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拆装的3D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53247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拆装的3D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3D打印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便于拆装的3D打印机。



背景技术:

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层层叠加”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即将计算机上构建的零件三维 CAD 模型沿高度方向分层切片,得到每层截面信息,然后输出到3D打印机上逐层扫描填充,再沿高度方向上粘结叠加,逐步形成三维实体零件的过程,常应用于打印工程机械部件和教学用具。

目前市场上的3D打印机其核心结构包括电源7、挤出器8、打印材料9、热床、拉轴13、机架1、X轴导轨2、Y轴导轨3和Z轴导轨4。其中,电源7用于将220V室电转化成12V;挤出器8安装于Y轴导轨3上并可沿Y轴导轨3左右滑动,Y轴导轨3通过Y轴支座5套设于Z轴导轨4外并可沿Z轴导轨4上下滑动,热床沿X轴导轨2方向设置并在拉轴13的控制下可沿X轴导轨2方向前后运动,X轴导轨2和Z轴导轨4均分别通过X轴支座和Z轴支座6固定于机架1上;挤出器8用于将打印材料9熔融,并控制挤出速度;打印时,在控制器的控制下,由送料机构将热融性的打印材料9推送至挤出器8中,经高温融化后挤出成型于挤出器8下方的热床上。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打印机成型质量,避免挤出器8以及热床在上下前后左右运动过程中发生晃动,打印机机架1各部件之间均采用大量的螺栓群进行连接,这种方式虽然能提高机架1本身的稳定性,但是拆装十分不方便,拼接时需要对孔,拆卸时需要一个个将螺丝拧下来,不利于日常的维护和储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拆装的3D打印机,在保证机架本身稳定性的同时,拆装更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拆装的3D打印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X轴、Y轴、Z轴方向分别设有X轴导轨、Y轴导轨和Z轴导轨;所述Z轴导轨数量为两组且对称设置于所述机架两侧,所述机架包括呈长方形框体设置的底座,所述X轴导轨两端均固定于所述底座侧壁上,所述底座左右两侧于Z轴方向均设置有竖向支架,每个竖向支架分别对应固定一组Z轴导轨,所述Y轴导轨两端均通过Y轴支座套设于所述Z轴导轨外,所述底座由左右两个第一连接杆和前后两个第二连接杆拼接而成,所述第一连接杆于内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燕尾槽,所述第二连接杆两端均向外延伸形成与所述第一燕尾槽滑动配合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燕尾槽上固定有第一弹簧跳珠,所述第一凸起部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弹簧跳珠相互配合的第一限位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燕尾槽,所述竖向支架底端向外延伸形成与所述第二燕尾槽滑动配合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燕尾槽上固定有第二弹簧跳珠,所述第二凸起部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弹簧跳珠相互配合的第二限位孔。

优选的,所述竖向支架顶端向外侧延伸形成连接部,所述Z轴导轨通过Z轴支座固定于所述连接部上。

该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改进了传统机架采用大量螺栓群连接的方式,通过燕尾槽和凸起部实现滑动配合,并通过相互配合的弹簧跳珠和限位孔实现定位,能够在保证机架稳定性的同时,使拆装更方便,更利于日常的维护和储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拆装的3D打印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机架;11、底座;12、竖向支架;111、第一连接杆;112、第二连接杆;121、第二凸起部;122、第二限位孔;123、连接部;1111、第一燕尾槽;1112、第一弹簧跳珠;1113、第二燕尾槽;1114、第二弹簧跳珠;1121、第一凸起部;1122、第一限位孔;2、X轴导轨;3、Y轴导轨;4、Z轴导轨;5、Y轴支座;6、Z轴支座;7、电源;8、挤出器;9、打印材料;10、热床;13、拉轴。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拆装的3D打印机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这种3D打印机包括机架1,机架1由长方形框体状的底座11和位于底座11左右两侧的竖向支架12组成,其中X轴导轨2固定于底座11的框体内,竖向支架12用于固定Z轴导轨4,Y轴导轨3两端通过Y轴支座5套设于左右两侧的Z轴导轨4外,进而形成3D打印机的骨架结构;该技术方案中,底座11由左右两个第一连接杆111和前后两个第二连接杆112拼接而成(参见图2),拼装时,将第二连接杆112上的第一凸起部1121沿着第一燕尾槽1111从侧端向内滑入(图2尖头方向),当滑至第一弹簧跳珠1112处,第一限位孔1122与第一弹簧跳珠1112相互配合进行定位;需要拆卸时,用手按压第一弹簧跳珠1112,沿相反方向滑出第一燕尾槽1111即可(参见图3);由于燕尾槽特殊的构造,可以保证第一凸起部1121上下左右方向均被限位,前后方向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限位孔1122和第一弹簧跳珠1112进行限位,机架1稳定性更高,避免挤出器8以及热床10在上下前后左右运动过程中发生晃动,提高3D打印质量,且相对于传统机架1各部件之间采用大量螺栓群连接的方式,这种连接方式拆装更加方便,更利于日常维护和储存。

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杆111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燕尾槽1113,竖向支架12底端向外延伸形成与其相互配合的第二凸起部121,安装竖向支架12时,将第二凸起部121沿着第二燕尾槽1113向内滑入,滑至第二弹簧跳珠1114处,通过限位孔进行固定;拆卸时,按压第二弹簧跳珠1114,反向滑出第二凸起部121即可;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便于竖向支架12与底座11之间的拆装。

如图2所示,竖向支架12顶端向外侧延伸形成连接部123, Z轴导轨4可以通过Z轴支座6固定于连接部123上,进而使Z轴导轨4与竖向支架12之间的拆装更加便捷。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弹簧跳珠1112和第二弹簧跳珠1114均由V形弹片和固定于V形弹片上的球形钢珠组成,其与第一限位孔1122和第二限位孔122的连接方式为公知常识(类似于伞柄上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理解该技术手段,故未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作详细说明。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