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点热流道针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5614发布日期:2018-07-31 19:28阅读:19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流道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单点热流道针阀。



背景技术:

目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注塑行业对塑胶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针阀热流道系统应用于注塑行业中,其各种优势越来越凸显出来,因而针阀热流道系统在热流道模具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同时也促进了热流道技术的逐步发展。在塑胶产品中,很多产品的模具采用单点热流道针阀,在产品中间进胶。

但是,现有的单点热流道针阀存在以下缺陷:

唧咀主体外周壁上设的加热线槽为方形槽,该方形槽的侧壁与底壁之间形成夹角,其无法与圆形的发热线很好的贴合,发热线与唧咀主体的接触面积不够理想,发热线的热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单点热流道针阀,其能够提高唧咀主体与唧咀主体外部的加热组件的接触面积,提高热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单点热流道针阀,包括气缸装置、加热装置和阀体装置,所述阀体装置包括阀针、唧咀主体和设于所述唧咀主体下方的咀身,所述气缸装置用于驱动所述阀针上下运动而控制所述阀体装置内液体的流出;所述气缸装置包括缸体,所述唧咀主体设于所述缸体内部,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第二加热组件,所述唧咀主体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线槽,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线槽上,所述第二线槽为弧形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热组件为发热线,所述发热线的直径为1.8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线槽的开口处设有第一切口和第二切口,所述第一切口与所述第二切口在所述第一切口远离所述第二线槽的一侧的间隔距离大于在所述第一切口靠近所述第二线槽的一侧的间隔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切口与所述第二切口在所述第二线槽宽度方向之间的间隔距离为D,所述D自所述第二线槽深度方向由外至内递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切口与所述第二切口的夹角为5°-3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切口与所述第二切口的夹角为30°。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线槽为圆弧形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均匀缠绕在所述唧咀主体的外周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缸体包括缸体本体和与所述缸体本体一体成型的定位部,所述咀身通过所述定位部固定在所述缸体本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唧咀主体上方的唧咀头,所述唧咀头与所述唧咀主体螺纹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上述技术方案的单点热流道针阀的唧咀主体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二加热组件的第二线槽,第二线槽为弧形槽,与方形槽相比,上述结构不仅加工简单,而且能够增大第二加热组件与唧咀主体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第二加热组件的热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点阀针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单点阀针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单点阀针的唧咀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唧咀主体的剖视图。

图中:10、气缸装置;11、缸体;111、缸体本体;112、定位部;12、缸盖; 121、缸盖本体;122、运水套部;13、缸芯;20、阀体装置;21、阀针;22、唧咀主体;221、第一支流道;222、第二线槽;223、第一切口;224、第二切口;23、咀身;231、上咀身;2311、第二支流道;232、下咀身;2321、主流道;24、唧咀头;30、通道;40、加热装置;41、第一加热组件;42、第二加热组件;43、铜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请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点热流道针阀,包括气缸装置10 和阀体装置20,阀体装置20包括阀针21,气缸装置10用于驱动阀针21上下运动而控制阀体装置20内熔体的流出;气缸装置10包括缸体11和与缸体11 连接的缸盖12,缸盖12包括缸盖本体121和与缸盖本体121一体成型的运水套部122,缸体11内壁紧贴运水套部122形成通道30。

可以理解地,缸盖12的运水套部122与缸体11之间设有密封圈,以实现运水套部122与缸体11的密封连接,保证气缸装置10的气密性。缸体11与缸盖12通过螺丝等连接件固定连接。气缸装置10还包括缸芯13,唧咀主体嵌套在缸芯13中,缸芯13嵌套在缸体11内。

上述实施例的单点热流道针阀,其气缸装置10的缸盖12包括缸盖本体121 和与缸盖本体121一体成型的运水套部122,缸体11内壁紧贴运水套部122形成通道30,因而无需用螺丝等连接件组装缸盖本体121和运水套部122,减少了单点热流道针阀加工零件的数量,省去了缸盖本体121和运水套部122的组装步骤,装配简单,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这种结构也使得该单点热流道针阀的组装部件数量变少,减少公差叠加,精度更高。此外,在该通道30内设置水管,水管内循环流动的冷却水能够对气缸装置10能够起到很好的冷却作用,有效延长了该单点热流道针阀上密封圈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阀体装置20还包括唧咀主体22、设于唧咀主体22 下方的咀身23和设于唧咀主体22上方的唧咀头24,唧咀主体22设于缸体11 内部,缸体11包括缸体本体111和与缸体本体111一体成型的定位部112,咀身23通过定位部112固定在缸体本体111上。上述结构的唧咀主体22设于缸体 11内部,与气缸装置10形成整体,通过定位部112将咀身23固定在缸体本体 111上,既不影响阀体装置20的功能,也不会与气缸装置10发生干涉,与传统的单点热流道针阀相比,结构更加紧凑而且大大减小了模具开框。此外上述结构无需用螺丝等连接件组装缸体本体111和定位部112,进一步减少了单点热流道针阀加工零件的数量,省去了缸体本体111和定位部112的组装步骤,装配简单,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这种结构也使得该单点热流道针阀的组装部件数量变少,减少公差叠加,精度更高。在本实施例中,唧咀主体22通过螺丝等连接件与咀身23固定连接。唧咀头24与唧咀主体22螺纹连接,通过螺牙的锁紧力使唧咀头24与唧咀主体22紧密连接,避免在唧咀头24与唧咀主体22 发生漏胶;同时使得唧咀头24的进胶口离唧咀主体22上的第二加热组件42更近,唧咀头24沉入唧咀主体22更深,使得导热面积更大,防止唧咀头24的进胶口的熔体冷却。通道30的数量为一组,该通道30沿运水套部122外周绕设两圈,既缩小了该单点热流道针阀的整体体积,减少了水管数量,减小了模具开框,又避免了高温对密封圈的损坏。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唧咀主体22上设有至少两条第一支流道221,咀身 23包括上咀身231与上咀身231连接的下咀身232,上咀身231设有至少两条与第一支流道221连通的第二支流道2311;上咀身231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线槽(未标示),单点热流道针阀还包括加热装置40,加热装置40包括安装于第一线槽上的第一加热组件41,因而上咀身231的第二支流道2311内的熔体不容易冷却,使阀体装置20受热更均匀;同时也避免了熔点高的塑料由于在第二支流道2311上冷却而影响熔体流动性,致使注塑过程难以顺利进行的问题,从而使得该单点热流道针阀能够满足高熔点塑料的加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流道221和第二支流道2311的数量均为两条,第二支流道2311为斜流道。下咀身232设有与第二支流道2311连通的主流道2321。下咀身232的外部套设有铜套43,铜套43的外周壁安装有加热线,用于对下咀身232的主流道2321内的熔体进行加热。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唧咀主体22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线槽222,加热装置40还包括安装于第二线槽222上的第二加热组件42。第二加热组件42为发热线,该发热线埋入第二线槽222中对唧咀主体22进行加热,保证熔体流经唧咀主体22时的温度。发热线的直径为1.8mm,长度为2000mm,这种尺寸的发热线弯折幅度大,发热线增长,能够均匀缠绕在唧咀主体22的外周壁上,因而发热线与唧咀主体22的接触面积增多,提高了发热线的热利用率,使得唧咀主体22受热更加均匀。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线槽222为弧形槽,第二加热组件42的横截面为圆形,与方形槽相比,上述结构不仅加工简单,而且能够增大第二加热组件 42与唧咀主体22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第二加热组件42的热利用率,使得唧咀主体22受热更加均匀,避免局部过热现象导致对温度比较敏感的材料出现发黄等问题。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线槽222为圆弧形槽。第二线槽222的开口处设有第一切口223和第二切口224,第一切口223与第二切口224在第一切口223 远离第二线槽222的一侧的间隔距离大于在第一切口223靠近第二线槽222的一侧的间隔距离,以使得第二加热组件42埋入第二线槽222后不易脱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切口223与第二切口224在第二线槽222宽度方向之间的间隔距离为D,D自第二线槽222深度方向由外至内递增。第一切口223与第二切口224的夹角为5°-35°,既能够避免第二加热组件42在压入第二线槽222的过程发生损坏而出现漏电的风险,同时又能够防止第二加热组件42埋入第二线槽222后不易脱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切口223与第二切口224的夹角为30°。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