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件浇注机保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3042发布日期:2018-09-01 03:1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件加工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密封件浇注机保温系统。



背景技术:

在传统加工中,一些密封件由多种聚氨酯组成。但一些聚氨酯由于粘稠度较大,制备的方法十分复杂。并且从众多混合聚氨酯中提取其中一种纯度较高的聚氨酯成本相当昂贵,不适用与在工业生产中大量制备。在一些工业加工过程中,需要将多种聚氨酯进行高速混合进行化学反应,以产生新的聚氨酯。然而杂质通常沉淀在储存聚氨酯的出料口处。因此在进行聚氨酯高速混合之前,需要先将各聚氨酯中的杂质排出。

但是在将聚氨酯中的杂质排出的过程中,为减少聚氨酯浪费,聚氨酯流动的比较慢,但这样容易在除杂装置附近凝固,进而导致聚氨酯无法顺利的进入混合喷射装置,然后浇注成密封件。在本申请文件基于此问题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密封件浇注机保温系统,其优点是该密封件浇注机保温系统能够防止聚氨酯在除杂装置附近凝固,进而堵塞出油管。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密封件浇注机保温系统,包括若干个储存桶、位于储存桶侧壁用于将多种聚氨酯进行搅拌混合的混合喷射装置、用于将储存桶的聚氨酯导向混合喷射装置的出油管以及用于将储存桶里的杂质排出的除杂装置,所述储存桶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对储存桶与除杂装置连接的出油管和除杂装置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用于将储存桶的底部和除杂装置包裹住的保温箱以及用于向保温箱充入热气的加热单元。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加热组件能够对储存桶与除杂装置连接的出油管和除杂装置进行加热,从而防止聚氨酯在除杂装置附近凝固,进而堵塞出油管。具体的,加热单元能够向储存桶与除杂装置连接的出油管和除杂装置吹热气,进而提高聚氨酯的流动性,防止聚氨酯在除杂装置附近凝固;保温箱能够防止加热单元产生的热气向四周扩散,进而提高了加热组件的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单元包括与保温箱一侧固定连接的吹风机、位于吹风机出风口且与吹风机的机壳固定连接的发热电丝、用于将加热后的热风导向保温箱里且与保温箱的内壁固定连接的导风壳以及用于将保温箱里多余的热气导出保温箱且与导风壳固定连接的出风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吹风机能够将外界的空气送入保温箱内。发热电丝能够将吹风机送入保温箱里的空气进行加热,进而使得进入保温箱里的热空气能够对储存桶与除杂装置连接的出油管和除杂装置进行加热。导风壳能够使加热后的空气均匀的扩散到保温箱里。出风管能够将保温箱里多余的热气导出保温箱,防止保温箱压强过大影响聚氨酯的输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风管远离保温箱的一端固定设置有若干个用于防止外界空气通过出风管进入保温箱里的遮风垫。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遮风垫既能够保证保温箱里的热气从出风管吹出,又能防止热气在没从出风管吹出前,外界的温度较低的空气通过出风管进入保温箱内。

所述除杂装置包括与出油管连通且用于观察出油管中的聚氨酯是否含有杂质的观察筒以及与观察筒底端连通且用于将流过观察筒并含有杂质的聚氨酯导出观察筒的导出管,所述导出管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控制导出管开通和闭合的控制阀。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除杂装置能够将含有杂质的聚氨酯导出,防止带有杂质的聚氨酯进入混合喷射装置,从而影响多种聚氨酯搅拌后的结果。具体的,观察筒能够观察从储存桶里流出的聚氨酯是否含有杂质;导出管能够将观察筒内带有杂质的聚氨酯导出;控制阀能够控制导出管的开通和关闭,进而控制带有杂质的聚氨酯从导出管导出,不带有杂质的聚氨酯经过观察筒继续通过出油管进入混合喷射装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阀包括把手,所述把手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收集残留在导出管内壁上的聚氨酯且与把手滑移连接的收集箱。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把手能够控制控制阀的开启和关闭,收集箱能够对残留在导出管内壁上的聚氨酯进行收集,防止聚氨酯滴落到装置上,不方便清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集箱与把手连接处设置有用于将收集箱卡接在把手上的卡持组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卡持组件的设置能够便于收集箱在把手上快速的安装和拆卸。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持组件包括设置在收集箱一端面的插口、设置在插口下方且与收集箱滑移连接的压杆、与压杆一端固定连接且用于将把手和收集箱压合到一起的压板以及与压杆另一端固定连接的第一弹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插口能够为把手与收集箱连接提供空间。压板能够将把手的一端限定在插口里。压杆能够推动压板远离插口,进而便于收集箱从把手上拆卸下来。第一弹簧在不受到外力的作用下,能够通过压杆使压板将把手紧紧的压合在插口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板朝向插口的一侧固定设置有防滑垫。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滑垫能够增大压板对把手的压合力度,进而防止收集箱在自然状态下脱离把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观察筒的上方设置有用于封闭观察筒上端开口的封口板,封口板的下方且与观察筒的边缘对应处固定设置有橡胶垫,进料口的上方设置有用于驱动封口板相对进料口转动且一端与釜体转动连接倒U型的转向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封口板能够将观察筒的上端开口封住,防止外界杂质通过观察筒进入传送中的聚氨酯中,进而影响聚氨酯的纯度。橡胶垫能够进一步加强封口板对进料口的密封效果。转向架与观察筒转动连接能够使转动转向架时,转向架带动封口板相对观察筒转动。进而实现封口板对观察筒的封闭和打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封口板的上方设置有用于将封口板压紧在进料口上方的压紧组件,所述转向架内侧的两端设置有滑槽,所述封口板的两侧设置有与滑槽适配且通过滑槽与转向架滑移连接的导向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压紧组件能够将封口板紧紧的压在观察筒的开口的上方。滑槽和导向块的配合能够使封口板相对转向架上下移动,便于通过压紧组件调节封口板与观察筒的压紧程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块的下方设置有与所述转向架固定连接的第二弹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弹簧能够使封口板在不受到压紧组件下压的情况下,封口板的下端面上移离开观察筒的上端面。进而能够便于封口板的转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该密封件浇注机保温系统能够防止聚氨酯在除杂装置附近凝固,进而堵塞出油管;

二、该密封件浇注机保温系统能够对残留在导出管内壁的杂质进行收集,防止聚氨酯滴落在设备上不易清理。

附图说明

图1是该密封件浇注机保温系统的轴测图;

图2是该密封件浇注机保温系统的另一轴测图;

图3是为了体现加热管与储存桶配合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为了体现收集箱与把手配合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为了体现压紧组件与封口板配合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为了体现回流控制组件在线圈通电情况下内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储存桶;11、出油管;12、导油管;13、回流管;14、输油管;15、抽油泵;16、出油阀;21、液体加热箱;22、抽水泵;23、加热管;24、保温壳;31、观察筒;311、导出管;312、控制阀;3121、把手;313、收集箱;3131、插口;3132、压杆;3133、压板;3134、第一弹簧;3135、防滑垫;32、封口板;33、导向块;34、第二弹簧;35、转向架;351、滑槽;36、顶杆;37、挡块;38、橡胶垫;41、导风壳;42、吹风机;43、发热电丝;44、出风管;45、遮风垫;46、保温箱;51、换向杆;52、第三弹簧;53、换向管;531、空腔;532、进油口;533、第一出油口;534、第二出油口;535、磁铁;536、铁芯;537、线圈;538、活塞;6、混合喷射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密封件浇注机保温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若干个用于存放聚氨酯的储存桶1(本实施例以两个为例)、用于将多种聚氨酯进行搅拌混合的混合喷射装置6(此处参考图2)以及一端与储存桶1的底部固定连接且用将储存桶1的聚氨酯导向混合喷射装置6的出油管11。

结合图1和图2,该回流控制系统还包括位于储存桶1的下方且用于将储存桶1里的杂质排出的除杂装置、位于储存桶1一侧且用于对储存桶1加热的加热装置以及用于对储存桶1与除杂装置连接的出油管11和除杂装置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

结合图1和图3,加热装置包括位于储存桶1下方的液体加热箱21、用于将加热的液体抽出的抽水泵22以及螺旋缠绕在储存桶1侧壁且用于将带有热量的液体输送到储存桶1侧壁的加热管23。其中,液体加热箱里的液体为水;加热管23的一端与抽水泵22固定连接,加热管23另一端与液体加热箱21固定连接。储存桶1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将缠绕在储存桶1外侧的加热管23包裹住的保温壳24,且保温壳24的上端与储存桶1固定连接。

结合图1和图4,除杂装置包括与出油管11的中间位置连通且用于观察出油管11中的聚氨酯是否含有杂质的观察筒31以及与观察筒31底端连通且用于将流过观察筒31并含有杂质的聚氨酯导出观察筒31的导出管311。其中,除杂装置将出油管11分为两段,与储存桶1连接的一段出油管11的一端与观察筒31的上部周侧连通;另一段出油管11的一端与观察筒31下部周侧连通;与储存桶1连接的一段出油管11的靠近储存桶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出油阀16;导出管31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控制导出管311开通和闭合的控制阀312。

结合图1和图4,控制阀312包括把手3121。把手312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收集残留在导出管311内壁上的聚氨酯且与把手3121滑移连接的收集箱313。收集箱313与把手3121连接处设置有用于将收集箱313卡接在把手3121上的卡持组件。卡持组件包括设置在收集箱313一端面且与收集箱313的内壁打通的插口3131、设置在插口3131下方且与收集箱313滑移连接的压杆3132、与压杆3132靠近插口313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用于将把手3121和收集箱313压合到一起的压板3133以及固定设置在收集箱313外侧且与压杆3132另一端固定连接的第一弹簧3134。这样第一弹簧3134能够通过压杆3132使压板3133将把手3121与收集箱313压合在一起。

结合图1和图5,观察筒31处设置有用于封闭观察筒31上端开口的封口板32,观察筒31的上方设置有用于驱动封口板32相对观察筒31转动且一端与观察筒31转动连接倒U型的转向架35。封口板32的上方设置有用于将封口板32压紧在观察筒31上方的压紧组件。转向架35内侧的两端设置有滑槽351,封口板32的两侧设置有通过滑槽351与转向架35滑移连接的导向块33。导向块33的下方设置有与转向架35固定连接的第二弹簧34。

结合图1和图5,其中,压紧组件选为位于封口板32中心位置上方且与转向架35螺纹连接的顶杆36;导向块33的横截面为矩形,且导向块33与滑槽351匹配。这样能够防止封口板32在不被压紧的情况下,封口板32相对转向架35绕导向块33转动;观察筒31相对于与转向架35连接的另一侧固定设置有挡块37;封口板32的下方与观察筒31的边缘对应处固定设置有橡胶垫38,以增加封口板32的密封性。

结合图1至图3,加热组件包括用于将储存桶1的底部和除杂装置包裹住的保温箱46以及用于向保温箱46充入热气的加热单元。加热单元包括与保温箱46一侧固定连接的吹风机42、位于吹风机42出风口且与吹风机42的机壳固定连接的发热电丝43、用于将加热后的热风导向保温箱46里且与保温箱46的内壁固定连接的导风壳41以及用于将保温箱46里多余的热气导出保温箱46且与导风壳41固定连接的出风管44。其中出风管44远离保温箱46的一端固定设置有若干个用于防止外界空气通过出风管44进入保温箱46里扇形的遮风垫45。

结合图1和图6,出油管11靠近混合喷射装置6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控制出油管11里的聚氨酯流向的回流控制组件。回流控制组件包括与远离储存罐的一段出油管11的一端固定连接的换向柱53、与换向柱53固定连接且用于将换向柱53里的聚氨酯导向混合喷射装置6的导油管12、与换向柱53固定连接且用于将换向柱53里的聚氨酯导回储存桶1的回流管13以及用于控制出油管11与导油管12或回流管13连通的控制单元。其中混合喷射装置6位于保温箱46的外侧。

结合图1和图6,换向柱53轴向设置有空腔531,换向柱53的周向分别设置有与空腔531连通的进油口532、第一出油口533以及第二出油口534,其中第一出油口533与进油口532分别位于换向柱53两侧,第一出油口533和第二出油口534位于出油管11的同一侧;出油管11一端与进油口532固定连接;第一出油口533与导油管12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出油口534与回流管13的一端固定连接。控制单元包括位于空腔531内的换向杆51、两个固定设置在换向杆51的周向且与空腔531滑移连接的活塞538以及用于驱动换向杆51沿空腔531的轴线移动的驱动组件。

结合图1和图6,驱动组件包括与换向杆5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带有磁性的磁铁535、对应磁铁535且与换向柱53固定连接的铁芯536以及套接在铁芯536周向的线圈537。换向杆51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与环形管固定连接的第三弹簧52。

工作过程:当需要向混合喷射装置6输送聚氨酯时,启动液体加热箱21对液体加热箱21里的液体进行加热。开启抽水泵22,抽水泵22将液体加热箱21里的带有热量的液体传送到储存桶1侧壁,对储存桶1里的聚氨酯进行加热。然后开启出油阀16和抽油泵15,将储存桶1里的聚氨酯经出油管11传送到混合喷射装置6中,与此同时打开封口板32,并转动控制阀312将导出管311打开,使聚氨酯经过导出管311通过外连在导出管311一端油管导出该回流控制系统。紧接着观察观察筒31里先从储存桶1里流出并带有杂质且的聚氨酯,当流经观察筒31里的聚氨酯不再含有杂质时,通过转动把手3121关闭控制阀312,此时把手3121相对地面竖直向下。同时并转动封口板32,拧动顶杆36将观察口上端面的开口封闭。之后用手按压压杆3132,使压板3133远离插口3131。然后将把手3121的一端插进插口3131里。松开手时,第一弹簧3134通过压杆3132带动压板3133将把手3121压合在插口3131里。之后关闭保温箱46的门,并启动吹风机42和发热电丝43开始向保温箱46里的吹入热风,对保温箱46里的零部件进行加热。当聚氨酯经过换向柱53时,向线圈537通电,使磁铁535通过吸附磁铁535带动换向杆51向铁芯536的方向移动,此时活塞538将出油管11与导油管12连通,聚氨酯即流进混合喷射装置6里进行搅拌。当不需要向混合喷射装置6输送聚氨酯时,停止该回流控制系统的电源向线圈537供电。此时换向杆51在第三弹簧52的带动下将出油管11与回流管13连通,聚氨酯通过回流管13流回储存桶1里继续加热。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