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套涂胶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3066发布日期:2018-10-19 23:15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套涂胶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套涂胶生产线,属于防护手套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针织劳保手套为达到耐磨防滑的目的,在手套本体上涂覆有耐磨胶层。在传统的工艺方法中,采用浸胶装置为手套进行浸胶处理,手套套装在手模上随手模架的前进运行,当运行到浸胶位置时,手模架翻转使手模倾斜一定角度,从而使手模上的手套浸入胶中,浸胶完成后,再驱动手模架翻转即可。传统工艺方法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手模架在输送链的拖动下前进,输送链热胀冷缩并且多个手模架之间的间距难免出现些许误差,因而其多个手模架的初始纵向位置;2.手模架的初始安装角度不一样以及在滑移过程中出现的颤动,会使手模架的初始角度不一致,因而通过驱动使手模架最终的转动角度容易出现差别,即手模浸胶的角度不一致,从而使附着在手套上胶面不一致,导致废品率大大增高;3.浸胶完成后,手模上手套上的胶会四处自由沥下,不仅使手套上的胶层不均匀,而且会浪费胶,产生生产环境差、不利于工人健康等问题。

现有技术中,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专利CN105599196A中公开了一种多关节全方位手套浸胶装置,虽然其能灵活的完成整个浸胶过程,但其结构复杂,成本高,难以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同时,水洗手套生产过程中,尤其是水洗超细发泡手套生产,需对手套中残留的有机溶剂或盐进行去除,采用泡洗仅能去除手套最表面的残留有机溶剂或盐,难以达到深层去除的目的。为此,在手套制备过程中,增加了喷淋装置用于除去手套深层的残留有机溶剂或盐,然而,之前采用的喷淋装置的结构大致为支架固定式,存在着效率不高,浪费严重等问题。依然无法达到彻底清洗的目的,尤其是盐的残留量仍达到3~5%以上,使手套的合格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磨砂手套涂胶生产线。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手套涂胶生产线,其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内设有传送机构、手模固定机构、预热区、至少一个浸渍区、至少一个浸胶区、至少一个匀胶区、至少一个水箱和至少一个烘箱,所述手模固定机构设置于传送机构上,并在传送机构的带动下在预热区、浸渍区、浸胶区、匀胶区和烘箱之间运动,完成手套的涂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传送机构上设有若干电机翻转装置,所述电机翻转装置设置于手模固定机构的一端。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浸盐区、震盐区和喷淋区,所述浸盐区、震盐区和喷淋区设置于浸胶区和水箱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浸胶区包括浸胶槽、传动装置,所述浸胶槽外侧设置有托架,所述托架的两端与传动装置的两端连接;所述浸胶槽内设置有匀胶机构;所述匀胶机构包括匀胶轴和导流板,所述匀胶轴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从动轮,第一从动轮与设置在浸胶槽下方的电机上的第一动力轮通过传动链条连接;所述导流板包括可拆导流板和固定导流板;所述可拆导流板包括竖板、弧形板和横板,弧形板设置在竖板和横板之间,弧形板设置在匀胶轴的外侧,与匀胶轴的外侧面平行;所述竖板与浸胶槽的上底面连接;所述可拆卸导流板的长度方向与浸胶槽长度方向一致,可拆卸导流板的横板与浸胶槽底部平行设置;所述固定导流板设置在浸胶槽底部中央,固定导流板的长度方向与浸胶槽长度方向一致,固定导流板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匀胶轴为两根,平行设置在浸胶槽内,并靠近浸胶槽内侧壁设置;所述可拆导流板为两块,相对设置;所述固定导流板设置在两块可拆导流板之间;所述匀胶轴上设置有相互垂直的两对翼片,翼片的外周设置有纹笼,匀胶轴两端、纹笼的外周设置有法兰盘,用于安装匀胶轴;两根匀胶轴的运动方向相反;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轴承,轴承的长度方向与浸胶槽的长度方向一致;各轴承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动力轮、轴承座、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设置在轴承的两端,第二从动轮的内侧设置轴承座,第二动力轮设置在两个轴承座之间;所述两轴承上的第二动力轮通过链条反向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通过链条与托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动力轮与减速电机连接;所述浸胶机构还包括平行设置在轴承和浸胶槽之间的震动装置;所述震动装置包括第一支架、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的震动机构和胶面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支架为长方形结构,包括长杆和短杆,所述震动机构设置在长杆上,胶面检测装置设置在短杆上;所述震动机构包括第二支架,第二支架的中部设置有横杆,底部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上设置有震动器,第三支架与横杆之间设置有震动升降气缸;所述震动器设置在震动升降气缸的外侧;所述第三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部件与第二支架连接,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连接处形成的夹角为小于180°的钝角;所述第二部件上设置有聚氨酯块;所述震动器和震动升降缸的一端设置在第一部件上;所述胶面检测装置包括升降气缸、检测器,所述检测器设置在升降气缸的下方;所述浸胶槽的下侧面设置有加胶口,上侧面设置有补胶检测器;所述托架底部设置有万向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电机翻转装置包括架体、旋转伺服电机、升降气缸、减速机、机头齿轮、平移检测传感器,所述升降气缸设置于架体的一端,所述旋转伺服电机设置于架体内,所述机头齿轮和旋转伺服电机分别设置于减速机的两端,所述平移检测传感器设置于架体的底部一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架体底部还设有直线导轨,所述直线导轨内嵌设有丝杆,所述丝杆的一端设有水平推动装置,所述水平推动装置的底部设有机座安装板,所述水平推动装置为平移伺服电机或水平推动气缸。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丝杆和平移伺服电机之间通过联轴节相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升降气缸的底部设有U形卡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喷淋区包括喷水架、接水池和传动装置;所述喷水架包括相对设置的喷水板,喷水板上均匀设置多对喷水嘴,相对设置的喷水板之间形成喷水槽;喷水板的底部之间通过多根第一横杆连接,所述喷水板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二横杆,第二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对称设置的L型杆;所述喷水板的下端设置在接水池内;所述喷水架设置在传动装置下方,传动装置与喷水架通过链条连接,喷水架能够延竖直方向运动;所述喷水嘴延竖直方向设置2个,沿水平方向根据手模的数量设置相应个数;所述喷水嘴为1mm扇形喷嘴;所述竖直方向上的喷水嘴之间的距离为6~8cm;所述喷水槽的高度为42~48cm,接水池的高度为45cm,喷水槽底部与接水池底部之间的距离为5~8cm;所述在喷水板两侧的L型杆之间通过第三横杆连接;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轴承,轴承的长度方向与喷水架的长度方向平行;各轴承上分别设置有动力轮、轴承座、从动轮,所述从动轮设置在轴承的两端从动轮的内侧设置轴承座,动力轮设置在两个轴承座之间;所述两轴承上的动力轮通过链条反向连接;所述从动轮通过链条与喷水架上最外侧的L型杆的端点连接;所述接水池的内侧壁设置有软板层;所述接水池的两侧底部设置有喷水进水口,所述喷水进水口与同侧的喷水嘴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喷水槽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传动装置带动浸胶槽进行上下运动,对手套进行浸胶,通过在浸胶槽内设置导流板和匀胶轴,可消除浸胶后的胶液中产生的气泡,并迅速使胶面平整,继而进行下一次浸胶。同时通过实时监测胶面位置,控制浸胶槽上升的高度,并进行自动补胶,确保每次浸胶时手套的浸胶深度一致,提高手套的合格率;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浸胶槽上方设置的震动装置,可快速完成滴胶,从而缩短手套生产的时间,且采用震动器进行震动滴胶,可使手套上的胶更均匀;

3、本实用新型通过喷水架的上下运动,可对手套模上的手套进行更全面、更彻底的水洗,大大提高了有机溶剂和盐的去除率,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采用该喷淋设备效果显著提高,同时对设备的防护性能也有所提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浸胶区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浸胶区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浸胶区的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浸胶区的匀胶轴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喷淋区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喷淋区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喷淋区的左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机翻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剖视图。

其中:1、机架;2、主链条;3、预热区;41、第一浸渍区;42、第二浸渍区;43、第三浸渍区;51、第一浸胶区;52、第二浸胶区;61、第一匀胶区;62、第二匀胶区; 71、第一水箱;72、第二水箱、73、第三水箱;74、第四水箱;75、第五水箱;81、第一烘箱;82、第二烘箱;83、第三烘箱;84、第四烘箱;9、电机翻转装置;10、套模区;11、脱模区;13、浸盐区;14、震盐区;151、第一喷淋区;152、第二喷淋区;5101、浸胶槽;5102、托架;5103、轴承;5104、第二动力轮;5105、第二从动轮;5106、轴承座;5107、减速电机;5108、第一支架;5109、震动机构;5110、胶面检测装置;5111、匀胶轴;5112、电机;5113、第一从动轮;5114、可拆导流板;5115、固定导流板; 5116、加胶口;5117、万向轮;5118、手模;5119、震动器;5120、震动升降气缸;5121、聚氨酯块;5122、升降气缸;5123、补胶检测器;5124、翼片;5125、纹笼;5126、法兰盘;15101、喷水架;15111、喷水板;15112、喷水嘴;15102、接水池;15122、喷水进水口;15103、轴承;15104、动力轮;15105、从动轮;15106、轴承座;15107、链条;15108、手模;91、架体;92、旋转伺服电机;93、气缸;94、机头齿轮;95、减速机;96、平移检测传感器;97、直线导轨;98、平移伺服电机;99、U形卡件;910、机座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机架、主链条以及手模固定机构的连接关系均为手套涂胶生产线的中常规技术,故未再赘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丁乳手套生产的涂胶生产线,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机架1,机架1内设有主链条2、手模固定机构、预热区3、第一浸渍区41、第二浸渍区 42、第一浸胶区51、第一匀胶区61、第二匀胶区62、第三浸渍区43、第一水箱71、第一烘箱81、第二烘箱82、第三烘箱83、第四烘箱84,套模区10和脱模区11,手模固定机构设置于主链条上,并在主链条的带动下依次经过套模区10、预热区3、第一浸渍区41、第一浸胶区51、第二浸渍区42、第一匀胶区61、第二匀胶区62、第三浸渍区 43、第一烘箱81、第一水箱71、第二烘箱82、第三烘箱83、第四烘箱84和脱模区11,完成手套的涂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磨砂手套生产的涂胶生产线,其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机架1,机架1内设有主链条2、手模固定机构、预热区3、第一浸渍区41、第二浸渍区 42、第一浸胶区51、第一匀胶区61、第二匀胶区62、第五烘箱85、第三浸渍区43、第二浸胶区52浸盐区13、震盐区14、第一烘箱81、第一喷淋区151、第一水箱71、第二水箱72、第二烘箱82、第三水箱73、第四水箱74、第三烘箱83、第四烘箱84,套模区10和脱模区11,其中,第三烘箱83内设有第二喷淋区152,手模固定机构设置于主链条1上,并在主链条1的带动下依次经过套模区10、预热区3、第一浸渍区41、第二浸渍区42、第一浸胶区51、第一匀胶区61、第二匀胶区62、第五烘箱85、第三浸渍区43、第二浸胶区52浸盐区13、震盐区14、第一烘箱81、第一喷淋区151、第一水箱71、第二水箱72、第二烘箱82、第三水箱73、第四水箱74、第三烘箱83、第四烘箱84、套模区10和脱模区11,完成手套的涂胶。

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浸胶区,如图3到图5所示,包括浸胶槽5101、传动装置,所述浸胶槽5101外侧设置有托架5102,所述托架5102的两端与传动装置的两端连接;所述浸胶槽5101内设置有匀胶机构;所述匀胶机构包括匀胶轴5111和导流板,所述匀胶轴5111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从动轮5113,第一从动轮5113与设置在浸胶槽5101下方的电机5112上的第一动力轮5113通过传动链条连接。

所述浸胶槽5101的四周和底部为封闭结构,浸胶槽5101的上底面为中间开口结构;所述开口结构延浸胶槽5101的长度方向设置,供手模5118进入浸胶槽5101内。

所述导流板包括可拆导流板5114和固定导流板5115;所述可拆导流板5114包括竖板、弧形板和横板,弧形板设置在竖板和横板之间,弧形板设置在匀胶轴5111的外侧,与匀胶轴5111的外侧面平行;所述竖板与浸胶槽5101的上底面连接;所述可拆卸导流板5114的长度方向与浸胶槽5101长度方向一致,可拆卸导流板5114的横板与浸胶槽 5101底部平行设置;所述固定导流板5115设置在浸胶槽5101底部中央,固定导流板 5115的长度方向与浸胶槽5101长度方向一致,固定导流板5115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导流板的作用是在环流电机运转的时候,胶体产生离心运动,确保胶液的流动方向。

所述匀胶轴5111为两根,平行设置在浸胶槽5101内,并靠近浸胶槽5101内侧壁设置;所述可拆导流板5114为两块,相对设置;所述固定导流板5115设置在两块可拆导流板5115之间。

所述匀胶轴5111上设置有相互垂直的两对翼片5124,翼片5124的外周设置有纹笼 5125,匀胶轴5111两端、纹笼5125的外周设置有法兰盘5126,用于安装匀胶轴5111;两根匀胶轴5111的运动方向相反。

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轴承5103,轴承5103的长度方向与浸胶槽5101 的长度方向一致;各轴承5103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动力轮5104、轴承座5106、第二从动轮5105,所述第二从动轮5105设置在轴承5103的两端,第二从动轮5105的内侧设置轴承座5106,第二动力轮5104设置在两个轴承座5106之间;所述两轴承5103上的第二动力轮5104通过链条反向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5105通过链条与托架510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动力轮5104与减速电机5107连接。

所述浸胶机构还包括平行设置在轴承5103和浸胶槽5101之间的震动装置。

所述震动装置包括第一支架5108、设置在第一支架5108上的震动机构5109和胶面检测装置5110;所述第一支架5108为长方形结构,包括长杆和短杆,所述震动机构5109 设置在长杆上,胶面检测装置5110设置在短杆上;所述震动机构5109包括第二支架,第二支架的中部设置有横杆,底部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上设置有震动器5119,第三支架与横杆之间设置有震动升降气缸5120;所述震动器5119设置在震动升降气缸5120的外侧。

所述每根长杆上设置有两个震动机构5109;所述胶面检测装置5110为1个。

所述第三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部件与第二支架连接,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连接处形成的夹角为小于180°的钝角;所述第二部件上设置有聚氨酯块5121;所述震动器5119和震动升降气缸5120的一端设置在第一部件上。所述聚氨酯块5121的设置可降低震动产生的能量峰值。

所述胶面检测装置5110包括升降气缸5122、检测器,所述检测器设置在升降气缸 5122的下方。检测器能够延伸至浸胶槽5101内,监测胶面的位置,从而控制浸胶槽5101 的上升高度,以确保每次浸胶时手套的浸胶深度一致。

所述浸胶槽5101的侧面设置有加胶口5116,上侧面设置有补胶检测器5123,通过补胶检测器5123的设置对液面进行监控,以进行自动补胶。

本实用新型通过胶面检测装置和补胶检测器共同监测胶的用量。在浸胶槽内的胶的深度低于补胶检测器的最低值时,通过加胶口进行自动补胶;在浸胶槽内的胶的深度高于补胶检测器的最低值时,不进行自动补胶,同时通过胶面检测装置对胶面的控制,使浸胶槽的高度在每一次浸胶后进行调整,由此使每一次浸胶使手套的浸胶深度保持一致。

所述托架5102底部设置有万向轮5117。

本实用新型所述浸胶机构的浸胶过程为:通过传动装置带动浸胶槽5101向上移动,至浸胶槽5101中的胶液完全浸没所需手套的浸胶位置起点,开始浸胶;浸胶过程中,传动装置带动浸胶槽5101缓慢上升。浸胶结束后,通过传动装置带动浸胶槽5101向下移动至初始位置,同时通过匀胶装置进行匀胶即可。

所述匀胶的过程为:通过匀胶轴5111的转动产生胶的离心运动,胶从匀胶轴5111 与浸胶槽5101侧壁之间的空隙向下流动,并延底部流动至固定导流板5115处;通过固定导流板5115的作用将胶导流至浸胶槽5101中间,再由可拆导流板5114导流至可拆导流板5114的上方。由此将胶内产生的气泡消除,并使胶面迅速平整。

所述浸胶结束后,手模通过震动装置进行滴胶。具体过程为:浸胶结束后模杠翻转到制定位置,通过震动升降气缸5120使震动机构进行上下移动,继而触碰模杠,然后打开震动器5119对手模5118进行震动滴胶。

实施例1和2中的电机翻转装置9包括架体91、旋转伺服电机92、气缸93、减速机95、机头齿轮94、平移检测传感器96,气缸93设置于架体91的一端,旋转伺服电机92设置于架体91内,机头齿轮94和旋转伺服电机92分别设置于减速机95的两端,平移检测传感器96设置于架体91的底部一端。

架体91底部还设有直线导轨97,直线导轨97内嵌设有丝杆,丝杆的一端设有平移伺服电机98,平移伺服电机98的底部设有机座安装板910。

丝杆和平移伺服电机98之间通过联轴节相连接。

气缸93的底部设有U形卡件99。

该电机翻转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当主链条停止运动后,旋转伺服电机旋转带动机头平移,同时平移机构上装有无触点式接近开关,当接近开关碰到齿轮件底板时,机构不再移动,同时锁住在该位置,这是机头齿轮正好位于模杠齿轮的正上方,控制气缸下压,将机头齿轮与模杠齿轮相啮合,使模杠齿轮随机头齿轮转动,从而使模杠跟随旋转伺服电机达到所需的角度,以实现手模的浸胶、滴胶等功能。整个装置位置定位全部采用交流数字伺服电机,使生产线更加柔性,适应产品的工艺要求。

实施例2中喷淋区,包括喷水架15101、接水池15102和传动装置;所述喷水架15101 包括相对设置的喷水板15111,喷水板15111上均匀设置多对喷水嘴15112,相对设置的喷水板15111之间形成喷水槽;喷水板15111的底部之间通过多根第一横杆连接,所述喷水板15111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二横杆,第二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对称设置的L型杆;所述喷水板15111的下端设置在接水池15102内;所述喷水架15101设置在传动装置下方,传动装置与喷水架15101通过链条连接,喷水架15101能够延竖直方向运动。

所述喷水嘴延竖直方向设置2个,沿水平方向根据手模的数量设置相应个数。

所述喷水嘴15112为1mm扇形喷嘴,喷水量为0.125立方/小时;所述竖直方向上的喷水嘴15112之间的距离为6-8cm。所述相对设置的喷水板15111上的扇形喷嘴相对设置。

所述喷水槽的高度为42-48cm,接水池15102的高度为45cm,喷水槽底部与接水池15102底部之间的距离为5~8cm。

所述在喷水板15111两侧的L型杆之间通过第三横杆连接。

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轴承15103,轴承15103的长度方向与喷水架1 的长度方向平行;各轴承15103上分别设置有动力轮15104、轴承座15106、从动轮15105,所述从动轮15105设置在轴承15103的两端,从动轮15105的内侧设置轴承座15106,动力轮15104设置在两个轴承座15106之间;所述两轴承15103上的动力轮15104通过链条反向连接;所述从动轮15105通过链条与喷水架15101上最外侧的L型杆的端点连接。

所述接水池15102的内侧壁设置有软板层。所述软板层为聚氨酯软板层。其可进一步阻止水溅到接水池15102外。

所述接水池15102的两侧底部设置有喷水进水口15122,所述喷水进水口15122与同侧的喷水嘴15112通过管道连接。

所述喷水槽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本实用新型所述喷淋系统的工作过程为:通过传动装置带动喷水板15111向上运动到最高点,使手套模完全伸入喷水槽,然后打开喷水阀,进行喷水;喷水过程中喷水架 1缓慢向下移动;待喷水结束后,通过传动装置带动喷水板15111向下运动到最低点,完成一次喷水;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多次喷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