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机织物的输送导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76722发布日期:2022-07-16 02:25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针织机织物的输送导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应用于针织机的技术领域,尤指一种针织机织物的输送导引装置。


背景技术:

2.一般习知经编机织物输送装置由于缺乏张力导引设计,且由于织物都为软性材质,因此无法在完成第一次钩编后进行有效的定位,导致经编机在钩编织物时仅能一次性加工钩编完成织物,不易针对半成品的织物再进行二次加工作业,但由于针对织物的需求日新月异,可能需要进将织物二次加工,以符合需求,例如:因应百叶窗为增加拉绳安全性,目前部份国家已修法需将拉绳隐藏至梯带内,避免拉绳外露,容易导致幼童误缠颈部,而造成危险。
3.由于目前现有的经编机无法配合因应新的梯带设计,提供二次加工,以将现有的梯带于两侧进行二次加工具有隐藏拉绳,因此造成现有的经编机机台无法使用,可能需要重新设计额外的经编机机台,形成现有机台的闲置及浪费。
4.此部份仅为举例钩编百叶窗的梯带设计需要二次加工,而于其他实施例亦可能需要针对其他织物进行二次加工作业,以增加编织物的变化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者有鉴于前述习用针织机织物输送装置于实际使用上,仍有无法有效定位半成品,进行二次加工的缺点存在,而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加以改善。
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针织机织物的输送导引装置,其能通过提供织物在输送过程中所需的阻尼设计,以增加该织物的张力,达到有效定位,方便后续进行钩编加工的作业。
7.为了可达到前述的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运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针织机织物的输送导引装置,用以导引需加工的一织物移动,其包括一针织机本体、一导引机构及一张力控制机构。该针织机本体具有一机台,该机台设有一针织机构,该导引机构设于该机台的针织机构下方,且该导引机构设有至少一导引组,该织物能通过该针织机构拉动,而被动由该导引组导出,该张力控制机构设于该导引机构与该针织机构之间,且该张力控制机构具有一轴杆及至少一张力控制组,该轴杆的两端分别固设于该机台,且该张力控制组包括一轴套、两导引轮、一阻尼控制单元、一第一限位件及一第二限位件,该轴套、该第一限位件及该第二限位件分别套设于该轴杆,且该第一限位件及该第二限位件分别位于该轴套的两端,而该阻尼控制单元位于该第二限位件与该轴套之间,该轴套的两端分别固设该导引轮,该第一限位件套固于该轴杆,且抵紧该轴套的一端面,用以单向限位该轴套朝该第一限位件方向移动,而该阻尼控制单元抵紧该轴套的另一端,用以弹性提供该轴套旋转的阻力,当该织物的两侧分别挂设于两该导引轮上输送时,使该织物被动受该针织机构所卷动时产生有适度的张力。
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针织机织物的输送导引装置,其中该机台两侧
形成有一侧框架,两该侧框架分别突出设有一侧翼片,且两该侧翼片呈垂直方向分别锁固设有一固定杆。
9.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针织机织物的输送导引装置,其中该导引机构具有一第一导引组,第一导引组具有一第一导杆及至少两第一导引件,该多个第一导引件是两两成一组,该第一导杆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该固定杆,两该第一导引件分别锁固于该第一导杆,且两该第一导引件能调整相互之间的距离,两该第一导引件分别具有一套环及一调整螺栓,两该套环套设于该第一导杆,且两该调整螺栓分别锁设于两该套环,并抵贴固定于该第一导杆,而于两调整螺栓之间套设有至少一弹力件,以供该织物部分位于两该第一导引件之间,且依序贴抵该第一导杆及该弹力件导引出。
1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针织机织物的输送导引装置,其中该第一导引组的弹力件为一橡胶圈。
1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针织机织物的输送导引装置,其中该导引机构具有一第二导引组,该第二导引组位于该第一导引组与该针织机构之间,且该第二导引组具有一第二导杆及至少两第二导引件,该第二导杆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该固定杆,该多个第二导引件是两两成一组,两该第二导引件分别锁固于该第二导杆,且两该第二导引件能调整相互之间的距离,两该第二导引件位于该织物之间,两该第二导引件分别为一套环,该织物由该第一导引组导引出后,贴抵于两该套环的表面导引出该第二导引组。
1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针织机织物的输送导引装置,其中该导引机构具有一第三导引组,该第三导引组具有一第三导杆、一固定片及至少两簧片,该多个簧片是两两成一组,该第三导杆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该固定杆,且该第三导引组位于该第二导引组与该针织机构之间,该固定片固设于该第二导杆上方,该多个簧片沿该织物的移动方向设置,且该多个簧片的一端固设于该固定片,该多个簧片弹性抵贴于该第三导杆,而该织物由该第二导引组导出后,通过该第三导引组的两该簧片弹性夹抵于该第三导杆之间导引出。
1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针织机织物的输送导引装置,其中该导引机构具有一第三导引组,该第三导引组具有一第三导杆、一固定片及至少两簧片,该多个簧片是两两成一组,该第三导杆及该固定片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该固定杆,该多个簧片沿该织物的移动方向设置,且该多个簧片的一端固设于该固定片,该多个簧片弹性抵贴于该第三导杆,而该织物受该第三导引组的两该簧片弹性夹抵,且于两该簧片与该第三导杆之间导引出。
1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针织机织物的输送导引装置,其中该张力控制机构的两导引轮的表面能依该织物的形态设置复数突起部,且相邻的该复数突起部之间分别形成一凹部。
1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针织机织物的输送导引装置,其中该张力控制机构的两导引轮相异面分别形成有一侧周面,该些侧周面的高度与相对位置的该些凹部的最底面高度相同。
1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针织机织物的输送导引装置,其中该阻尼控制单元具有两个迫抵件及一弹性体,两该迫抵件以分别设置在紧贴于该第二限位件与该轴套,两该迫抵件间分别设有一弹性体,且能依该第二限位件套固于该轴杆的位置,同步调整
两该迫抵件间的该弹性体压缩的弹力。
17.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针织机织物的输送导引装置,其能通过提供织物在输送过程中所需的阻尼设计,以增加该织物的张力,达到有效定位,方便后续进行钩编加工的作业。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导引机构的部份立体放大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导引机构的侧视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张力控制机构的部份立体放大示意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张力控制机构的部份立体分解示意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张力控制机构的部份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针织机织物的输送导引装置,用以导引需加工的一织物10移动,其包括一针织机本体20、一导引机构30及一张力控制机构40。
26.该针织机本体20具有一机台21,该机台21两侧形成有一侧框架210,且该机台21设有一针织机构22,两该侧框架210分别突出设有一侧翼片211,且两该侧翼片211呈垂直方向分别锁固设有一固定杆212。
27.该导引机构30设于该机台21的针织机构22下方,且于两该侧框架210 之间设固定设有至少一导引组,该织物10能通过该针织机构22拉动,而被动由该导引组拉出,如图面所示,两该固定杆212之间固设有三个导引组,由下而上分别为一第一导引组31、一第二导引组32及一第三导引组33。
28.该第一导引组31具有一第一导杆310、至少两第一导引件311及至少一弹力件312,该多个第一导引件是两两成一组,该第一导杆310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该固定杆212,两该第一导引件311分别锁固于该第一导杆310,且两该第一导引件311能调整相互之间的距离,两该第一导引件311分别具有一套环 3110及一调整螺栓3111,两该套环3110套设于该第一导杆310,且两该调整螺栓3111分别锁设于两该套环3110,并抵贴固定于该第一导杆310,而于两调整螺栓3111之间套设有该弹力件312,该弹力件312例如为橡胶圈,以供该织物10部分位于两该第一导引件311之间,且依序贴抵该第一导杆310及该弹力件312导引出,通过该弹力件312能提供适度的弹力及摩擦力,增加该织物10输送时的张力效果。
29.该第二导引组32位于该第一导引组31与该针织机构22之间,且该第二导引组32具有一第二导杆320及至少两第二导引件321,该第二导杆320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该固定杆212,该等第一导引件311是两两成一组,两该第二导引件321分别锁固于该第二导杆320,且两该第二导引件321能调整相互之间的距离,两该第二导引件321位于该织物10之间,两该第二导引件321分别为一套环,该织物10由该第一导引组31导引出后,贴抵于两该套环3110 的表面导引出该第二导引组32。
30.该第三导引组33具有一第三导杆330、一固定片331及至少两簧片332,该多个簧片332是两两成一组,该第三导杆330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该固定杆 212,且该第三导引组33
位于该第二导引组32与该针织机构22之间,该固定片331固设于该第二导杆320上方,该多个簧片332沿该织物10的移动方向设置,且该等簧片332的一端固设于该固定片331,该多个簧片332弹性抵贴于该第三导杆330,而该织物10由该第二导引组32导出后,通过该第三导引组33的两该簧片332弹性夹抵于该第三导杆330之间导引出。
31.请参阅图4至图6该张力控制机构40设于该导引机构30与该针织机构22 之间,且该张力控制机构40具有一轴杆41及至少一张力控制组42,该轴杆 41的两端分别固设于该机台21,如图面所示,该轴杆41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该侧翼片211,该张力控制组42固设于该轴杆41,且该张力控制组42包括一轴套420、两导引轮421、一阻尼控制单元422、一第一限位件423及一第二限位件424,该轴套420、该第一限位件423及该第二限位件424分别套设于该轴杆41,且该第一限位件423及该第二限位件424分别位于该轴套420的两端,而该阻尼控制单元422位于该第二限位件424与该轴套420之间,且该轴杆41 与该轴套420间设有至少一轴承425,如图面所示,于该轴套420的两端分别设有该轴承425,该轴套420的两端分别固设该导引轮421,该轴套420与两该导引轮421分别以一键426嵌合固定,两该导引轮421的表面能依该织物10 的形态设置复数突起部4210,且于相邻的该复数突起部4210之间分别形成一凹部4211,两该导引轮421的相异面分别形成有一侧周面4212,该些侧周面 4212的高度与相对位置的该些凹部4211的最底面高度相同,该第一限位件423 套固于该轴杆41,且抵紧该轴套420的一端面,用以单向限位该轴套420朝该第一限位件423方向移动,而该阻尼控制单元422具有两个迫抵件4220,以分别设置在紧贴于该第二限位件424与该轴套420,两该迫抵件4220间分别设有一弹性体4221,如图面所示为一弹簧,该第二限位件424套固于该轴杆41,且能依该第二限位件424套固于该轴杆41的位置,同步调整两该迫抵件4220 间的该弹性体4221压缩的弹力,进而产生阻尼效果以压抵于该轴套420相邻该阻尼控制单元422的一端,使该轴套420连动两该导引轮421旋转时产生阻尼效果,以供该织物10受该针织机构22拉动移动时,受该张力控制机构40 的阻尼效果,提供该织物10能产生适度的张力效果,方便定位,以便于该针织机构22能顺利对该织物10进行二次加工的效果。
32.为方便说明以下是以单一待加工的该织物作为说明,如图1至图3,该织物10受该针织机构22卷收钩编作业所拉动时,通过该导引机构30的第一导引组31导引,使该织物10部分位于两该第一导引件311之间,依序贴抵该第一导杆310及该弹力件312导引出,且该织物10与该弹性体4221之间会产生摩擦力,以增加该织物10移动时张力,再通过该导引机构30的第二导引组32 导引,由该第二导引组32的两第二导引件321导引至该第三导引组33,通过该第三导引组33的两该簧片332弹性与该第三导杆330夹抵,将该织物10导引出,而通过两簧片332的弹性抵压,亦能产生适度的压力,增加该织物10 导出的张力。
33.如图1、图4及图6所示,当该织物10由该导引机构30导引至该张力控制机构40时,此时该织物10部份的两侧分别挂设于两该导引轮421上,该织物10如图4以百叶窗的梯带为例,即该织物10于两侧分别具有一主绳体11,且于两该主绳体11之间等间隔分别具有复数副绳体12及复数耳部13,两该主绳体11分别贴抵于两该导引轮421的侧周面4212,而该复数副绳体12则分别卡合于该两该导引轮421的复数凹部4211之内,待该织物10受该针织机构22 卷收钩编作业所拉动时,此时两该导引轮421会被动旋转,且连动该轴套420 同步旋转,但由于该轴套420一端会受该张力控制组42的弹性抵贴,产生阻尼效果,进而提供该织物10于输送过程的张力效果,依此配合本实施例的该导引机构30及张力控制机构40,能提供该
织物10由于为软性物质在移动时,仍能保持输送过程的张力,达到定位的效果,方便后续该织物10于该针织机构22进行钩编时的顺畅性及准确性,增加该织物在二次加工时的良率。
34.本实用新型已通过上述的实施例及变化例而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及变化例仅为例示性,基于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及范围,而包括上述特征的针织机织物的输送导引装置的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