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90541发布日期:2022-07-26 22:25阅读:67来源:国知局
展示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盒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展示包装盒。


背景技术:

2.随着市场上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同类产品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在加强产品本身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提升产品的展示效果,以吸引更多消费者注意力。因而,现有产品的包装盒在实现包装基础功能上,也兼顾了展示功能。
3.然而,现有的包装盒大多是通过粘胶或钉合等方式加工而成的,不仅工艺复杂、加工强度大、加工成本高,而且组装完成后的包装盒比较占用空间,不利于存放和运输。
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展示包装盒,其组装操作省时省力、十分便捷,而且其组装后的造型新颖、稳固性非常好,很好的满足了对产品的包装、展示效果。
6.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展示包装盒,该展示包装盒具有一展开状态和一经折叠组装后的使用状态,以该展示包装盒的使用状态为基准,该展示包装盒包括内侧壁部分、外侧壁部分和底壁部分,所述内侧壁部分具有呈左右相对布置的左内侧壁和右内侧壁、以及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左内侧壁后侧与所述右内侧壁后侧之间的后内侧壁;
7.所述外侧壁部分具有一正对位于所述左内侧壁的左方并同时与所述左内侧壁顶侧一体折叠连接的左外侧壁、一正对位于所述右内侧壁的右方并同时与所述右内侧壁顶侧一体折叠连接的右外侧壁、一正对位于所述后内侧壁的后方并同时与所述后内侧壁顶侧一体折叠连接的后外侧壁、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左外侧壁前侧上的左连接部、以及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右外侧壁前侧上的右连接部,所述后外侧壁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左外侧壁后侧与所述右外侧壁后侧之间,且所述左连接部还能够与所述左内侧壁可拆卸定位连接,所述右连接部还能够与所述右内侧壁可拆卸定位连接,以实现所述外侧壁部分与所述内侧壁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
8.所述底壁部分具有一与所述左外侧壁底侧一体折叠连接的左内底壁、一与所述右外侧壁底侧一体折叠连接的右内底壁、一与所述后外侧壁底侧一体折叠连接的外底壁、以及一可折叠的前挡壁,所述左内底壁与所述右内底壁可拆卸定位连接后、一起放置于所述外底壁的上表面上,亦即所述左内底壁、所述右内底壁和所述外底壁一起构成了所述底壁部分的主体,且所述底壁部分的主体还能够与所述内侧壁部分可拆卸定位连接;所述前挡壁的一侧与所述外底壁前侧一体折叠连接,所述前挡壁的相对另一侧能够定位插接于所述外底壁前侧上,届时所述前挡壁折叠围成一能够紧密包裹于所述左连接部局部及所述右连接部局部外的收容腔,进而以实现所述外侧壁部分相对所述底壁部分位置固定。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内侧壁的左右两侧各分别通过一v形折痕
部对应与所述左内侧壁后侧及所述右内侧壁后侧一体折叠连接;
10.所述后外侧壁的左右两侧各分别通过折线对应与所述左外侧壁后侧及所述右外侧壁后侧一体折叠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v形折痕部的一侧均分别通过折线对应与所述左内侧壁后侧和所述右内侧壁后侧一体折叠连接,两个所述v形折痕部的另一侧均分别通过折线对应与所述后内侧壁的左右两侧一体折叠连接。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设有三个顶壁,其中,第一个所述顶壁的左右两侧均分别通过折线一体折叠连接在所述左内侧壁顶侧与所述左外侧壁顶侧之间,第二个所述顶壁的前后两侧均分别通过折线一体折叠连接在所述后内侧壁顶侧与所述后外侧壁顶侧之间,第三个所述顶壁的左右两侧均分别通过折线一体折叠连接在所述右内侧壁顶侧与所述右外侧壁顶侧之间;
13.另外,每一所述v形折痕部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顶壁之间形成有避让口。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内侧壁前侧上通过折线折叠连接有一左支撑片,且所述左支撑片能够抵顶于所述左外侧壁上;所述左内侧壁上还设置有一左插口,并在所述左插口的一侧上通过折线折叠连接有一左盖板;
15.所述右内侧壁前侧上通过折线折叠连接有一右支撑片,且所述右支撑片能够抵顶于所述右外侧壁上;所述右内侧壁上还设置有一右插口,并在所述右插口的一侧上通过折线折叠连接有一右盖板;
16.所述左连接部具有一为梯形状并通过折线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左外侧壁前侧上的左基体、一为方形状并通过折线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左基体一侧上的左插板和一为长条状并通过折线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左基体一侧上的左固定条,其中,所述左插板能够插接定位于所述左插口中,且随后,所述左盖板能够封闭所述左插口、以实现压盖住所述左插板;另外,所述左固定条能够挡于所述左内底壁的前侧处;
17.所述右连接部具有一为梯形状并通过折线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右外侧壁前侧上的右基体、一为方形状并通过折线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右基体一侧上的右插板和一为长条状并通过折线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右基体一侧上的右固定条,其中,所述右插板能够插接定位于所述右插口中,且随后,所述右盖板能够封闭所述右插口、以实现压盖住所述右插板;另外,所述右固定条能够挡于所述右内底壁的前侧处。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左基体上并对应于所述左内侧壁前侧的位置处、以及在所述右基体上并对应于所述右内侧壁前侧的位置处均分别形成有折线;
19.在所述左插板和所述右插板上均分别设置有一卡孔,在所述左插口和所述右插口的内壁上均分别一体设置有一与所述卡孔相卡接配合的卡块。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内底壁通过折线与所述左外侧壁底侧一体折叠连接,所述右内底壁通过折线与所述右外侧壁底侧一体折叠连接,所述外底壁亦通过折线与所述后外侧壁底侧一体折叠连接;
21.另外,所述左内底壁的右侧与所述右内底壁的左侧上还分别形成有相卡接配合的卡勾部。
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左内侧壁和所述右内侧壁的底侧上均分别一体凸设有一第一插块;
23.在所述左内底壁的左侧和所述右内底壁的右侧上均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插块相插接配合的第一插孔,以及在所述外底壁的左右两侧上均分别设置有一第二插孔,且两个所述第二插孔与两个所述第一插孔一一对应、并导通。
2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挡壁具有前外挡壁和前内挡壁,所述前外挡壁的下侧通过折线与所述外底壁前侧一体折叠连接,所述前内挡壁的上侧通过折线与所述前外挡壁的上侧一体折叠连接,所述前内挡壁的下侧能够定位插接于所述外底壁前侧上,届时,所述前外挡壁和所述前内挡壁合围成的所述收容腔能够紧密包裹住所述左固定条和所述右固定条。
2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前内挡壁的下侧上一体凸设有多个第二插块,在所述外底壁前侧上设置有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插块相插接配合的第三插孔。
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展示包装盒由一整块板经折叠、插接、卡接、包裹等简单步骤组装而成,操作省时省力、十分便捷;而且所述展示包装盒组装后的造型新颖、稳固性非常好,很好的满足了对产品的包装、展示效果。

因所述展示包装盒的展开、折叠组装操作便捷,所以所述展示包装盒在使用时、就以折叠组装后的使用状态放置,而在储存、运输时、就以展开状态放置,这可大大节省占用空间,利于存放和运输。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展示包装盒处于使用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展示包装盒处于使用状态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展示包装盒处于使用状态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展示包装盒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1.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32.11—左内侧壁;12—右内侧壁;13—后内侧壁;14—v形折痕部;150—左支撑片;151—右支撑片;160—左盖板;161—右盖板;17—第一插块;21—左外侧壁;22—右外侧壁;23—后外侧壁;24—左连接部;240—左基体;241—左插板;242—左固定条;25—右连接部;250—右基体;251—右插板;252—右固定条;31—左内底壁;32—右内底壁;33—外底壁;34—前挡壁;340—前外挡壁;341—前内挡壁;342—第二插块;35—卡勾部;36—第一插孔;37—第二插孔;38—第三插孔;4—顶壁;5—避让口。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借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34.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35.实施例:
36.请参阅附图1至附图4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展示包装盒处于使用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主视结构示意图和俯视结构示意图、以及所述展示包装盒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展示包装盒具有一展开状态和一经折叠组装后的使用状态,以该展示包装盒的使用状态为基准,该展示包装盒包括内侧壁部分、外侧壁部分和底壁部分,所述内侧壁部分具有呈左右相对布置的左内侧壁11和右内侧壁12、以及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左内侧壁11后侧与所述右内侧壁12后侧之间的后内侧壁13;
38.所述外侧壁部分具有一正对位于所述左内侧壁11的左方并同时与所述左内侧壁11顶侧一体折叠连接的左外侧壁21、一正对位于所述右内侧壁12的右方并同时与所述右内侧壁12顶侧一体折叠连接的右外侧壁22、一正对位于所述后内侧壁13的后方并同时与所述后内侧壁13顶侧一体折叠连接的后外侧壁23、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左外侧壁21前侧上的左连接部24、以及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右外侧壁22前侧上的右连接部25,所述后外侧壁23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左外侧壁21后侧与所述右外侧壁22后侧之间,且所述左连接部24还能够与所述左内侧壁11可拆卸定位连接,所述右连接部25还能够与所述右内侧壁12可拆卸定位连接,以实现所述外侧壁部分与所述内侧壁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
39.所述底壁部分具有一与所述左外侧壁21底侧一体折叠连接的左内底壁31、一与所述右外侧壁22底侧一体折叠连接的右内底壁32、一与所述后外侧壁23底侧一体折叠连接的外底壁33、以及一可折叠的前挡壁34,所述左内底壁31与所述右内底壁32可拆卸定位连接后、一起放置于所述外底壁33的上表面上,亦即所述左内底壁31、所述右内底壁32和所述外底壁33一起构成了所述底壁部分的主体,且所述底壁部分的主体还能够与所述内侧壁部分可拆卸定位连接;所述前挡壁34的一侧与所述外底壁33前侧一体折叠连接,所述前挡壁34的相对另一侧能够定位插接于所述外底壁33前侧上,届时所述前挡壁34折叠围成一能够紧密包裹于所述左连接部24局部及所述右连接部25局部外的收容腔,进而以实现所述外侧壁部分相对所述底壁部分位置固定。
40.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后内侧壁13的左右两侧各分别通过一v形折痕部14对应与所述左内侧壁11后侧及所述右内侧壁12后侧一体折叠连接;说明:所述v形折痕部14即为可折叠的v形结构体,其在包装盒领域中属于较常见的折痕结构;
41.所述后外侧壁23的左右两侧各分别通过折线对应与所述左外侧壁21后侧及所述右外侧壁22后侧一体折叠连接。
42.进一步的,两个所述v形折痕部14的一侧均分别通过折线对应与所述左内侧壁11后侧和所述右内侧壁12后侧一体折叠连接,两个所述v形折痕部14的另一侧均分别通过折线对应与所述后内侧壁13的左右两侧一体折叠连接。
43.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还设有三个顶壁4,其中,第一个所述顶壁4的左右两侧均分别通过折线一体折叠连接在所述左内侧壁11顶侧与所述左外侧壁21顶侧之间,第二个所述顶壁4的前后两侧均分别通过折线一体折叠连接在所述后内侧壁13顶侧与所述后外侧壁23顶侧之间,第三个所述顶壁4的左右两侧均分别通过折线一体折叠连接在所述右内侧壁12顶侧与所述右外侧壁22顶侧之间;
44.另外,每一所述v形折痕部14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顶壁4之间形成有避让口5,以利
于所述内侧壁部分和所述外侧壁部分的折叠组装。
45.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左内侧壁11前侧上通过折线折叠连接有一左支撑片150,且所述左支撑片150能够抵顶于所述左外侧壁21上;所述左内侧壁11上还设置有一左插口,并在所述左插口的一侧上通过折线折叠连接有一左盖板160;
46.所述右内侧壁12前侧上通过折线折叠连接有一右支撑片151,且所述右支撑片151能够抵顶于所述右外侧壁22上;所述右内侧壁12上还设置有一右插口,并在所述右插口的一侧上通过折线折叠连接有一右盖板161;
47.所述左连接部24具有一为梯形状并通过折线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左外侧壁21前侧上的左基体240、一为方形状并通过折线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左基体240一侧上的左插板241和一为长条状并通过折线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左基体240一侧上的左固定条242,其中,所述左插板241能够插接定位于所述左插口中,且随后,所述左盖板160能够封闭所述左插口、以实现压盖住所述左插板241;另外,所述左固定条242能够挡于所述左内底壁31的前侧处;
48.所述右连接部25具有一为梯形状并通过折线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右外侧壁22前侧上的右基体250、一为方形状并通过折线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右基体250一侧上的右插板251和一为长条状并通过折线一体折叠连接于所述右基体250一侧上的右固定条252,其中,所述右插板251能够插接定位于所述右插口中,且随后,所述右盖板161能够封闭所述右插口、以实现压盖住所述右插板251;另外,所述右固定条252能够挡于所述右内底壁32的前侧处。
49.进一步的,在所述左基体240上并对应于所述左内侧壁11前侧的位置处、以及在所述右基体250上并对应于所述右内侧壁12前侧的位置处均分别形成有折线,以使得所述左基体240与所述左内侧壁11前侧、以及所述右基体250与所述右内侧壁12前侧均更加贴合;
50.在所述左插板241和所述右插板251上均分别设置有一卡孔,在所述左插口和所述右插口的内壁上均分别一体设置有一与所述卡孔相卡接配合的卡块,进而实现所述左插板241/所述右插板251对应插入所述左插口/所述右插口中后,并相对所述左插口/所述右插口定位。
51.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左内底壁31通过折线与所述左外侧壁21底侧一体折叠连接,所述右内底壁32通过折线与所述右外侧壁22底侧一体折叠连接,所述外底壁33亦通过折线与所述后外侧壁23底侧一体折叠连接;所述左内底壁31和所述右内底壁32与所述外底壁33之间均没有直接连接关系;
52.另外,所述左内底壁31的右侧与所述右内底壁32的左侧上还分别形成有相卡接配合的卡勾部35。
53.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在所述左内侧壁11和所述右内侧壁12的底侧上均分别一体凸设有一第一插块17;
54.在所述左内底壁31的左侧和所述右内底壁32的右侧上均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插块17相插接配合的第一插孔36,以及在所述外底壁33的左右两侧上均分别设置有一第二插孔37,且两个所述第二插孔37与两个所述第一插孔36一一对应、并导通。
55.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前挡壁34具有前外挡壁340和前内挡壁341,所述前外挡壁340的下侧通过折线与所述外底壁33前侧一体折叠连接,所述前内挡壁341的上侧通过
折线与所述前外挡壁340的上侧一体折叠连接,所述前内挡壁341的下侧能够定位插接于所述外底壁33前侧上,届时,所述前外挡壁340和所述前内挡壁341合围成的所述收容腔能够紧密包裹住所述左固定条242和所述右固定条252。
56.进一步的,在所述前内挡壁341的下侧上一体凸设有多个第二插块342,在所述外底壁33前侧上设置有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插块342相插接配合的第三插孔38。
57.本实用新型所述展示包装盒的折叠组装方法为:
58.s1、将该展示包装盒展开铺平;
59.s2、人工将所述左内侧壁11、所述后内侧壁13和所述右内侧壁12拉起并对应放置于所述左外侧壁21、所述后外侧壁23和所述右外侧壁22的上方,然后将所述外侧壁部分和所述内侧壁部分一起拉起后,再将所述左内底壁31与所述右内底壁32卡扣连接、并一起放置于所述外底壁33的上表面上;随后调整所述外侧壁部分和所述内侧壁部分,使两个所述第一插块17对应插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插孔36及两个所述第二插孔37中,届时可实现所述外侧壁部分和所述内侧壁部分一起相对所述底壁部分初定位;
60.s3、先将所述左支撑片150抵顶于所述左外侧壁21上,以确保两者间间隙;再将所述左插板241插接定位于所述左插口中,随后将所述左盖板160封闭所述左插口、并同时压盖住所述左插板241;相应的,将所述右支撑片151抵顶于所述右外侧壁22上,以确保两者间间隙;再将所述右插板251插接定位于所述右插口中,随后将所述右盖板161封闭所述右插口、并同时压盖住所述右插板251;届时,可实现所述外侧壁部分和所述内侧壁部分完全连接成一个整体;
61.另外,经过上述操作后,所述左固定条242挡于所述左内底壁31的前侧处,所述右固定条252挡于所述右内底壁32的前侧处;
62.s4、拉起所述前内挡壁341、并使所述前内挡壁341下侧上的多个第二插块342对应插接于所述外底壁33前侧上的多个所述第三插孔38中,且在所述前挡壁34折叠的过程中,所述前外挡壁340和所述前内挡壁341合围成的所述收容腔能够紧密包裹住所述左固定条242和所述右固定条252,进而以实现所述外侧壁部分和所述内侧壁部分一起相对所述底壁部分二次定位;此时,所述展示包装盒折叠组装完成。
6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展示包装盒由一整块板经折叠、插接、卡接、包裹等简单步骤组装而成,操作省时省力、十分便捷;而且所述展示包装盒组装后的造型新颖、稳固性非常好,很好的满足了对产品的包装、展示效果。另外,因所述展示包装盒的展开、折叠组装操作便捷,所以所述展示包装盒在使用时、就以折叠组装后的使用状态放置,而在储存、运输时、就以展开状态放置,这可大大节省占用空间,利于存放和运输。
6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