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防伪酒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02595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次性防伪酒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产品的包装容器,具体地说是一种一次性防伪酒瓶。
酒类、饮料之类的产品,劣质货之所以能鱼目混珠,一般是在包装、装璜或商标等表现上伪装成名、优、特产品,消费者凭目测难以区分。为遏制假冒伪劣产品的侵害,人们越来越注重防伪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将高新技术应用于商标、铭牌的防伪鉴别的研究,如中国标准技术开发公司研制的CSTC热敏性防伪油墨,将其印在商标的特定部位,加热至80~140℃时,油墨即呈现出设定的颜色,供消费者识别,中国计量技术开发总公司推出的TS变色油墨亦属此类,不过TS油墨显色是可逆的,即显色后还可恢复原来的颜色。除上述热敏性材料外,还有使用光敏材料或液晶显示等防伪识别技术。使用上述识别技术成本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包装酒瓶,其上有防伪机构,可以通过目测就能识别货物的真伪。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构思的,在不改变现有包装瓶拥有瓶口、瓶颈、瓶体、瓶底等结构基础上附加一个防伪机构,它既不能影响在流水线上灌装、封口、贴签等操作,又不能在搬动、运输、堆码过程中被损坏,但消费者使用时必先破坏,然后才能打开瓶盖,而一旦破坏却又不能简单恢复。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只防伪环包复在瓶外盖上,该防伪环同固定在瓶颈上的防伪柱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该防伪机构同包装瓶属同一材质、也就是,若玻璃瓶,防伪机构是玻璃的,若陶瓷瓶,防伪机构是陶瓷的等。防伪机构是在空瓶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出来的,不过防伪环同固定在瓶颈上的防伪柱是分体的,当产品灌装并封好外盖后,即可将防伪环套在外盖上,然后将其同防伪柱连接在一起。
防伪机构可以加工成各种式样,比如各种动物或植物的造型等。
本实用新型灌装一次售出后,消费者必先破坏防伪机构,方能打开外盖,而要恢复,则必须回厂重新加工,这就防止假冒者简单地回收空瓶再灌,从而杜绝伪劣产品进入市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
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封在瓶口上的瓶外盖,2、瓶颈,3、瓶体,4、瓶底,5、防伪环,6、防伪柱,7、连接杆,8、螺钉。
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的非限定实施例叙述如下以500克装玻璃瓶为例。
在玻璃厂加工空瓶子的同时于瓶颈2处加工出龙头造型的防伪柱6,另外再加工与防伪柱6配套的防伪环5,其上固定有连接杆7,防伪环5的内径应略大于外盖1的外径。
当瓶内灌装物料并封好外盖1后,即可套上防伪环5,将连接杆7同防伪柱6连接起来。对玻璃来说,可以烧结连接,但由于包装用的大多为钠玻璃,这种质量的玻璃,烧结处自然冷却,其应力变化不均,往往在振动时就会破损,所以最好使用螺钉8连接。当拧好螺钉8后,用锡焊封头,使之固定,同时也不易拆卸。
防伪环5必须略低于外盖1的上端面,而整个防伪机构必须落在瓶颈2所在的平面之内,这样在灌装、封口,包装、搬运、堆码等过程中就不会损坏。
消费者使用时,只需轻击连接杆7或防伪环5使之拆断,去掉防伪环5,即可打开外盖。用过的空玻璃瓶仍可家用当容器装其他佐料,然而假冒者若欲回收再灌,但却不能简单地使防伪机构恢复原貌,劣质货也就无法假冒名、优、特产品,这既维护了名、优、特产品的信誉,又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权利要求1.一种一次性防伪酒瓶,由瓶口、瓶颈、瓶体、瓶底及外盖构成,其特征在于在瓶颈2和外盖1之间设置有造型各异的防伪机构,所述的防伪机构是固定在瓶颈2上的防伪柱6通过连接杆7同包复在外盖1上的防伪环5连接形成的整体。
专利摘要一种一次性防伪酒瓶,由瓶口、瓶颈、瓶体、瓶底及外盖构成。在瓶颈上固定有防伪柱6,在外盖上包复有防伪环5,防伪柱6同防伪环5通过连接杆7连接形成防伪机构。该防伪机构消费者使用时必先破坏,然后才能打开外盖,一旦破损又不能简单恢复。所以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地阻止假冒伪劣商品上市,既维护了名、优、特产品的信誉,又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结构简单,加工容易,造型美观、使用方便。
文档编号B65D49/00GK2141404SQ9224574
公开日1993年9月1日 申请日期1992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1992年12月30日
发明者陈军, 丁尚保 申请人:陈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