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表面不规则的筒状结构的成型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4556发布日期:2019-09-13 22:21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表面不规则的筒状结构的成型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工模具,特别是一种内表面不规则的筒状结构的成型工装。



背景技术:

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筒状结构时,通常是将片状的碳纤维原材料缠绕在模具的表面,经过加温加压后,碳纤维固化,此时进行脱模即可。

现有技术中,模具的设计不合理,使得在脱模时,模具与已成型的发射筒内表面产生摩擦,既不利于脱模,又容易对模具和筒状结构的表面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在加工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内表面不规则的筒状结构时,采用传统的模具更是难以脱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脱模困难的问题,提供一种内表面不规则的筒状结构的成型工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内表面不规则的筒状结构的成型工装,包括成型组件,所述成型组件的外表面用于与所述筒状结构的内表面适配,所述成型组件包括至少三个分块;在加工筒状结构时,所述至少三个分块用于拼接形成成型表面,所述成型组件中部设有容置空间;在脱模时,所述容置空间用于为所述分块提供空间,以便于所述分块与所述筒状结构分离。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成型工装,在加工时,成型组件连接成一个成型表面。加工完成后,需要脱模时,向容置空间中移动分块,知道分块与已成型的筒状结构分离,此时,能够较为方便地将分块移出,从而便于脱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还包括芯模,所述芯模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并与所述成型组件可活动地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芯模上设有第一滑动部,成型组件上设有第二滑动部,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可滑动地相连。在脱模时,滑动芯模,使得芯模与成型组件分离,从而使得成型组件上的各个分块能够向容置空间中移动,进而实现各个分块与已成型的筒状结构的分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芯模还包括基体,第一滑动部与基体固定相连;基体为空心结构,基体的空心结构中设有筋板,筋板与基体内壁相连。将芯模设置成空心结构,能够减轻芯模的重量,便于移动芯模。同时,在芯模中设置筋板,有利于加强芯模的承压能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成型组件包括第一分块和第二分块;在成型工装用于加工的状态下,第一分块与第二分块拼接形成成型表面;在成型工装用于脱模的状态下,第一分块能够向容置空间中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第一滑动部为滑槽,第二滑动部为滑块,滑块设于第一分块上,芯模上与第一分块对应的表面上设有滑槽,芯模上具有与第二分块接触的接触面。本实用新型中,芯模上与第一分块对应的表面上设有滑槽,与第二分块对应的表面与第二分块直接接触,使得芯模能够实现对第一分块、第二分块的完全支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第二分块上与芯模接触的表面上设有多个通孔。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避免第二分块上用于加工误差造成的表面平整度不够,进而避免芯模在移动的过程中受到由于表面平整度不够带来的阻力,便于芯模的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芯模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沿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芯模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减小。采用上述结构,芯模能够在极小的阻力下沿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移动,且在芯模的移动过程中,第一分块能够逐渐向容置空间的中心处移动,使得第一分块自然而然地与筒状结构的内表面分离,同时,芯模能够时刻保持与第一分块的接触,从而时刻形成对第一分块的支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还包括端板,成型组件一端与一个端板相连,成型组件另一端与另一个端板相连;端板上设有用于与分块相连的连接部。

一种脱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沿筒状结构的径向方向移动分块,直至分块与筒状结构分离。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成型工装,在脱模时,移动芯模,直到分块能够与已成型的筒状结构分离,此时,能够较为方便地将分块移出,从而便于脱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成型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成型工装去掉端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芯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分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二分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成型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成型工装去掉端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芯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成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成型组件;2-端板;3-芯模;31-连接孔;11-第一分块;12-第二分块;13-容置空间;14-成型表面;111-滑块;1111-滑动柱;1112-凹槽;322-凸条;31-基体;312-筋板;32-滑槽;113-减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内表面不规则的筒状结构的成型工装,其包括芯模3、成型组件1和端板2。成型组件1的外表面用于与筒状结构的内表面适配,成型组件1中部设有容置空间13。芯模3置于容置空间13中,并与成型组件1抵接。端板2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端板2与成型组件1一端相连,另一个端板2与成型组件1另一端相连。

成型组件1包括第一分块11和第二分块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块11的数量为两个,第二分块12的数量为两个。

第一分块11和第二分块12拼接形成成型表面14。成型表面14为成型组件1的外表面,成型表面14用于与待加工的筒状结构的内表面形状适配。

第一分块11和第二分块12还拼接形成容置空间13,容置空间13位于成型组件1的中心处。在加工筒状结构时,容置空间13用于容纳芯模3;在脱模的过程中,容置空间13用于为第一分块11和第二分块12提供向成型组件1中心处移动的空间,从而便于脱模。

具体的,第一分块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分块11相对设置,第二分块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分块12相对设置。两个第二分块12之间形成了一个沿成型组件1的径向设置的通道,使得第一分块11能够沿该通道移动。

第一分块11上设置了滑块111。滑块111包括底座和滑动柱1111,底座与第一分块11固定相连或一体成型设置,滑动柱1111与底座相连或一体成型设置。滑动柱1111的侧面设置了凹槽1112。

第二分块12上位于容置空间13内的表面上设置了多个减重孔113。

第一分块11和第二分块12的端部设有用于与端板2相连的连接孔31。

芯模3包括基体31和滑槽32,滑槽32与基体31固定相连。芯模3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沿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芯模3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减小。当芯模3置于容置空间13中时,沿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与成型组件1的轴向方向保持一致。

具体的,基体31的横截面为矩形结构。基体31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上设置了滑槽32,该两个侧面用于与第一分块11相连。基体31上另外一对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用于与第二分块12抵接。

滑槽32中设置了用于与滑动柱1111上的凹槽1112适配的凸条322。

基体31为空心结构,基体31的空心结构中设置了筋板312,筋板312与基体31内壁相连。

端板2上设有连接孔31,连接孔31用于与第一分块11和第二分块12相连。当端板2与成型组件1连接到一起时,第一分块11和第二分块12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脱模方法。这种脱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沿筒状结构的径向方向移动第一分块11,直至第一分块11与筒状结构分离。具体的,该脱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从成型组件1上拆下端板2;

S2.沿芯模3的第二端指向第一端的方向移动芯模3,随着芯模3沿轴向的移动,第一分块11沿径向向容置空间13中心移动;

S3.第一分块11与已成型的筒状结构分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成型工装的工作原理在于:

在使用时,将芯模3置于容置空间13中,依次连接各个第一分块11和第二分块12,使第一分块11和第二分块12拼接形成成型表面14。然后将端板2连接到成型组件1的端部。在成型表面14上缠绕碳纤维复合片的原材料,然后进行固化成型后,进行脱模。在脱模的过程中,沿芯模3的第二端指向第一端的方向移动芯模3,随着芯模3沿轴向的移动,第一分块11沿径向向容置空间13中心移动,第一分块11与已成型的筒状结构之间产生间隙,从而便于进行脱模。

1.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成型工装,在脱模时,移动芯模3,直到分块能够与已成型的筒状结构分离,此时,能够较为方便地将分块移出,从而便于脱模。

2.采用滑块111和滑槽32的形式相连,既能够便于芯模3移动,同时为芯模3提供导向作用,又无需添加润滑油或润滑脂,能在适应加温加压条件下的工作。

3.第二分块12上与芯模3接触的表面上设有多个通孔,能够避免第二分块12上用于加工误差造成的表面平整度不够,进而避免芯模3在移动的过程中受到由于表面平整度不够带来的阻力,便于芯模3的移动。

4.沿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芯模3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减小,使得芯模3能够在极小的阻力下沿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移动,且在芯模3的移动过程中,第一分块11能够逐渐向容置空间13的中心处移动,使得第一分块11自然而然地与筒状结构的内表面分离,同时,芯模3能够时刻保持与第一分块11的接触,从而时刻形成对第一分块11的支撑。

实施例2

请参阅图7-图1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缠绕工装,这种缠绕工装包括芯模3、成型组件1和端板2。成型组件1的外表面用于与筒状结构的内表面适配,成型组件1中部设有容置空间13。芯模3置于容置空间13中,并与成型组件1抵接。端板2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端板2与成型组件1一端相连,另一个端板2与成型组件1另一端相连。

成型组件1包括第一分块11和第二分块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块11的数量为四个,第二分块12的数量为四个。

第一分块11与第二分块12间隔设置。第一分块11和第二分块12拼接形成成型表面14。成型表面14为成型组件1的外表面,成型表面14用于与待加工的筒状结构的内表面形状适配。

第一分块11和第二分块12还拼接形成容置空间13,容置空间13位于成型组件1的中心处。在加工筒状结构时,容置空间13用于容纳芯模3;在脱模的过程中,容置空间13用于为第一分块11提供向成型组件1中心处移动的空间,从而便于脱模。

相邻两个第一分块11之间设置一个第二分块12,且相邻两个第一分块11之间形成了一个沿成型组件1的径向设置的通道,使得第二分块12能够沿该通道移动。

第一分块11上设置了滑块111。滑块111包括底座和滑动柱1111,底座与第一分块11固定相连或一体成型设置,滑动柱1111与底座相连或一体成型设置。滑动柱1111的侧面设置了凹槽1112。

第一分块11和第二分块12的端部设有用于与端板2相连的连接孔31。

芯模3包括基体31和滑槽32,滑槽32与基体31固定相连。芯模3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沿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芯模3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减小。当芯模3置于容置空间13中时,沿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与成型组件1的轴向方向保持一致。

具体的,基体31上用于与第一分块11相对的各个侧面上设置了滑槽32。基体31上的其余侧面相对设置的两个用于与第二分块12呈间隔设置。

滑槽32中设置了用于与滑动柱1111上的凹槽1112适配的凸条322。

基体31为空心结构,基体31的空心结构中设置了筋板312,筋板312与基体31内壁相连。

端板2上设有连接孔31,连接孔31用于与第一分块11和第二分块12相连。当端板2与成型组件1连接到一起时,第一分块11和第二分块12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成型工装的工作原理在于:

在使用时,将芯模3置于容置空间13中,依次连接各个第一分块11和第二分块12,使第一分块11和第二分块12拼接形成成型表面14。然后将端板2连接到成型组件1的端部。在成型表面14上缠绕碳纤维复合片的原材料,然后进行固化成型后,进行脱模。在脱模的过程中,沿芯模3的第二端指向第一端的方向移动芯模3,随着芯模3沿轴向的移动,第二分块12沿径向向容置空间13中心移动,第二分块12与已成型的筒状结构之间产生间隙,从而便于进行脱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