设有固定件417。
50.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图2和图7,柜门40设有用于对应主控开关51设置的操作孔411,操作孔411设有透明盖板412,透明盖板412安装于柜门40,并能够打开和关闭。可以理解的是,对应主控开关51设置的操作孔411是指操作孔411与主控开关51相对设置。如此,需要操作主控开关51时,无需打开柜门40,打开透明盖板412便可操作主控开关51,操作方便。操作完成后,关闭透明盖板412。此外,由于盖板为透明状,这样方便观察主控开关51的状态。
51.在本实施例中,主控开关51设于柜体10的上部,第一柜门41对应主控开关51的位置设有操作孔411,操作孔411设有透明盖板412。
52.进一步地,参阅图7,柜门40对应操作孔411的位置设有滑轨413,透明盖板412滑动连接于滑轨413。需要操作主控开关51时,透明盖板412沿滑轨413移动,实现透明盖板412的打开或关闭。此外,透明盖板412沿滑轨413移动,使得透明盖板412的移动具有导向性,以便稳定地打开或关闭透明盖板412。
53.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3和图7,柜门40设有观察孔414,观察孔414用于对应指示灯511设置。可以理解的是,观察孔414对应指示灯511设置是指观察孔414与指示灯511相对设置。如此,可通过观察孔414查看柜体10内指示灯511的状态,使用方便。
54.在本实施例中,指示灯511设于柜体10的上部,第一柜门41对应指示灯511的位置设有观察孔414。
55.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无机房电梯控制装置,包括电器元件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无机房电梯控制柜。电器元件至少包括沿所述柜体10厚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层电器元件50、第二层电器元件70及第三层电器元件60,第一层电器元件50设于背板13的板面,第三层电器元件60设于活动板20的板面,第二层电器元件70设于活动板20板面所在平面的至少部分位置与背板13所在平面的至少部分位置沿柜体10厚度方向之间的间隔。
56.需要说明的是,参阅图3、图4和图5,根据强弱电、尺寸大小、发热大小、电磁干扰和走线合理性,设置第一层电器元件50、第二层电器元件70及第三层电器元件60的类型和安装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层电器元件50包括主控开关51、scb板52、电源53、降音盒54、变
频器55、主板56、dtu板57及接地铜排58,上述各电器元件沿柜体10的高度方向依次设置。其中,控制柜布局采用sto/sbc功能安全技术,实现控制柜无接触器,降低控制柜的噪音,同时兼容接触器设计;具体地,降音盒54内装接触器,并兼容安装安全板。第二层电器元件70包括滤波器71及接口板72。第三层电器元件60包括b板及扩展板61。
57.进一步地,第一层电器元件50、第三层电器元件60及第二层电器元件70中部分电器元件采用集成化设计,减少控制柜内的器件数量及连接电缆。集成化设计部件包含:防雷滤波器71集成主回路、照明回路滤波器71及防雷设计,满足主回路的传导设计标准要求;一体化电源53集成停电自救功能、紧急松闸功能、开关电源、抱闸电源、门机电源,同时对电源53进行分类管理,待机及休眠状态可判断分电源53,以降低电梯待机及休眠状态的能耗;接口板72集成控制柜对内、对外接口,集成电源保险管,继电器等,使控制柜内原本零散部件集成化设计减少柜内配线,有效提升控制柜的装配及现场的安装效率。
58.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图4及图5,无机房电梯控制装置还包括线缆80,线缆80连接第一层电器元件50、第三层电器元件60及第二层电器元件70,并在柜体10的两侧板14汇集,沿两侧板14走线,主要分布在活动板20板面所在平面与背板13板面所在平面之间。
5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厚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6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6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6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