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簧直顶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2810发布日期:2018-09-28 20:05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弹簧直顶机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注塑模具已经很普遍的被应用在了工业产品生产领域,注塑模具是在成型中赋予塑料以形状和尺寸的部件。模具的结构虽然由于塑料品种和性能、塑料制品的形状和结构以及注射机的类型等不同而可能千变万化,但是基本结构是一致的。模具主要由浇注系统、成型零件和结构零件三部分组成。其中浇注系统和成型零件是与塑料直接接触部分,并随塑料和制品而变化,是塑模中最复杂,变化最大,要求加工光洁度和精度最高的部分。浇注系统是指塑料从射嘴进入型腔前的流道部分,包括主流道、冷料穴、分流道和浇口等。成型零件是指构成制品形状的各种零件,包括动模、定模和型腔、型芯、成型杆以及排气口等。

在模具上述的结构中还包括顶出结构,顶出结构的作用是在完成注塑之后将成型产品从模具中顶出,目前随着产品结构的日益复杂,有些产品的骨架较深,而传统的直立顶出方式难以实现顶出功能,产品容易被顶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弹簧直顶机构,本实用新型在直顶杆上增加弹簧直顶,通过弹簧直顶将产品顶松,然后通过顶针将产品顶出,防止产品破裂,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弹簧直顶机构,包括上模和设置于上模下方的下模,所述下模的下方设置有模架,所述模架内设置有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内设置有顶针板,所述顶针板设有第二容腔,所述第二容腔内设有直顶杆,所述直顶杆包括套杆和推杆,所述套杆设置于第二容腔内,所述推杆的一端套设于套杆内,所述下模内设置有第三容腔,所述第三容腔内设置有弹簧直顶,所述推杆的另一端穿过模架并伸入下模内与弹簧直顶固定连接,所述推杆穿过模架部分套设有弹簧,所述顶针板的上端还设置有顶针,所述顶针位于直顶杆的旁侧。

作为优选,所述模架设置有用于供推杆穿过的开口,所述开口的直径大于推杆的直径,所述开口的直径小于套杆的直径。

作为优选,所述套杆距离开口距离为15mm~25mm。

作为优选,所述套杆距离开口距离为20mm。

作为优选,所述顶针板还设置有第四容腔,所述第四容腔位于第三容腔的下端,所述套杆的下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置于第四容腔内,所述限位块的直径大于第三容腔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一种弹簧直顶机构,包括上模和设置于上模下方的下模,所述下模的下方设置有模架,所述模架内设置有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内设置有顶针板,所述顶针板设有第二容腔,所述第二容腔内设有直顶杆,所述直顶杆包括套杆和推杆,所述套杆设置于第二容腔内,所述推杆的一端套设于套杆内,所述下模内设置有第三容腔,所述第三容腔内设置有弹簧直顶,所述推杆的另一端穿过模架并伸入下模内与弹簧直顶固定连接,所述推杆穿过模架部分套设有弹簧,所述顶针板的上端还设置有顶针,所述顶针位于直顶杆的旁侧,上模和下模开模之后,顶针板上移,弹簧直顶由于弹簧的作用往上顶出,将产品顶松,防止骨位粘模,随后顶针板继续上移,通过顶针将产品顶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3,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弹簧直顶机构,包括上模1和设置于上模1下方的下模2,所述下模2的下方设置有模架3,所述模架3内设置有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内设置有顶针板4,所述顶针板4设有第二容腔,所述第二容腔内设有直顶杆,所述直顶杆包括套杆51和推杆52,所述套杆51设置于第二容腔内,所述推杆52的一端套设于套杆内,所述下模2内设置有第三容腔,所述第三容腔内设置有弹簧直顶6,所述推杆52的另一端穿过模架3并伸入下模2内与弹簧直顶6固定连接,所述推杆52穿过模架3的部分套设有弹簧7,所述顶针板4的上端还设置有顶针8,所述顶针8位于直顶杆的旁侧。

本实施例上模1和下模2开模之后,顶针板4上移,弹簧直顶6由于弹簧7的作用往上顶出,将产品顶松,防止骨位粘模,随后顶针板4继续上移,通过顶针8将产品顶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模架3设置有用于供推杆52穿过的开口,所述开口的直径大于推杆52的直径,所述开口的直径小于套杆51的直径,当顶针板4推动直顶杆将产品顶松后,开口用于限位套杆51,限制直顶杆继续上移。

本实施例中,由于模架3上的开口对套杆51的限位,因此,所述套杆51距离开口距离(即直顶杆的行程距离)为15mm~25mm,作为最佳的实施方式,所述套杆51距离开口距离为2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针板4还设置有第四容腔,所述第四容腔位于第三容腔的下端,所述套杆51的下端设置有限位块511,所述限位块511设置于第四容腔内,所述限位块511的直径大于第三容腔的直径,复位时,顶针板4下移,第三容腔的腔壁推动限位块511下移,限位块511拉动直顶杆复位。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