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用热风加热箱及其管用热风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21018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用热风加热箱及其管用热风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用热风加热箱,用于对管材表面加热,同时还涉及使用该管用热风加热箱的管用热风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复合管材的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管材的机械性能,需要对管材表面加热后缠绕增强带,为了使管材的表面达到粘结所需的温度,需要使用加热装置对管材进行加热,然目前一般的做法主要有两种,一种采用陶瓷片加热装置加热,另一种是采用热风加热,然陶瓷片长期使用容易烧坏,并且拆卸、更换均比较复杂。而另一种热风加热由于采用热风加热,因此,只要能保证热风的持续喷吹就能保证加热,因此,可长期可靠使用。如专利号为201310747697.4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就公开了一种热风回流加热箱及其构成的复合管热风回流加热装置,该热风回流加热箱可以利用热风对管材进行加热,并将热量进行回收再使用,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然这种热风回流加热箱的结构并不适合工业生产,其至少具备以下缺点:1.该热风回流加热箱只能适合一种规格的管材加热,管材生产线更换管材规格时,需要更换不同的热风回流加热箱,并且更换操作也比较麻烦;2.热风回流加热箱的制作加工难度大且结构并不合理,该热风回流加热箱的内部具有挡风罩、进风罩、保温罩,并且,进风罩、挡风罩和保温罩均设置在环形腔体内,那么如果该加热箱为一个整体,那么根本无法在环形腔体内进行加工固定挡风罩、进风罩、保温罩,也就是说一体结构根本不可实施;而说明书中提到,该热风回流加热箱为分体式的结构,并通过链条绑紧成一个整体,然这种结构也并不合理,首先,热风回流加热箱为分体式的的结构,那么,挡风罩、进风罩和保温罩为分成两个半体,虽然可实现三者在环形腔体内的固定,但是当两个半体通过绑紧后扣合和,还是无法确保两个半体的挡风罩、进风罩和保温罩自身的准确配合对接,也就无法保证进风区C和回流区F之间的绝对分隔,两者之间会存在热风通道,而进风区C进风时压力大,回流区F由于空气被抽离因此压力小,这样,一旦两者之间存在流通通道,那么热风会直接从进风区C直接泄漏到回流区F内,而进风区C的加热口面积小,并且在经过挡风圈123的阻挡,热风从进风区C进入加热区 D再进入保温区E后进入回流区F的这个流动路线本来风阻大,这就造成上述的热风进风区C直接泄漏到回流区F内的现象更加明显,这样导致热风加热的效果并不明显,保温的效果也不明显,甚至,对于这种分体式结构,如果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较差时,大量的热风会直接泄漏会不按照流动路线对管材进行加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管用热风加热箱,该管用热风加热箱结构合理,安装和拆卸都非常方便,并且加热效果可靠,热量的利用率更高,热能损失更少,同时可以快速更换不同规格的内筒,满足不同尺寸的管材的加热要求。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管用热风加热装置,该管用热风加热装置使用了上述的管用热风加热箱,从而可对管材进行有效加热,热量的利用率更高,热能损失更少,同时可以快速更换不同规格的内筒,满足不同尺寸的管材的加热要求。

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用热风加热箱,包括内筒和外筒,所述外筒包括同心连接的进风筒段和回风筒段,所述进风筒段上设置有进风管口,所述回风筒段设置有回风管口,所述内筒包括相互连接的加热筒段和保温筒段,所述内筒同轴插装于外筒内且与外筒可拆卸固定,所述加热筒段与进风筒段位置对应且在下游端部处密封隔离,所述保温筒段与回风筒段位置对应,所述加热筒段内设置有方便管材轴向贯通的贯通孔,所述加热筒段上设置有环形的收缩锥面,所述收缩锥面的小径端靠近保温筒段,所述收缩锥面的外侧面与进风筒段之间构成了加热腔室,所述加热腔室与进风管口连通,所述加热腔室的内侧壁整周设置有与贯通孔连通的加热风口;所述保温筒段的内孔孔径大于贯通孔的孔径且小于回风筒段的内孔孔径,所述保温筒段的内孔和穿设于贯通孔内的管材之间的环状空间构成了保温腔室,所述保温筒段和回风筒段之间的环状空间构成了回风腔室,所述保温腔室的下游端与所述回风腔室连通,所述回风腔室与回风管口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加热筒段包括中心筒体、外连接筒体、下游端板和上游端板,所述下游端板和上游端板均设置有中心孔,所述中心筒体穿设在下游端板和上游端板的中心孔内且与下端板端板和上游端板固定,所述收缩锥面套设在内设置于下游端板和上游端板之间,该收缩锥面的小径端固定在中心筒体的外周,所述收缩锥面的大径端固定在上游端板上,所述外连接筒体连接在下游端板和上游端部的外周,所述外连接筒体上设置有用于将加热腔室和进风管口连通的连通口。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内筒与外筒的可拆卸固定方式为:所述上游端板的上游侧通过紧固件固定有安装端板,该安装端板的尺寸大于上游端板的尺寸,安装端板与进风筒段的上游端部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固定,下游端板与回风筒段的上游端部密封配合。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回风筒段包括同心固定的内回风筒体和外回风筒体,所述内回风筒体和外回风筒体之间设置有隔热材料或真空环境。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外筒包括上游法兰、第一中部法兰、第二中部法兰和下游法兰,所述上游法兰和第一中部法兰的中心孔内之间焊接固定有进风中心筒,该上游法兰、第一中部法兰和进风中心筒构成了所述进风筒段,所述第二中部法兰和下游法兰之间焊接固定了所述内回风筒体和外回风筒体,所述第二中部法兰和第一中部法兰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保温筒段上设置有若干个环形的加强凸筋或加强凹筋。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1.该管用热风加热箱包括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同轴插装于外筒内且与外筒可拆卸固定;那么通过更换不同尺寸的内筒,使加热筒段和保温筒段的的尺寸和贯通孔的尺寸改变即即可适应不同规格的管材的加热,同时轴向的插装可拆卸固定,安装更加方便;2.所述收缩锥面的外侧面与进风筒段之间构成了加热腔室,所述加热腔室与进风管口连通,所述加热腔室的内侧壁整周设置有与贯通孔连通的加热风口,这样热风从进风管口进入后直接进入到加热筒段的加热腔室内,而所述加热筒段与进风筒段位置对应且在下游端部处密封隔离,因此,加热腔室内的热风只能从加热风口流出,热风经过加热风口对管材表面进行加热后会进入到保温腔室内进行保温,最终通过回风腔室从回风管口流出,整个管用热风加热箱的热能的利用率更好,热风加热的可靠性更高,综合上述的两个优点得出,该管用热风加热箱适合工业生产和应用,方便技术的实施,更适合产业化生产。

又由于所述加热筒段包括中心筒体、外连接筒体、下游端板和上游端板,所述下游端板和上游端板均设置有中心孔,所述中心筒体穿设在下游端板和上游端板的中心孔内且与下端板端板和上游端板固定,所述收缩锥面套设在内设置于下游端板和上游端板之间,该收缩锥面的小径端固定在中心筒体的外周,所述收缩锥面的大径端固定在上游端板上,所述外连接筒体连接在下游端板和上游端部的外周,所述外连接筒体上设置有用于将加热腔室和进风管口连通的连通口,这种加热筒段结构比较简单,并且加工难度和成本都比较低。

又由于所述内筒与外筒的可拆卸固定方式为:所述上游端板的上游侧通过紧固件固定有安装端板,该安装端板的尺寸大于上游端板的尺寸,安装端板与进风筒段的上游端部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固定,下游端板与回风筒段的上游端部密封配合,这样安装时只需要将内筒直接插装在外筒内直至下游端板与回风筒段的上游端部顶紧,然后将端板和进风筒段的上游端部通过紧固件拧紧即可完成装配,整个装配过程快速准确。

又由于所述回风筒段包括同心固定的内回风筒体和外回风筒体,所述内回风筒体和外回风筒体之间设置有隔热材料或真空环境,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损失。

又由于所述外筒包括上游法兰、第一中部法兰、第二中部法兰和下游法兰,所述上游法兰和第一中部法兰的中心孔内之间焊接固定有进风中心筒,该上游法兰、第一中部法兰和进风中心筒构成了所述进风筒段,所述第二中部法兰和下游法兰之间焊接固定了所述内回风筒体和外回风筒体,所述第二中部法兰和第一中部法兰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因此,该外筒的制作难度和制作成本低,可以先焊接制作进风筒段,然后焊接制作回风筒段,最后将回风筒段和焊接筒段直接紧固件连接,整个加工的精度要求低,并根据密封要求,可以简单的添加密封垫实现静密封。

为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用热风加热装置,该热风加热装置使用了上述的管用热风加热箱,该管用热风加热箱的进风管口通过进风管道连接风机出风口,所述回风管口通过回风管道连接风机的回风口,所述进风管道上设置有对进风管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这样,管用热风加热装置具有管用热风加热箱同样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管用热风加热箱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管用热风加热箱的端面示意图;

图3是图2在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外筒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规格的内筒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正视图;

图7是图6在B-B处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管用热风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管用热风加热装置的主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管用热风加热装置的管道连接示意图;

附图中:1.外筒;11.进风筒段;111.上游法兰;112.第一中部法兰; 113.进风中心筒;12.回风筒段;121.下游法兰;122.外回风筒体;123. 第二中部法兰;124.内回风筒体;13.进风管口;14.回风管口;15.贯通孔;2.内筒;21.加热筒段;211.上游端板;212.下游端板;213.收缩锥面;214.外连接筒体;215.连通口;216.加热风口;217.中心筒体;22.保温筒段;221.加强凸筋;3.控制柜;4.风机;5.加热器;6.进风管道;7.回风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管用热风加热箱,包括内筒2和外筒1,所述外筒1包括同心连接的进风筒段11和回风筒段12,所述进风筒段 11上设置有进风管口13,所述回风筒段12设置有回风管口14,如图1 和图3、图4所示,所述回风筒段12包括同心固定的内回风筒体124和外回风筒体122,所述内回风筒体124和外回风筒体122之间设置有隔热材料或真空环境。其中真空环境的设置相对难度较高,但也可采用该种方式,即在外回风筒体122上可设置负压风口,用来抽吸空气,使其形成真空环境,一般优选的采用隔热材料填充,隔热材料可以采用隔热石棉。

所述外筒1包括上游法兰111、第一中部法兰112、第二中部法兰 123和下游法兰121,所述上游法兰111和第一中部法兰112的中心孔内之间焊接固定有进风中心筒113,该上游法兰111、第一中部法兰112 和进风中心筒113构成了所述进风筒段11,所述第二中部法兰123和下游法兰121之间焊接固定了所述内回风筒体124和外回风筒体122,所述第二中部法兰123和第一中部法兰112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并且在第一中部法兰112和第二中部法兰123之间可设置有密封垫,用来实现密封,同时,该密封垫也可以方便与内筒2的加热筒段21的下游端部密封配合。

所述内筒2包括相互连接的加热筒段21和保温筒段22,所述内筒 2同轴插装于外筒1内且与外筒1可拆卸固定,所述加热筒段21与进风筒段11位置对应且在下游端部处密封隔离,所述保温筒段22与回风筒段12位置对应,所述加热筒段21内设置有方便管材轴向贯通的贯通孔 15,所述加热筒段21上设置有环形的收缩锥面213,所述收缩锥面213 的小径端靠近保温筒段22,所述收缩锥面213的外侧面与进风筒段11 之间构成了加热腔室,所述加热腔室与进风管口13连通,所述加热腔室的内侧壁整周设置有与贯通孔15连通的加热风口216;所述保温筒段22的内孔孔径大于贯通孔15的孔径且小于回风筒段12的内孔孔径,所述保温筒段22的内孔和穿设于贯通孔15内的管材之间的环状空间构成了保温腔室,所述保温筒段22和回风筒段12之间的环状空间构成了回风腔室,所述保温腔室的下游端与所述回风腔室连通,所述回风腔室与回风管口14连通。

如图3、图5、图6和图7所示,所述加热筒段21包括中心筒体217、外连接筒体214、下游端板212和上游端板211,所述下游端板212和上游端板211均设置有中心孔,所述中心筒体217穿设在下游端板212 和上游端板211的中心孔内且与下端板端板和上游端板211固定,所述收缩锥面213套设在内设置于下游端板212和上游端板211之间,该收缩锥面213的小径端固定在中心筒体217的外周,所述收缩锥面213的大径端固定在上游端板211上,所述外连接筒体214连接在下游端板212 和上游端部的外周,所述外连接筒体214上设置有用于将加热腔室和进风管口13连通的连通口215。该加热筒段21整体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成型,制作工艺简单。

所述内筒2与外筒1的可拆卸固定方式为:所述上游端板211的上游侧通过紧固件固定有安装端板,该安装端板的尺寸大于上游端板211 的尺寸,安装端板与进风筒段11的上游端部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固定,下游端板212与回风筒段12的上游端部密封配合。

所述保温筒段22上设置有若干个环形的加强凸筋221或加强凹筋,该加强凸筋221或加强凹筋可以提高保温筒段22的强度。

实施例2

该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管用热风加热装置,该热风加热装置使用了上述的管用热风加热箱,该管用热风加热箱的进风管口13通过进风管道6 连接风机4出风口,所述回风管口14通过回风管道7连接风机4的回风口,所述进风管道6上设置有对进风管道6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5,一般该加热器5采用的是电加热器5。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管材通过贯通口轴向移动,风机4将加热后的热风送入进风管口13中,进而进入到加热腔室,由于环形的收缩锥面213的存在,热风聚集,温度提高,进而通过加热风口216形成热风刀,这样就会管材的表面进行加热,热风沿着管材和贯通孔15之间的间隙流入到保温腔室中,进而是管材进行保温,最后热风流入到回风腔室并从回风管口14流出,进入到风机4的回风口内,而风机4和加热器5可设置在控制柜3上。

本实施例中提到的风机4、电加热器5为目前的常规技术,在2008 年4月北京第五版第二十八次印刷的《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中均有描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基础上,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造,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