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62959发布日期:2022-07-23 08:37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2.在工程机械,例如起重机中,其动力、传动、转向等系统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各系统工作温度升高,进而影响其正常运行。尤其是对于桁架臂起重机来说,其散热系统由于安装空间的局限性,通常会因为安装位置不佳以及结构不合理的影响,导致散热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起重机,至少解决了上述问题中的一个。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
5.防护罩,所述防护罩设有进风口;
6.发动机,所述防护罩罩设于所述发动机;
7.散热器组件,所述防护罩罩设于所述散热器组件,所述散热器组件包括呈角度设置的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所述第一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发动机朝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所述第二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发动机正上方,且所述进风口分别朝向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散热组件;
8.车架,防护罩、发动机和散热器组件均设置于车架上。
9.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第一冷却液散热器、油散器和第一中冷器;所述第一冷却液散热器、所述油散器和所述第一中冷器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油散器和所述第一中冷器均位于所述第一冷却液散热器迎风面的一侧。
10.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却液散热器包括第一水冷散热模块和第二水冷散热模块,所述第一水冷散热模块和所述第二水冷散热模块均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第一水冷散热模块位于所述第二水冷散热模块上方,所述第一水冷散热模块和所述第二水冷散热模块的流路串联或者并联。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水冷散热模块迎风面的一侧设置有所述油散器和所述第一中冷器中的一个,所述第二水冷散热模块迎风面的一侧设置有所述油散器和所述第一中冷器中的另一个。
12.可选地,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中冷器和第二冷却液散热器,所述第二冷却液散热器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散热器的流路串联或者并联,所述第一中冷器和所述第二中冷器的流路串联或者并联。
13.可选地,所述散热器组件还包括第一风扇组件和第二风扇组件,所述第一风扇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的出风面一侧;所述第二风扇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的出风面一侧。
14.可选地,所述散热器组件还包括膨胀水箱,所述膨胀水箱、所述第一冷却液散热器
与所述第二冷却液散热器的流路串联。
15.可选地,该工程机械还包括活动支腿,所述活动支腿转动设置于所述车架上,所述防护罩沿着所述车架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所述活动支腿,且所述活动支腿与所述防护罩的侧壁接触。
16.可选地,所述进风口处设有进风面板,所述进风面板设有与所述防护罩内部连通的气道,一部分所述气道朝向所述第一散热组件,一部分所述气道朝向所述第二散热组件。
17.可选地,还包括挡风板,所述第一散热组件与所述防护罩之间、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散热组件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和所述防护罩之间均设有所述挡风板。
1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9.防护罩同时罩设发动机和散热器组件,第一散热组件位于发动机朝向防护罩的进风口的一侧,第二散热组件位于发动机正上方的一侧,且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设置于进风口的进风路径上,经过防护罩的进风口的空气能够直接流向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进行换热,提高了散热效率。同时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在防护罩的防护下,能够减小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发生磕碰的概率。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防护罩、散热器组件和发动机的装配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散热器组件和发动机的位置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防护罩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车架、防护罩一种实施方式的组装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防护罩;11、前段部分;111、进风口;112、第一顶盖板;113、斜盖板;114、第一腹板;115、第二腹板;116、第一检修门;12、后段部分;121、第二顶盖板;122、第三腹板;123、第四腹板;124、第二检修门;2、发动机;3、散热器组件;31、第一散热组件;311、第一中冷器;312、油散器;313、第一冷却液散热器;32、第二散热组件;321、第二中冷器;322、第二冷却液散热器;33、膨胀水箱;34、第一风扇组件;35、第二风扇组件;36、挡风板;4、车架;5、固定支架;6、安装支架;7、活动支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2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28.附图中的z轴表示竖直方向,也就是上下位置,且z轴的正向(即z轴的箭头指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x轴表示左右方向,也就是左右位置,且x轴的正向(即x轴的箭头指向)代表左方,x轴的反向代表右方;附图中的y轴表示为前后位置,且y轴的正向代表后侧,y轴的反向代表前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y轴的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
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起重机,包括防护罩1、发动机2、散热器组件3和车架4;防护罩1、发动机2和散热器组件3均设置于车架4上;防护罩1设有进风口111;防护罩1罩设于发动机2和散热器组件3,散热器组件3包括第一散热组件31和第二散热组件32,第一散热组件31位于发动机2朝向进风口111的一侧,第二散热组件32位于发动机2正上方的一侧,且第一散热组件31和第二散热组件32设置于进风口111的进风路径上。
30.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散热组件31与第二散热组件32相互垂直设置,第二散热组件32位于发动机2正上方的一侧,且第二散热组件32和发动机2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间距;第二散热组件32位于发动机2朝向进风口111的一侧,且第一散热组件31和第二散热组件32设置于进风口111的进风路径上,故经过进风口111进入防护罩1内部的空气一部分通过对第一散热组件31进行散热,另一部分对第二散热组件32进行散热,气流不需要进行换向。
31.需要理解的是,发动机2既可以与第一散热组件31连接,其也可以不与第一散热组件31连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3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组件31与第二散热组件32也可以为锐角设置或者钝角设置。
33.采用本实施例的工程机械后,防护罩同时罩设发动机和散热器组件,第一散热组件31位于发动机2朝向防护罩1的进风口111的一侧,第二散热组件32位于发动机2正上方的一侧,且第一散热组件31和第二散热组件32设置于进风口111的进风路径上,经过防护罩1的进风口111的空气能够直接流向第一散热组件31和第二散热组件32进行换热,提高了散热效率。同时第一散热组件31和第二散热组件32在防护罩1的防护下,能够减小第一散热组件31和第二散热组件32发生磕碰的概率。
34.可选地,第一散热组件31包括第一冷却液散热器313、油散器312和第一中冷器311;第一冷却液散热器313、油散器312和第一中冷器311与车架4连接,油散器312和第一中冷器311均位于第一冷却液散热器313迎风面的一侧。
35.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组件31设置于车架4上,如图2、4所示,第一冷却液散热器313、油散器312和第一中冷器311通过一个固定支架5固定于车架4上,具体地,先将固定支架5固定于车架4上,然后再将第一冷却液散热器313、油散器312和第一中冷器311的侧端固定于固定支架5上。同时,油散器312和第一中冷器311均位于第一冷却液散热器313迎风面的一侧,从而优先对油散器312和第一中冷器311进行换热。
36.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液散热器313、油散器312和第一中冷器311各自通过一个固定支架5固定于车架4上。
37.可选地,第一冷却液散热器313包括第一水冷散热模块和第二水冷散热模块,第一水冷散热模块和第二水冷散热模块均与车架4连接,第一水冷散热模块位于第二水冷散热模块上方,第一水冷散热模块和第二水冷散热模块的流路串联或者并联。
38.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冷散热模块和第二水冷散热模块的样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出于生产加工的考虑,优选第一水冷散热模块和第二水冷散热模块的样式相同。第一水冷散热模块位于第二水冷散热模块上方,两者通过固定支架5安装于车架4上,第一水冷散热模块和第二水冷散热模块的流路串联或者并联,由此,在发动机2冷却液流经第一水冷散
热模块和第二水冷散热模块时,能够与经过第一水冷散热模块和第二水冷散热模块的空气进行散热。
39.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液散热器313为一个整体。
40.可选地,第一水冷散热模块迎风面的一侧设置有油散器312和第一中冷器311中的一个,第二水冷散热模块迎风面的一侧设置有油散器312和第一中冷器311中的另一个。
41.如图2所示,第一水冷散热模块迎风面的一侧设置第一中冷器311,第二水冷散热模块迎风面的一侧设置油散器312。由此,油散器312和第一中冷器311具有高度差,进入防护罩1内部的空气能够分别对两者进行散热,两者之间不会形成阻碍。
4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水冷散热模块迎风面的一侧设置油散器312,第二水冷散热模块迎风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中冷器311。
43.可选地,第二散热组件3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中冷器321和第二冷却液散热器322,第二冷却液散热器322与第一冷却液散热器313的流路串联或者并联,第一中冷器311和第二中冷器321的流路串联或者并联。
44.如图2所示,第二中冷器321设置于第二冷却液散热器322上方,两者的侧端设有螺钉孔,一个连接板通过螺钉分别连接两者的螺钉孔,以实现第二中冷器321和第二冷却液散热器322的连接;在两者组装后,通过一个安装架将组装后的第二中冷器321和第二冷却液散热器322固定在车架4上。第二冷却液散热器322与第一冷却液散热器313的流路串联或者并联,第一中冷器311和第二中冷器321的流路串联或者并联。由此,在涡轮增压后的高温空气经过第一中冷器311和第二中冷器321时,能够与经过第一中冷器311和第二中冷器321的空气进行换热;发动机2冷却液经过第二冷却液散热器322和第一冷却液散热器313时,能够与经过第一冷却液散热器313和第二冷却液散热器322的空气进行换热。
45.可选地,散热器组件3还包括第一风扇组件34和第二风扇组件35,第一风扇组件34位于第一散热组件31的出风面一侧;第二风扇组件35位于第二散热组件32的出风面一侧。
46.如图2所示,第一风扇组件34设置于第一水冷散热模块的出风面一侧,并位于发动机2的上方,第二风扇组件35设置于第二中冷器321的出风面一侧,由此,在第一风扇组件34工作时,能够带动空气经过第一散热组件31;在第二风扇组件35工作时,能够带动空气经过第二散热组件32,最终实现防护罩1内的空气流通。
47.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扇组件34和第二风扇组件35均包括液压马达和扇叶,液压马达与扇叶驱动连接,在液压马达通入液压油后带动扇叶转动。
48.可选地,散热器组件3还包括膨胀水箱33,膨胀水箱33、第一冷却液散热器313与第二冷却液散热器322的流路串联。
49.如图2所示,膨胀水箱33设置于第二散热组件32的上方,其可以与第二中冷器321连接,也可以与安装支架6连接。同时膨胀水箱33、第一冷却液散热器313与第二冷却液散热器322的流路串联,发动机2冷却液进入膨胀水箱33后,能够将冷却液中的气体排出,还可以相应的补给冷却液。
50.可选地,防护罩1包括前段部分11和后段部分12,前段部分11与后段部分12连通,前段部分11设有进风口111,后段部分12设有出风口,发动机2和散热器组件3设置于前段部分11。
51.本实施例中,前段部分11用于罩设发动机2和散热器组件3,其包括第一顶盖板
112、斜盖板113、第一腹板114和第二腹板115,四者围成框形结构;后段部分12用于引导出风,其包括第二顶盖板121,第三腹板122和第四腹板123,三者围成框形结构。第一顶盖板112通过斜盖板113过渡至第二顶盖板121,第一腹板114与第三腹板122连接,第二腹板115与第四腹板123连接,第一腹板114和第二腹板115远离后段部分12的一端形成进风口111。由此,使得散热器组件3位于相对密封环境,进而增加经过散热器组件的有效风量。
52.工作时,冷风经过进风口111进入防护罩1内,经过第一散热组件31和第二散热组件32换热后,热风在发动机2顶部汇流,通过发动机2顶部和斜盖板113引导至防护罩1的后段部分12。
53.进一步地,第一顶盖板112、斜盖板113和第二顶盖板121为翻盖式结构,通过打开第一顶盖板112、斜盖板113和第二顶盖板121能够对防护罩1内部进行检修。
54.进一步地,前段部分11和后段部分12之间设有过渡结构,其包括上连接板和两块侧连接板,上连接板用于连接斜盖板113和第二顶盖板121,一块侧连接板用于连接第一腹板114和第三腹板122,另一块侧连接板用于连接第二腹板115和第四腹板123。
55.进一步地,第一腹板114和/或第二腹板115设有第一检修门116;第三腹板122和/或第四腹板123设有第二检修门117,在第一检修门116和第二检修门117的作用下,维修人员能够打开前段部分11和后段部分12以进行检修。
56.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斜盖板113可以为竖直板。
57.可选地,进风口111处设有进风面板,进风面板设有与防护罩1内部连通的气道,一部分气道朝向第一散热组件31,一部分气道朝向第二散热组件32。
58.本实施例中,进风面板的样式根据进风口111的形状设置,如图3所示,进风口111包括竖直段和倾斜段,则进风面板包括竖直面板和倾斜面板,竖直面板设置于进风口111的竖直段,倾斜面板设置于进风口111的竖直段,其中,倾斜面板设有气道并朝向第一散热组件31,竖直面板设有气道并朝向第二散热组件32。由此,进风面板设置于进风口111处,在满足通气的情况下,还能起到防护的作用。
59.可选地,还包括挡风板36,第一散热组件31与防护罩1之间、第一散热组件31和第二散热组件32之间以及第二散热组件32和防护罩1之间均设有挡风板36。
60.如图1、2所示,第一散热组件31的周向侧壁与防护罩1内壁之间、第一散热组件31和第二散热组件32的交界处以及第二散热组件32的周向侧壁和防护罩1内壁之间均设有挡风板36,在挡风板36的作用下,能够减小热风回流导致的第一散热组件31和第二散热组件32的迎风面高温的情况。
61.可选地。该工程机械还包括活动支腿7,活动支腿7转动设置于车架4上,防护罩1沿着车架4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活动支腿7,且活动支腿7与防护罩1的侧壁接触。
62.如图4所示,沿着车架4的宽度方向(x轴所在方向),防护罩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活动支腿7,活动支腿7转动式设置于车架4上。同时,活动支腿7具有收拢状态和张开状态,当活动支腿7处于收拢状态时,活动支腿7与防护罩1的侧壁接触,由此,工程机械整体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
63.读者应理解,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
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64.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