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硅胶模具的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75313发布日期:2018-07-20 19:03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硅胶模具的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硅胶模制作完成之后就可以采用反应成形塑料进行真空注型,对原型样件进行复制,得到小批量的塑料件,其过程如下:1将硅胶模上模和下模严密合模并以胶带捆紧;2根据零件的大小计算并称量成型材料(一般为双组分聚氨酯), 并将其A、B两组分别放入A、B两个容器中,将容器A、B置于真空注型机上方而硅胶模置于下方,接好材料注入管,关门抽真空;3将A、B两个容器中的成形塑料混合,搅拌后注入硅胶模,并立即开启阀门,借助一个大气压力使材料充满硅胶模;4放入固化炉中固化,以一定的温度保持一段时间;5固化后,打开硅胶模得到真空注塑零件。

得到注塑零件后,零件黏在模具上,需要将其脱模,人工脱模费时费力,所以需要采用自动化的方式脱模。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硅胶模具的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位于硅胶模具的下模的下方,包括多个顶出单元,所述顶出单元包括垫圈、第一连杆和楔形块,所述第一连杆一端连接所述垫圈,另一端连接所述楔形块,所述下模的下方设置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通孔,所述楔形块穿过所述通孔;

所述顶出单元的下方设置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包括曲柄,所述曲柄端部连接圆盘,所述圆盘设置在所述楔形块的楔形面下方;

相邻的所述曲柄上连接有第二连杆,任一所述曲柄与电机连接。

优选的,所述下模的上表面设置用于放置垫圈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深度与垫圈厚度相等。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穿过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下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楔形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多点支撑的方式,将硅胶模具从下模上托起,用力均匀,使注塑出来的零件与下模分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推动机构;11、曲柄;12、圆盘;13、第二连杆;2、顶出单元; 21、楔形块;22、弹簧;23、垫圈;3、下模;4、底座;5、上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硅胶模具的顶出机构,顶出机构位于硅胶模具的下模3的下方,包括多个顶出单元2,顶出单元2包括垫圈23、第一连杆和楔形块21,第一连杆一端连接垫圈23,另一端连接楔形块21,垫圈23用于与加工出的零件接触,为了不误伤零件表面,垫圈23采用柔性材料。

连杆穿过弹簧22,弹簧22一端与下模3板连接,另一端与楔形块21连接,通过设置弹簧22,可给顶出单元2提供向下运动的动力。

每个顶出单元2的下方都设置推动机构1,推动机构1的顶部设置可转动的圆盘12,圆盘12与楔形块21的楔形面相对,圆盘12与曲柄11连接,相邻的推动机构1之间通过第二连杆13连接,任一曲柄11与电机连接,通过电机的输出端旋转带动曲柄11旋转,通过第二连杆13带动所有的曲柄11做同步的旋转运动。

下模3的上表面设置用于放置垫圈23的凹槽,凹槽的深度与垫圈23厚度相等,当垫圈23下降至凹槽位置时,限制了顶出单元2运动的最低位置。

下模3的下方设置底座4,底座4上设置通孔,楔形块21穿过通孔,在顶出单元2上下运动的过程中,楔形块21将在通孔内上下滑动,通孔限制了顶出单元2运动的轨迹。

运动方式:

当零件注塑完成后,需从硅胶模具中取出时,接通电机使其中一个曲柄11 转动,由于第二连杆13的作用,带动所有曲柄11一起旋转,当旋转到曲柄11 上的圆盘12与楔形块21的楔形面接触时,圆盘12将托起楔形块21向上运动,楔形块21顶着第一连杆及垫圈23向上运动,从而抬起零件离开下模3,零件不再黏在下模3上,此时弹簧22被压缩;

当曲柄11绕过,楔形块21在自身重力及弹簧22力的作用下将下降,直至归于原味,在下次再需要脱模时,重复此步骤。

对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