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对重装置及其改造方法

文档序号:9228620阅读:736来源:国知局
电梯对重装置及其改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在框体内层叠有多个装载重块的电梯对重装置以及在保留既有的对重装置的情况下提高框体强度的对重装置的改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的电梯对重装置中,在框体内层叠有多个装载重块。框体具有截面呈“ 口 ”状的一对吊框、固定在吊框的上端部之间的上框和固定在吊框的下端部之间的下框。在各吊框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固定有板状的挡块。挡块隔着间隙与对重导轨相对。此外,挡块使在发生地震时施加给对重导轨的力分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专利文献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11850号公报
[0005]上述那样的现有的对重装置的挡块使在发生地震时施加于对重导轨的力分散,而并非用于提高框体自身的抗震强度。因此,在新设置的电梯中,在需要提高吊框的抗震强度(相对于垂直震度以及水平震度的强度)情况下,需要在对重装置的宽度方向或厚度方向上增大吊框的尺寸或朝外侧或内侧增大吊框的板厚。
[0006]其中,在增大吊框尺寸的方法中,现有的装载重块变得不再适用,因而还需要配合新吊框来变更装载重块的形状,产品成本提高。此外,根据情况,有时需要增大井道的平面尺寸。
[0007]另一方面,在增大吊框板厚的方法中,可弯曲加工的板厚存在极限,有时不能得到所需的强度。此外,在朝外侧增大吊框板厚的情况下,不能沿用现有的上框和下框,需要经尺寸变更后的上框和下框,因而框体的种类增加,生产性变差,产品成本提高。此外,在朝内侧增大吊框板厚的情况下,现有的装载重块变得不再适用,因而也需要配合新吊框来变更装载重块的形状,广品成本提闻。
[0008]此外,在改造既有的电梯时,在要求提高框体的抗震强度的情况下,在增大吊框的尺寸或板厚的方法中,不能沿用既有的对重装置,需要更换对重装置整体,改造工期变长。具体而言,在更换对重装置时,需要在将轿厢固定于井道上部并在井道下部支承对重装置的状态下,使对重装置与主绳索分离,有时改造工期长达3天左右。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既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又能够提高吊框的抗震强度的电梯对重装置及其改造方法。
[0010]本发明的电梯对重装置具有:框体,其具有一对吊框、连接在吊框之间的上框、以及在上框的下方连接在吊框之间的下框;以及多个装载重块,它们被保持在框体内,各吊框具有:吊框主体,其与上框和下框连接;以及加强体,其被固定于吊框主体,对吊框主体进行加强,各吊框主体具有:侧面部;前面部,其是使侧面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第I端部朝装载重块侧弯折而成的;以及背面部,其是使侧面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第2端部朝装载重块侧弯折而成的,各加强体重叠于前面部和背面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外表面上。
[0011]在本发明的电梯对重装置中,使加强体以重叠于吊框主体的前面部以及背面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外表面上的方式进行固定,因此,既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又能够提高吊框的抗震强度。
[0012]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对重装置的改造方法,其中,在保持既已设置的对重装置的框体与吊挂轿厢和对重装置的悬架体的连接的状态下,将加强体重叠在配置于所述框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吊框的侧面部、前面部以及背面部中的、所述前面部和所述背面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外表面上并进行固定,由此提高所述吊框的抗震强度。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电梯的侧视图。
[0014]图2是示出图1的对重装置的立体图。
[0015]图3是图2的吊框的水平剖视图。
[0016]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对重装置的立体图。
[0017]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对重装置的立体图。
[0018]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对重装置的立体图。
[0019]图7是图6的吊框的水平剖视图。
[0020]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对重装置的立体图。
[0021 ] 图9是图8的吊框的水平剖视图。
[0022]图10是示出省略了图9的侧面加强板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0023]图11是示出省略了图9的背面加强板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0024]标号说明
[0025]10对重装置,21框体,22装载重块,23中间挡块(部件),24吊框条带(部件),25、33、37吊框,26上框,27下框,31吊框主体,31a侧面部,31b前面部,31c背面部,32、34、38加强体,32a侧面加强部,32b前面加强部,32c背面加强部,35第I加强部件,36第2加强部件,39前面加强板,40背面加强板,41侧面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参照附图,对该【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7]实施方式1.
[0028]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电梯的侧视图。在图中,在井道I的上部设置有机房2。在机房2内设置有机械台3。曳引机4被支承在机械台3上。曳引机4具有驱动绳轮5以及曳引机主体6。曳引机主体6具有使驱动绳轮5旋转的曳引机电机和对驱动绳轮5的旋转进行制动的曳引机制动器。
[0029]在机械台3上,安装有偏导轮7。在驱动绳轮5以及偏导轮7上卷绕有多根悬架体
8。作为悬架体8,例如使用了绳索或带。
[0030]悬架体8的第I端部与轿厢9连接。悬架体8的第2端部与对重装置10连接。轿厢9以及对重装置10被悬架体8吊挂在井道I内,借助于曳引机4的驱动力在井道I内升降。
[0031]在井道I内,设置有引导轿厢9的升降的一对轿厢导轨11以及引导对重装置10的升降的一对对重导轨12。
[0032]轿厢9具有与悬架体8连接的轿厢框13和支承于轿厢框13的轿厢室14。
[0033]图2是示出图1的对重装置10的立体图。对重装置10具有:金属制的框体21 ;层叠地保持在框体21内的多个装载重块22 ;固定在框体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一对中间挡块23 ;以及配置在框体21的前后的一对吊框条带(带板)24。
[0034]枠体21具有:垂直地配置在对重装置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一对吊框(纵框)25 ;连接在吊框25的上端部之间的截面呈“ - ”状的上框26 ;以及连接在吊框25的下端部之间的截面呈“〕”状的下框27。
[0035]上框26以及下框27被水平地配置。在上框26的下表面,固定有悬架体连接板28。悬架体8借助于多个紧固件29连接于悬架体连接板28。下框27被配置在上框26的下方,并支承装载重块22。
[0036]各吊框25具有:与上框26以及下框27连接的截面呈“ - ”状的吊框主体31 ;以及对吊框主体31进行加强的截面呈“ ^ ”状的加强体32。装载重块22在对重装置10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插入到各吊框主体31的内侧。由此,装载重块22在水平方向上被约束(保持)住°
[0037]加强体32通过焊接或螺栓固定于吊框主体31。此外,加强体32被配置为从外侧抱住吊框主体31。此外,加强体32留出吊框主体31的上下两端部,连续地配置在吊框主体3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此外,加强体32由与吊框主体31相同的材料构成。
[0038]图3是图2的吊框25的水平剖视图。各吊框主体31具有:侧面部31a ;使侧面部31a的宽度方向上的第I端部向装载重块22侧弯折为直角而成的前面部31b ;以及使侧面部31a的宽度方向上的第2端部朝装载重块22侧弯折为直角而成的背面部31c。
[0039]各加强体32具有:重叠于侧面部31a的外表面上的侧面加强部32a ;重叠于前面部31b的外表面上的前面加强部32b ;以及重叠于背面部31c的外表面上的背面加强部32c。前面加强部32b以及背面加强部32c是使侧面加强部32a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弯折为直角而形成的。
[0040]在侧面加强部32a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设置有用于对中间挡块23以及吊框条带24进行螺栓固定的多个螺纹孔。
[0041]中间挡块23隔着间隙与对重导轨12相对。此外,在对重导轨12因地震时的振动而产生挠曲时,中间挡块23与对重导轨12接触。由此,使地震时施加于对重导轨12的力分散。
[0042]各吊框条带24的两端部弯折为直角,且被螺栓固定于侧面加强部32a。在地震时,吊框条带24防止吊框25的变形,防止装载重块22从框体21的脱落。
[0043]在这样的对重装置10中,使加强体32以重叠于吊框主体31的侧面部31a、前面部31b以及背面部31c的外表面上的方式进行固定,来加强吊框25,因此,在新设的电梯中,在需要提高吊框25的抗震强度的情况下,能够沿用现有的吊框作为吊框主体31,从而既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又能够提高吊框25的抗震强度。
[0044]此外,在电梯的改造工事中,在需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