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梯连杆式自动伸缩限位阻挡装置及汽车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90609发布日期:2022-06-11 15:17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汽车电梯连杆式自动伸缩限位阻挡装置及汽车电梯的制作方法
汽车电梯连杆式自动伸缩限位阻挡装置及汽车电梯
1.技术领域
2.本发明属于电梯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电梯连杆式自动伸缩限位阻挡装置及汽车电梯。
3.

背景技术:

4.汽车电梯是一种特殊的载货电梯,其用于运载非商用汽车、即我们日常中使用的私家车。当电梯轿厢运送小汽车时,由于突发原因小汽车在轿厢内溜车,此时小汽车有可能撞坏轿门,对电梯设备和小汽车自身造成损失,甚至会引起司机的恐慌。目前市场上的汽车电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通常在轿厢的轿底板上装设交通用的减速带,但这种方式小汽车进出时都有一个台阶,增加了小汽车进出轿厢的操作难度。而已有的剪叉式自动伸缩限位阻挡装置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制作难度稍大。
5.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电梯连杆式自动伸缩限位阻挡装置,其能够防止汽车在轿厢内溜滑且能让汽车在需要通行时能顺利自由的通过。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电梯连杆式自动伸缩限位阻挡装置,它包括伸缩底座、导向框、安装于所述导向框上的传动组件、以及驱动所述传动组件动作进而带动所述伸缩底座上下移动的驱动组件,所述导向框包括固定连接的导向底座和下横梁;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可上下伸缩地设置于所述导向座上的底座导向销、转动连接于所述下横梁上的传动轴、固定于所述传动轴周面上的下连杆和驱动连杆、两端部分别与所述底座导向销和所述下连杆枢轴连接的中间连杆,所述伸缩底座安装于所述底座导向销上;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用于带动所述驱动连杆摆动、进而带动所述传动轴转动和下连杆以及中间连杆摆动、最终实现底座导向销和伸缩底座上下移动的伸缩件。
8.优化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下横梁相对位置固定的推杆竖座,所述伸缩件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推杆竖座以及驱动连杆枢轴连接,所述伸缩件伸缩进而带动所述驱动连杆摆动。
9.优化的,所述导向框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导向底座和下横梁之间的下横梁连接座,所述传动轴、所述下连杆和所述驱动连杆位于所述下横梁连接座、所述导向底座和所述下横梁形成的腔体内,所述底座导向销从所述导向底座中伸出后与所述伸缩底座相连接。
10.优化的,所述导向底座包括底板、倒扣安装于所述底板上的u型板、固定穿设于所述底板和所述u型板上的导向套,所述底座导向销穿设于所述导向套内。
11.优化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下横梁上的传动轴座、所述传动轴的两端部转动连接于所述传动轴座上。
12.优化的,所述伸缩底座有若干个,当所述伸缩底座有两个时,所述伸缩底座分为两组,分别设于所述驱动组件的两侧,每个所述伸缩底座和所述传动轴之间设有两组底座导向销、中间连杆、下连杆、导向套以及u型板,伸缩件通过设于两个所述传动轴相邻的端部的驱动连杆与所述传动轴的相连接。
13.优化的,所述阻挡装置包括与所述导向底座相对位置固定设置的下限位开关打板和上限位开关打板、与所述下横梁相对位置固定设置的上限位开关和下限位开关,所述下限位开关打板与所述下限位开关相对应设置,所述上限位开关打板与所述上限位开关相对应设置。
14.进一步的,所述阻挡装置包括限位开关座、与所述导向底座相固定连接的开关打板座,所述上限位开关和下限位开关安装于所述限位开关座上,所述下限位开关打板与所述上限位开关打板安装于所述开关打板座上。
15.优化的,所述底座导向销与所述传动轴向垂直,所述传动轴的自转轴线、所述中间连杆和所述下连杆的转动轴线、所述中间连杆和底座导向杆的转动轴线均相互平行。
16.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电梯,其包括曳引机构、轿厢、配重组件,所述轿厢包括轿底以及多个轿底梁,所述轿底上设有阻挡装置,所述阻挡装置为上述所述汽车电梯连杆式自动伸缩限位阻挡装置,所述轿底设有供所述伸缩底座伸出和缩回的开口,其中两个所述轿底梁设于所述轿底下端面上且位于所述开口的两侧,该两个所述轿底梁之间的空间与所述开口形成所述伸缩底座的导向口。
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装置在推出时可防止汽车在轿厢内的溜滑,收回时汽车可以自由通过,降低汽车进出轿厢的操作难度;由于采用轴传动方式,结构更为简单、紧凑,占用轿底空间少,且易于生产。
18.附图说明
19.图1 阻挡装置三维示意图;图2 阻挡装置主视示意图;图3 连杆滑块结构截面示意图;图4 驱动结构截面示意图;图5 阻挡装置侧视示意图;图6 导向底座截面示意图;图7 伸缩件示意图;1-伸缩底座,2-底座导向销,3-导向底座,4-下横梁连接座,5-中间连杆,6-连杆销,7-下连杆,8-连接座,9-下横梁,10-推杆横座,11-推杆竖座,12-推杆后座,13-推杆销,14-伸缩件,15-驱动连杆,16-传动轴,17-传动轴座,18-上限位开关,19-限位开关座,20-上限位开关打板,21-开关打板座,22-下限位开关打板,23-下限位开关,24-轿底梁,25-轿底,26-圆柱销,301-导向套,302-u型板,303-底板,141-电动推杆缸筒,142-电动推杆移动杆。
20.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以下详细描述:汽车电梯包括曳引机构、轿厢、配重组件,所述轿厢包括轿底以及设于所述轿底下端面上的多个轿底梁,轿底上设有汽车电梯连杆式自动伸缩限位阻挡装置(曳引机构、轿厢、配重组件非本技术重点,在此不做赘述)。
22.如图1-7所示,汽车电梯连杆式自动伸缩限位阻挡装置有两套,分别位于轿厢内停车位的前侧和后侧,每个汽车电梯连杆式自动伸缩限位阻挡装置包括两个伸缩底座、一套导向框、两套传动组件、以及驱动所述传动组件动作进而带动所述伸缩底座上下移动的驱动组件。
23.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框0包括导向底座3、下横梁9、固定连接于所述导向底座3和下横梁9之间的下横梁连接座4,导向底座3包括底板303、倒扣安装于所述底板303上的u型板302、固定穿设于所述底板303和所述u型板302上的导向套301,每个伸缩底座1由两套传动组件驱动伸缩底座1的伸出与收回,传动组件包括底座导向销2、中间连杆5、连杆销6、下连杆7、传动轴16和驱动连杆15;其中两件底座导向销2的上端与伸缩底座1连接固定在一起,底座导向销2插入导向套301内组成滑动副;底板303固定在轿底梁24上,导向套301焊接固定在底板303上,u型板302分别与导向套301、底板303焊接固定,以加强导向套301与底板303的连接强度与刚度,同时u型板302和伸缩底座1之间形成二次限位,防止伸缩底座1被下拉后低于轿底板过多,在轿底形成凹陷槽,造成人员踩入凹陷槽受伤或汽车在自由出入时造成颠簸;中间连杆5的一端通过连杆销6与底座导向销2的下端铰接在一起,中间连杆5的另一端通过连杆销6下连杆7铰接在一起;一根通长的下横梁9设置在两件伸缩底座1的正下方,下横梁9通过在左右两侧的各两件下横梁连接座4与导向底座3一起固定在轿底梁24上,两件下横梁连接座4通过两件连接座8连接在一起,以增加下横梁连接座4的强度和刚度;两根传动轴16同轴设置在下横梁9上方,每件下连杆7通过其上的轴孔套在传动轴16上,并通过圆柱销26与传动轴16固定在一起,两根传动轴16通过驱动连杆15连接在一起,传动轴16、下连杆7、驱动连杆15同步同轴转动;每根传动轴16分别通过三件传动轴座17固定在下横梁9上,每件传动轴座17分别紧挨下连杆7的一侧和驱动连杆15的两侧设置;驱动组件包括与轿底梁24固定连接且横向设置的推杆横座10、固定于所述推杆横座10上且竖向设置的推杆竖座11、固定于所述推杆竖座11上且大致朝向驱动连杆15方向设置的推杆后座12、两端铰连于推杆后座12和驱动连杆15之间的伸缩件14。具体而言,伸缩件为电动推杆,伸缩件14的电动推杆缸筒141通过推杆销13与推杆后座12铰接在一起,伸缩件14的电动推杆移动杆142通过推杆销13与驱动连杆15铰接在一起。
24.本装置还包括下限位开关打板22和上限位开关打板20、上限位开关18和下限位开关23、用于安装下限位开关打板22和上限位开关打板20的开关打板座21,用于安装上限位开关18和下限位开关23的限位开关座19,开关打板座21固定在其中一件伸缩底座1上,上限位开关打板20固定在开关打板座21一侧靠下的位置,下限位开关打板22固定在开关打板座21另一侧靠上的位置;上限位开关18设置在与上限位开关打板20同一侧,并通过限位开关座19连接固定在轿底梁24上;下限位开关23设置在与下限位开关打板22同一侧,并通过限
位开关座19连接固定在轿底梁24上。
25.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伸缩底座1被推出轿底2的上端面:伸缩件14的电动推杆移动杆142伸出、并推动驱动连杆15转动,驱动连杆15通过传动轴16带动下连杆7同步转动,下连杆7的转动通过下连杆7、中间连杆5、导向底座3、底座导向销2组成的传动组件转化为底座导向销2向上的移动,底座导向销2与伸缩底座1固定连接,在其向上移动的同时伸缩底座1被推出轿底2地面直至上限位开关打板20触发上限位开关18时伸缩件14停止动作,此时可防止汽车在轿厢内的溜滑;伸缩底座1缩回至轿底2:伸缩件14的电动推杆移动杆142缩回电动推杆缸筒141、并推动驱动连杆15反向转动,驱动连杆15通过传动轴16带动下连杆7同步反向转动,下连杆7的反向转动通过下连杆7、中间连杆5、导向底座3、底座导向销2组成的传动组件转化为底座导向销2向下的移动,底座导向销2与伸缩底座1固定连接,在其向下移动的同时伸缩底座1缩回轿底2地面直至下限位开关打板22触发下限位开关23时伸缩件14停止动作,此时伸缩底座1收回与轿底2的上端面齐平,汽车可以自由通过。
26.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