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83709发布日期:2022-09-03 01:06阅读:60来源:国知局
包装容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技术领域,进一步的,涉及一种包装容器,尤其涉及一种能够与设备相匹配的筒状包装容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家庭装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所采用的包装方式也趋于大桶类包装,而市场上很多酸奶类产品也在使用该种大桶包装形式。
3.该种大桶类包装的特点在于:在食用完包装桶内的食品(如:酸奶)后,消费者还可对包装桶进行二次利用(如:盛放其它食物等或者堆叠放置在一起等)。现阶段,所用到的桶类包装的密封方式大多通过胶条挤压密封或是内塞过盈配合密封,不仅密封效果欠佳,而且无论哪种密封结构均对于包装桶的整体强度(尤其是桶口位置的强度)要求较高,而实现强度的提升只能是通过增加重量来实现,如此会造成过多的塑料原材料的使用,提高生产成本。
4.针对相关技术中桶类包装容器密封效果不佳、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目前尚未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5.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包装容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装容器,通过增设支撑件可将封口膜密封于包装容器的开口处,不仅保证了良好的密封效果,密封性显著高于胶条挤压密封或是内塞过盈配合密封等密封方式,避免产品变质等质量问题的发生,而且节约成型原材料,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包装容器,包括容器主体,所述容器主体为顶部开口、底部封口的桶状结构,所述包装容器还包括对所述容器主体的顶部开口进行密封的封口膜,所述容器主体的顶部环形边缘形成封口沿,所述容器主体的外侧套设有环形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顶面上沿所述支撑件的周向设置有环形的第一支撑凸台,所述封口膜的底面与所述封口沿的顶面密封连接,且所述封口膜的底面与所述第一支撑凸台的顶部相接触。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凸台的顶部与所述封口沿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封口沿的顶面呈环形且沿所述开口位置的周向延伸,所述封口沿的顶面与水平面相平行。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封口沿的厚度为2.0mm至2.5mm。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容器主体的外壁上且靠近所述容器主体的顶部开口的位置设置有多个定位块,所述支撑件套设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外侧且与各所述
定位块相对的位置上,各所述定位块与所述支撑件的内壁配合卡接。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各所述定位块沿所述容器主体的周向均匀且间隔分布。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容器主体的横截面为矩形,且所述支撑件为矩形环状结构;
15.所述定位块的数量为四个,各所述定位块分别位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外壁上四个顶角位置,且各所述定位块分别与所述支撑件的内壁上对应的顶角位置配合卡接。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当多个所述容器主体堆叠放置时,位于上方的所述容器主体上的各所述定位块分别与位于其下方且相邻的另一个所述容器主体的内壁配合卡接。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块为沿竖向设置的长条形块状结构。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述容器主体的外壁上且靠近所述封口沿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支撑凸台,所述第二支撑凸台为沿所述容器主体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凸台;所述支撑件的顶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凸台的内侧设置有第三支撑凸台,所述第三支撑凸台为沿所述支撑件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凸台,当各所述定位块与所述支撑件的内壁卡接时,所述第三支撑凸台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支撑凸台的底部相抵。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容器主体成排排列,且各所述容器主体的外侧分别套设有对应的所述支撑件,且相邻两所述支撑件上相靠近一侧的边缘相连接,以使各所述容器主体连接为一个整体。
20.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包装容器的特点及优点是:在容器主体的外侧套设有支撑件,在支撑件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一支撑凸台,在对容器主体的顶部开口处进行封口操作时,封口膜的底面与第一支撑凸台的顶部相接触,当封口设备下压封口膜时,第一支撑凸台对封口膜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使封口膜处于绷紧状态,保证封口膜与容器主体的顶部封口沿的稳定热封;另外,由于热封时封口膜处于绷紧状态,也便于封口设备的切刀对封口膜的切割,确保对容器主体的顺利封口。
21.本实用新型中的包装容器可采用封口膜进行封口,不仅保证了稳定的密封效果,密封后对包装容器的密封性上也显著高于胶条挤压密封和内塞过盈配合密封等其他密封方式,有效避免产品变质等质量问题的发生;本实用新型与传统密结构相比,无需增加容器主体自身的重量来提高强度,节约原材料,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适用于桶类容器的包装密封。
附图说明
22.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包装容器的立体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包装容器的正视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包装容器的正视剖视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包装容器中对角线方向的剖视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包装容器在未封口状态下的立体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包装容器在未封口状态下的正视剖视图。
29.图7:为本实用新型包装容器中容器主体的立体图。
30.图8:为本实用新型包装容器中容器主体的正视图。
31.图9:为本实用新型包装容器中支撑件的立体图。
32.图10:为本实用新型包装容器中支撑件的正视剖视图。
33.图11:为本实用新型包装容器中多个容器主体堆叠放置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2:为本实用新型包装容器中多个容器主体连接状态下的立体图。
35.图13:为本实用新型包装容器中多个容器主体连接状态下的正视图。
36.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标号为:
37.1、容器主体;
ꢀꢀꢀꢀꢀꢀꢀꢀꢀꢀꢀꢀꢀꢀ
101、封口沿;
38.102、第二支撑凸台;
ꢀꢀꢀꢀꢀꢀꢀꢀ
103、定位块;
39.2、支撑件;
ꢀꢀꢀꢀꢀꢀꢀꢀꢀꢀꢀꢀꢀꢀꢀꢀ
201、第三支撑凸台;
40.202、第一支撑凸台;
ꢀꢀꢀꢀꢀꢀꢀꢀ
3、封口膜。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42.本实用新型中的上、下、顶、底等具有指示方向性的词语,均以说明书附图3中上、下、顶、底等方向为准,在此一并说明。
43.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包装容器,该包装容器包括容器主体1和封口膜3,容器主体1为顶部开口、底部封口的桶状结构,封口膜3用于对容器主体1的顶部开口进行密封,容器主体1的顶部环形边缘形成封口沿101(该位置与封口膜3相接触的平面为封合面),容器主体1的外侧固定套设有环形的支撑件2,支撑件2的顶面上沿支撑件2的周向设置有环形的第一支撑凸台202,封口膜3的底面与封口沿101的顶面密封连接,且封口膜3的底面与第一支撑凸台202的顶部相接触。
44.本实用新型在容器主体1的外侧固定套设有支撑件2,在支撑件2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一支撑凸台202,在对容器主体1的顶部开口处进行封口操作时,封口膜3的底面与第一支撑凸台202的顶部相接触,当封口设备下压封口膜3时,会将封口膜3挤压固定与封口设备与第一支撑凸台202之间,使得第一支撑凸台202对封口膜3起到支撑作用,使热封状态下的封口膜3处于绷紧状态,保证封口膜3与容器主体1的顶部封口沿101的稳定热封,进而保证容器主体1中的内容物不被污染;另外,由于热封时封口膜3处于绷紧状态,也便于封口设备的切刀对封口膜3进行切割,确保对容器主体1的顺利封口。本实用新型中的包装容器可采用封口膜3进行封口,不仅保证了稳定的密封效果,密封后对包装容器的密封性上也显著高于胶条挤压密封和内塞过盈配合密封等其他密封方式,有效避免产品变质等质量问题的发生;本实用新型与传统密结构相比,无需增加容器主体1自身的重量来提高强度,节约原材料,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适用于桶类容器的包装密封。
45.其中,封口设备可为但不限于热封设备。在对封口膜3进行热封过程中,可通过封口设备将封口膜3挤压在第一支撑凸台202的顶部,也可通过设置其他器件对封口膜3进行
挤压固定,保证封口膜3处于绷紧状态即可。
46.进一步的,如图3、图4、图6所示,第一支撑凸台202的顶部与封口沿101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即:第一支撑凸台202的顶部的高度与封口沿101的高度相同),使得在对封口膜3进行热封过程中,第一支撑凸台202能够对封口膜3起到支撑的作用。在热封时,热封设备将封口膜3挤压在容器主体1的顶部开口位置并与封口沿101进行热封,同时热封设备上的挤压装置会把封口膜3挤压在第一支撑凸台202的顶部,这样封口膜3就会处于紧绷状态,此时,热封设备上的切刀会在封口沿101外侧且距离封口沿101约1mm的环形位置将封口膜3切开。
47.进一步的,如图5、图7所示,封口沿101的顶面呈环形且沿容器主体1的开口位置的周向延伸,封口沿101的顶面与水平面相平行,使得封口膜3能够与封口沿101充分接触,增大封合面的面积,提高封口膜3密封的稳定性。
48.优选的,封口沿101的厚度(即:封口沿101的环形内缘与其环形外缘之间的最短距离)为2.0mm至2.5mm。
4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图4、图7、图8、图11所示,容器主体1的外壁上且靠近容器主体1的顶部开口的位置(位于容器主体1的顶部开口的下方)设置有多个定位块103,支撑件2套设于容器主体1的外侧且与各定位块103相对的位置上(即:支撑件2套设的位置上恰好为各定位块103设置的位置),各定位块103与支撑件2的内壁配合卡接。通过各定位块103与支撑件2内壁相抵,使得容器主体1与支撑件2卡接固定,容器主体1在支撑件2的内侧不会发生晃动,保证组装后容器主体1的稳定性。
50.进一步的,各定位块103沿容器主体1的周向均匀且间隔分布,进一步提高容器主体1在支撑件2的内侧的稳定性。
51.具体的,如图4、图7、图8、图11所示,容器主体1的横截面为矩形(即:容器主体1为矩形桶体),且支撑件2为与容器主体1相配合的矩形环状结构;其中,定位块103的数量为四个,各定位块103分别位于容器主体1的外壁上四个顶角位置,当容器主体1与支撑件2卡接固定时,各定位块103分别与支撑件2的内壁上对应的顶角位置配合卡接,在该种情况下,各定位块103不仅能够对容器主体1与支撑件2进行卡接固定,而且还能够对容器主体1与支撑件2的装配位置进行定位。
52.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当多个容器主体1堆叠放置时,位于上方的容器主体1上的各定位块103分别与位于其下方且相邻的另一个容器主体1的内壁配合卡接。通过定位块103的设置,使得堆叠状态下的相邻两容器主体1的侧壁之间依然留存有一定的间隙,避免两容器主体1挤压在一起,便于消费者二次利用时将两容器主体1相分开。另外,各容器主体1的堆叠设置还能够便于物流运输以及生产时的使用。
53.具体的,如图7、图8、图11所示,定位块103为沿竖向设置的长条形块状结构。
5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8所示,容器主体1的外壁上且靠近封口沿10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支撑凸台102(第二支撑凸台102位于封口沿101的下方),第二支撑凸台102为沿容器主体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凸台;如图3、图4、图6、图9、图10所示,支撑件2的顶面上且位于第一支撑凸台202的内侧设置有第三支撑凸台201,第三支撑凸台201为沿支撑件2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凸台,当各定位块103与支撑件2的内壁卡接时,第三支撑凸台201的顶部与第二支撑凸台102的底部相抵。通过第三支撑凸台201的设置,对支撑件2与容器主体1在竖向上的装配位置进行限位。
5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2、图13所示,多个容器主体1并排呈“一”字形排列,且各容器主体1的外侧分别套设有对应的支撑件2,且相邻两支撑件2上相靠近一侧的边缘相连接,以使各容器主体1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可一次对多个容器主体1进行封口,封口后再对与各容器主体1相对应的封口膜3进行切割,可满足批量化生产需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其中,每次同步封口的容器主体1的数量可为但不限于如图12、图13中的五个。
56.进一步的,在对多个容器主体1进行同步封口之前,可对相邻相容器主体1相连接进行冲切或挤压处理,以在该连接诶位置上形成冲切线或者折痕线,便于消费者使用时将各容器主体1相分开。
57.本实用新型在对容器主体1与支撑件2进行装配时,通过外部设备对支撑件2进行固定,将容器主体1由上至下放入支撑件2的内侧,通过第二支撑凸台102的底部与第三支撑凸台201的顶部相抵对容器主体1与支撑件2的装配位置进行定位,容器主体1上的定位块103分别与支撑件2的内壁相对位置进行卡接。从而保证容器主体1与支撑件2的装配位置进行固定;之后,通过热封设备下压封口膜3并将封口膜3挤压于封口沿101上以及第一支撑凸台202的顶部,使封口膜3处于绷紧状态,将封口膜3热封于容器主体1的顶部,实现对容器主体1的顶部开口的封合,封口完成后,通过热封设备上的切刀对封口膜3进行切割处理。
58.本实用新型的包装容器的特点及优点是:
59.一、该包装容器,通过在容器主体1的外侧增设支撑件2,使得第一支撑凸台202对封口膜3起到支撑作用,使热封状态下的封口膜3处于绷紧状态,保证封口膜3与容器主体1的顶部封口沿101的稳定热封;由于热封时封口膜3处于绷紧状态,也便于封口设备的切刀对封口膜3进行切割,确保对容器主体1的顺利封口。
60.二、该包装容器可采用封口膜3进行封口,不仅保证了稳定的密封效果,密封后对包装容器的密封性上也显著高于胶条挤压密封和内塞过盈配合密封等其他密封方式,有效避免产品变质等质量问题的发生;本实用新型与传统密结构相比,无需增加容器主体1自身的重量来提高强度,节约原材料,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61.三、该包装容器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定位块103,通过各定位块103与支撑件2内壁相抵,使得容器主体1与支撑件2卡接固定,容器主体1在支撑件2的内侧不会发生晃动,保证组装后容器主体1的稳定性;而且各定位块103的设置,便于多个容器主体1的堆叠放置和取用。
62.四、该包装容器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支撑凸台102,且在支撑件2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三支撑凸台201,第三支撑凸台201与第二支撑凸台102可配合抵接,从而对支撑件2与容器主体1的装配位置进行限位,保证包装容器的顺利装配。
6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